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课件_第1页
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课件_第2页
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课件_第3页
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课件_第4页
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内容背景系统建设系统架构与系统功能数据报告情况小结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我国死因监测工作现状存在多个死因监测系统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系统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多系统共存带来的问题多套死因数据,导致了我国的人群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对外公布时的难度,也使数据利用部门无所适从。多部门管理,基层工作人员重复劳动,极大地增加了基层死因报告工作人员的负担。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我国死因监测工作现状死因报告质量差漏报严重及时性差死因编码错误率高覆盖人群少我国死因监测仍仅仅覆盖了20%的人口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缺乏基础的死因监测资料缺乏IT技术支持,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和反馈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需求。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卫生部死因统计系统自1957年开始,自愿参加,开始覆盖的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等大城市;自1975年开始,在全国肿瘤死因回顾调查的基础上,部分县开始了死因报告,覆盖的地区和人口逐年扩大;目前覆盖的地区有15个大城市、21个中、小城市及15个省(市)的90个县,覆盖人口约1亿人口;1990年前死因分类按中国疾病分类(CCD-87)进行,1990-2000年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进行,目前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进行。主要覆盖城市和东部地区农村,死因分布难于代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人群的死因分布。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自1978年首先在北京东城区,通县试建监测点,1989年,增加到71个,遍布29个省。1989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在世界银行项目的支持下,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重新组建监测系统,该系统由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5个疾病监测点组成,每个监测点有3-10万监测人口,共覆盖1000万监测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1%)。2003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进行了调整,目前包括160个监测点,监测范围覆盖到全县区,共覆盖7000万人口。由于该系统是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建立的,其监测结果可代表全国人群。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系统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分别开始于1991、1989和1986年。1996年卫生部对三网的监测点合并,监测点扩为116个市(县)的部分地区,覆盖1200余万人口。使用“0-4岁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季、年报)”、“儿童死亡报告卡”作为登记报表,覆盖人群少,缺少个案信息。使用独立的报告方式进行数据收集。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自2004年4月份启动,要求全国所有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以网络直报的形式报告死因;该系统利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收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死亡病例,目前有10%的全国死亡个案可以通过该系统收集上来。该系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死亡病例报告的及时性显著提高。绝大多数的死亡病例在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均可以通过网络报上来。仅限于医院死亡病例,无人口基础资料,无法计算人群死亡率。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生命登记研讨会的召开2006年5月全国生命登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卫生部王陇德副部长、疾病控制局齐小秋局长、统计信息中心饶克勤主任、妇社司相关领导、中国CDC领导及其相关二级院所的领导和专业人员,以及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和CDC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WHO专家AlanLopez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取得了高度共识,明确了今后我国将整合现有死因报告系统,逐步提高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覆盖范围和报告质量,加快推进死因数据网络报告进程的发展方向。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

建立统一的生命登记系统的原则

生命统计数据是国家管理的公共卫生基本数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是建立统一的生命登记系统的基础,通过网络进行出生死亡个案报告,提高数据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形成国家统一的出生、死亡信息,由国家正式发布。并通过公共卫生数据的集成与综合利用,逐步建立与传染病发生、计划免疫接种,以及出生畸形等数据的连接,为卫生决策提供。通过数据共享,为各级疾病预防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研究部门提供基本数据服务。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策略立法统筹生命登记规划:各地拓展,有计划的整合建立全国的生命登记系统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和投入建立相对独立部门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培训和质量管理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系统建设进展根据生命登记研讨会精神,确定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原则;CDC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认真进行了需求分析,起草了全国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和需求分析报告;在县及县以上医院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基础上,开发和完善了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增强了相关的统计功能,并考虑了现有各死因报告系统的需求。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系统建设目标满足综合医院全死因登记报告与管理满足开展社区全人群的死因登记报告与管理满足不同监测点死因监测的信息管理需求满足特殊人群(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因信息报告与管理的需求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原则保障国家,兼顾地方;统一标准,分层管理;规范信息,共享利用。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死因登记网络报告信息系统体系架构国家网络直报数据中心卫生部省CDC系统管理员死因登记管理员医院地方CDC乡镇卫生院其它医疗卫生机构PDA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死因登记网络系统应用工作原理中国CDC数据中心信息展现与应用数据采集信息报告数据管理数据使用信息发布联机应用服务数据库医院乡卫生院县CDC其他卫生部卫生行政部门各级CDC其他VPN网络即时查询统计报表分析数据挖掘实现信息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利用-信息发布全过程管理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死因登记网络直报系统平台应用域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传染病死因信息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死因信息意外伤害死因信息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系统孕产妇与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统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各省(市)建立的系统或独立开展的死因监测工作全国疾病监测系统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信息流图数据管理分析利用国家CDC数据中心死亡证明书及副卡地方/区域死因监测系统数据交换Webservice网络直报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系统功能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登记报告程序死亡诊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网络报告复核死因推断(ICD-10)审核/订正统计分析利用/发布医疗机构CDC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登陆界面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公告栏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个案信息在线录入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个案信息在线录入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个案信息在线录入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个案信息在线录入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无名尸登记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个案查询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信息审核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统计分析多种统计分类模式(包括生前住址与户籍所在地)全人群、孕产妇、儿童县级以上医院监测点:DSP、卫生部、省级、地市级生前住址与户籍所在地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定时统计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实时统计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卫统8报表统计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质量分析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动态维护监测点信息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满足不同监测点监测信息的统计与分析编号类型维护级别1DSP监测点国家级2卫生部监测点国家级3省级监测点省级4地市级监测点地市级统计时可以组合多选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打印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实行用户和系统使用权限的分级管理SketchMapofClassifiedManagementNationalLevelProvincialLevelPrefectureLevelCountyLevelTownshipLevel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系统特点和优势1、严格遵守标准化原则,使用国际通用的死因编码和死因分类;2、报告和审核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3、医疗机构填直接死因,避免了确定根本死因和编码选择的困难;4、县区CDC确定根本死因和死因编码的过程中可发现医疗机构死因填写的问题,便于从最根本的地方发现问题,并通过培训改进;5、通过数据质量分析,可随时发现基层数据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迅速的信息反馈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及时纠正;6、满足现有各死因报告系统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需求;7、满足了特定人群,如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更多的信息需求;8、该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改进,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相关的模块和内容。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两年来直报系统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2005年报告702296例,较2004年增长了7.8%。2006年报了937995例,约占全国总死亡的13.28,报告数较2005年增长了33.56%。其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增长了21.96%,县以下医疗机构增长了70.3%。2007年前10个月共报告例,较2005年同期增长29.18%。1.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介绍报告情况总结死亡病例报告总数逐年提高;覆盖面广,近80%的县区开展了死亡病例网络报告工作;信息报告和审核快速,超过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