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题综合集训(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检)秦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详细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出土的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一万多枚。此现象()A.与王朝治国方略亲密相关B.与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相关C.与秦汉时期疆域变迁相关D.与王朝统治的盛衰亲密相关A[从出土的状况来看,秦朝的官吏应当是普遍被要求如题干中描述的这样去做,而汉朝这样的要求则要宽松许多,这反映出治国方略的迥异,故选A项;题干中的“官员”泛指国家全部官员,而不仅指中枢官员,解除B项;盖不盖印与国家对官员的要求相关,与疆域变迁无关,不能确定是否盖印,解除C项;从历史上看,汉朝比秦朝更为强盛,却出土的封泥更少,解除D项。]2.(2024·泉州质检)汉高祖刘邦崇尚忠孝之道,常常拜见父亲刘太公。刘太公在属官的提示下,提前出门迎接刘邦,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刘邦觉得父亲言之有理,经过朝议,尊推太公为太上皇。据此推知()A.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B.三纲五常成为道德规范C.宗法制度得到巩固 D.理学思想观念深化人心A[由材料“提前出门迎接刘邦”“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可知,刘邦至高无上的皇帝身份,使得刘太公以君臣身份对待自己的儿子,故选A项;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而非宗法血缘关系,解除C项;理学盛行于两宋时期,解除D项。]3.(2024·广州质检)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雄心勃勃率兵伐燕,部下思北还。他说:“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在吾所以抚之耳,何恤乎无民?”拓跋珪的话()A.具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B.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C.具有仁政亲民的政治思想D.具有崇尚武力的统治理念B[材料中北魏道武帝意思是:四海之内的百姓都可以作为国民以建立国家,只看我怎样治理,何愁没有国民?这说明道武帝超越了地域限制,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故选B项;四海之内皆兄弟反映的是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国与民的关系,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道武帝认为四海之内的百姓都可以作为国民建立国家,但并未体现仁政爱民思想,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道武帝的建国理念而非统治理念,解除D项。]4.(2024·石家庄质检)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心决策,由皇帝干脆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干脆发出;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一变更说明()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B.君主对政务的限制加强C.儒生起先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B[在唐玄宗之后,皇帝的诏令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命,是重要的中心决策,“由皇帝干脆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干脆发出”;另一种是外命,是一般性的行政决策,依据惯例,“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由此可见,在此种制度之下,皇帝对政务的限制力得到了加强,故选B项;“翰林院学士”“中书舍人”等政府官员不属于宦官,解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儒生的地位,况且皇帝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解除C项;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说明三省六部制仍可以接着运行,解除D项。]5.(2024·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B[唐朝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评论社会时政的策论考查针对性不强,而唐朝中后期,经过安史之乱,社会冲突尖锐,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减弱,向考生考查重大社会问题就显得很重要,故科举考试中制举科目的变更主要是受国家政治形势的影响,故选B项;提出经世致用思想的是明清思想家顾炎武,解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是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的缘由,不是唐朝后期科举制考试科目变更的缘由,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前后期科举考试科目的变更,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程序步骤的变更,解除D项。]6.(2024·潍坊质检)宋初,内侍侯莫陈利用犯事,宰相赵普要诛杀之,宋太宗想庇护,认为“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由于赵普坚持履法,结果“帝不得已,命诛之。”材料反映了宋初()A.宰相助国君理性治国B.宰相驾驭国家最高行政权C.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安排A[内侍侯莫陈利用犯事之后,宋太宗想庇护他,但是由于宰相赵普的“坚持履法”,其结果是“帝不得已,命诛之”,这反映出宰相赵普用理性的方式来帮助皇帝治理国家,故选A项;在中国古代社会,驾驭国家最高行政权的是皇帝而不是宰相,解除B项;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帝不得已,命诛之”的缘由是“由于赵普坚持履法”,未涉及集体决策,解除C项;侯莫陈利用被诛杀是皇帝下的令,说明皇帝仍旧驾驭最高的行政权,未涉及权力的再安排,解除D项。]7.(2024·宜昌联考)《宋史》记载了一段对话,上(宋太祖)曰:“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赐),致此繁盛。”(吕)蒙正避席曰:“乘舆(皇帝)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宋太祖从统治者角度发表的言论,不能反映历史真相B.教科书呈现了宋代的旺盛景象,故宋太祖的表述较为可信C.无论宋太祖还是吕蒙正,他们的观点必需有考古支撑才能成立D.君臣的说法存在差异,历史说明应关注他们的不同立场与视察视角D[材料“繁盛如此”“饥寒而死者甚众”说明,宋太祖和吕蒙正的说法存在差异,反映出历史说明受到视察者的不同立场与视察视角的影响,故选D项;A项的说法过于确定;教科书不是分析历史事物的唯一依据,解除B项;宋太祖和吕蒙正的见闻是一手史料,只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须要考古支撑,解除C项。]8.(2024·襄阳五校模拟)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该措施()A.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力度B.加强了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C.打破了山川形便为惯例的划分D.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的因俗而治B[唐宋时期对民族地区仅设置了羁縻州,元代将羁縻州改为与内地相同的行政统治机构,并进行驻军、屯田和征收赋税,如此便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限制,有利于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故选B项;该措施加强的是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而不是中原地区,解除A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解除;在民族地区设置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统治机构,不能体现因俗而治,解除D项。]9.(2024·南通模拟)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C[“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公允公正,故选C项;荐举制靠的是举荐,被特权阶级所把持,解除A项;封邦建国制指的是分封制,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分封,人民优秀分子没有参政的机会,解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中心官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与人民参政无关,解除D项。]10.(2024·大庆二模)明朝初年建都南京,“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沿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朱棣即位后,将沿边诸王内徙,并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棣此举()A.加速血缘宗法关系的瓦解B.消退了蒙古对明朝的威逼C.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D.使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重叠C[由材料“将沿边诸王内徙,并迁都北京”可知,朱棣此举既削减了地方拥有重兵的权力,又有利于加强对北方边疆的管理和限制,从而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地方政策的调整,而非血缘宗族关系的变更和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逼是否解除,解除A、B两项;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明朝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体现的是政治重心北移,解除D项。]11.(2024·合肥一模)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遣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需有皇帝的吩咐方可。这反映了明朝()A.废除了宰相制度 B.君主权力的强化C.边患的日益严峻 D.军权的分化制衡B[由材料可知,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别,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军权被牢牢地掌控在皇帝手中,这反映的是君权的强化,故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解除;军权的分化制衡只是材料的表象,君权加强才是实质所在,解除D项。]12.(2024·温州模拟)有学者指出,“皇帝几十年不见大臣,这在过去是不行想象的,而在明代却成为一个现实。在日常政务处理中,皇帝好像可以不必亲自出面,好像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其缘由就在于六部行政权的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该学者意在强调明代()A.皇权的强大、皇帝的专制独裁B.内阁制发展完善,维护专制统治C.官僚制度发展趋于成熟、完善D.六部权力膨胀,威逼到君主专制C[依据材料可知,明朝有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国家政权还能够正常运行,其缘由是中心决策群体的扩大、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即官僚制度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学者强调的是明朝整个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成熟,没有涉及内阁制,B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现象不会威逼皇权,D项错误。]13.(2024·仙桃检测)军机处设立后,负责处理机密紧急的军政要务,而内阁仍旧帮助皇帝处理纷繁困难、专业性极强的政务。乾隆年间,每年经内阁票拟在各部院的本章约6000余道,无一不是国家军政大小事务。皇帝偶有发觉票拟有误,则将相关高校士严厉训斥,高校士因此不敢有丝毫懈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军机处与内阁共同决策军国大事B.内阁渐渐成为最中学枢权力机构C.官僚行政体制进一步僵化D.专制政治运行机制日益完备D[清代由军机处负责紧急机密的军政要务,内阁则帮助皇帝处理专业性极强的政务,两者相互协作,保证皇帝独揽大权,这体现了专制政治运行机制日益完备,D项正确;清代决策权在皇帝,军机处与内阁皆无决策权,故A项错误;自明始设内阁,其始终就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行政体制僵化保守,影响政治效率和创新,C项错误。]14.(2024·泉州质检)明朝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与财政、军事和司法。清朝沿用明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变更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违反了中心集权制原则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D[由材料“清朝……将其变更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可知,清朝的督抚制度变更了明朝“三司”互不统属的机制,事实上集中了行政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选D项;这一举措符合中心集权原则,解除A项;“根本上”表述过于确定,解除B项;中心加强事权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除C项。]15.(2024·辽阳一模)清初,先是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需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之后又以“陈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复原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这表明当时内阁()A.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票拟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提高了中心机构办事效率D.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B[材料“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复原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表明票拟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清朝内阁权力遭到减弱,故选B项;A项是军机处的职能,解除;材料不能体现提中学央机构办事效率,解除C项;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的是军机处的设立,D项错误。]16.(2024·乌鲁木齐一模)乾隆时期,某机构“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至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该机构最有可能是()A.军机处 B.内阁C.中书省 D.政事堂A[材料“有事无不综汇”反映出该机构是乾隆时期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故选A项;内阁是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并非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解除B项;乾隆时期不存在中书省和政事堂,解除C、D两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18题各14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17.(2024·百师联盟新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逼。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浩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学问与文字表达实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靠着文采与学问,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学问阶层的地位提高,未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阔的社会基盘。……也许由于教化较为普及、学问传布较为便利之故。宋代学问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敬重。——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宋代学问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说明宋代学问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缘由。(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浩大的文官系统”“宋代科举取士”“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学问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等信息回答;其次小问“影响”,结合第一小问,从官僚政治、科举制度、社会文化、思想教化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逼”等信息,须要结合历史传统和宋太祖个人因素,还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基础、文化教化、科技发展等方面考虑。[答案](1)表现: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敬重;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4分)影响:促进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传播;为理学形成供应了深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古代中国读书人社会地位较高的传统形成。(4分)(2)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重用文人治国;宋太祖的个人因素;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教化发展供应了物质基础;教化较为普及,学问分子社会基础雄厚;印刷术先进,有利于文化学问的传播。(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诸子分封于边塞重镇及内地各重要城市为王。规定“天子之臣,贵至太师丞相公侯,不得与讲分礼,伏而拜谒。子孙后代嫡长子袭封,余子皆降等袭爵”“凡王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军民人等敢有侮慢王者,即拿赴京……治罪”“凡王所守者祖法,如朝廷之命合于道理,则惟命是听。不合道理见法律篇十二条”“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各王府配备三护卫,约16000人,众子“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并节制地方驻军。亲王禄米万石,郡王2000石……子孙后代按亲疏由国家负责供给,宫室造作、婚丧嫁娶亦由政府负责,王府官员亦由政府支给禄俸。材料二明成祖规定,藩王不得离开封地,不得拥有私兵,王府按朝廷规定配置确定数量的护卫,超员当罚。藩王及其后代不得出仕做官,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不得考取功名。对有过王府,收回其护卫军,并欢迎王府主动献还。永乐一朝,被收缴护卫军的王府已占半数。永乐元年(1403年),命有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得擅役一军一民及领一钱一物,听从者有罚。自永乐三年至十五年,齐、晋、谷、代、岷诸王相继因罪被废。但是,明成祖及其后世却没有变更“眷亲支之厚”的祖制,反而对藩王大加赏赐,激励他们掠夺土地。据记载,洪武时宗室人口共计58人;嘉靖八年(1529年)“宗室载属籍者8203人”;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据高校士李廷机、叶向高疏称“万历三十二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袭封新生已逾十四年,又有六十余万位。”——以上材料均摘自朱永嘉《明代分封宗藩制度之设计及实施结果》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元璋所实行的分封制给明朝社会政治带来的隐患。(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成祖对待藩王政策的特点,说明其影响。(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不得与讲分礼,伏而拜谒”“敢有侮慢王者,即拿赴京……治罪”“亲王禄米万石,郡王2000石”“各王府配备三护卫,约16000人……并节制地方驻军”“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等信息并依据所学学问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藩王不得离开封地,不得拥有私兵”“对藩王大加赏赐,激励他们掠夺土地”等信息回答;其次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袭封新生已逾十四年,又有六十余万位”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答案](1)藩王在政治、经济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浩大的军事力气,并且给予藩王以违反朝廷吩咐,甚至对朝廷动兵的权力。简单助长藩王成为割据势力,破坏中心政府的权力。(6分)(2)特点:在政治、军事上严格限制、减弱藩王的势力;在经济上进一步厚待藩王。(4分)影响:一方面解除了藩王对中心的威逼,(2分)另一方面由于宗室人口的日益膨胀,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导致人民负担沉重。(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变更……每个人、家庭、地区,人民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行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特别重要。其次,是财宝的流淌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始终在流淌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宝……第三就是资本的流淌……还有权力的流淌,权力是否真正向全部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当同样适应其他文明。分析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学问,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精确充分)(12分)[解析]依据材料“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动力”得出主题一: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是文明发展的动力;依据材料“土地流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宝”得出主题二:财宝的流淌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主题一的论述可以从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入手,最终进行综述: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答案]示例:观点: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是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论述:秦朝时期,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干脆任免,废除世卿世禄制,标记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官僚政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有利于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而是科举考试结果,更加公允公正,变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心集权,推动了文化和教化事业的发展。(8分)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别,“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LC控制变频器方法》课件
- 如何在2024年优化你的电子商务课程
- 夏季足部护理步骤
- 电子阅读器课程设计
- 电子钟数字课程设计
-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 《画几曲线曲面》课件
- 电子科大课程设计
- 电子电路综合课程设计
- 自考合同范本(2篇)
- 技改方案范文
- 县人民医院关于职工工资与绩效等待遇的规定
- 农村自建房施工安全措施方案
- 护理产业与行业分析
- 征地拆迁安置区市政配套设施工程测绘服务公开选取测绘招投标书范本
- 《我的祖国》课件
- 居家养老服务派工单表格
-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人教福建版)
-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思维训练数学试题(答案)
- 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
- 2023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