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教材分析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二三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教材分析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二三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教材分析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二三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教材分析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二三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教材分析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分析单元概述官制·法律·教化研究政治制度史具体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机构设置与变化,二是政策法令,三是机构运行和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无论什么制度,其中心问题是处理和调整该领域中的各种关系。——摘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序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主体工具选择性必修一单元导言第29页,第43页单元概述官制·法律·教化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第1单元政治制度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国家重点职能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内容更偏重权力分配运行和法律保障内容更偏重按区域划分和国民管理恩格斯的国家概念单元定位官制·法律·教化顶层设计基层治理单元逻辑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官制·法律·教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时讲话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法治和人治问题的历史碰撞与理论交锋延绵千年。在中华古代文化中,人治论占据统治地位;在西方传统中,法治论构成主导理论。人治可能表现为德治、君主专制、宗教专制三种治理模式;相较而言,法治建立于制度权威而非个人权威的基础上,因而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是现代社会最为有效的国家治理方略。——韩春晖《人治与法治的历史碰撞与时代抉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官制·法律·教化单元逻辑治理主体基础上计制御史监察吏部考核御史台监察吏部督察院爵本位官本位民本位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庄园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学探诊》单元结构图人治(专制)法治(民主)传承发展影响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官制·法律·教化单元逻辑打破贵族特权集权和文书制缓和阶级矛盾完善成熟加强控制治理主体借助工具基础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庄园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学探诊》单元结构图转型过渡构成官制法律意识体系传承发展影响本册在各单元相同主题下的课程设置方面都非常注重国外的内容。如第一单元中就有“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二单元中就有“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等。这样设置的目的,当然不是比较孰优孰劣,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完整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由于篇幅所限,课文也不可能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都包括进来,只能选择中西方具有延续性、代表性的文明。

……具有时空跨度大、线索多、概念多、内容多、理论强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选取适当的切入点,系统阐述中西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从而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线索,从政治视角深化学生对中西方历史的认识,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卜宪群《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读》《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10期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官制·法律·教化重点问题官制·法律·教化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单元重点:一是中西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内容;二是中西方各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演变的原因。单元难点:西方的文官制度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重点问题:1.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员权力制衡和监管;3.科举制影响下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官制的背景和特征;4.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中国公务员制的影响,感悟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重点问题一选必一第5课导语

“六年”“各地不重视”察举制之前是怎样的选官制度?“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为何采用“举孝廉”的制度?“汉武帝大臣‘议不举者罪’”官员“无作为、不察”如何管理?“察举制才得以推行”察举制的变革意义和后世影响?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重点问题一春秋和春秋以上,贵族既垄断着文化,也垄断着行政官位但战国以来,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分离导致了包括儒生在内的独立知识群体的出现;另一方面是政治系统的分离、官僚政治的发展促成了后来被称为“文吏”的职业文官群体的产生。

秦王朝是典型的法家指导下的“霸道”政治……汉代统治者的前车之鉴中,认识到单纯的文吏政治不可尽赖,遂转崇经术,特别是儒生源源进入汉廷。这一转变,便是促成荐举选官之法发生质变的决定因素。汉代的察举制度,是在西汉文帝到武帝之间渐次形成的。据《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至此,孝廉岁举之制亦正式成立。——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到了东汉中后期,察举制又孕育出了一个新变化。在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改革孝廉察举,其措施是:由三公府对郡国孝廉进行分科考试,儒生出身的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考试笺奏,称为“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阳嘉新制,显然就标志着文官录用制度的进一步程序化、严密化。察举初创之时长官举荐构成了察举的中心环节;阳嘉新制则使察举运作呈现出了两个环节:一是州郡长官的举荐,一是中央朝廷的考试。——阎步克《察举制度的变迁》《文史知识》1998年第2期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还有任子制、赀选等察举标准:一是德行;二是学识;三是法令决狱;四是才干。举孝廉后一般先任郎官,官场见习和锻炼,根据实际能力出任实际职务。秀才一般由三公、刺史等举荐,所举者多为现任官员,被举者直接任命为县长、县令等。重点问题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魏晋以来,门阀士族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把持朝政,垄断仕途,为维护自身的政治特权,推出以门第、阀阅(“阀”也作“伐”指功劳,“阅”指经历)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作为朝廷任用官吏和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重点问题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隋代科举就其特征而言,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简言之就是分科举人、投牒自进和考试进用。而察举向科举演进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允许士人自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将选举权收归中央,应该说是科举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设置专门的考试机构并统一考试……隋代察举中实行以文取士的考试加之士子可以自由报考,特别是知贡举与选官的分离,实现了“举”“选”分离。这些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从察举制度的母体中孕育出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周奇、金滢坤《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人文杂志》2022年第5期重点问题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明史·选举志》:“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四书五经大全》)出而经说亡,十族诛而臣节变,洪武、永乐之间,亦世道升降之一会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书传会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重点问题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明代初期已开始形成软化与禁锢、统一与规范士人思想的政治文化气氛,这也是以制义取士的文化基础。————吴承学、李光摩《八股四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重点问题一八股文考题:《百姓足,孰与不足》题目出自:《论语·颜回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起讲)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有者,无忧矣。(第一股)田野之间,如茨如粱,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第二股。以上起股)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出题)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第三股)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第四股。以上中股)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第五股)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第六股。后股)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第七股)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第八股。束股)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大结)题注:“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出自《论语·颜渊》国家财政政策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制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有相当多的名臣廉吏,都是出自科举;而且在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上,起到了积极的筛选推进作用。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特别是“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积弊影响较大。在晚清大变革中的格局中,最终成为妨碍中国政治转型的重要一环,被历史所淘汰。然而,其中的某些合理因素,尤其是智力测验的技术手段和臻于细密的制度程序,还值得今天借鉴。——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重点问题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苏东坡之问《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问: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遇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衷?使近古而宜今,有益而无损乎?今举于礼都者,皆用糊名易书之法,选于走部者,皆用长守不易之格。六卿之长,不得一用其意,而胥吏奸人,皆出没其间,此岂治世之法哉!如使有司皆若唐以前,得自以其意进退天下士大夫,官吏恣擅,流言纷纭之害,将何以止之?夫古之人,何修而免于此?夫岂无术,不讲故也。愿闻其详。——苏轼《苏轼文集》卷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探究活动一探究一史料阅读:概括苏轼的《私试策问》观点。探究二制度分析:苏轼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人治与法治这两种管理体制各自存在的弊端如何平衡?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重点问题二选必一第5课导语

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员权力制衡和监管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重点问题二政治分工是权力制衡观念的基础。正是由于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政治分工,所以,从很早时候起,就产生了权力制衡观念,建立了权力制衡体制。历代王朝所建立的权力制衡体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防范群臣独大和皇权旁落,力图以此来牵制官僚系统,保证皇权行使畅通无阻。所谓“以内驭外”、“以小驭大”,形成所谓“内外相为,犬牙相错”的权力制衡格局。

这样做的结果固然起到了权力制衡,但另一方面却又造成官僚机构叠床架屋,冗官冗吏充斥,相互掣肘,从而降低了行政效率。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不需要将各主要朝代的考核、监察制度都讲到,通过几个代表性时期择要介绍制度特点即可。——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标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员权力制衡和监管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探究活动二探究一趋势概括:识读图表中的官员管理制度,概括制度演变的整体趋势。探究二制度分析: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简表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简表所谓人治,是指以人为主体、以权力作为最高效力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社会控制方式。它与法治的根本区别是以最高权力主体为中心,权力高于法律、权力大于法律,一切以最高权力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而不受实体法内容和法律程序等的限制,正所谓“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法治与人治的特点恰恰相反,它强调法律至上.法大于权,一切权力特别是最高权力受法律的严格控制和限制,任何权力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实体内容与程序形式的统一,为政依法,人亡政在。——邬沈青《“法治”及其相关问题思考》《理论月刊》2005年第3期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第二单元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重点问题三概念辨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按官吏的职位性质,可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文官制度是西方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古代文官制中国古已有之,中国古代文官往往是与武官相对而称,是指文职官吏。西方文官制主要是相对于政务官而言的事务官,指的是政府行政系统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公职人员。科举制影响下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官制的背景和特征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纲要》下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恩赐官爵政党分肥制《纲要》下册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确立重点问题三科举制影响下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官制的背景和特征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1.资本主义发展需求。工业革命要求国家政府提高效率,消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2.政府管理职能扩大,机构设置的增加。工业化时期,政府承担了社会救济、工厂监督、扶植教育等新职能。3.政党制度的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两党权力斗争使文官腐败性凸显。4.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改革试验。——参考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催化剂:克里米亚战争借鉴经验:中国科举制重点问题三科举制影响下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官制的背景和特征南京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周道祥的研究,自1570年1870年的300年间用外文出版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达到120余种。1835年,一位曾居留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指出:东印度公司已经采用中国人的考试办法来选拔人才了。如果哪一天,我们全英国也能够采用这种办法来选拔、考选我们的官员,那么对英国甚至对整个欧洲社会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将要大于火药和指南针。1867年美国的《北美评论》称赞科举考试。入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68年在波士顿举行的会议上宣读论文《关于中国的竞争考试》,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英国已经采借,丁韪良建议美国立即仿效,实行英式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影响下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官制的背景和特征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重点问题三——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制度才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孙中山:《五权宪法》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英国成为中国科举制度对欧美文官考试制度影响的典型国家和重要中介。宋代考试的重要性超出中国之外,因为中国考试本身具有相当的世界史的意义。很少有人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另一个普遍特征——学校和考试不但用于教育青年人,并且在选择员工和区分地位中起关键作用——发源于中国,并非西方。拜耶稣会员和其他晚明和清朝的观察家之赐,“精英政治”的中国模式为启蒙哲学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模式,并帮助铸造了现代西方社会。——[美]贾志扬《宋代科举》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序言重点问题三科举制影响下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官制的背景和特征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重点问题三科举制影响下产生的西方近代文官制的背景和特征职业操守和专业规范文官制度特点:公开考试和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法治性规范性专业性持续性稳定性探究活动三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探究一史料阅读:概述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探究二对比分析:文官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的共性和差异,思考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联系。第7课重点问题四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选官变革学制革新人事裁定奏折涉及的背景国际原因“刮目相看”;现实原因“知进身之路”;“不为邪说浮言所惑”“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整体变革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感悟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重点问题四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感悟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与第3课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权探索发展相一致,逐渐实现和完善人民主权。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重点问题四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感悟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

——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重点问题四新中国成立后,沿用“党管干部”的制度。改革开放后,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推行公务员制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感悟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重点问题四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干部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了苏联的一些做法,陆续制定制度和措施,到1956年基本上形成一套系统的干部人事制度。1987年9月中共十三大和次年3月的第七届全国人大第次会议,正式做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取代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的决策。此后,到1993年,是探索建立公务员制度的阶段。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北京预测试·20)科举与文官选拔

材料一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材料二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

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试评析这一现象。探究活动四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法律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单元重点:一是先秦成文法的出现和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二是西方法律与宗教发展的历史背景;三是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单元难点: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三单元课标要求与教学的重点问题《法律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重点问题:1.先秦成文法的出现和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2.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征和发展趋势;3.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特征和宗教伦理的作用;4.当代中国法治文明成就。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重点问题一先秦成文法的出现和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富国强兵|功能立法本源|灵魂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重点问题一先秦成文法的出现和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纲要》视角《选必》视角春秋时期社会的基本特点是“礼崩乐坏”。带来的结果是井田制被破坏,礼制衰落,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这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逐渐兴起。由此引发了法律制度的变革。——摘自蒲坚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成文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将征税和征役对象,扩大到城市中的社会底层和内陆的农民。那些负责落实这些任务的地方官需要一套成文的法律和规则来保留记录,处罚罪犯以及用于其他行政管理方面。——摘自[美]路威仪、[译]王兴亮《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对法律的依赖程度和对文书的利用程度是衡量官僚制水平的重要标尺。唐王朝的政治体制有“律令体制”之誉,其实秦汉帝国就已初步奠定了“律令秩序”了。商鞅变法之后,秦法逐渐发展的“网密于凝脂”,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就体现了一种尽力把各种政治行为都纳入法律控制的意图。

汉初法律增为“九章律”,到汉武帝时律令达到了359章。汉宣帝时更增益到了960卷之多。汉代的法律形式一般认为有律、令、科、比四类。

秦汉朝廷都非常重视普法工作,有许多向吏民公布法律诏令的措施。此外,遇到复杂棘手的事变,大臣们往往要查阅“故事”来寻找先例。“律令故事”的总汇就是帝国的“法度”。“如诏书”、“如律令”等语词在文书中大量重现,这种反复重申当有强化法令的权威性之功。——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重点问题一先秦成文法的出现和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儒家的人治论,主要表现为赞美和拥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君主专制制度。正因如此,孔子面对礼崩乐坏和僭越迭起的春秋时代,发出了“正名”的呼喊,认为救世之道在于正名……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孔子所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在论证国君、贤相及执法者在治国理政、执法为民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古今中外具有普适性的经验总结。

但是,战国末期社会形势的变迁,百家异说的文化环境的启迪,使荀子形成了由儒兼法、介于儒法之间的新的儒学思想,成为继孔孟之后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

隆礼重法体现了由春秋时期的儒法对抗逐渐走向儒法合流的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反映。因为法的价值在世变之极的时代,较之空泛的仁政学说更具有实际意义。

荀况的法思想是在批判吸收诸子百家之说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而成的。他所提出的礼法、治人、治法等范畴,开创了古代法文化的新天地,突破了孔孟之儒与法家的壁垒。汉以后外儒内法、儒法合流的大势,可以说是导源于荀子的。他对中华法制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古代卷)重点问题一先秦成文法的出现和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马克思曾对专制制度的经济根源作过精辟分析。他认为:“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

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其发展史上始终面对着两大不可解难题:一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挠。为了对付这两个难题,集中全民族的力量以解决生存问题,强势的中央集权势所必然。此外,根植于农耕文明的血亲关系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深厚土壤。因此,当汉朝一统天下,小农经济得以充分发展时,儒家思想终于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德主刑辅”也成为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虽然明朝末期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并不会导出中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说过: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赖以建立的条件。当绝大部分农民都被固着在土地上时,自然过渡到资本主义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小农经济的瓦解,才能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土壤。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儒家“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以及统治者对商业经济的抑制,使得商人们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后,不是用获得的商业盈余用于经济扩张,转而用于购置土地,修建家舍、堂、学堂等,从而固化了小农经济。因而期待在中国社会自动生长出资本主义,进而形成市民社会不过是幻想。市民社会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基础,因此在当时中国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法治精神。——荷蔚荣《法治、人治、德治之关系探析》《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重点问题一先秦成文法的出现和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重点问题二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第121页贞观年间与民本思想一致的君权有限观,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传统政治理念的发扬光大。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守法精神。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律是刑法与民法,其他三者为行政法。律令格式并行的制度为五代及宋所承袭。至于刑法律条,则自宋辽金元迄于明清,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律令格式的法典体系还广泛影响到东亚各国,所占的地位与罗马法在西洋法制史上所占的地位相似。——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律令儒家化趋势的因素1.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对家庭与邻里之间相互协作的要求;2.吸取秦朝“一断于法”的教训;3.封建统治者的推崇;4.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治理价值;5.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势必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以经注律尊卑量刑↓律令儒化重点问题二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重点问题三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特征和宗教伦理的作用罗马法中体现的权利意识、理性原则、衡平观念和自然法思想,非常适合中世纪市民阶级发展的需要,罗马法复兴运动传播背后有强大的政治和社会推动力,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罗马法依附于王权和教权进行传播,成为政教斗争中的关键手段和工具,同时也促进了教会法体系的完善和进步;

第二阶段,随着14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人的重要性被重新提及,而罗马法中的许多理性观念和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潮不谋而合,在诸多法学家和思想家的努力下,复兴运动得到了迅速扩张,成为超越世俗和宗教政权的存在。——何勤华,金逸菲《罗马法复兴与近代欧洲法治文明》《时代法学》2024年第3期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重点问题三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特征和宗教伦理的作用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重点问题三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特征和宗教伦理的作用习惯法、平衡法、制定法是英国法律的三大源头罗马法、资产阶级制定法是法国法律主要源头分权制衡;保护个人权利;程序公正;无罪推定——基本特征——第9课《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重点问题三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特征和宗教伦理的作用在整个中世纪,由于基督教思想的统治和罗马文化的影响,加上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形成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和宗教纷争……西欧世界,则是通过天主教联合起来的。这种神学上的联合不只是观念上的。它不仅实际体现在这种联合的君主制中心即教皇身上,而且首先体现在按封建和等级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教会中。因此教会信条自然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法学、自然科学、哲学,这一切都由其内容是否符合教会的教义来决定。——张宏生、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重点问题三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特征和宗教伦理的作用保存古典文化;推动教育和文化发展;规范人们的言行;宗教法庭维护教会权威;教权与王权二元政治形态;渗透个人生活,控制思想。

【教材第53页】

世俗当局,无论其发挥何种职能,都将受到指示和告诫,假如必要的话,应在宗教教规的制约下履行自己的责任,如同被基督本人所告诫的那样,去保卫公共的信仰和誓约,并尽其最大的努力去扫除在它们管辖范围的土地上所有被教会指控为异端的人:从现在起,无论何时,谁要是被提升到精神和世俗的权力位置上,他都必须承认这一誓约。

现代伦理学家一般认为良心是一种发现道德原则的心理能力,是理性在道德和价值判断领域的体现。人类在进行道德评价的时候,将区分正当与否的判断能力称为良心。……这种神奇的能力是人所独有并使之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重点问题三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特征和宗教伦理的作用2021年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拜登在美国第46任总统就职典礼上宣誓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重点问题三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特征和宗教伦理的作用在西方,基督教是以信守教义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其政教分离的二元政治观使教徒服从上帝的同时,也不排斥对世俗国家权力的服从,信徒可以把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视为上帝赐予的恩宠和永恒幸福的标志。这就使得虔信与富有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相互接近起来。宗教改革将基督教伦理作了创造性转化,认为世俗的本职工作即是获得上帝恩宠的最好方式,由此也极大促进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王德民、赵玉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专题教学探讨——“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历史教学》2023年第10期2017年高考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