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4日09:00—11:30】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度第一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高2026届)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须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本堂考试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文化本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的文化式样,但长期以来,因受制于“文化遗产”观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守旧”的层面。而当前的互联网和各式数字创意技术正使得社会生活诸方面显示出不一样的“生动的传统本色”。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审美化的创新性发展——以其“仪式感”“距离感”和进而带来的“崇高感”,有创意地设计出一种“新中式生活美学”风格;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维、理念、形象、色彩、内涵等的创造性转化——以时代风格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一种对“灵韵”的消解和戏剧化表达去满足大众的心理、情感需求。同时,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对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就会更为注重,由此,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实践边界也就不断被突破。互联网催生的数字创意体验已日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也构建了新的审美场域和休闲生活空间。例如“云游长城”小程序项目,利用“云游戏”技术和超拟真数字模型,对长城文化遗产做了数字化还原和游艺式呈现,对长城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像进行了“镜像”美化,使用户通过手机就能获得实时的交互式体验,感受不同时间“爬长城”带来的身心愉悦,仿佛消解了自己与万里长城的距离感。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可以带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但又依托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愉悦,这既离不开受众关于文化传统的经验积累和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它使美感得以被体会),也顺应着网络数字技术所具有的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审美借此方才升华,“新感性”也油然而生。在此,美感具有“两重性”,既有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方面,也有超感性的、理性的、功利性的方面——这也是自然的人化之结果。例如,对以文物“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为基础,经过二次创作开发形成的数字艺术藏品,受众既可以将其作为“电子屏幕壁纸”随意观赏其视觉特效,亦可以将其作为交易或交流的媒介去体验“拥有”的价值感。(摘自张奎《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融合的审美文化生成探究》)材料二:正如《周易》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创新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随着数字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形态迅速崛起,以鲜明的数字化、虚拟性、开放平等性、方便快捷和多元性等特征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呈现的新价值取向、新风尚,吸引了人们大量的关注,同时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以中国戏曲为例,让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戏剧舞台空间的建构,数字灯光、数字影像、数字投映、数字音响投入使用,与演员一道共同完成一部戏剧,为传统戏剧注入了创新活力。古典舞剧《水月洛神》演出中,流水的动态影像投影到纱幕上,在灯光的配合下,与舞台上穿梭在纱幕中的人物表演形成叠透关系,营造了梦幻的戏剧意蕴。实景版《寻梦牡丹亭》大量结合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巨型圆环装置投影等声光电技术,也配合了戏剧的叙事和演员表演空间的拓展。除此之外,可通过智能空间实现虚实并行的数字剧场表演和“在场性”远程观演,并将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表演领域,让“数字人”走上舞台扮演角色。数字戏剧演出中,不同剧场的舞台空间实现有机整合,形成不同演员在不同舞台联袂演出的新模式。虚拟场景和真实舞美有机融合,数字虚拟演员可以与真人演员同台交互演出。观众可以远程观演,并与演员远程互动,实现“在场性”观演方式的创新。同时,借助互联网,以直播的形式连接舞台和屏幕前的观众,实现了相关剧目的“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双演融合”新模式。比如,京剧《龙凤呈祥》有三大升级亮点:一是持续创新戏曲演艺“5G+4K”线上演播模式,融入云包厢、云呐喊、云打赏等多种实时交互模式,为国家京剧院带来首个数智人学生尤子希;二是打造京剧场景化社交消费新模式,推出首届“云上戏迷节”;三是开拓京剧文化海内外“融媒传播”新格局,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摘自何震《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互联网与各式数字创意技术的融入,使受制于文化遗产观念而多停留在守旧层面的传统文化显现出生动的传统本色。B.互联网和数字创意技术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了新中式生活美学风格,并逐渐走进大众生活。C.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更为注重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因为传统文化具有时间间隔特性,所以数字技术能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二者融合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带来的美感是复杂的,既有感性、直观、非功利性的特征,又有超感性、理性、功利性的特征。B.数字媒体和移动技术的普及,让新型文化形态快速崛起,同时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C.《寻梦牡丹亭》大量运用数字技术,让表演虚实并行,拓展了戏剧的叙事和演员表演的空间。D.《龙凤呈祥》依托互联网,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开拓了京剧文化海内外融媒传播新格局。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咖啡馆的餐单上印有萨特的语录“自由之神经由花神之路”。B.“QQ音乐”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古画会唱歌”音乐创新节目。C.西安大唐宇宙城推出“长安三万里”沉浸式数字体验活动。D.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将演员置身于虚拟的《富春山居图》的山水空间。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两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学校的元旦晚会准备将《长征胜利万岁》中以下场景搬上舞台,请结合材料二具体说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呈现良好的舞台效果。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答案】1.D2.C3.C4.①材料一侧重写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融合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给人们带来双重的美感;②材料二则侧重以中国戏曲为例,论述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创新活力。5.①舞台背景可运用数字影像、数字灯光、数字投映等技术,将山谷、山沟的影像投影到屏幕上,在灯光的配合下,营造独特的舞台意蕴。②舞台声音可使用数字音响技术,枪声、武器碰撞声、马蹄声等与人物表演相互映衬,营造紧张激烈的气氛,凸显战争惊心动魄的场面。③舞台表演可通过智能空间实现虚实并行的数字剧场表演和“在场性”远程观演,将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让“数字人”走向舞台扮演角色,演绎战士们与敌人对战,战士们迅猛出击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敌人溃败狼狈不堪的场景,将虚拟与真实有机融合,实现数字虚拟演员与真人演员同台交互演出。④舞台互动,借助互联网,以直播的形式连接舞台和屏幕前的观众,实现“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双演融合”新模式。【解析】【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数字创意技术背景下的创新与传承。材料一强调传统文化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审美体验,展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所带来的文化内涵深化。材料二则聚焦于具体艺术形式如戏曲,通过数字媒体和技术的普及实现的革新,说明数字技术的注入如何赋予传统艺术新的表现力和广泛的观众参与。两者共同指出,数字化已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和传播的重要驱动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因为……所以……”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这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也顺应着……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是并列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让表演虚实并行”错误,这并不是《寻梦牡丹亭》提到的数字技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让日常生活审美化,并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A.没有运用数字技术。B.虽有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但并未走进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的审美。D.是演员把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并未走进日常生活。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结合“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可以带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但又依托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愉悦”可知,材料一侧重写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融合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给人们带来双重的美感;②结合“以中国戏曲为例,让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戏剧舞台空间的建构,数字灯光、数字影像、数字投映、数字音响投入使用,与演员一道共同完成一部戏剧,为传统戏剧注入了创新活力”可知,材料二则侧重以中国戏曲为例,论述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创新活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古典舞剧《水月洛神》演出中,流水的动态影像投影到纱幕上,在灯光的配合下,与舞台上穿梭在纱幕中的人物表演形成叠透关系,营造了梦幻的戏剧意蕴”可知,《长征胜利万岁》的背景可运用数字影像技术、声光电技术,将山谷、山沟的影像投影到屏幕上,在灯光的配合下,营造独特的舞台意蕴。②结合“实景版《寻梦牡丹亭》大量结合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巨型圆环装置投影等声光电技术,也配合了戏剧的叙事和演员表演空间的拓展”可知,《长征胜利万岁》的场景可将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变换舞台空间,实现场景转化,可使用数字音响技术,枪声、武器碰撞声、马蹄声等与人物表演相互映衬,营造紧张激烈的气氛,凸显战争惊心动魄的场面。③结合“除此之外,可通过智能空间实现虚实并行的数字剧场表演和‘在场性’远程观演,并将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表演领域,让‘数字人’走上舞台扮演角色”可知,《长征胜利万岁》的舞台表演可通过智能空间实现虚实并行的数字剧场表演和“在场性”远程观演,将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让“数字人”走向舞台扮演角色,演绎战士们与敌人对战,战士们迅猛出击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敌人溃败狼狈不堪的场景,将虚拟与真实有机融合,实现数字虚拟演员与真人演员同台交互演出。④结合“同时,借助互联网,以直播的形式连接舞台和屏幕前的观众,实现了相关剧目的‘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双演融合’新模式”可知,舞台互动,借助互联网,以直播的形式连接舞台和屏幕前的观众,实现“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双演融合”新模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挥手欧阳明刚到九点半,老刘就转动轮椅,艰难地向院子移去。外面阳光很好,老刘的心情也很好,不等气喘均匀,就抬头朝对面顶楼的阳台望去。阳台里什么也没有,老刘一看表,还差十分钟。老刘望的人是老李。老李和老刘同庚,①他们同一学校毕业,同一天到同一单位报到,同一天结婚,也同一天退休。不同的是,老刘住的是A幢底楼,老李住的是对面B幢顶楼。老刘和老李共同的爱好是下棋。退休后,闲来无事,二人就天天下棋,不是老刘往B幢的顶楼爬,就是老李往A幢的底楼跑。几年前,他们的老伴儿都去世了,儿女们为了生计,天天早出晚归。②下棋,让两位老人干瘪的日子像成熟的稻谷一样饱满起来。“棋上分不出输赢,只有看谁先去见阎王了。”老刘说。“谁先去谁就算输!”老李哈哈大笑。十几年过去了,老刘和老李都坐进了轮椅。老刘再也无法爬上顶楼,老李再也无法下到底楼。“电话里下棋,每天上午十点,我给你打电话。”老刘说。十点一到,老李的电话就会丁零零响起。他们一边说棋,一边嘘寒问暖,还经常相互戏谑说,阎王在等你。每次挂电话时,又相互叮咛,能吃就吃,啥事都别往心里去啊!有一天,老刘按时拨通了电话,那边接了,却不说一个字。老刘忐忑不安,晚上打电话问老李的儿子:“你爸怎么啦,接了电话又不说话?”“他哑了。今天早晨起来,突然就说不出话了。”“耳朵没聋吧?把话筒给他,我要跟他说话!”“怎么哑了呢?不说话,不怕闷死我呀?这样吧,时间不变,我给你打过来,听见我说话,你就拍桌子。”老刘对老李说。次日十点,老刘准时打过去电话,话筒里就传来了“啪啪”的响声。“老家伙,力气不小嘛!看来除了说不出话,其他零件还正常嘛。”老刘说。“啪!啪!啪!”又是一阵响声。不料有一天,老李竟然不接电话了。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老刘打电话问老李的儿子:“你爸在家吧?”“在啊。”“在,怎么不接电话?”“哦,聋了,昨天晚上,耳朵突然就听不见了。”老刘急忙写了张纸条,叫儿子给老李送去。纸条上说:每天十点,到阳台上挥手,谁不来,谁就是王八蛋!十点终于到了,老李的头也终于冒出了阳台。老刘慌忙举起右手,不停地摇晃,一脸孩子般的笑容。老李也举起右手,不停地挥动。“老家伙,想吃啥就吃啥,别当王八蛋啊!”老刘冲老李喊道。岁月如风,转眼就到了秋天。老刘的手开始有些不听使唤了,每次抬举都很吃力,每次挥完手后,都会酸痛难忍。③眼睛更不中用了,看老李,除见手在挥动,其他的一片模糊。但老刘依然坚持每天按时挥手,每次挥过之后,都会长长地吁一口气。等到天空撒下雪花的时候,老刘彻底不行了。早晨醒来,他感到呼吸困难。儿子说去医院,老刘说:“来不及了,答应我一件事,我走后,你必须每天十点向对面顶楼的阳台挥手,④记住,不能露头。”说完,老刘头一歪,走了。半月之后,老刘的儿子挥完手又赶出去忙事,无意间撞上了老李的儿子。“你爸身体还好吧?”老刘的儿子问。“好啊,刚才还和你爸挥手呢!”老李的儿子说完,慌忙走开了。他怕话说多了,漏嘴。爸半年前临走时交代过,千万不能让老刘知道他先走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老刘老李坐上轮椅后,他们无法像从前一样面对面下棋,于是他们开始通过电话继续他们的棋局和对彼此生活的关心。B.小说打破线性叙事结构,开头和结尾讲述“现在”的事情,中间插叙了他们一起毕业和退休,并在下棋中建立起更深厚情谊的故事。C.随着老李失声、失聪,两位老人的交流越发困难,但老刘总是能想出新的办法保持沟通,这显示了他的机智和对友情的珍视。D.小说结尾揭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真相:老李已经离开人世,但他的儿子遵守了父亲的遗愿,每天按时在阳台上挥手回应老刘。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作者连续使用“同一”,强调了二人共同点很多,为后文二人之间深厚友谊做了必要的铺垫。B.句子②将下棋比成稻谷,表达了下棋给两位老人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也暗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乏味。C.句子③强调老刘眼睛看东西模糊,一方面说明他身体的衰老,同时为结尾处的突转埋下伏笔。D.句子④是老刘在临终前对儿子的嘱咐,他不想让老李知道他去世后产生悲伤和空虚的情绪。8.有读者认为:从两位老人坐上轮椅开始,小说呈现出“变化的重复”的状态,这种写法与《老人与海》中老人和鲨鱼搏斗一段颇为神似。请简要分析“变化的重复”在文中的表现及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9.作者欧阳明这样总结自己的微型小说创作:“微型小说如同一颗钉子,能钉进读者的内心;微型小说不是段子,必须有温度和文学味道。”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作者这两句话的理解。【答案】6.B7.B8.表现:①“重复”体现在老刘和老李的日常互动中:如他们每天十点的“电话下棋”和后来按点在阳台上挥手;②变化体现在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作用:①这种写法显示了两位老人的坚韧和毅力。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他们仍然坚守着与对方的约定。②他们坚持不懈的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以及最后的相互隐瞒,都体现了他们之间超越亲情的深厚情感。9.①“微型小说如同一颗钉子”,是指微型小说能用短小的篇幅打动读者。这篇小说将两位老人退休后的十几年生活凝聚在“下棋”“打电话”“挥手”等几个片段中,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少总多。②“微型小说不是段子”强调微型小说不仅为了娱乐或消遣而存在,还应该有艺术和主题上的更高追求;这篇小说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对生活的思考。③“温度”是指作品要有对人的关怀,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这篇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两位老人的深厚友情和对生命的坚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④“文学味道”指由于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作者需要更加巧妙地运用文学手段,以营造出令人回味的文学味道。作者通过“每天如此,几乎是同时”这样的描述,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位老人之间默契的友情,还能体会到他们对生命的坚守和执着。【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两位老朋友在晚年生活中依旧坚持相互温暖和陪伴的故事,展现了友谊的坚韧和生命的温情。故事采用非线性叙事,巧妙地用插叙手法突出二人过往的亲密关系,在他们无法面对面下棋时依旧保持联系,通过电话、挥手等形式,展现彼此的关心。小说的结尾用反转揭示老李已去世的真相,升华了主题,使友谊的承诺在两代人之间延续。这样的设定富有“温度和文学味道”,打动人心。【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开头和结尾讲述‘现在’的事情”“插叙”错误,开头不是“现在”的事情,是老刘生病后,老李去世前;且不是插叙,将后面的情节提前后继续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倒叙。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B.“将下棋比成稻谷”错误。不是将下棋比成稻谷,是将下棋给两位老人带来的充实生活比作成熟的稻谷。这个句子把两位老人无人陪伴的空虚日子比成“干瘪的稻谷”,暗含着将下棋比喻成水分和营养,这些水分和营养滋润了两位老人的生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技巧,概括重要情节、分析其作用的能力。(1)“变化的重复”的表现:①重复的方面:两位老人始终保持着每天十点的交流习惯。从电话里下棋到老李哑了后老刘打电话、老李拍桌子回应,再到老李聋了后两人在阳台挥手示意,这个时间点的交流一直持续不变,每天重复。②变化的方面:交流的方式不断变化。从下棋到电话交流,再到拍桌子,再到阳台挥手,随着两人身体状况的恶化,交流方式几经变化,越来越艰难。(2)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①展现了老人的坚韧和毅力。两人先都坐上轮椅,后来老李先哑后聋,“老刘的手开始有些不听使唤了,每次抬举都很吃力,每次挥完手后,都会酸痛难忍”,可是尽管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他们没有放弃交流,积极应对变化,“每次挂电话时,又相互叮咛,能吃就吃,啥事都别往心里去啊”,“老家伙,想吃啥就吃啥,别当王八蛋啊”充满关心和调侃的对话,表现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②突出了两位老人之间深厚的友谊。老刘和老李都坐进了轮椅。老刘再也无法爬上顶楼,老李再也无法下到底楼。于是约定每天上午十点电话里下棋;老李不能说话后,约定时间不变,老刘说话,老李拍桌子;老李聋了后,约定十点到阳台上挥手;最后两人都在临终前叮嘱儿子继续约定,互相隐瞒真相。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他们都努力寻找方式保持联系,这种坚持体现了他们对彼此的牵挂和珍视,体现了他们之间超越亲情的深厚情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作品写作内容及审美特色的能力。①“微型小说如同一颗钉子,能钉进读者的内心”:“钉子”很小,意味着微型小说篇幅短小;“钉进读者的内心”意味着能打动读者。这篇小说以简洁的篇幅,深刻地展现了两位老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从年轻时的共同经历到退休后的下棋相伴,再到坐上轮椅后艰难“打电话”“挥手”的交流,这些都是老人日常生活的小事,写的是几个片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想着对方,他们的故事触动着读者的心灵。结尾处的真相揭示,如同钉子一般钉进读者内心,让人感受到友情的深厚与珍贵,以及生命的无奈与温暖。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使读者难以忘怀。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少总多。②“微型小说不是段子”:“段子”是为了“抖包袱”,为了娱乐和消遣。而“不是段子”则意味着微型小说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比如艺术,比如主题。这篇小说不是为了讲述二人交往的一生,之位写一个故事段子,而是充满人性的光辉,让人对两位老人生出柔软与心疼,因此这篇小说的故事可以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对生活的思考。③“有温度”:小说中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两位老人在孤独的晚年相互陪伴、关心,他们的友情在困境中愈发坚定;老刘每天都对老李充满牵挂,一没有消息就着急,老李临终前也依然牵挂着老刘,为了不让老刘伤心而让儿子每天去阳台挥手。老李死后亦然;儿子们也都遵守父亲遗愿;这些都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④“有文学味道”:是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要运用文学手法让作品有味道。比如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巧妙而富有层次。通过时间的推移和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展现了不同的交流方式,情节紧凑且引人入胜;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下棋,让两位老人干瘪的日子像成熟的稻谷一样饱满起来”等语句,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具有文学的美感;通过“每天如此,几乎是同时”这样的描述,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位老人之间默契的友情,还能体会到他们对生命的坚守和执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慄;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所以虑患之A具B莫不备至C畏之太甚D而养之太过E小F不如意G则寒暑入之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安乐,与《大学之道》“静而后能安”中的“安”含义相同。B.贼,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中的“贼”用法不同。C.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相同。D.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是有声望的读书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回扣论点,首尾呼应,脉络清晰。B.苏轼认为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放弃的,所以天下太平,等到后世却把解除军备当作君主英明的举措。C.苏轼在文中说战争是无法避免的,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是不对的。D.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都做到了想方设法使国君接受自己的意见,且注意把握说话的分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2)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A12.B13.(1)四方的人民就像鸟兽一样逃跑,求做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2)供给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不会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14.①举例论证。以开元、天宝年间人们安于太平生活而导致唐王朝衰弱的例子来论证中心论点。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苏轼将天下形势比作人的整个身体,将王公贵族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应有尽有却还是病多的情况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的情况进行对比,论述了只享受安逸而不能吃苦耐劳是最大的祸患这一中心论点。【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选自苏轼的《教战守策》,通过对比古今治国用兵的实践,阐述了“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现象对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苏轼首先指出现世治平太久,人民渐趋懒惰,而古人不忘战的传统被弃用。接着,通过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的对比,强调长期享乐和疾病的关系。文章采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强调防患于未然,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对潜在战争威胁的建议。总的来说,作品具备逻辑性和思想深度,唤起世人警觉。【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邪和暑邪就侵入身体了。“虑患之具”偏正结构,中间不断开;“具”作主语,“莫不备至”作谓语,表意完整,故“莫不备至”后C处断开。“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是两种并列的情况,用“而”连接,中间不应断开,E处断开。“小不如意”是“则寒暑入之矣”的原因,且“则”承接上文,故“则”前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安乐/性情安和。句意: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B.正确。名词,盗贼/动词,伤害。句意:(一旦)突然传来盗贼的警报。/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C.正确。都是“用来……的”。句意: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B.“苏轼认为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放弃的,所以天下太平”错误,由“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可知,原文是说: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兽奔鸟窜”,像鸟兽一样逃跑;“不暇”,来不及;“固”,本来;“微”,衰微。(2)“奉”,供给;“厌”,满足;“至于”,到,导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而唐室固以微矣”为举例论证,苏轼列举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百姓安于享乐,消耗了心志,以至于安禄山叛变导致百姓四处逃窜,唐朝由盛而衰。从而论证了“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即百姓的忧患在于不能居安知危,好逸恶劳。②比喻、对比论证。“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运用比喻论证,苏轼将天下形势比作比作人的整个身体,将王公贵族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应有尽有却还是病多的情况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的结论,论述了只享受安逸而不能吃苦耐劳是最大的祸患这一中心论点。参考译文: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险,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如果现在不想办法,那以后就会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等军事训练时的基本动作。因此即使有盗贼的变故,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世,采用迂腐的儒生的建议,把解除军备当作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已经安定了,就把武器装备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武器装备都破败坏损了,人民一天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突然传来盗贼的警报,人们就开始惶恐,彼此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沉醉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消耗殆尽,虚弱颓废而不能再振作。因此小小一个安禄山一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像鸟兽一样逃跑,求做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农夫平民,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受到烈日严寒的侵袭,肌肤被风雨霜雪所浸渍,(这)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伤害。现在的王公贵人,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没有不完备的;畏惧风雨寒暑太严重了而保养自己的身体过于小心了。稍不注意,寒邪和暑邪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的身体既能够休息又能够劳动。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变得)骄纵懒惰脆弱。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谈论战争,认为这会滋生事端、干扰人民的生活,要防微杜渐。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供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供给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不会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确定的,只是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早是迟,发生的地点是远是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在平时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么这样造成的祸患必定是不可预测的。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享受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韵任君官舍秋雨黄庭坚墙根戢戢①数蜗牛,雨长垣衣②亭更幽。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③犹思晴后收。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注】①戢戢:密集、众多的样子。②垣衣:苔藓。③谷穟:饱满的谷子。穟,同“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着重写景,一场秋雨后,墙角聚集了许多蜗牛,苔藓长得更加茂盛,官舍里的亭子也显得更为幽静。B.颈联由景入理,通过写秋天菊花和谷子的典型意象,表现诗人对秋日的喜爱和对粮食丰收的期盼。C.尾联以诗人独自伫立,搔头思索,举杯酬答南山结束,意境深远且含蓄隽永,留下无限遐想空间。D.整首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多种手法,以“秋雨”为切入点,脉络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6.颔联“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历来被诗家称赞,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归鸿和落叶景象,展现了深秋雨景,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感伤。②动词传神。运用“惊起”“辞”“落”等动词,对归鸿和秋叶进行了动态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③拟人手法。“最知秋”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使其仿佛成了秋天的使者,加深了秋天的意境。【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秋雨后的景象,展现了墙角蜗牛密集、苔藓幽深、菊花吐艳、谷穗饱满等场景。诗人寄情于景,以归鸿与落叶为象征,表达秋意深浓,丰富了季节特征与人生感悟。尾联中,诗人借独酌抒发情怀,展现出诗意的幽深和隽永,充满了对自然与生活的哲思。【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表现诗人对秋日的喜爱和对粮食丰收的期盼”错,颈联中菊花不怨恨自己开放得太迟,谷子还想着等到天晴之后才被收割,此处用拟人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情感,并未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传递出一种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诗句,理解其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动词传神、拟人等。其次,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阐述这些手法如何共同作用于表达主题和情感。①这一联情景交融,将深秋雨景与诗人感慨完美结合。归鸿惊起,打破了原有的队形,落叶纷纷辞别枝头,“归鸿”“落叶”都是秋天的典型景物,作者抓住这些意象刻画了秋雨中的萧瑟之景,让人感受到一年时光接近尾声,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感伤。②诗人在动词运用方面非常传神,富有表现力。“惊起”写了鸿雁受惊的状态,“辞”“落”写了秋叶飘落的情景,并赋予其情感,这些动词的运用,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归鸿和落叶的动态,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变化和韵味。③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最知秋”三个字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让它们仿佛成为了秋天的使者,传递着秋天的信息和韵味。这种拟人手法不仅加深了秋天的意境,还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语文老师批阅作文时,看到学生作文中质朴或过于华美的语言,就引用《论语·雍也》中的“______,______”作为评语,引导学生文质兼备。(2)小华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欣赏南宋画家牟益创作的《捣衣图》,那捣衣的图景让他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3)小禾和爸妈在观赏壶口瀑布时,导游说旅游团有一个小活动,谁能背出含有“黄河”二字的古诗文,可以获赠一张3D明信片。她脱口而出:“______,______。”【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玉户帘中卷不去④.捣衣砧上拂还来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帘、砧、拂、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的生命力如此强劲,就像乐黛云晚年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悟:“真正对生命的尊严有所珍惜的人,才会感到生活的压力。”生命的意义,无论是爱,是悲,是喜,是怒,是遗忘,还是记忆,都不得不附丽于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本该如此丰富,就像同一轮月亮映照在江河万川上。从贵阳山城,到首都北京,从江西乡村,到鲤鱼洲的沼泽地,无数个夜晚,无数的悲欢离合,无数的生离死别,无数的或伟大、或渺小的人,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由此成就了这月光下的人世间。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乐黛云走上了比较文学的道路,因为这样能让她透过更多的身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在她的名篇《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中,她提出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孤独的象征,就像月中永远年轻的嫦娥与永远重复捣药动作的玉兔,“时间消逝了,不再有发展;空间也固定了,不再有变化”。在西方文化中,波特莱尔笔下那作为一个独立客体的月亮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并流到诗人的心里。而中国的诗人李白,则在深夜绝对的孤独中,与永恒的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作伴,最终,“和他钟爱的月亮相会于遥远的星空银河之上”。传说李白于醉中跃进江里,想要拥抱明月——“他为明月献出生命,也就回归于永恒”。死,是迈进永恒的门槛;生,是证明自己永恒的资格。因为活着,才有可能去和命运抗争,才有可能不对外界屈膝投降,才能从窄门走向世界,走向永恒。18.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号前后两句能否对调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①波特莱尔笔下的月亮是一个独立的客体,②它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③流到诗人的心里。19.不能。①逻辑顺序:先提出死亡的终结性,再阐述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证明自己的永恒价值。没有死亡作为对比和参照,生存的价值和追求永恒的意义就难以凸显。②前后衔接:分号前句承接上文写到李白的死亡,分号后句引出下文阐述“生”的意义和价值,原句的顺序安排与上下文的衔接更顺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分析画线句的特点可知,主语“月亮”前面有多个定语,“波特莱尔笔下”“那”“作为一个独立客体的”,可将此句变成句子,让“月亮”作主语,谓语是“是”,宾语是“客体”,再把其它内容加进来,变成:波特莱尔笔下的月亮是一个独立的客体;然后是“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并流到诗人的心里”,“并”字前后的句子各自独立,加上主语“它”,改成:它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流到诗人的心里。最后整合答案为:①波特莱尔笔下的月亮是一个独立的客体,②它将一串串苍白的眼泪流向大地,③流到诗人的心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和逻辑问题的能力。不能。①逻辑顺序:这两句一个说“死”,一个说“生”,并非并重,重点应在“生”。先说“死”是“迈进永恒的门槛”,即“死”的终结性;再反过来思考“生”如何“永恒”,人的生命有限,正因为有“死”才显得“生”之可贵,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证明自己的永恒价值才更有意义。也可以说,没有死亡作为对比和参照,生存的价值和追求永恒的意义就难以凸显。因而先提出“死”,再说“生”,符合逻辑顺序。②前后衔接:从上下文的衔接来看,上段末尾写到了李白的“死”,“他为明月献出生命,也就回归于永恒”,先说他的“献出生命”,即“死”,再说他“回归于永恒”,提出“永恒”;画线句分号前句承接上文写到李白的死亡,分号后句引出下文“因为活着,才有可能去和命运抗争,才有可能不对外界屈膝投降,才能从窄门走向世界,走向永恒”,阐述“生”的意义和价值,原句的顺序安排与上下文的衔接更顺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A,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生怕处理不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B。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C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20.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B.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C.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场的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D.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21.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A补写成语:______B补写成语:______C补写语句:______(不超过12字)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予以修改。【答案】20.D21.①.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谨言慎行(指向“说话做事都小心谨慎”之意即可)②.独来独往/离群索居(指向“与社交圈拉开距离”之意即可)③.为了家庭牺牲自己(指向“重视家庭”即可)22.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提高),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或“人际”)亲密度下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表语意的转折”错,破折号此处表示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是对“竞争性”的具体阐释。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和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生怕处理不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可知,此处是说他们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可填“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谨言慎行”。谨小慎微:形容待人处世非常审慎拘谨。小心翼翼:形容恭敬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懈怠。也形容说话或举动十分谨慎。谨言慎行:指说话和做事都小心谨慎。B.此处进一步概括“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指与社交圈拉开距离,可填“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可填“独来独往/离群索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