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5110T 65-2024白乌鳢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DB 5110T 65-2024白乌鳢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DB 5110T 65-2024白乌鳢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DB 5110T 65-2024白乌鳢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DB 5110T 65-2024白乌鳢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150CCSB52DB5110DB5110/T65—20242024-10-31发布2024-12-01实施内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5110/T65—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文件由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樊威、贺扬、余垚颖、苏建、王均、刘瑞、耿毅、卓婷、焦晓磊、杨海、罗煜、吴俊。1DB5110/T65—2024白乌鳢小瓜虫病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白乌鳢小瓜虫病的定义和术语、病原、流行情况、症状、诊断、防治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白乌鳢小瓜虫病的鉴别和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5110/T50-2023白乌鳢流行性溃疡综合征防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病原附录A)5流行情况2DB5110/T65—2024各种规格白乌鳢均可感染,特别是4~10cm大小的规格;常见于每年的3~5月和10~12月。水温是影响发病的关键,水温在15~25℃发病率较高,低于5℃或高于28℃发病率相对偏低。光照较弱的环境下,鱼体更易发病。沙质池底的鱼塘发病率低于土质池底鱼塘。6症状小瓜虫感染初期(1~3d白乌鳢无明显异常;大约7d左右,白乌鳢表现出摄食量减少、反应迟钝、游动异常、不时与固体物摩擦,皮肤和鳍条等部位出现少量白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14d左右病鱼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体质瘦弱、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色小点,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游泳无力、张口呼吸、鳃盖外张、时常漂浮在水面上层。7诊断7.1样品采集采集离群独游、浮头、张口呼吸、游动异常等典型症状的鱼体至少10尾。采样按照SC/T7014-2006规定执行。7.2临床症状观察取干净的自来水置于适当大小的透明容器中,放入检查鱼体,保持鱼体舒展体态。观察鱼体游动情况、鳃盖是否张开;透光观察体表、鳍条有无小白点。7.3显微镜观察7.3.1粘液水浸片观察用干净的载玻片刮取带白点的体表粘液,涂抹均匀后,滴加适量自来水,盖上盖玻片,制成水浸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包囊(10倍目镜×4~20倍物镜)。7.3.2鳃丝压片观察用干净的剪刀,剪取适量鳃丝置于载玻片上,滴加适量自来水,另取一干净的载玻片,重叠挤压后,光学显微镜观察有无幼虫和包囊(10倍目镜×4~20倍物镜)。7.3.3虫体染色法观察将带虫涂片用10%福尔马林或70%乙醇固定过夜,常温干燥后,Giems常温干燥,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按照GB/T347.4结果判定(1)流行情况与本文件第5点描述相似,判定为疑似;(2)发病症状与本文件第6点描述相似,判定为疑似;(3)显微镜下观察到包囊或掠食体,确认为多子小瓜虫感染,即可诊断为小瓜虫病。3DB5110/T65—20248防治方法8.1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清塘消毒、水质管理、鱼种选择与消毒、以及8.2治疗策略有条件可将水温调节至26℃以上,保持3d~8d,等小瓜虫从鱼体脱落后,换池饲养;原池塘需放掉池水,有条件的可刷洗池壁,按每667m2使用生石灰75~150kg进行彻底消毒。4//包囊未分裂时期包囊分裂时期DB5110/T65—2024附录A多子小瓜虫生活史A.1多子小瓜虫生活史(1)成虫:又称滋养体,主要指虫体寄生在鱼表皮内成熟后及脱离鱼体而未形成胞囊前的一段时期。成虫肉眼可见,是目前最大的鱼类原虫。光学显微镜下,虫体呈卵圆形或球形,颜色淡黄或暗灰,虫体周身纤毛。虫体内部有一大一小2个核,大核呈马蹄形或肾形,小核呈圆形。(2)包囊:指成虫脱离鱼体后形成胞囊到胞囊破裂前的一段时期。成虫从鱼体脱落,经过短暂的S运动后,沉于水底或附着在池壁上,分泌粘液形成一层透明胶质膜将虫体封闭起来形成胞囊。胞囊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态,胞囊内虫体不停转动、大核逐渐缩短变圆,2~3h后开始进行二分裂,经5~8h后形成几百上千个圆形具有明显伸缩泡的裂殖子。(3)幼虫:又称掠食体,由裂殖子进一步发育形成钻孔器,穿破胞囊进入水中形成幼虫。幼虫初期呈圆形,经5~8h后,虫体逐渐伸长,后端发育,形成前尖后圆的梨形或梭形,大小约30×50μm,长约5μm。虫体中部凹陷,周身纤毛,最前端为锥形的钻孔器,前端为“6”字形原始胞口,胞口处有一卵圆形反光体,后端有一根约10~15μm的长纤毛,用以维持运动方向。虫体内部具有大核和小核,均呈圆形,相隔较远。幼虫具有游动能力和感染性,侵入适宜的宿主表皮内发育后,以体液和细胞为食,钻孔器逐渐萎缩、消失,胞咽逐渐形成,反光体消失,大核由圆形逐渐变为马蹄形或香肠形。成虫/滋养体图A.1多子小瓜虫生活史5DB5110/T65—2024A.2临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