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家①八百里太行山跨了京、冀、豫、晋四地,大致是一个东北到西南的走向,到了予城这里基本是南向,人便称南太行。从高处看,从北边的大平原次第向南攀升,使得南太行的山势如一面巨坡,越高越深处便越接近于晋,而宝水村正处于豫晋交界。穿过太行自是不易,好在山里有先人踏出来的无数古道,最有名的是太行八阻。这八阻中,河南有三,河北有四,第八阻是军都阻,就到了北京昌平的居庸山。②老原说,在予城的便是白阻,老原说,宝水村就在白阻边上。前些年“驴友”这等人突然喜欢走野山看野景,于是就又有脑子灵活的人家腾出了空屋子,安置了干净床铺,收了钱,觉得多少都是赚。③一个小弯转过,“宝水村”三个宋体白字显示在一块蓝底的标牌上。老原不再说话,凝神开车,等到平路上时,就听见了狗叫声。④老原把车窗降到了底,顿时风声大起,浓郁的草木之气扑面而来,清新如洗。老原说宝水村分三大块,也就是三个自然村,西掌、东掌和中掌,咱这就要到西掌了。我说咋都叫掌。老原鄙视道,少见多怪。山里少有平地块,有也不大,跟巴掌似的,就爱称掌。南掌北掌大掌小掌的,你十里八乡打听去,准有。咱村东边的那块就叫东掌,西边的那块就叫西掌,在东西掌中间的那块就叫中掌,多简单明了。又说,咱家就在中掌。我揶揄道,听你这骄傲自豪的劲儿,好像中掌跟象城的CBD似的。⑤便问他,原家祖上挺有钱的吧?他笑了一声,说,那是,听我父亲说,原本也穷,后来高祖那辈儿跟山西客商结了亲方才打下了点儿基业,盖的是好房,买的是好地,用的都是大牲口,那日子就是顿顿吃肉喝酒也不算啥。说到这里却停住了,只凝神开车。⑥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主路上岔开,往右手边的山坡里蜿蜒而去。老原车速更慢,用下巴示意了一下,说,顺着这条路进去,就是咱原家坟。⑦回——来——啦——⑧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暗黄的面皮,很瘦,却像松柏似的,有一股子硬实在里头。⑨哦——回来啦!⑩老原也大声应,把车速放得很慢,快到老太太跟前时停下,半开车门喊道,九奶,咱回吧?我捎你啊。⑪老太太眯着眼睛看着他,括号般的皱纹里颤颤巍巍的,兜着点儿笑意思,就那么看着老原,直待老原又问了她一遍,她方才摆了摆手,说,一会儿回。老原方才上车继续前行。⑫问她是谁,老原说,没听见我喊嘛,是九奶。九十四五吧。早年间,她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可以说,现如今,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哦,这么长寿,有福。她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一辈子没孩子,一直孤寡到现在。⑬我嗯了一声。一时无话。他却把车靠边儿停下,点了一支烟。抽了两口方才又说,论起来,这个奶奶比多少人的亲奶奶都亲呢。要不是她,原家早就在村里没了地方。这事儿说来话长。简述起来就是,从他记事时起,父亲每次带他们回来上坟都不进村。⑭他十八岁那年清明节,跟着父亲回来上坟时,九奶在桥头候住了他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九奶。那时她好像就已经是这么老了。九奶跷了跷脚尖,伸出手去摸他的脸,被他闪避了过去。然后,九奶对他父亲说,福久,你得回来把房子修一修,都快塌了。⑮塌就塌了。⑯你这些话,能叫坟里的先人听?⑰坟里的先人,也不知道个啥,也听不见个啥。⑱那你还回来上啥坟哩。⑲老原说,这句话父亲没接住。那天,九奶撂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占着地方,迟早等你回来。⑳从那以后,父亲三不五时地就会念叨起九奶的话,像被下了蛊。直到他五年后被查出了晚期肺癌,住院后更像是中了魔,在病床上一遍两遍翻来覆去地叮嘱老原说,我是不中用了,等我死了,你得回去盯着。你是长子,得在村里顶门立户。咱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叫他们知道,咱原家的人都一茬茬长着,原家的香火没有断,原家的日子还长着呢。㉑烟灰轻弹,不及落地便被风吹得没了影踪。父亲去世后,我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他说,也是在刚才那个地方,九奶就在那里等着。㉒我问九奶怎么知道的?九奶说,梦见了。九奶说这句话时,泪就滴在眼窝里。老原侧背着我,看不清他的表情。那天,我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让村里人帮忙去打墓。老宅干干净净,种着花,种着菜,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了,我当时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从那时起,我的脑子里第一次升腾出了老家的意识,就认下了这个老家。㉓重新上车,缓缓前行。和报社的同事聊起老家,一个平日里爱写诗的编辑以读诗的口气吟诵道,什么是老家?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选自乔叶《宝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详细描写八百里太行山地势、走向、古道,表现了宝水村的与众不同。B.洋溢着现代气息的“驴友”“CBD”词语,让这篇关于“老家”的作品更耐读。C.小说以“老家”为题,透过九奶这个重要人物,能理解到老家其他人的质朴美好。D.小说以“我”和老原回宝水村的见闻为线索,虽穿插“我”的回忆,但脉络清晰。2.关于文中第⑭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带着老原回老家,但是都不进村,这就写出了父亲对老家的情感比较淡漠。B.“九奶在桥头候住了他们”中的一个“候”字,准确展现了九奶的热心和执着。C.这段文字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生动表现了九奶对老原的无比关爱。D.“闪避”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原第一次见九奶因陌生而产生的某种距离感。3.小说第③⑤两段中的“凝神开车”分别表现了老原怎样的身心感受?4.小说以编辑吟诗作结,别具匠心。请具体分析。【答案】1.A2.A3.第③段“凝神开车”表现了老原在接近家乡时的专注、期待、紧张和激动的心情。第⑤段“凝神开车”表现了老原在回忆家族历史时的沉思和感慨,有自豪和失落,有责任和担当。4.①这首诗阐释了“老家”的含义,传达了老家作为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强调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人们对老家的责任感,升华了小说关于“老家”的主题。②以吟诗作结,与前文“我”和老原回老家的种种经历和感悟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③小说以编辑吟诗作结,别具匠心,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触动读者情感,引发读者对自己老家的回忆和思考。【解析】【导语】这篇小说以“老家”为主题,通过主人公老原返乡的经历,层层剖析了对祖辈情感的复杂认知。太行山的描写和“驴友”等现代词汇相结合,营造了对比鲜明的乡村意境。九奶这一角色作为情感纽带,传递出深刻的乡愁和故乡情韵。通过细腻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作品揭示了现代人对故土的内心寄托和情感回归。结尾以诗意的语言深化主题,让“老家”成为一种精神的归宿与期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表现了宝水村的与众不同”错误,小说开头详细描写八百里太行山地势、走向、古道等内容,主要是为了交代宝水村的地理位置,并非表现其与众不同。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就写出了父亲对老家的情感比较淡漠”错误,父亲每次带他们回来上坟都不进村,并不是因为对老家情感淡漠,从后文可以看出,父亲对老家有着深厚的情感。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③段“凝神开车”:当看到“宝水村”的标牌后,老原不再说话,而是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开车上,这种专注是为了能够安全、顺利地抵达村子。老原很久没有回家乡,此刻距离家乡越来越近,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即将见到家乡熟悉景象、亲人等的那种期待之情,使得他全神贯注于开车,一心只想快点到达。接近家乡往往会让人情绪波动,老原可能既紧张于家乡是否有了变化,又激动于马上能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见到熟悉的人,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通过“凝神开车”这一动作表现出来。第⑤段“凝神开车”:老原在讲述家族历史,从原本贫穷到高祖那辈与山西客商结亲后打下基业,日子过得富足,再到后来的种种变迁,这一系列家族的发展历程在他讲述时让他陷入沉思。回忆起这些往昔的兴衰荣辱,不禁心生感慨,提到家族曾经的辉煌,老原内心会涌起一丝自豪之情,为家族曾经的风光感到骄傲。然而话到此处却停住了,可能是想到如今家族或许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今非昔比的感觉带来了失落。家族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老原一种责任,他作为家族后人,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家族、振兴家族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让他在开车时也保持着一种“凝神”状态。【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编辑吟诵的诗清晰地阐述了“老家”的概念,指出老家是在世老人生活、等待我们回去的地方,也是去世老人安息、同样等待我们回去的地方。它全面且深刻地诠释了老家在人们心中的具体所指。通过对“老家”含义的阐释,强调了老家不仅仅是居住之所,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它象征着家族的传承、亲情的延续,以及人们内心深处那份对根的眷恋,升华了文章的主题。②前文详细描述了“我”和老原回老家的一系列经历,包括见到九奶、回忆家族往事、安葬父亲等情节,这些经历都是围绕着“老家”展开的,而编辑吟诵的诗所表达的内容,是对这些经历所蕴含情感的一种提炼和总结,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③以编辑吟诗作结,给小说增添了一份文学性和艺术性,从而增强了小说整体的艺术感染力。诗中所描绘的老家的场景以及所传达的对老家的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轻易地触动读者内心深处关于老家的那根弦,引发读者对自己老家的回忆,思考自己与老家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老家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使读者与小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梁晓声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话而变得异常。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母亲属羊,也像羊那么驯顺,完全被父亲所“统治”。中国底层家庭的主妇,对困窘生活的适应力和耐受力是极可敬的,她们期望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有出息。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理解的。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答他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下,用奶瓶喂妹妹。我极希望自己有一个姐姐。母亲曾为我生育过一个姐姐。然而我未见过姐姐长的什么样,她不满三岁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为父亲不相信西医,不允许母亲抱她去西医院看病。结果,母亲偷偷抱着姐姐去西医院,医生说晚了。母亲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场。父亲也从不觉得应对姐姐的死负什么责任。父亲认为,姐姐纯粹是因为吃了两片西药被药死的。父亲第一次探家,是在春节前夕。父亲攒了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的债,剩下一百多元。“你是怎么过的日子?啊?我每封信都叮嘱你,可你还是借了这么多债!你带着孩子们这么个过法,我养活得起吗?”父亲对母亲吼。他坐在炕沿上,当着我们的面,粗糙的大手掌将炕沿拍得啪啪响。母亲默默听着,一声不吭。“爸爸,您要责骂,就责骂我们吧!不过我们没乱花过一分钱。”哥哥不平地替母亲辩护。我将书包捧到父亲面前,兜底儿朝炕上一倒,倒出了正反两面都写满字的作业本,几截手指般长的铅笔头。我瞪着父亲,无言地向父亲申明:我们并没乱花过一分钱。“你们这是干什么?越大越不懂事了!”母亲严厉地训斥我们。父亲侧过脸,低下头,不再吼什么。许久,他终于长叹了一声。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叹气。我心中倏然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怜悯。第二天,父亲带领我们到商店去,给我们兄弟四个每人买了一件新衣服,也给母亲买了一件平绒上衣……父亲第二次探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错了,我是大错特错了……”一一细瞧着我们几个孩子因吃野菜而浮肿不堪的青黄色的脸,父亲一迭连声说他错了。“你说你什么事错了?”母亲小心翼翼地问。父亲用很低沉的声音回答:“也许我十二岁那一年就不该闯关东……猜想,如今老家的日子兴许会比城市的日子好过些?就是吃野菜,老家能吃的野菜也多啊……”父亲要回老家看看。要是老家的日子比城市的日子好过些,他就将决定带领母亲和我们五个孩子回老家,不再当建筑工人,重当农民。老家之行,印象是凄凉的。故乡的野菜,还塞不饱故乡人的胃。我和父亲路途上没吃完的两掺面馒头,在故乡人眼中,是上等的点心。父亲和我,被故乡一种饥饿的氛围所促使,竟忘乎所以地扮演起“衣锦还乡”的角色来。父亲攒下的三百多元钱,除了路费,东家给五元,西家给十元,以“见面礼”的方式,差不多全救济了故乡人。我和父亲带了一小包花生米和几斤地瓜干离开了故乡……到家后,父亲开口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他妈,我把钱抖擞光了!你别生气,我再攒……”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用内疚的语调对母亲说话。母亲淡淡一笑:“我生啥气呀!你离开老家后,从没回去过,也该回去看看嘛!”仿佛她对那花光了的三百多元钱毫不在乎。但我看见,母亲背转身时,眼泪却从眼角溢出,滴落在衣襟上。那一夜,父亲翻身不止,长叹接短叹。两天后,父亲提前回大西北去了。假期内的劳动日是发双份工资的……(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七口人”“十六平方米”“四个孩子”等多个表数字的词语,写出了“我”在苦难生活中的窘境。B.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看起来无足轻重,却能让人看到了无数底层母亲的温顺忍让以及深明大义。C.父亲和孩子们一样反对母亲在家生活时举债、乱花钱,这与父亲回老家时乱花钱摆阔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全文用多个看似不关联的片断,将人物串联起来,再现多样的生活场景,构成了特定时代的立体生活图。6.关于文中画横线的两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满”两个字短促有力,“!”充满气势,表现了父亲在我们家中的独特地位。B.鼓励多吃饭多长力气,才能自己养活自己,写出了普通人对“出息”的朴素认识。C.父亲连声说自己错了,错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没有能长时间在家里照顾好孩子们。D.无论是强势严肃,还是一脸沮丧、连连自责,父亲都是位心中装有子女的好父亲。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心中倏然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怜悯”,请概括“产生了一种怜悯”的原因。8.梁晓声的作品表现了“平凡人面对生存艰辛时生发出的斗志”,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父亲形象具体分析。【答案】5.C6.C7.“我”怜悯父亲是因为在看到父亲面对家庭经济困境无奈叹息后,体会到他内心的压力和责任,以及他为了生计和养家付出的艰辛,逐渐了解父亲内心的脆弱和无助。8.本文做到了这一点,通过父亲的形象展现了平凡人在艰难环境中生发的斗志。①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在外地辛苦工作,始终努力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体现了他的勤劳和责任感。②他鼓励孩子多吃来增强体力,认为一个人要有力气才能养活自己,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③同时,父亲在经济困难时努力工作,在节假日加班以增加收入,面对家庭变故时内疚不安,主动承担责任,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担当精神正是面对生活挑战的斗志表现。【解析】【导语】梁晓声的《父亲》刻画了一个在艰难岁月中不断挣扎和努力的家庭,尤其是塑造了一个复杂的父亲形象。他表面上严厉甚至粗暴,但内心对家庭和子女充满责任感。文章通过多个生活片段,展现了这个普通家庭在困苦中寻找希望的过程,体现了平凡人在生存艰难中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对未来的坚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父亲和孩子们一样反对母亲在家生活时举债、乱花钱”错。母亲在家并没有乱花钱,文中也并未提及孩子们反对母亲在家生活时举债、乱花钱这一行为。相反,孩子们通过展示用过的作业本和铅笔头来证明他们没有乱花钱。他们的行为是为母亲辩护,表明他们明白母亲的苦心,与所谓“反对”不符。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错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没有能长时间在家里照顾好孩子们”错。根据“也许我十二岁那一年就不该闯关东……”可知,父亲说自己错了是反思自己当年离乡时的选择,而不是指未能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照顾好家庭。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父亲背井离乡去北大荒工作,在春节前夕回家探亲,带回来了辛辛苦苦攒的三百多元钱,在发现母亲为了养家欠债后,气愤不已。“你是怎么过的日子?啊?我每封信都叮嘱你,可你还是借了这么多债!你带着孩子们这么个过法,我养活得起吗?”可以看出父亲对生活的艰辛的气恼。在“我”和哥哥为母亲辩护,申明我们并没有乱花过一分钱时,父亲“长叹了一声”“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叹气”,可见父亲身上有沉重的担子,他感到无能为力,这一声叹息充满了他对生活压力的无奈与辛酸,而“我”则是通过这声叹息忽然理解了父亲的辛酸,理解了他在家庭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所以产生了一种怜悯的情感。【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父亲在人生艰难时表达出坚定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希望的传达,这些都展现了在逆境中生存斗志的体现。①通过“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第一次探家,是在春节前夕。父亲攒了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的债,剩下一百多元”“父亲带领我们到商店去,给我们兄弟四个每人买了一件新衣服,也给母亲买了一件平绒上衣”等内容可以看出,在大西北支援时,父亲通过劳动积攒下的每一分钱都留给了家人,尽管家庭困难重重,但父亲尽力为孩子们争取温饱,让家人活得更好。反映了他对家人生活的操心与负责。②当我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盛粥时,父亲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并让我“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对子女的要求中包含着对他们未来生活的期待,他的严厉中透露着对子女的爱护,也反映出了普通人对“出息”的朴素认识和期望。③“孩子他妈,我把钱抖擞光了!你别生气,我再攒……”父亲在自身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不忘亲情帮助乡亲,并由此对母亲充满愧疚,“两天后,父亲提前回大西北去了。假期内的劳动日是发双份工资的”,父亲勇于对自己做的事负责,主动承担责任,在节假日加班以增加收入,这些都展现了平凡人在艰苦生活中自强不息的斗志和担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申、商之言,何为至今而不绝邪?志正义明如诸葛孔明而效其法,学博志广如王介甫而师其意,无他,申、商者,乍劳长逸之术也。无其心而用其术者,孔明也;用其实而讳其名者,介甫也;乃若其不容掩之藏,则李斯发之矣。李斯曰:“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申不害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谏争绝,桎梏脱,则虽目劳于刑名文籍之中,而耽酒嗜色、佚游骄乐,可晏享而不辍。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无一切之术以自恣睢,虽非求治之主,不能高居洸瀁于万民之上,固矣。以孔明之淡泊而尽瘁也,以介甫之土木其形而好学深思也,然且乐奉名法者,何也?俭以耳目,勤以耳目,而心思从其康逸也。贤者且然,况令狐绹、张居正之挟权势者哉!使读李斯之言,知其为导谀劝淫之术也,能勿䩄然而汗下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人A皆有不忍B人之心C而众D怒之不可犯E众F怨之不可任G亦易H喻矣。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同“纳”,与《陈情表》“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中的“内”含义相同。B.要,求取,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含义不同。C.保,使……安定,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用法相同。D.且,尚且,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字含义不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君王还是平凡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B.孟子提出的“四端”对为人处世、赡养父母、治理天下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C.诸葛亮、王安石沿用申不害、商鞅的学说理政,因为申、商的学说可一劳永逸。D.以法治国可以给人主、臣子以及天下民众带来许多好处,因此不应该以道治国。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苟未忘逸豫之情者,恶能不以此为两得之术哉!13.材料二“行不忍人之政”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答案】9.CEG10.A11.D12.(1)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2)假若是一个没有忘记安逸享乐之情的人,他怎能不把此法作为两全其美的策略呢!13.①重视民意,不犯众怒、不任众怨。②摒弃申、商之术及其弊端,如阻塞谏争之路等③选择任道,让天下百姓安逸,避免因任法使天下困。④统治者应勤劳理政,不贪图自身安逸享受。⑤保持清正廉洁,不挟权势谋私利。【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展现了儒家与法家思想在施政上的不同立场。材料一强调孟子的仁政理念,认为以恻隐之心施行仁政,可以有效治理天下。材料二探讨法治与名法制度,指出其虽带来安逸却可能不符合真正的道义。二者共同反映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懂得这个道理,则众怒不可冒犯,众怨不可听任,也就不难理解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作主语,“有”作谓语,“不忍人之心”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C处断开;“众”作“怒”的定语,中间不断开;“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两句句子结构相同,故在EG处断开。故选CEG。【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同“纳”/在家里。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B.正确。求取/同“邀”,邀请。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邀请渔人回家,杀鸡摆酒款待对方。C.正确。使动用法,使……安定/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使天下安定。/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D.正确。尚且/况且。句意:贤人尚且这样。/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以法治国可以给人主、臣子以及天下民众带来许多好处,因此不应该以道治国”错误。材料二“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强调以法治国不能为天下带来真正的安定,与“不应该以道治国”无因果关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像;“始”,刚刚;“然”,同“燃”,燃烧。(2)“苟”,假若;“逸豫”,安逸享乐;“恶”,怎么。【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根据“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众怒之不可犯,众怨之不可任,亦易喻矣”可概括出,重视民意,不犯众怒、不任众怨。②文中指出申、商之言虽有其“乍劳长逸之术”的特点,但实则存在诸多弊端,如李斯所阐述的“行督责之术,然后绝谏争之路”等,会导致不良后果。真正行不忍人之政应避免采用这种可能导致权力滥用、阻塞谏争之路等不良后果的申、商之术。③根据“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可概括出,选择任道,让天下百姓安逸,避免因任法使天下困。④如诸葛孔明“淡泊而尽瘁”、王介甫“土木其形而好学深思”,他们虽在某些方面有借鉴申、商之术的影子,但本身也是勤劳理政的。而真正行不忍人之政要求统治者不能只想着自己贪图安逸享受(逸豫),要像他们一样尽心尽力地处理政务,为百姓谋福祉,而不是将心思放在自身的纵情享乐上。⑤文中提及“况令狐绹、张居正之挟权势者哉”,暗示行不忍人之政应避免像这类人一样利用权势来满足个人私欲,要保持清正廉洁,将权力用于为民众服务,而不是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使天下安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材料二: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懂得这个道理,则众怒不可冒犯,众怨不可听任,也就不难理解了。申不害、商鞅的学说,为什么至今仍无法禁绝呢?诸葛亮那样志正义明的人也效法他们的法令,王安石这样博学志宏的人也学习他们的思想,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申、商的学说乃是一劳永逸之术。诸葛亮是无其心而用其术,王安石是用其实而讳其名,而李斯则是第一个直言不讳、毫不掩饰的人。李斯说:“使用督责之术,而后就可以断绝谏争之路了。”申不害说:“拥有天下而不随心所欲,这就叫作以天下为桎梏。”断绝了谏争,打破了桎梏,则即使终日劳碌于刑名文章之中,而美酒女色、佚游骄乐,可以尽情安享,一天也不中断。假若是一个没有忘记安逸享乐之情的人,他怎能不把此法作为两全其美的策略呢!以法治国,则君主安逸而天下困苦;以道治国,则天下安逸而君主劳顿。没有权宜之计以尽情享乐、为所欲为,即使不是励精图治的君主,也不能高高地坐在万民之上,趾高气扬、耀武扬威,这是显而易见、理所当然的。像诸葛亮那样淡泊名利而又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像王安石那样不修边幅而又好学深思的人,竟然乐于奉行法家学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然喜欢倾听民声,善于观察世情,不太注重声色犬马之好,但内心深处却是追求安逸的。贤人尚且这样,更何况是令狐绹、张居正等大权独揽的人呢!假如他们读了李斯的言论,知道它是引导阿谀奉承、鼓励骄奢淫逸的方法,能不感到羞惭难当、汗如雨下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①,指挥若定失萧曹②。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②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以诸葛丞相为咏叹对象,其中不乏个人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B.《蜀相》前两联记行写景,清新明丽;后两联议事论人,转而变得沉郁。C.两首诗胸襟阔大,感触深厚,在与先贤对比中突显诸葛丞相的伟大功绩。D.第二首尾联写汉朝国运难以复兴,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意志令后人景仰。15.“长使英雄泪满襟”虽有悲剧意味,却并不让人消沉。请结合《蜀相》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B15.①从诸葛亮自身功绩来看,他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不懈奋斗。这种伟大的抱负和功绩令人敬仰,尽管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的壮志豪情和殚精竭虑的付出是值得铭记和赞美的。②从诗人的情感角度,作者对诸葛亮的缅怀其实也是对自身理想的一种映射。这句诗体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但同时也反映出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英雄们对贤才的崇敬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解析】【分析】【导语】两首诗皆颂扬三国时期的名相诸葛亮。前者通过访问祠堂的感怀,表达对诸葛亮未实现理想壮志的无限惋惜,以沉郁悲壮的语调抒发英雄潦倒的痛惜。后者则以诸葛亮的雄韬伟略与历代贤臣相比,突显他历史地位的崇高,虽运移汉祚难复,仍勉励后人志存高远,历久弥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清新明丽”错误,前两联意境并非清新明丽,而是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寂寞荒凉的氛围。“柏森森”凸显祠堂的静谧、幽深;“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用乐景衬哀情,以春色、好音反衬出祠堂的寂寥冷落。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从诸葛亮自身功绩来看,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描绘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赤胆忠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天下大业运筹帷幄。他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又辅佐刘禅巩固政权,一心为国,其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不懈奋斗。这种伟大的抱负和功绩令人敬仰,尽管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的壮志豪情和殚精竭虑的付出是值得铭记和赞美的,让人看到了高尚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精神。②从诗人的情感角度,杜甫一直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对诸葛亮的缅怀其实也是对自身理想的一种映射。这句诗体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但同时也反映出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英雄们对贤才的崇敬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感慨之余,依然心向贤能之士所代表的正义、忠诚和抱负等诸多高尚品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曾短时间迷恋游戏某同学,在发给远方爸爸的微信中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里的诗句“______,______”表达了痛改前非之意。(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如“______,______”。【答案】①.本图宦达②.不矜名节③.实迷途其未远④.觉今是而昨非⑤.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宦、矜、实、沧、暖。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七夕那天傍晚,阿里天空很亮,他驾车向高原上的阿里天文台驶去,终于遂了高台上望星空的夙愿。车子在山脊上前行,盘旋向上,向着天文台驶去。最后等高线,居然像上苍之手,在穹隆银城上的涂鸦,大写“之”字一弯连一弯。登高台而观天河,吉普车盘桓于道,不啻是16岁的他绕着晒场上的打谷堆,(甲),每一圈都有不同感受。(2)16岁的他,走出家门,步入军旅,行走祖国。在长途跋涉中,他开始明白,星与爱,牛郎与织女,银河与喜鹊的神话,(乙)。这个心愿需要在遥不可及之间,寻找一个内外兼有的支点。(3)星空与大地上下照映,斗转星移改变着星象,也牵动着尘世。牛郎星和织女星,本不是同处一宿,它们只是夏夜中明亮的两颗星体,却要被人间划上一条“银河”,又搭建了一座喜鹊之桥,让牛郎与织女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千里相会。文化变神话,只需要一座桥。而万千百十之策就是宇宙的一座喜桥,它让自然与人、物与象、虚与实有了创意的高度。(4)在西藏,在阿里,他见到了______的星空。阿里的星空通透洁净,星星铮亮有质,让人有伸手可摘的感觉。(5)在这里,他想到了仙逝四载的妈妈,妈妈只相信行远能抵达所愿。星空下,他仿佛听到了妈妈的声音。(6)事实是,他16岁出去,61岁归来了。61岁的他,站在阿里的星空下,不知道哪一颗是妈妈。但是他知道,在千万颗星中必有一颗是妈妈,是她照亮了他的生命。(7)昨夜星辰昨夜风,今晚星光灿然。61岁与16岁的差别就是,(丙),而故事可以再开始。(8)因此他61岁的行程开拔了。低头,听到了广褒的大地上那些惊涛骇浪的故事;当他站在阿里的星空下,仰头,顿感,爱无微不至。17.文中画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璀璨夺目 B.浩渺无垠 C.澄澈如洗 D.万籁俱寂18.文中的“七夕”是中华传统节日,下列诗句与“七夕”无关的一项是()A.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B.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D.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长干行》)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请分析第(5)段加点词“仿佛”的意义和作用。21.请将第(8)段画横线句调整为与上句句式一致的语句,并另写一句,构成排比。【答案】17.A18.D19.甲.转了好多圈乙.是人们想要达成的一个心愿丙.青春已随流水逝去20.意义:“仿佛”意为似乎、好像,体现一种基于思念产生的主观想象、不确定的感觉。作用:①增添如梦似幻、温情且略带感伤的氛围,增强情感感染力,引发读者共鸣。②如实反映非真实发生而是主观感受的状况,使文字表述更细腻、真实,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21.仰头,感受阿里星空下无微不至的爱意。【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璀璨夺目:形容光彩耀眼。文段中着重强调阿里的星空星星明亮,有让人感觉伸手可摘的那种光彩闪耀的状态,“璀璨夺目”能很好地体现出阿里星空明亮耀眼的特点,契合语境。B.浩渺无垠:形容广阔无边,多侧重强调空间范围的辽阔,侧重于体现星空在广度方面的宏大,而此处重点突出的是星空的明亮程度,并非其广阔无边的范围特点,所以不合适。C.澄澈如洗:一般用来形容天空、湖水等清澈、洁净,没有杂质的样子,更侧重于干净、清澈的状态,对于表现星空那种光彩照人的特点不够贴切,不符合此处对星空描述的侧重点。D.万籁俱寂:指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响。该词主要是在说声音方面的寂静,与对星空自身状态的描述无关,不符合此处语境要求。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初七”指的是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句诗与七夕有关。B.描写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情景,与七夕有关。C.描绘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的场景,和七夕有关。D.描绘的是儿时男女天真无邪地一起嬉戏的场景,没有涉及七夕的内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前文将驾车盘旋向上驶向天文台比作16岁时绕着晒场上的打谷堆,且提到“每一圈都有不同感受”,所以这里补写“转了好多圈”。乙.根据后文“这个心愿需要在遥不可及之间,寻找一个内外兼有的支点”可知,这里应是阐述星与爱等神话与心愿的关系,表明神话背后所蕴含的人们内心的渴望,所以补写“是人们想要达成的一个心愿”。丙.结合前文提到16岁出去,61岁归来,以及后文“而故事可以再开始”,这里应是说年龄变化带来的青春不再,体现出岁月的流逝以及与后文故事再开始的转折逻辑关系,可补写“青春已随流水逝去”。【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和作用的分析能力。意义:“仿佛”在这里是副词,有似乎、好像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不确定的、带有主观感觉或想象的状态。在文中,61岁的“他”站在阿里的星空下,基于对妈妈的思念以及当时那种沉浸在回忆、感慨的情境之中,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好像听到妈妈声音的感觉,是一种基于情感而出现的虚幻的听觉体验。作用:①这个词增添了一种如梦似幻、温情又略带感伤的情感氛围。妈妈已经仙逝四载,“他”在这样静谧又美好的星空下,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仿佛”听到妈妈声音这一描述,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妈妈深深的怀念,使整个情境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②从表达的准确性来讲,词语如实反映出了那种并非真实发生,而是源于内心主观感受的状况,遵循了客观事实,又很好地传达出“他”复杂且真挚的内心情感,使文章的描写既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又贴合实际情况,让文字表述更加细腻、真实,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体会那种对妈妈的思念以及在岁月变迁中的诸多感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原句“低头,听到了广褒的大地上那些惊涛骇浪的故事”中,“低头”是表示动作或姿态的引导词,“听到了”是谓语动词,“广袤的大地上那些惊涛骇浪的故事”是宾语部分,是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故事”,“广袤的大地”“惊涛骇浪”是修饰成分。提取上句的句式框架“低头,动词+偏正短语(修饰语+中心语)”,对于后半句,将“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联网认证技术发展趋势-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时尚产品市场调研-洞察分析
- 体育课程资源整合创新-洞察分析
- 盐水浴在慢性疼痛治疗-洞察分析
- 野生植物种子资源保存技术-洞察分析
-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营养基因组与新型饲料开发-洞察分析
- 运动防护用具的智能设计理念-洞察分析
- 语法类型学的历史研究-洞察分析
- 舞台艺术人才选拔机制-洞察分析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141)
- 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析一年级上册语文试卷
- 个人社保代缴协议合同模板
-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作业1-设计方案
-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外观质量检查记录
- 2022年国家电力公司火力发电厂劳动定员标准
- 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安全管理规定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 考古绘图(课堂PPT)
- PE管热熔对接施工方案完整
- 全国各地木材平衡含水率年平均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