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_第1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_第2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_第3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_第4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

日: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

②其名为银

③及其家穿井

④其真无马邪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物之间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何陋之有D.甚矣,汝

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0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

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

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2)“惟弈秋之为听"和"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3、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

Co

(3)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

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宜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

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

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且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其:表选择疑问,是…还

是…。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其中的:②它的:③他:④难道。⑵C:⑶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

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⑴本题考食学生对文言词语总义的埋解。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埋解,不可

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

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

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

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耍拉弓

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

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卜闻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

②觥筹交错()

③山岳遭形()

(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若听茶声然/皆惹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B.不哒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幺应(《愚公移山》)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国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D.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

【答案】(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

(2)B

【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

词,命名,取名。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

译成酒杯。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好像/好像。B.因为/用来。C.归家/归家。D.离开/离开。故选

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

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

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

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徒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

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

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

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己读经书,视之如拱嬖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

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卜。如此,则

才气自然发越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

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相腹⑰无异。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

徒(xT):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

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辩: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

《国语》。⑩华腴(yu):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⑬义

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揭腹:腹中空虚。⑱

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

②若朝华夕落

③古人之书,安可星读

④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

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刍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大真尢邪,记忆力较强:壮年的人记忆力小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

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

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固:副词,本来:②若:动词,像:③尽:副词,全、都:

④通:动词,通晓、理解。

⑵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

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轴。①安:怎么。可以:能用,可以用。句意是:怎么能用珠

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汝辈:你们。于此:对

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宜;应该。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句意是:你们这些人对于这

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

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

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

时。

⑷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由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

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通,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

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故答案为:⑴①本来;②像;③全、都:④通晓、理解。

⑵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这

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

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

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

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

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

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

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儿

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

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

(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

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

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

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亳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

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

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

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

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

但根本不能举出竹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

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

刻深深地反省。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作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丁•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B.曾益/其所/不能C.必/先苦/其心志D.出贝“无敌国/外

,患者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王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王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王途,行者休于树。

C.休衩降王天

D.况才之过王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

(2)C

(3)B

(4)C

【解析】【分析】Q)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停顿为:曾益/其/所不

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耍使他心意舌恼。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

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A项

正确,故选:A。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于"意思是"在"。A动词,到;C在:D比。故选:C

⑶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心意困苦,

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A项有误,"苦恼"错误:"坚持思考”错误:C项有误,”振作起

来”错误;D项有误,"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误。B项正确,故选:B

(4)C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A;(2)C:(3)B:(4)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

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

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

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

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

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

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

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要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

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而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

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

昌。祯趣同知行,不应。根城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夕亍乎?"祯即清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

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

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白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被败,往觅广,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

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口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注】①同知:官名。②淬(nao):烂泥。③鬻(yu):卖。④榇(ch@n):棺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面数之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

③两人见贼即走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2)把下列两个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己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

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土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白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贡土同

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分析】⑴①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

首领

③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

直:同“值”,价值。

⑵①至:到。方正。句意是:(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

山中。②骤:突然。前项: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翌日:第二天。句意是:马突然冲

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联系人物的言行事迹综合分析。他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

兵上阵杀敌,表现了勇于担当的品质;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表现其宁死不屈、视死如如

的精神。总之,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写他的战马忠义,战马长途奔归、啮项

复仇的忠义行为,也是侧面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责备(数落):②首领;③逃跑;④价值。

(2)①(等他们)赴到时,(巫山)城己经陷落,贼兵止聚集于山中。②与突然冲上前来

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⑶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

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没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瞒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食对文言实词的埋解。答题时应注意,,应埋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

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⑵本题考杳对重点句子的翻语。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做到字字落实,不

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

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附参考译文】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年(1465),王祯由国子生授爱州通判成化二年,荆、

襄石和尚起兵反对明朝,大军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王.某胆快不敢救援,王祯当面指责

他,自己领王某所部民兵,昼夜兼程赶去援救。但他赶到时,巫山己经陷落,贼兵止在山

中集结。王祯趋兵进剿,杀贼兵首领,其余逃走。接着又安抚伤残上卒,招集被贼兵击溃

散的官兵。刚刚过了三天,贼兵转攻四川大昌。王祯催促王同知出兵,同知不肯。翟塘卫

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同知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

他。他们故意激王祯说:“您为国出力,肯再带兵出战吗?”王祯立即答应,曹、柴二人假

称愿为王祯的左右手,与贼兵隔水摆开战阵。渡河后,(一见贼兵)二人就逃走了。王祯

被贼兵围困,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为贼兵所俘。贼兵要他投降,他不肯,破U大

骂。贼兵先割断他的喉咙,再砍断他的右臂,王祯死去。随行的奉节典史及部卒六白余人

都被杀死。

从(王祯)死的地方到他家三百多里路,(王的)马跑回家中(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

下,鬃毛全部变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祯己经战死,前往寻找王祯的尸首,(王

祯)脸像活人一样。王祯的儿子王广卖掉马作为盘缠,而王同知心思在马上,不按马的价

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王祯的棺材即将入土那天,马在半夜里发出哀鸣。王同知起

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瞠。第二天,王同知吐血而

死。

6.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

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至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里。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己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

兵刃,殷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

日:’军中间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便使持节诏将

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更谓从属年骑曰:“将车约,军中小得驱

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

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猫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

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伞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

费。日击数牛飨③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急入收保⑤,有敢

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

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

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上F1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

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①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

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便(b诒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3ng):用

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

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B.李牧至/如依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D.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2)卜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细柳上自劳军B.居无何常居雁门

C.乃便使持节诏将军使他人代将D.己而之细柳名赵之良将也

(3)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

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

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

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

是正确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案】(1)B

(2)C

(3)A

(4)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②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5)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

主)。

独特之处:学牧做到了厚遇嘏士(在战略战木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李牧到任,按照原来

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据此断句为: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

得。故选B。

(2)A驻军,动词;军队,名词。B停留;居住。C派。D至IJ:的。故选C。

(3)A【甲】错在“以示君威”,“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

以身作则,以示敬意。BCD理解和分析正确。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约:规定;军:军营;驱驰:纵马奔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②如:像:是:这样:岁:年;亡失:伤亡损失。故

此句可以翻译为: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5)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共同点,从"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

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等都从侧面表现周亚夫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

山);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从"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李

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可以看出李牧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

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主)。李牧独特之处,从“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

箭、骑马,优待战士”可以看出李牧做到了厚遇战士,从李牧平时只操练不出兵,出兵就要

给匈奴痛击,E以看出李牧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

⑷①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②像这样连续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⑸共同点:①治军严谨(恪尽职守、令出如山)。②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取悦君

主)。独特之处:李牧做到门亨遇战士(在战略战术上以退为进,蓄势以待)。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

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

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

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

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杳而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

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

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

令)将大杀儿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优待战士。(他)制定说:“匈奴如果侵入

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

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

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

“我们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

务。(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

多,又请李牧出山。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

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i无所得。守

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

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干五万人,弓

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

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把儿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

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这以后十几年,匈奴

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7.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中】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U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福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前然,感极而

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厂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唯!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

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②之,子京忽以书抵

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其意盖有在矣。

(节选自范公俑《过庭录》,有删改)

【注】①负:凭仗。②规:劝诫。

(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则有去国怀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处:姓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略无阙姓(《三峡》)

C.乐:然则何时而生耶钟鼓乐之(《关雎》))

D.斯:做题人也是陋室(《陋室铭》)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愤郁颇见辞色。

(3)语段【甲】中第一,二段文字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述。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他的)悲恢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

神态上。

(3)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

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4)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

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解析】【分析】(1〉A项,国都/国家:B项,处在/地方;C项,喜悦,愉快/使......快

乐;D项,均是指示代词,"此;这”的意思。

(2)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3)抓住关键句分别进行概括即可。第一段,从“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等可知其描

绘的是萧条阴冷的景象;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前然,感极向悲者矣”可体会其抨

发的是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从“秦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等可知

其描绘的是春光明媚的景象:根据“此乐何极心旷神怡""宠辱借忘”“喜洋洋”等可体会其喜

悦的情感。

(4)根据两文的内容和主旨淡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1)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

态上。

⑶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

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⑷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

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点评】⑴本题考杳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

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

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虹,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比

较,得出结论。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

行分析。

【附学考译文】

【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造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州知州(的位置)被贬到巴陵郡,

(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范仲淹和他年龄相仿,关系很好,也很

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答。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担心

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范

仲淹在)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

大概就在规劝好友了。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

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了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尢月?何处尢竹柏?但少闲人如甘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云A:耸入

B.①五色交辉父: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竟跃兄: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盖: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吞两人者耳但:大概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⑴D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这句话同

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盖:原来是。但:只是。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亦:也: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漫步;中庭:院子

里。这个句子翻译时要调整一下语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

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这句话的大意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言外之意是别人都不能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而我今天也能像谢灵运一样,欣赏到这

种奇丽的景色,也就是说我的思想和情趣是和谢灵运一样的,因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

谢灵达那样,陶情怡乐r这美妙的山水之中以及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故答案为:⑴D:

⑵(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⑶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这句话同时

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

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

较做出选择。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

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

美。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

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

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

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⑥隆胜

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1,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倚⑦,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

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箕⑪而浩歌,踮⑫而仰啸,野老不至,

鱼鸟共乐。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锚铢

利害相磨戛⑮,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阜fu:土山。②并ba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ang:独木桥。⑤亏

蔽:

掩映。⑥坳ao:低洼。⑦倚qi:弯曲的堤岸。⑧榜bang:摇桨,划船。⑨幅巾:男子

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⑪箕:坐时

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⑫踞:蹲坐。⑬形骸:身体。⑭汩汩:沉浮。⑮磨

戛: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形骸既适则神/小烦/观听尢邪则道/以明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弁地。

B.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一一“杳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其地也阔自以为大有所前(《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旁无民居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水之阻又竹已而夕里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不亦都战肉食者哪(《左传・曹论战》)

【答案】⑴C

(2)B

(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FI与锚铢利害相磨戛,隔此其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

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根据句意及和虚词则,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

是: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故选C。

(2)ACD符合原文意思,B原文中说纵广合五六十寻,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

八尺),与里是不一样的,故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这句话不符合文意。

(3)选文首段记述了沧浪亭兴建的过程兴废并描述了其周围的美景,第二段写在自己经

常在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触。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吴均的“莺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

日与锚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A更加:好处。B居住;停留。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阳:太阳。D粗鄙,见识

短浅。故选D。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锚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

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

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

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

与原义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

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

感情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口,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总解

释词语含义

【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睛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

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

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

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

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

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

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

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

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

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口:“敢有谏者夕匕!“舍人有少端于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十

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

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

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

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乙】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

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日:“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

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

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

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罢其兵(停止)

B.欲也其约(违背)

C.若其图之(企图)

D.桓公乃进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十诸侯失大下之拨不如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②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普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4)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C

(2)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

后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普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

都还了回来。

(4)①新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②能听取善谏,知

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抹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恒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

侵地”。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图:考虑。故选C.

(2)本题句子意思是:(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

(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断为: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

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木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此:这。顾:考虑。患:灾祸。亡地:失去的土

地。尽:所有。侵地:被侵占的领土。

(4)【甲】文"吴王欲伐荆"意思是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乙】文"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

亦以甚矣。"意思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

可知两人都是霸道,以强欺塞。"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孺了巧妙地利用蝉,螳螂,

黄雀,人拿弹弓这一潜在的危险,让吴自悟其中的奥秘。吴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十

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就把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可知两人

都是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

故答案为:⑴C;

⑵夫贪小利以白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⑶①(蝉、螳螂、黄雀)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

面有祸害啊。②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

还了回来。

⑷①旃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②能听取善谏,知错

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

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