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评价办法和管理制度(多篇)_第1页
风险管理评价办法和管理制度(多篇)_第2页
风险管理评价办法和管理制度(多篇)_第3页
风险管理评价办法和管理制度(多篇)_第4页
风险管理评价办法和管理制度(多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险管理评价办法和管理制度(精品多篇)

第一章总则

一、实施风险管理评价的目标及意义

为了全面、及时、准确识别判断**的风险状况和发展趋势,采

取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与处置措施,依据中国银监会《农村信用社监

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制定本办法。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风险管理的评价坚持风险合规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

同配合的原则;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相结合、定性考核为主的原

则。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价的项目及主要考核内容

风险管理评价的项目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管理

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及其他因素六大项内容。

一、资本充足状况

(一')定量指标

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

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二、资产质量状况

(一k)定量指标

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2、正常贷款迁徙率

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

6、全部关联度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整体资产质

量状况的影响;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7、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

(一)法人治理状况

1、法人治理的基本结构;

2、法人治理的决策机制;

3、法人治理的执行机制;

4、法人治理的监督机制;

5、法人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内部控制状况

1、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识别与评估;

3、内部控制措施;

4、信息交流与反馈;

5、监督评价与纠正。

(三)大要案件的特别规定

评价期内发生大要案件的,评价案件形成及处理情况。

四、盈利状况

(一')定量指标

1、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

3、成本收入比率;

4、风险资产利润率;

(二)定性因素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

2、盈利的质量,以及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

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流动性状况

(一')定量指标

1、流动性比例;

2、核心负债依存度;

3、流动性缺口率;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二)定性因素

1、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均衡性;

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

3、流动性管理情况;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头寸的能力。

六、其他因素

1、市场风险状况

2、经营的外部环境

3、前十名法人和自然人持股股东情况

4、目前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

5、***及其关联方是否有被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法

律制裁的情况

6、新闻媒体对***的报道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风险状况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其他因素在评价得分中不设定分值,风险管理的评价要对其他因素

的各项内容进行参考并适当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第三章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的

评定级别、分值设定及评分标准

一、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设定的总体说明

以下列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和综合评价的分值,以此评判**的

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各不同时期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形成综

合的或某一单项(某一具体内容)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

综合评价和单项(管理状况除外)评价均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

标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权重设定为60%,定性指标权重设定

为40%;评级级别均以一级、二级、三级、四A级、四B级、五A

级、五B级、六A级、六B级和六C级表示(共10个级别),数字

越大表明级别越低,级别越低表示风险管理水平越低,风险程度越

高。

综合评价以五个单项评价项目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得分为综合

评价得分,资本充足状况权重为25%、资产质量状况权重25%、管

理状况权重25%、盈利状况权重15%、流动性状况权重10%。单项

评价以实际得分定级。

级别确定:

90分(含90分)---100分为一级;

75分(含75分)——90分为二级;

60分(含60分)——75分为三级;

53分(含53分)---60分为四A级;

45分(含45分)---53分为四B级;

37分(含37分)——45分为五A级;

30分(含30分)——37分为五B级;

20分(含20分)——30分为六A级;

10分(含10分)——20分为六B级;

10分以下为六C级。

二、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本评级体系中所有的定量指标评分,均按照区间值均匀分布计

算。

(一)资本充足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定量指标(60分)

(1)资本充足率(30分)

10%以上:30分;

8%至10%:18分至30分;

6%至8%:15分至18分;

4%至6%:6分至15分;

0%至4%:0分至6分

0%以下:0分

(2)核心资本充足率(30分)

6%以上:30分;

4%至6%:18分至30分;

2%至4%:15分至18分;

1%至2%:6分至15分;

0%至1%:0分至6分;

0%以下:0分。

评分标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中只要有一个指标低

于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其综合评

价结果不应高于三级;在一个完整评价周期内,上述两项指标中只

要有一项低于监管要求且呈下降趋势的,其综合评价结果不应高于

四B级。

2、定性指标(40分)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6分)

评价资本构成的规范性、市场价值及稳定性。重点关注核心资

本在资本构成中的比重,资本足额到位和资本抽逃状况;关注附属

资本构成的稳定性与增长性,充分考虑***的债务性资本(监管机构

确认的***以对外承担债务形式持有的资本),包括其价值变动情况

和规范性状况;充分考虑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承受风险

能力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关注资本不实及不规范的问题。

评分标准:①核心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越高,资本构成越稳

定,评分应越高;②在分析核心资本构成的稳定性时,存在资本未

足额到位或资本抽逃等问题,不得分;③在分析附属资本构成的稳

定性与增长性时,增长性越好,市场价值越大,评分应越高。④资

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

得分应在3分以下;⑤资本不实、不规范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

(2)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

评价财务状况对资本的影响,重点考虑盈利状况,税后利润可

供资本积累的能力,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判断***进行资本积累的

力度。

评分标准:①好的盈利状况能增强或保持***的竞争能力,利于

扩充资本,评分应越高;②财务状况不佳(出现亏损)并可能对***

资本充足状况形成不良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③累计亏损严重

以致净资产出现负数的,不得分;④检查证实***存在虚盈实亏情况

的,不得分。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

评价***资产负债变化的趋势和方向,表外项目的业务种类,以

及对资本的(潜在)影响,资产的内在价值与风险状况、预计的损失

程度和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及其对***资本构成的影响。

评分标准:①不良资产呈现恶化趋势,并可能对***资本构成不

利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②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不足的,得分应

不高于3分,不足程度越高,得分越低;③对贷款以外资产计提了

减值准备的,得分可增加1分。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

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8分)

评价筹集核心资本,保持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符合监

管要求的能力;在资本不足时,是否可以从多种渠道及时、规范增

加核心资本(包括股东增加注资)的可能性。

评分标准:①股东承诺并能够实现承诺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

以上,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并且能够充

分抵御风险的,得满分;②当资本充足率不足8%,虽然形成增资决

议但还没有实施增加资本的,得分不能超过3分;③当资本充足率

不足8%,未能形成决议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得分应低于2分。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14分)

评价资本的管理政策、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资本管理意识、

资本管理水平。重点分析制定和实施资本规划的情况,包括规划制

定的程序和依据、规划实施的有效性与规范性。缺乏明确的资本管

理政策,没有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的,得分低于5分;存在历年亏损

挂账或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的,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利润分配

的,不得分;分红派息操作不规范的,得分低于6分。

评分标准:

①是否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制度,是否根据理事会审定的风险

承受能力确定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和管理目标,并制定合理有效实

施计划。(3分)

②是否建立健全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资

本总体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是否制定了全面的框

架,用以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所有的风险,系统客观地评估这

些风险和分配相应的资本;是否按照监管规定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

提前充足的资本。(3分)

③是否定期评估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并以此调整业务经营,约

束资本扩张;是否定期检查资本监测评估程序;是否定期向理事会

报告资本规划实施的情况,确保资本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3分)

④利润分配政策是否稳健、合理。盈利的留存比率是否适当,

并能够及时按资本管理规划补充资本金。(3分)

⑤分红派息操作程序的合规性。(2分)

(二)资产质量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定量指标(60分)

(1)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18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

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①不良贷款率:

3%以下:18分;

5%至3%:16.2分至18分;

8%至5%:13.5分至16.2分;

10%至8%:9分至13.5分;

20%至10%:0分至9分;

20%以上:0分。

②不良资产率:

2%以下:18分;

4%至2%:16.2分至18分;

6%至4%:13.5分至16.2分;

9%至6%:9分至13.5分;

16%至9%:0分至9分;

16%以上:0分。

(2)正常贷款迁徙率(6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6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4.5分一一6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4.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4.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

(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2.25分——3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

(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2.25分——3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6分)。此项指标

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①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10%(含)以下:6分;

15%(含)至10%:3.6分—6分;

25%(含)至15%:2.7分—3.6分;

40%(含)至25%:0.6分至2.7分;

50%(含)至40%以上:0分——0.6分;

50%以上:0分。

②授信集中度:

100%(含)以下:6分;

200%(含)至100%:4.5分——6分;

300%(含)至200%:3分——4.5分;

400%(含)至300%:1.2分——3分;

500%(含)至400%:0分——1.2分;

500%以上:0分。

(6)全部关联度(6分)

10%(含)以下:6分;

50%(含)至10%:3.6分——6分;

70%(含)至50%:1.8分—3.6分;

90%(含)至70%:0.6分—1.8分;

100%(含)至90%:0分至0.6分;

100%以上:0分。

注:资本净额为负数,此项指标以零分计算。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18分)。此

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

值。

120%(含)以上:18分;

100%(含)至120%:13.5分——18分;

70%(含)至100%:10.8分——13.5分;

50%(含)至70%:7.2分—10.8分;

30%(含)至50%:3.6分—7.2分;

10%(含)至30%:0.9分—3.6分;

0%(含)至10%:0分—0.9分;

0%以下: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整体资产安全

状况的影响(5分)

评价不良贷款总量和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不良贷款

余额的升降原因。

评分标准: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得满

分;②不良贷款余额不变或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得分不

高于3分;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不得分;评

价过程中,可视不良贷款变动的具体原因调节评分结果。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5分)

评价贷款行业集中程度,分析贷款集中行业的风险状况,包括

行业当前整体状况,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行业的发展

趋势预测及依据,以及风险状况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评分标准:继续对宏观调控政策中予以限制的行业和项目给予

支持和新投入资金的不得分。关注已经暴露出较高风险的行业贷款

的集中度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评分调节起到警示作用。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4分)

评价关联自然人、法人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行为,重点

评价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包括***的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有

权决定或参与授信和资产转移的其他人员以及上述人员的近亲属和

所办的经济实体)的授信和授信资产的质量(主要是贷款),对***

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评分标准:

①是否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包括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风

险控制、内部审计监督和处罚等;凡没有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

不得分;

②每年是否向股东代表大会就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

交易情况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情况做出专门

报告。凡对关联交易情况,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

贷款情况不予以适当披露的不得分;

③关联交易资产质量,特别是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

款质量情况。关联交易中,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交易中

是否存在优于非关联方同类交易条件的情况,或存在向关联企业法

人和内部人发放无担保、抵押贷款的情况。凡存在关联交易,特别

是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交易优于非关联同类交易条件的或存在向

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发放无担保、抵押贷款的不得分。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对资产质量状况的

影响(8分)

评价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包括贷

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的审查和审核程序和信贷风险管理制

度、分类后的持续管理等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主要通过

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分析判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主要包括:

①是否建立授信尽职调查制度及执行效果评价。是否有效识别

集团客户贷款集中风险及关联客户授信风险。(2分);

②是否建立严格、独立的贷款(授信)审查制度并严格执行。(1

分);

③是否成立授信审批委员会并依据规定的程序进行贷款(授信)

决策,委员会成员能否不受干扰地独立发表决策意见。(1分);

④是否建立贷后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1分)

⑤是否存在违规发放贷款(包括违反有关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

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的行为。(1分)

⑥是否建立贷款责任制并严格考核。(1分)

⑦贷款档案是否完整规范。(1分)

评分标准:未建立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的,得

分应低于3分;存在违规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行为的,应视具体

情况酌情扣减得分,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情况(8分)

评价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制定情况;专业人员的配备情况;分

类标准操作的一致性、准确性、动态监控及适时调整;与贷款风险

分类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管理层对贷款风险分类信息获取

的及时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资产保全制度的建立情况;不良贷

款的及时核销,贷款损失准备提取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监管部门的

有关规定等。

主要包括:

①是否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制定分

类的具体标准以及风险分类的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贷款

分类的操作、认定和审核等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分类工作是否全

面涵盖各项授信业务。(1分)

②分类工作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监管规定以及内部管理规定;

是否配备了经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从事分类工作;分类标准在操作

过程中是否保持一致;风险分类结果是否准确,分类的偏离度是否

在可接受的范围。(2分)

③是否对各类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并及时调整贷

款质量类别;风险分类工作是否定期接受检查监督,分类中存在的

问题能否被技术发现和纠正。(2分)

④是否建立了与分类工作相配套的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

及时获知有关贷款分类的重要信息;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报送贷

款分类数据和相关分析报告。(1分)

⑤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资产保全制度,对不良贷款是否采取了相

应的保全措施,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不良资产清收制

度,清收效果如何;是否按监管机构的规定及时核销不良贷款,是

否存在对已符合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长期挂帐的情况(1分)

⑥具备按照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前贷款损失准备的制度

安排情况(1分)

评分标准:未建立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或风险分类制度存在明显

缺陷,分类结果严重失实的,分类持续性差的,不得分。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5分)

评价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包括合法性、有效性

等;对保证人履行义务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抵质押品流动性的考察

评价、处置合法性的评价等。

主要包括:

①是否制定了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是否对保证

人资格、保证责任和保证合同、抵质押品、抵质押权和抵质押率、

抵质押品的登记与评估、抵质押期限、抵质押品的取得、保管和处

置做了明确的规定。(1分)

②是否严格执行了上述规定,并确保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

合法性和有效性(1分)

③发放的保证贷款、其保证人是否能切实履行保证义务,不存

在因过度为第三方担保而超出其自身清偿能力的情况(1分)

④抵质押品的流动性是否强,是否可随时交易以偿还贷款,其

市场价值是否相对稳定不会对资产安全状况带来不良影响。(1分)

⑤抵质押品是否已经超过规定的处置时间,处置是否合理合

法。(1分)

评分标准:抵质押物取得、管理、处置制度有缺陷的,得分不

得高于2分;执行抵质押物管理制度不力,核算不规范的,得分不

高于3分;处置抵质押物措施不力,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的,不

得分。

(7)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状况(5分)

评价对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

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措施的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贷款以外其他

资产风险分类制度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效果;对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

人的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情况。

主要包括:

①对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是

否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措施,实施效果如何。(2分)

②是否建立了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分类制度,制度是否完

善,实施效果如何。(2分)

③对造成其他资产损失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是否追究责任。(1

分)

评分标准:

未建立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得分;在非信贷

资产以外的购置、管理、处置、核算等环节存在违法、违规的,不

得分。

(三)管理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法人治理状况(50分)

(1)基本结构(10分)

主要评价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

体的治理结构,及其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

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了完备规范的议事规则。

①是否构建了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为主体的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5分)

评分标准:组织机构健全,会议与活动开展规范,并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得满分;组织机构相对健全,活动不尽规范,决议事项

与内容存在失误,得分不超过3分;机构不健全,活动不规范,存

在决议违法违规,并产生消极后果的,不得分。

②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是否制定了完备

的议事规则。(5分)

评分标准:工作职责清晰、议事规则完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的,得满分;工作职责不够清晰、议事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的,不得超过3分;工作职责不清、议事与活动不规范、没有发挥

作用甚至审议与决议的事项存在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2)决策机制(10分)

①股东资格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股东是否履行义务并享有权

力;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策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出台的制度和

办法能否遵循公平原则;是否存在少部分股东损害大多数股东权

益、职工股东侵蚀非职工股东权益的情况;是否存在少数股东占用

***资产行为,以及关联交易对***的影响。(3分)

②股东代表大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有效发挥其职能。股东代

表大会代表的产生、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是否规范,执

行情况如何。决议的事项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2分)

③理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推举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是否有效;理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

质;是否能够做到勤勉诚信;有无失职渎职行为。(2分)

④理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理事会及其下设的委员会能否按照

章程和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理事会是否制定了

***的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理事会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力、调度力

和风险管理能力。是否建立了向股东代表大会的定期报告制度。(3

分)

评分标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事项均符合现行法

律、法规、和政策,发挥职能作用较好,得满分;股东代表大会、

理事会决议和决策有缺陷并造成消极后果的,低于5分。股东代表

大会、理事会决议的事项、存在违反现行法规、政策或造成消极后

果的,不得分。

(3)执行机制(10分)

①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和授权事项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

实;股东代表、理事、高级管理层的日常联系与相互决策传导机制

是否畅通、高效。(2分)

②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资格是否符合监管机构规定;高级管理人

员的能力是否适应业务发展、市场变化、业务创新和服务。(3分)

③高级管理层是否按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

展工作;高级管理层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

况;是否建立并落实了高级管理层向理(监)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

(3分)

④高级管理层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是否合理适

当;经营上是否稳健并能及时识别和管理风险。(2分)

评分标准:高级管理层能够及时、有效、全面的贯彻落实股东

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主动提出可行方案,很好的履职尽责的,

得满分;高级管理层未能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决

议,履职尽责不力、内部管理不严、缺乏团队精神的,不高于5

分;未建立或不执行向理(监)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存在“内部人

控制”和违规经营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4)监督机制(10分)

①监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监事会成员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

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尽职;是否发挥监督作用。(2分)

②监事会的结构合理性;监督检查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3

分)

③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职能部门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发

挥监督作用的情况。指导稽核部门、内审、纪检、合规等部门工作

情况;监督年度稽核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完成情况;建立并执行监

事会向股东大会定期报告的制度。(3分)

④监督理事和高级管理层履职情况。是否监督或参与离任审

计、履职评价工作,进行过书面评价并提交报告、质询意见等;是

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问责与质询;是否对监事进行自我监

督与评价。(2分)

评分标准:

监事会能够及时、有效、全面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

制度健全,定期规范开展监督活动,全面落实监事会职责,很好履

职尽责,没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得满分;监事会未能有效贯彻落实

股东代表大会决议,履职尽责不力,内部监督不到位,不高于5

分;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不得分。

(5)激励预约束机制(10分)

①是否建立薪酬与***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制定

的激励政策及其制定程序是否合理(2分)

②是否建立长、中短期结合、重点是本届任期内的激励机制(2

分)

③是否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理(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绩

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办法(2分)

④是否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指引》(2

分)

⑤建立的激励与约束机构的有效性(2分)

评分标准: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备,贯彻

落实好,内外部满意程度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得满分;激励与

约束机制正在建立,相应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备,贯彻落实仍有部分

缺陷的,不高于5分;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也不

完备,或有相应制度但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的,在3分以下酌

情评分,问题严重的不得分。

2、内部控制状况(50分)

(1)内部控制环境(10分)

①良好的治理机制(3分)

②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2分)

③内部控制文化(3分)

④员工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2分)

评分标准:制度健全、内控清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操作

规范、反馈及时、信息通畅、应对有效,没有出现违规、违纪和任

何风险隐患的,不低于8分;职责不清,任务不明、信息不畅、应

对无力、隐患未除,造成消极或不良影响的,不高于3分;出现违

纪、违规甚至违法和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2)风险识别与评估(10分)

①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全面性(3分)

②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4分)

③风险控制制度、技术和方法的及时更新(3分)

评分标准:

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职责、岗位明确,手段和技术完善并充

分运用,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更新完善,取得很好效果的,不低于8

分;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职责、岗位不明确、具体,手段和技术

不尽完善,未能充分使用和不断更新完善,效果不佳的,不高于5

分;风险识别与评估职责、岗位、制度不落实,没有手段和技术,

也不按照要求进行评估风险,没有效果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3)内部控制措施(10分)

①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3分)

②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3分)

③各种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措施(2分)

④各种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措施(2分)

评分标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健全完善,各部门、岗

位及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具体明确,会计账

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有效,不低于8

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尚有不足,各部门、各岗位、各级

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不够健全,会计账表、统计信

息真实性有待提高,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不完善的,不高于5

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明显有缺陷,各部门、岗位及各级

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不健全,会计账表、统计信息

失真,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有缺陷,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4)信息交流与反馈(10分)

①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3分)

②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

统(4分)

③信息的真实可靠性(3分)

评分标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健全,各个业

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通畅,作用明显,信息真实

可靠,不低于8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还有一定

缺陷,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不够通畅,发

挥作用一般,信息真实可靠,不高于5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

信息反馈机制极不健全,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

运转不通畅,缺乏效果,信息失真且不可靠的,不得分或酌情给

分。

(5)监督评价与纠正(10分)

①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4分)

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3分)

③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3分)

评分标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健全,内部控制的监

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有效,不低于8分;内部控制的

评价和后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有缺陷,内部控

制的纠正机制不完善,不高于5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

缺乏,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薄弱,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没有建立,

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3、大要案件的评分特别规定

凡年度发生百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不得分;凡年度发

生500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不得分,法人治理状况得分不

得超过25分;凡年度发生千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和法人治

理状况均不得分。

(四)盈利状况(占综合评价的权重为15%)

1、定量指标(60分)

(1)资产利润率(18分)

1%(含)以上:18分

0.75%(含)至1%:13.5分——18分

0.6%(含)至0.75%:9.9分——13.5分

0.45%(含)至0.6%:8.1分——9.9分

0.3%(含)至0.45%:6.3分——8.1分

0.15%(含)至0.3%:2.7分——6.3分

0%(含)至0.15%:0分—2.7分

0%以下:0分

(2)资本利润率(12分)

20%(含)以上:12分

15%(含)至20%:7.5分至12分

11%(含)至15%:6.25分至7.5分

8%(含)至H%:4.58分——6.25分

5%(含)至8%:2.92分至4.58分

3%(含)至5%:1.25分至2.92分

0%(含)至3%0分——1.25分

0%以下:0分

(3)成本收入比率(12分)

40%(含)以下:12分

45%(含)至40%:10.8分至12分

50%(含)至45%:9分至10.8分

55%(含)至50%6.6分---9分

60%(含)至55%:4.2分至6.6分

70%(含)至60%:1.8分至4.2分

80%(含)至70%:0分至1.8分

80%以上:0分

(4)风险资产利润率(12分)

1.8%(含)以上:12分

1.35%(含)至1.8%:10.8分至12分

0.9%(含)至1.35%:9分至10.8分

0.6%(含)至0.9%:6.6分至9分

0.3%(含)至0.6%:4.2分至6.6分

0.15%(含)至0.3%:1.8分至4.2分

0%(含)至0.15%:0分至1.8分

0%以下: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15分)

①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6分)

②盈利水平(5分)

③利润分配政策(4分)

评分标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良好,体现持续良性发

展,盈利水平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

规范,得满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较好,体现持续良性发

展,盈利水平与同业平均水平相近,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

作基本规范,不低于10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没有变化,

尚未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利润分配政

策合规、合理,操作不尽规范,不高于8分。

(2)盈利的质量以及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

响(15分)。

①资产质量(5分)。

评分标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客观、准确,偏离度极低,不

低于4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客观性、准确性存在不同程度缺

陷,偏离度居同业平均水平,不高于3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

客观性、准确性差,偏离度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不得分或酌情给

分。

②贷款呆帐准备金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充足程度。主要分析

贷款损失准备金及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5分)

③是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核算应收未收利息;是否足额提前应

付未付利息。(5分)

评分标准:主要分析应收未收利息、应付未付利息、未来的贷

款损失准备金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盈利状况的影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

性。(10分)

①有关利润的会计核算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违规核算财务

收支的行为,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是否严重(3分)

②是否建立健全的预决算体系;是否建立必要的财务管理制

度;制度的执行情况(5分)

③是否开发和运用包括财务核算、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资产

负债比例管理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否提供管理会计信息;能否

运用经济资本进行财务核算和资本分配(2分)

评分标准:主要从财务管理制度入手,分析财务管理水平、财

务管理能力及对盈利水平产生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中弄虚作假或由

于财务管理问题造成盈利状况严重不实的,不得分。

(五)流动性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的10%)

1、定量指标(60分)

(1)流动性比例(18分)

35%(含)以上:18分

30%(含)至35%:16.2分至18分

25%(含)至30%:10.8分至16.2分

20%(含)至25%:7.2分至10.8分

15%(含)至20%:3.6分至7.2分

10%(含)至15%:0分至3.6分

10%(含)以下:0分

2.核心负债依存度(15分)

75%(含)以上:15分

60%(含)至75%:13.5分至15分

45%(含)至60%:11.25分至13.5分

35%(含)至45%:6.75分至11.25分

25%(含)至35%:2.25分至6.75分

20%(含)至25%:0分至2.25分

20%(含)以下:0分

3.流动性缺口率(9分)

0(含)以上:9分

-10%(含)至0:8.1分至9分

-15%(含)至一10%:6.75分至8.1分

—18%(含)至一15%:4.05分至6.75分

—21%(含)至一18%:1.35分至4.05分

—25%(含)至一21%:0分至1.35分

—25%(含)以下:0分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9分)

5%(含)以上:9分

4%(含)至5%:8.1分至9分

2%(含)至4%:6.75分至8.1分

1.5%(含)至2%:4.05分至6.75分

1%(含)至1.5%:2.25分至4.05分

0.5%(含)至1%:0.9分至2.25分

0至(含)0.5%:0分至0.9分

0以下:0分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9分)

60%(含)以下:9分

75%65%:6.3分至9分

80%(含)至75%:4.05分至6.3分

85%(含)至80%:2.25分至4.05分

90%(含)至85%:0.9分至2.25分

95%(含)至90%:0分至0.9分

95%(含)以上: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均衡性(5分)

①是否以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等比较稳定的存款作为其主

要资金来源,而不是依赖存款大户、发行大额存单和从货币市场拆

入短期资金等不稳定的资金来源(2分);

②存款余额是否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没有大的波动(2分);

③存款与贷款余额保持均衡增长,符合审慎监管要求(1分);

评分标准:存贷款波动较大的,低于3分。

(2)资产负债管理措施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5分)

①资产负债的期限是否匹配;(2分)

②是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以确保维持适当

的优质流动资产组合用于应付紧急情况的需要;(2分)

③是否有适当的债务组合及与主要资金提供者建立了稳健持久

的关系,以维持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大额资金提供者是否有持续的

稳定性评估制度。(1分)

评分标准:期限匹配合理有效,资产负债管理规范,资金的筹

集与融通及组合科学合理,不低于3分;期限匹配不尽合理,资产

负债管理不尽规范,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管理不合理,不高于2

分;期限匹配不合理,也无效,资产负债管理不规范且没有改变,

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管理措施缺乏,不得分。

(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20分)

①是否设立流动性管理岗位,专门负责流动性管理;(4分)

②对流动性需求预测,是否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对流动性需求进

行准确地测算;(4分)

③是否在预测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政策,设

计多种方案(包括主动负债、转换资产、出售资产等),从中选择最

优流动性管理方案。判断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有无综合调控能力;(4

分)

④是否有明确的流动性管理职责,包括流动性管理的权限、职

责与汇报制度等;是否建立流动性的监测、预警机制;是否制定流

动性应急预案,以确保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应

付风险。预案是否至少每年更新一次。(4分)

⑤是否对流动性管理情况定期进行独立的检查,以确保流动性

管理策略和程序的稳健、准确和合理。(4分)。

评分标准:流动性管理政策明确且得到实施,流动性管理职责

明确,有专门的负责流动性管理的人员和岗位,持续进行流动性需

求的预测,日常管理到位,独立开展专门检查,确保流动性管理有

效,不低于16分;制定了流动性管理政策,流动性管理职责基本明

确,进行了流动性需求的预测,能够按照政策开展日常的流动性管

理和独立的流动性检查,流动性管理基本保证了资产与负债组合的

相对合理,不低于12分;流动性管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流

动性管理职责不明确,工作质量不高,没有开展流动性需求的预

测,独立检查没有落实,日常管理存在问题,效果不好的,不高于6

分。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5分)

评分标准:

流动性不足时,能够通过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向中央银行再

贷款、再贴现、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等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得分

较高,反之,应酌情给分;同时要关注同业拆借业务状况、拆借利

率水平等因素。

(5)管理层有效监测和调控头寸的能力(5分)

①管理层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关于本机构头寸状况的信息,对头

寸状况是否有清楚的认识;(2分)

评分标准: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头寸状况、对头寸状况认识清

楚的,不低于2分,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的酌情给分。

②管理层是否对本级机构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做

出决策(3分)

评分标准:管理层能够对本级机构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及时

分析并做出决策的得满分,其他情况酌情给分。

三、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是按照单项评价各项定量定性指标确定分值的相

应权重取得的,满分是100分。在单项评价项目中的第六项“其他

因素”不设定分值,但是要结合到综合评价的结果中来,可以以

“+”、“-”符号来标识综合评价结果的趋势。综合评价结果是反

映***风险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以此做为实现***稳健经营、持

续发展的决策依据。

第四章风险管理评价工作规程

为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掌握**风险状况,有效判断**风

险管理能力,从而针对性的提出风险管理要求、采取风险化解措

施,拟定立以下风险管理评价规程。

***风险管理的评价由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组织实施,对***

理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各职能部门均应根据各自职能配合风

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风险管理评价的工作规程

一是负责对风险管理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二是以适当的方式公

布风险管理评价结果;三是按年度开展风险管理评价工作并以适当

的方式予以公布;四是根据风险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形成风险管理

评价报告,制定中长期风险管理的升级达标规划,并向风险管理委

员会报告风险管理评价工作;五是积累风险管理评价的历史数据,

做好同期和基期的对比分析工作,关注并分析风险状况的发展趋

势;六是做好风险管理评价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其他有关部室有关风险管理评价工作的工作规程

1、业务发展部。一是做好涉及信贷风险管理各方面内容的内控

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二是做好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内控

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三是负责对内控制度、操作流程的

执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并提出完善意见;

2、人力资源部。应对法人治理状况方面的制度建设的合法性、

有效性、执行情况等内容,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具体包括:

基本结构方面: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

为主体的治理结构构建情况;各治理主体工作职责的明确情况;议

事规则的完备规范情况。

决策机制方面:股东资格的取得合法合规情况;股东代表大会

对章程的遵守及其职能的发挥情况;股东代表大会议事内容、议事

规则和表决程序的规范及执行情况;决议事项及内容的合法性等。

理事推举程序的合法合规性;理事会结构的合理性理事会及其下设

委员会按照章程和相关规定的履职情况,决策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理事会对**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情况;对理事会控制力、调

度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对理事会向股东代表大会定期报告制

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等。

执行机制方面: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的决议和授权事项贯彻

执行情况;股东代表大会、理事、高级管理层的日常联系与相互决

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及通畅情况;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资格合规性审

查;高级管理层能力鉴定;高级管理层对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制

定的战略及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高级管理层开展工作的实效性;

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情况;高级管理层向理(监)事会定期报告

情况;高级管理层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的合理配置;经营的稳健

性及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

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薪酬与***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

机制建立情况及其有效性、制定程序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

否坚持了长、中、短期相结合,以本期为重点的原则;对理(监)

事、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办法的建立情况。

3、财务计划部。应着重对涉及资本充足状况、盈利能力指标、

流动性状况等进行风险管控。研究制定财务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度、

办法及相关的操作流程并对其合法合规性负责,关注涉及财务计划

管理工作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进行修改完

善,对涉及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做好操作风险的

防控工作。

4、稽核监察部。主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制度的有效

性、执行力进行监督;对涉及业务经营全过程的各类操作风险进行

重点监控并提出稽核审计意见;

5、安全保卫部。负责对***安全保卫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风险进

行识别并提出化解和处置风险的意见。

6、电子银行部。要着重对核心业务系统、支付结算系统、惠农

资金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运行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与监测并提出化

解和处置风险的意见及建议,根据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

建设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内容做好风险管理和评价工作。

其他各部室均应依据各部室职能在涉及本部室工作职责的事项

从制度、办法、操作流程制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

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对上述制度、办法、

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予以完善;对制度、办法、

操作流程缺失或新业务开办无相关制度、办法、流程约束的应以制

度优先的原则,及时出台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

第五章风险管理评价的其他工作事项

为保证风险管理评价工作顺利推进与实施,以实现系统内风险

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全程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

险管理的目标,在明确风险管理评价内容、标准、工作规程的基础

上,应辅助出台以下风险管理措施:

1、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分工,整理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业务经

营管理操作风险点控制手册

根据各职能部室的工作职责,制定包括:

制度建设系统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存款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信贷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票据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银行卡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中间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会计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出纳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财务核算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计算机应用与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机构人员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安全保卫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制度保障系统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2、制定各类风险、突发性事件防范的应急预案

主要包括财务类、信贷管理类、信息系统管理及维护类、支付

风险类等。

第六章附则

一、本办法由***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2

1总则

L1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

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规范企业风险

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辨识企业在生产、管

理、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分析评

价,评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

制顺序,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

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L2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频次、准则及工作程序,明确

各部门及有关人员在开展风险评价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

L3本制度主要从风险管理的范围与评价方法、风险评价、风险

控制、隐患治理和风险信息更新等环节进行规定。

1.4引用和支持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2002年11

月1日实施)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1.12.1

实施)

(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

(4)《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5)《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2008

(6)《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

(7)《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9

(8)《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

(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2007

(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2.2-2007

(11)《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

(12)《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

(13)《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2008

(1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I8218-2009

(15)《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2008

(16)《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

(17)《安全色》GB2893-2008

(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19)《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及标志》GB13690-1992

(20)《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2009

(2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0

(22)其他相关规范、标准等

2风险评价目的、范围与准则

2.1风险评价的目的:

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

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

价方法进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

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2.2风险评价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企业周围环境;

(10)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2.2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1)主要负责人职责

①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

②成立企业的风险评价组织并承担风险评价组织领导的责任;

③组织制定企业的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和企业风险评价计划并承

担审核批准的责任;

④负责厂(公司)级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

验收;

⑤负责企业风险评价计划、风险控制措施和绩效的评审/每年

不少于1次;

⑥负责制订厂(公司)级持续改进的计划。

(2)职能部门负责人职责

①直接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的风险评价工作并承担部门相应

的责任;

②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的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

施、检查和验收;

③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的风险计划、风险控制措施和绩效的

评审/适时;

④负责制订部门或相关项目持续改进的计划。

(3)风险评价组织成员职责

①评价组织成员应覆盖所有的相关职能部门或机构;

②评价组织应由企业管理者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

专业技术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等成员组

成;

③成员必须接受风险培训和参加风险评价工作并在其中发挥作

用;

④成员按分工负责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

验收;

⑤安环部负责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全员风险管理基本要求

①开展全员风险培训(考试),每年不少于1次;

②开展全员安全检查(作业场所),每年不少于1次;

③检维修作业人员对危险作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实施进行),危

险作业风险评估率达100%0

2.3各单位应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