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江淮名校2024-2025年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材料二: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C.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D.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B.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D.当下,传统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答案】1.C2.B3.B4.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5.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自我认同的不同角度。材料一阐述了《论语》中孔子关于自我认同的见解,强调内省、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及其面对外部评价的态度,展示了通过自我反思达到个人成就的思维方式。材料二则通过现代社会视角进一步剖析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指出个体在多元化社会中面临的认同困境。两者共同强调自我认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互动中的关键作用。【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理解错误,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②段原文“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可知,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不是当代社会。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可知,孔子说的是“不应当仅满足于”,不是“不要在意”。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其中包含:《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当看到品德高尚的人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向他学习;当遇到行为不端的人时,我们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相同的缺点。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反映了古代儒家对民众的态度和治理理念,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应保持民众的相对无知,以防止他们对统治权构成威胁。这里不是自我认同的建构,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首先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而小人则倾向于将错误或责任归咎于他人,从不进行自我反思或从自身寻找原因。“内自省”的归因方式,符合材料一观点。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强调自我构建,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从论证角度分析,运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个人定位决定个体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接着,根据“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可知,用个体的对社会定位有积极认同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良性循环。根据“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可知,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体是否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产生认同两方面进行论述,并论证了两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论述准确,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语言方面分析,第三段论证时,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用“决定”“形成”等词,表达准确严谨;运用“进而”“从而”等关联词,使内容的衔接顺畅,脉络清晰,使论证时层层递进,从个体延伸至社会,进而推及两者间的互动;又多用长句,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等,论述详细,观点明确,表达严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可得出: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根据材料一“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可得出: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根据材料一“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可总结出: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阿舒茹志鹃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是伯伯!”阿舒眼睛尖。“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装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②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阿舒,你在干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③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④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河边,菱藤已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B.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C.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到“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长。D.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扬的精神风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B.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C.句子③通过一连串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D.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9.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答案】6.B7.B8.①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②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等人的话对阿舒有所触动,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③公社开会,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④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9.①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②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错误,结合文中“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分析可知,奇妙是既天真烂漫又自以为是,重要指这一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B.“变得迷茫”错误,后文有“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再结合阿舒捞菱藤积肥的行动,可知阿舒此刻是听得专注,思考得深入,被老支书的话震撼,想到生命的意义,由懵懂少女变得有责任和担当。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并概括情节的能力。结合“‘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可知,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排斥“苦”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和田根公公的对话对阿舒有所触动。“做条龙有什么好处?”,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公社开会,老支书的话透着自尊和自强。“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奋发向上,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可以从人物塑造的生动鲜活和主题的深刻上理解。人物塑造上,“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做条龙有什么好处?”“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展现了一个从“不懂人事不知愁”到有追求、有责任担当的少女成长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主题上,十七岁的阿舒的成长,就是祖国各个角落、各条战线千千万万个“阿舒”的成长,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阿舒,凸显了在建设祖国的历程中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深化了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材料二: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势居然A也B且天下尝同心C并力攻秦矣D然困于阻险E而不能进者F岂勇力智慧不足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者,指代人或事物,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贼其君者也”的“者”用法相同。B.小,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指轻视,与《礼记·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的用法相同。C.为,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被”,与下文的“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D.亲,原指父母,此处指亲近可靠的人,与材料一“骨肉相疏”中的“骨肉”意思不完全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B.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C.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D.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14.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A12.D13.(1)用德行加以引导,用礼仪使社会有序,(这样)百姓有羞耻感并且行为规范。(2)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14.①自身才能平庸;②前二主暴政埋下祸根;③秦俗导致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愿谋。【解析】【导语】材料一中,刘向通过回顾秦国从强盛到衰亡的历史,指出暴政和缺乏道德教化的治理方式是导致秦灭亡的重要原因,强调德治的重要性。材料二中,贾谊分析秦国灭亡的根源,认为秦朝统治者的过度暴虐和忌讳正直忠诚的进谏,使得国家在内外交困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他强调地理条件虽重要,但人心向背和贤明治理才是长久之计。【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是因为国家所处的有利地势才这样的。而且,天下诸侯曾经同心协力进攻过秦国,但都为险阻所困而不能前进,这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其势居然也”判断句,“也”用于句尾,助判断语气,其后B处断开;“矣”语气词,用于句尾,“然”用于下句句首,表转折,D处断开;“而”连接“困于阻险”和“不能进”,中间不能断开,“岂”用于下句句首,表反问语气,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文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虚词用法的能力。A.错误。代人或事物/语气助词,表判断。句意:天下有二十九年没有战争。/就是陷害君长的人。B.正确。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彰明。句意:往前小看尧舜。/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C.正确。自己却被人擒获。/还不等忠言说出口,自己却被杀死了。D.正确。原指父母,此处指亲近可靠的人/指兄弟。句意:子婴孤立而无人亲附。/兄弟互相疏远。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D.“……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错,原文是说“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不是“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条件。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道”,同“导”,引导;“耻”,羞耻感;“格”,行为规范。(2)“息民”,让人民休养生息;“罢”,同“疲”,疲困的人;“患”,担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根据原文“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可知,子婴没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可见其自身才能平庸。根据“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可知,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不去改变。秦二世即位,又沿袭这些错误政策不加改变,并且更加凶残暴虐,从而加重了灾祸。可见,前二主暴政埋下祸根。根据原文“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知,秦政有许多忌讳的禁条,还不等忠言说出口,自己却被杀死了。所以,三代君王丧失帝道,忠臣不肯直言劝谏,智士不肯为之谋划。可见秦俗导致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愿谋。参考译文:材料一:在当时,秦国最强大,其他诸侯国正弱小。苏秦用合纵的策略联合诸侯的时候,秦国人不敢到关中炫耀武力,天下有二十九年没有战争。然而秦国有形势上的便利,善长权术的谋士,都争着投奔秦国(都以投奔秦国为首选)。等到苏秦死后,张仪献计连横,诸侯采纳了,于是向西侍奉秦国。因此秦始皇凭借四面都有险阻的形势,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天险,兼有陇蜀的富饶,采纳众人的计策,依仗六代的功业积淀,去逐步侵占六国,兼并诸侯,并吞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依仗阴谋诡计这种治术,抛弃诚信笃厚的正道,不去施行仁义道德教化,来凝聚天下人心。秦国使用刑罚管理百姓,崇信权谋作为治国方略,于是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往前小看尧舜,往后轻视三王。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臣下不施恩惠,实情就不能向上传达,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远,教化之道变浅薄,法律制度被毁坏,百姓不知正义,处在混乱之中。统治天下十四年,国家大动荡,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啊。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仅能免于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德行加以引导,用礼仪使社会有序,(这样)百姓有羞耻感并且行为规范。”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取悦于人,从君主和公卿就这么做,又怎么能给臣下做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材料二:假如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东方六国虽然动乱,但三秦之地也可以保全占有。秦地靠山环河,形势险固,是个四面有屏障的国家。从秦穆公以来直到秦王的二十多代君王,常常是诸侯中的雄杰。这样难道是他们代代都贤明吗?不是,这是因为国家所处的有利地势才这样的。而且,天下诸侯曾经同心协力进攻过秦国,但都为险阻所困而不能前进,这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也不是,只是因为地形地势不利啊。诸侯起于民间,因为利益而结盟,并没有帝王的品德。他们的结交不亲密,人民也不归顺他们。他们见到秦国关隘难以攻下,一定会撤军。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但是他们贵为天子,拥有整个天下,自己却被人擒获,这是因为挽救败局的政策是错误的啊。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不去改变。秦二世即位,又沿袭这些错误政策不加改变,并且更加凶残暴虐,从而加重了灾祸。子婴孤立而无人亲附,危弱而无人辅佐。这三代君王昏庸糊涂,终身没有醒悟,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当时,国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洞察世变的人,但是,他们之所以不敢竭尽忠诚、纠正过失,是因为秦政有许多忌讳的禁条——还不等忠言说出口,自己却被杀死了。所以,三代君王丧失帝道,忠臣不肯直言劝谏,智士不肯为之谋划。天下已动乱,奸行邪恶传不到君王耳朵里,不是十分可悲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日常现象“泻水”发端,表达出水流向取决于地势的生活认知。B.面对人生不同的际遇,诗人既无可奈何,又不甘认命,只好借酒自宽。C.最后两句剖露心怀,寥寥数语就把吞声不言、徘徊不前的愁闷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D.全诗语言质朴流畅,五言、七言转换自然,一韵到底,极具神韵16.前人评价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迂曲婉转,蕴藉深厚。”请结合全诗,简析其“迂曲”的具体体现。【答案】15.D16.(1)托物寓意。借泻水自流的日常现象,曲折地写出地势决定水的流向,暗喻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象。(2)以外在行为表达内在心理状态。诗中用“行叹”“坐”“酌酒”“歌”以及“踯躅”等诗人动作表现内心的不甘认命、举杯自宽、踯躅不言的微妙变化过程,俯仰低徊,极具神韵。【解析】【导语】诗通过水流比喻人生,揭示了命运的不可控及人生的无奈。前半部分看似接受命运安排,后半部分则展现内心挣扎与愁苦,诗人通过酌酒自宽的不甘及无奈,传递出复杂的情感,语调质朴,情感深沉。【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一韵到底”错,全诗韵脚从“流”“愁”转换为“难”“言”。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是说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迂曲”:迂回曲折。本诗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1)托物寓意。“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诗人以日常现象“泻水”发端,用平地上的水流向四面八方,比喻人的命运因门第不同而分高低贵贱。(2)以外在行为表达内在心理状态。诗人通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来表现自己在无可奈何中寻求解脱的方式,表面上借酒消愁,但实际上愁绪难解;诗人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来揭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行叹”“坐”“酌酒”“歌”以及“踯躅”等动作行为暗含着诗人的内心挣扎、愁苦、不甘和无奈,诗中的情感表达看似平淡,但实际上层层推进,曲折回旋,使得诗的情感更深厚复杂。(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饮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桌礼仪温文尔雅。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酒桌上狂放不羁,并以《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人一掷千金、以酒浇愁的豪饮行为,令人生厌。②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李华在庭院中思绪泉涌,不觉吟咏《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自然的恒久。③9月28日,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分别在山东曲阜、浙江衢州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祭孔大典采用现场活动和网络直播相结合方式,并启动2024全球“云祭孔”活动,向海内外展示儒家思想文化魅力。在曲阜孔庙的书法创作活动中,小强同学书写《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儒家积极进取、意志坚强的思想品质。【答案】①.钟鼓馔玉不足贵②.但愿长醉不愿醒③.江畔何人初见月④.江月何年初照人⑤.士不可以不弘毅⑥.任重而道远(朝闻道,夕死可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馔、畔、弘毅。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日世界之复杂、变化之迅捷,已经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正在变得。2013年德国政府推出①“工业4.0”战略,正式开启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在谈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强调,除了智能互联的机器和整个社会体系的高速发展外,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新技术不断催生更新、更强大的技术产生与发展。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得到了的体现,人类寿命得以延长,癌症治愈成为现实,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渐调和,一切预示着②“奇点”的来临。奇点,原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是指时空中的一个普通物理规则不适用的点。在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的理论中,奇点是指人类与其他物种(物体)的相互融合。(A),它是指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那个神妙时刻。奇点之后,如果人的智能能够完全(B),死亡甚至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但库兹韦尔认为,(C),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因为这种预测主要基于③“直觉线性增长”观而非④“历史指数增长”观。世界变化太快了,奇点正在逼近。⑤“知识工人”已成为历史,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能与机器共舞的⑥“聪明的创造者”,这样的创造者将具备机器不具备的创造、设计和共情等能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作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有六处使用了引号,分类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8.触手可及风起云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前所未有19.“知识工人”将成为历史,如今世界需要的是能与机器共舞的“聪明的创造者”,这样的创造者将具备机器不具备的设计、创造和共情等能力。20.A.确切来说B.转移到计算机上C.大多数人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21.(1)标示特殊含义或特定称谓。①“工业4.0”是特定称谓;⑤“知识工人”是特殊含义,指“有传统知识的,而非智能时代知识的工人。(2)标示引用。③④是直接引用。(3)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②“奇点”是文章重要论述的概念;⑥“聪明的劳动者”表示强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说“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表明未来也很近,可用:触手可及。触手可及: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第二空,语境形容各领域的技术突破不断出现,可用:风起云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第三空,语境是说当今世界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体现得比过去明显,可用:前所未有。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已成为历史”不合逻辑,结合“奇点正在逼近”可知,语境强调对将来的影响,应改为“将成为历史”;“创造、设计”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先有“设计”,再有“创造”。【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前面说在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的理论中,奇点是指什么,后面给出了确切的含义,应填:确切来说。B.语境围绕“奇点”这一概念,预测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时刻到来,“死亡甚至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这一结论是在人的智能完全转移到计算机的前提下产生的,应填:转移到计算机上。C.结合“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分析,下文的“这种预测”指的是“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而“读”意味着是“大多数人”,应填:大多数人对于未来技术的预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引号的作用有:表示特殊含义;表示引用;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特定称谓;表示强调。①“工业4.0”战略,是战略的名称,引号表示特定称谓;②“奇点”是文章重要的概念,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③“直觉线性增长”观、④“历史指数增长”观,这里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⑤“知识工人”不是表面的含义,而是指“有传统知识的,而非智能时代知识的工人”,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⑥“聪明的创造者”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最后按照引号的作用分三类。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阅读材料提到“奇点”这个物理概念,并引申到人类与其他物种融合、电脑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租赁合同:甲乙双方关于办公场所的租赁及使用协议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人力资源服务合同:企业人才招聘、培训与薪酬管理2篇
- 2024年度高端装备制造出口许可合同2篇
- 多应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服务合同(2024版)3篇
- 大学公共管理学
- 二零二四年度市场营销与广告投放合同2篇
- 2024年度货物供应与仓储物流合同2篇
- 2024年度金融服务合同:贷款业务合作3篇
- 2024年度山茶油质量检测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产品代理合同规定与权益3篇
-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到西安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 2024水样采集与保存方法
-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4D厨房区域区间管理责任卡
- 针灸推拿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设备故障报修维修记录单
- 康熙字典属金10画的的字 康熙字典6画属金的字
- 学生书法比赛简报
- 榆林地区电厂明细
- 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度表
- 预制管桩技术交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