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总结_第1页
地震勘探总结_第2页
地震勘探总结_第3页
地震勘探总结_第4页
地震勘探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2、地震勘探:1.效果最好(精度高)2.用得最多(90%)3.发展最快4.和油气勘探与开发联系最紧密!3、勘探石油的方法目前有三类:地质法、钻探法、物探法。4、在勘探油气的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5、所谓的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方法。6、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基本上可分为三个环节:①野外工作。②室内资料处理。③地震资料的解释。7、地震勘探方法与其他物探方法(重、磁、电)相比,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其他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方法那样能详细而较准确地了解地下有浅到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地震方法与钻探方法相比又有成本低以及可以了解大面积的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特点。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勘探方法。8、同一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相似,不同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常用的基本法则之一。9、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个方向发出微弱的波,叫做子波。子波是以所在点处的波速传播的。10、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所走的路径遵守时间最小。11、地震波是在地下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其类型纵波、横波、面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12、弹性模量:1.杨氏模量(E)T=Ee2.体变模量(K)K=-Kθ3.切变模量(μ)F=μψ4.拉梅常数(λ)G=λe5.泊松比(σ)13、对于大多数弹性介质,σ约为0.25,非常坚硬的岩石是0.05,固结性很差的松软介质,大约为0.45,对于液体,μ=0,所以σ可达最大值0.5。14、体波是能够在整个弹性体内传播的地震波。按照弹性形变的基本类型或岩石质点振动的不同形式,体波又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纵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横波只在固体介质中传播。15、在地震勘探中主要是利用纵波:在地震勘探中,不论用炸药震源还是非炸药震源,一般都是向外产生均匀对称的压缩力。因此使质点发生体变,即主要产生纵波。但由于地层的不均匀性和激发作用的不对称性,所以也同时产生横波。地层不均匀性和激发作用的不对称性越明显,越容易产生明显的横波。另外,对于同一岩层来说,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总是不相同的,一般纵波的传播速度总是大于横波。故在某一点进行观测时,首先接受到纵波,纵波的能量散失比横波少,所以纵波能量比横波强,故可以接收到较清晰的纵波纪录。16、面波只存在于岩层的分界面附近,并沿着岩层分界面传播。在垂直于岩层分界面的方向上,其强度随着离开分界面距离的增大而迅速衰减。1.瑞利波:只存在于自由表面(地面)附近,并沿着地面传播的地震波。它的特点是地面质点在平行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面内作振动。瑞利波是影响陆上地震勘探最主要的面波,是主要的干扰波之一。2.拉夫波:产生的条件是当上层介质中横波的速度Vs1小于下层介质中的横波速度Vs2时,则在满足这种条件的界面附近会产生拉夫波。它的特点是界面上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其速度介于上、下层介质中横波波速之间,即Vs1<VL<Vs2。3.斯通利波:是海上地震勘探的干扰波。17、反射波地震勘探主要采用纵波勘探,所以一般把纵波称为有效波,而把横波、面波、声波都看作是干扰波。当然,在采用横波勘探时,纵波和其它波都是干扰波。18、反射波产生的条件:当界面两边的介质的波阻抗相同时,在界面上只有透射而无反射,只有当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差异的时候,才会有反射波产生。19、、反射波的强度:界面两边的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强度越强。此外,反射强度还与两边介质的波阻抗之和有关。和越大,反射强度越弱。一般地层的波阻抗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当有相同的波阻抗差时,深层的反射比浅层弱。20、折射波产生条件是:下层介质的波速必须大于上层介质的波速。在多层介质中,如果有一层的波速大于下伏所有各层的波速,则这些下伏层上都不能形成折射波。21、地震测线布置的原则:1.测线应尽量是直线。2.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平行于构造走向。3.测线应尽量通过已有的井位。4.测线间距随勘探程度或勘探阶段的不同,应由疏到密。22、地震勘探工作一般可分为区域测量、面积普查、面积详查、构造细测四个阶段。23、试验工作的目的就是选取工区内最佳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试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干扰波调查、激发接收条件的选择和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和测定等。24、现阶段非炸药震源还只是炸药震源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25、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仪器,简称地震仪。现代地震仪主要有检波器、放大器、数字记录器以及做监视用的显示器等装置组成26、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的现象,并要求施工简单。27、对界面上的某一点进行观测,又称采样或覆盖。若对每个点只观测一次,称为单次覆盖,若观测多次则称为多次覆盖。28、观测系统的术语:1.检波道数(N):记录由同一个震源激发的振动时,同一个排列上检波器的个数。2.道间距(ᅀX):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3.排列长度(L):它是检波器安置在地表的长度。4.偏移距(X1):是指第一个检波器到炮点(震源)的距离。5.最大炮检距(Xmax):它是指炮点到最远检波器的距离。6.放炮形式:一般为端点放炮和终点放炮两种。29、地震组合法是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压制干扰波提高资料的信躁比(有效信号和噪音之比)的一种有效的野外工作方法。主要用于压制面波之类的低速规则干扰和无规则的随即干扰。30、所谓组合指的是用多个检波器组成一个地震道的输入或者采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震源,前者称组合检波,后者称组合爆炸。两者原理相同。31、时距曲线就是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间距离x的关系曲线。32、研究地震波时距曲线的意义:①分析并掌握各种类型地震波的时距曲线特点,是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各种类型地震波的重要依据。②地震勘探可以通过时距曲线来解决构造问题。33、由一点激发,若干接收点记录的时距曲线叫共炮点时距曲线。34、所谓直达波是指波从震源出发直接到达各检波器的地震波。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t=x/v是一直线。35、水平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1.是一条双曲线;2.双曲线的顶点(时距曲线的极小点)总是位于震源点的正上方,即tmin=2h/v;3.在同一接收点直达波总比反射波先到达,因此,反射波时距曲线总是位于直达波时距曲线的上方,且随x的增大,直达波时距曲线逐渐靠近反射波时距曲线,但两者总不会相交,即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4.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且反射界面长度为地表测线长度的一半。36、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1.是一条双曲线;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总是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上倾一侧;3.极小点实际上是虚震源在测线上的投影,由震源到极小点的反射波射线是所有射线中最短的一条;4.时距曲线是以过极小点的时间轴为对称的。37、正常时差定义:水平界面情况下,由炮检距x≠0所引起的时差。即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波传播时间tx与t0时间之差就是正常时差,用ᅀt表示。38、正常时差的物理意义是: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一般埋藏较深的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较平缓,而埋藏较浅的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较陡,即斜率变化较大。39、正常时差的用途:40、将反射波旅行时,校正到炮检距中点的自激自收时间的过程叫动校正41、绕射波的时距曲线也是双曲线,与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1.在绕射点R上产生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在R’点上激发、深度为h/2的水平界面上形成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相比,其形状是一样的,同为双曲线。由于时距曲线的弯曲度随深度减小而增大,所以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与同t0值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相比,要弯曲得多。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R的正上方,而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爆炸点O点的正上方。3.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4.由于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比t0值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度大,当用一次反射波的时差进行动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所以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仍然是曲线。42、在时间记录剖面上,绕射波与反射波的显示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正常反射波的同相轴经动校正后变为直线形式,而绕射波的同相轴经动校正后仍为双曲线形式。由于绕射波客观地反映了地下的绕射点,因而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以准确地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不整合突起点的真实位置。43、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有以下特点:1.均匀介质情况下绕射波几何形态为双曲线。双曲线的顶点位置即绕射点(断点、尖灭点等),因此识别出绕射波就可以帮助解释一些特殊地质现象,准确确定岩性尖灭点。2.绕射波在绕射点处能量最强,向两侧逐渐减弱、消失。3.断点产生的绕射波与平界面反射波在绕射点处相切;内、外半支绕射波的相位相差1800,外半支相位与平界面反射波相同,较为明显,内半支相位相反,难以看清。因此,剖面上表现为似乎反射波还在向外延伸、弯曲、能量减弱,甚至断层上、下盘界面连起来的假相,即“断层波不断,反射连绕射”。4.当测线与断棱方向不是正交时,绕射波变得平缓。44、断面波有如下特点:1.断面波实际上是大倾角反射波,断面波同相轴比一般反射波同相轴倾角大。2.由于偏移的作用,断面波位置并不正好在断面处,而是向断面下倾方向偏移,加之断面倾角大,故断面波往往与下降盘反射波斜交,发生干涉现象。3.断面两侧岩性大且不稳定,故断面反射系数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加之断面的光滑程度不同,造成断面波能量变化大、波形不稳,常常是断断续续地出现。4.在断层落差大、延伸长、断面波较强的地区,同一断层面的断面波在多条测线上均可观测到,并能互相闭合。45、回转波在剖面上有如下特征:1.整体形态呈“蝴蝶结”状或“圆环”状。其回转范围与界面埋深和界面曲率有关,埋藏越深越弯曲,回转区越大,反之,则越小。2.回转波的两端与两侧平界面反射波相切,切点为回转点。3.回转波同相轴具有似背斜的形态,特别在界面很深,弯曲较大时更为宽广,更像背斜。此“背斜”的顶点正是凹界面的最低点。46、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种:1.反射层次突然增减或消失。沉积厚度突然加厚或变薄,这一般是大断层的反映。2.反射波错断,但两侧波组特征清楚,波组关系稳定,这一般是中型断层的反映。3.特征明显的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或扭曲现象,可能是小断层的反映。4.反射层发生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很可能是断层的反映。5.出现特殊波,最常见的是绕射波、断面波或回转波。这些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可靠标志。47、地层不整合与地层超覆的区别是:当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时,浅界面的时距曲线连续,而深界面的时距曲线依次中断。当地层成层超覆时,则深界面的时距曲线连续,浅界面的时距曲线成层依次中断。48、在时间剖面上,地层不整合的特点是:上下反射层逐渐靠拢。不整合面之下的反射波依次被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替换。在时间剖面上,地层超覆的特点是:不整合面以上各地层的反射波,依次被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所替换,即新地层依次被超覆的老地层所替换。49、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同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在始点相切。50、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包括解编、切除、振幅恢复、抽道集、动校正、静校正、叠加、滤波、反滤波、偏移归位等。51、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消除由于地球表层因素造成的时差的处理就是静校正。52、低速带对地震勘探影响很大:①低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能量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和产生散射及噪音,并使反射波旅行时显著增大。②低速带沿测线方向厚度和速度都会改变,导致反射波时矩曲线形状畸变—使地下构造形态受到歪曲。53、用浅层折射法测定低速带参数的基本原理:低速带底界是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提供了用折射法勘查低速带的可能性。54、地震波微地震测井是在井中放炮,地面接收,或地面放炮,井中接收,有深到浅逐点观测,获得不同深度的地震记录。55、静校正有野外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野外一次静校正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和低速带校正。剩余静校正量分为短波长和长波长分量56、为什么需要进行动校正;:对于水平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动校正之后,双曲线→直线。能形象的反映地下界面的形态。57、频率滤波是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带上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的工作。58、叠加就是将经动、静校正后的共反射点(共中心点)道集中的各道按采样值序号对应相加,即各道上相同时间的采样值相加。59、经动校正后,道集内各道的正常时差得到校正;经静校正后,道集内各道受表层因素影响的时差得到校正。60、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是不同的。1.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出现的是波形而不是地层,只有各道波形出现时间的连线才与地质界面相当;2.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纵坐标是时间而不是深度,需要知道速度通过时深转换后才能变为深度;3.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反映的构造形态与实际地质剖面还有一定的差异。61、多次叠加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比组合效果更好。62、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之差,称为剩余时差。63、水平叠加主要是利用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之间剩余时差的差异来压制干扰的。64、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时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的,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65、所谓偏移归位,就是将水平叠加剖面上发生偏移了反射层(同相轴)归位于其真实的位置上,同时使干涉带自动得到分解,剖面面貌变得清晰,有利于正确地进行地质解释。66、在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速度资料在许多环节都是一个重要参数。如在进行动校正时,要用到叠加速度;进行偏移叠加处理时,要用偏移叠加速度;时深转换或人工绘制构造图时,要用到平均速度;在进行岩性解释时,要用层速度资料等等。67、Vp/Vs=≈1.7368、年老的岩石比年青的岩石具有较高的速度。在强烈褶皱地区,V增大,在隆起的构造顶部,V降低。69、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V随地质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力的增强而增大。速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压力的方向不同,地震波沿不同方向传播的速度也就不同。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V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浅处速度梯度较大;深度增加时梯度减小。70、利用地震波振幅变化与反射界面波阻抗直接联系来进行直接找油、找气的方法、技术就是亮点技术。71、岩石空隙中含有流体时,使岩石的速度降低。72、构造破坏(如断层)可以引起速度的突变。个别地层中的不整合及地层尖灭都会对速度的水平梯度有显著的影响。73、地震速度的分布规律是:成层性、递增性、方向性、分区性74、平均速度(Vav):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主要用于进行时深转换,进行构造解释。75、均方根速度VR:用均匀层代替水平层状介质时的速度。用途:进行动校正,叠加。76、等效速度Vφ:77、叠加速度Vα:主要用于水平叠加处理(动校正,叠加)。又称动校正速度对于不同的介质结构,Vα意义不同。水平界面均匀介质:Vα=V,倾斜界面均匀介质:Vα=Vφ,水平层状介质:Vα=VR78、层速度:波在一个地层内传播的速度。(一个地层之内的真速度);特点(Character):层速度与岩性有关,所以主要用于岩性解释。79、视速度V*:沿测线上观测到的波的速度叫视速度。波沿射线传播时具有的速度叫真速度。视速度>真速度。用途:讨论时距曲线的弯曲程度。80、测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下面几类:1、根据岩石样品,在实验室内测定(这种方法在地震勘探中较少使用)。2地震测井和连续速度测井,根据井中观测资料可以得到平均速度和层速度的较准确的资料。(目前仍使用)3根据各种地震波时距曲线,通过计算求取速度资料(叠加速度),(在数字处理中用共反射点道集资料计算速度谱)。81、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就是利用数字处理后得到的各种剖面,结合地质、测井及其它物探资料确定地质构造的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岩性、厚度和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圈闭,做出油气远景评价,直接为钻井提供井位。82、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地震资料的解释可分为构造解释和岩性解释两部分。83、构造解释是反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中的重点和基础。要正确进行构造解释,关键的一条是应将地震资料与钻井,地质资料结合,将地震波形与地层特点结合,给地震反射以明确的地质意义,由已知推测未知。84、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主要包括时间剖面的对比、特殊波的识别、特殊地质现象的解释、深度剖面与构造图的绘制、含油气远景的评价等工作。85、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86、绕射理论和射线理论的适用范围主要取决于所勘探的断块的大小与地震波长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差别还在于射线理论只研究运动学问题,它不保留波的动力学特点,对复杂地质构造产生的复杂波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而绕射理论保留了波的动力学特征,因此有可能对复杂的地质体产生的波场做出正确的解释。87、绕射波经叠加后,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深层能量加强,浅层振幅变化大。88、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关系: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蕴藏着大量的地质信息。严格地说,地质剖面上的所有地质现象都应在地震剖面有所反映。因此,现代地震剖面常与地质剖面极为相似。但是,地震剖面上除了与地质现象有关的响应之外,还存在大量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地质意义。此外,作为地震响应的地震剖面并不是地质剖面的简单翻版,某些地质现象反映到地震剖面上相当复杂,甚至出现不少假象。这些问题在解释中必须给以充分注意。总之,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89、地震反射形态与与地质构造的关系:1.地震剖面通常是时间剖面而地质剖面是深度剖面。地震时间剖面要经过时深转换后才能成为深度剖面。2.地震剖面是以地震波的形式显示的。地震波总有一定延续长度。因此,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总是受到一定限制,地质剖面上一些十分微小的变化(如小于几米或零点几米的起伏、断层等)不可能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出来。3.对于水平叠加剖面而言,由于共反射点偏离了真实的空间位置,地震剖面上反映的地层位置一般不太真实。90、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1.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层层位,搞清地层厚度的变化及接触关系;2.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3.确定断层性质、断距及断面产状;4.了解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厚度;5.划分构造带。无论哪一种解释,都以地震剖面对比为基础。91、波的对比就是在地震剖面上辨认和追踪各种地震波。92、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波的对比原则)1、同相性2、振幅显著增强3、波形相似特征(动力学特征)93、标准层应具备的条件:a.在所研究的工区内,在地质上与寻找油气藏关系较密切的地质层位所对应的反射层为标准层,这样可以反映出目的层的主要构造形态。b.反射层的特征明显,且比较稳定,分布范围广,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对比和追踪。94、反射标准层的好坏,主要由沿水平方向沉积的稳定性决定。一般说来,海相灰质岩地层沉积地层最稳定,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层组合相似性最好,反射波可以连续追踪,因而其反射层可以作为标准层。95、所谓的层位标定就是根据地质与地震反射波的对应关系,找出与地震反射层位相当的地质层位。目前层位标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在有井地区利用井上资料把与标准层的相应的地质层位引到时间剖面上;在无井地区利用邻区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进行层位标定。具体方法又分为:a.用平均速度进行时深转换,将地质层位标到时间剖面上。b.人工合成地震记录。c.利用VSP资料进行层位标定。96、对基干剖面的要求是: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易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全区。另外基干剖面最好是过井剖面。剖面过井是为了层位标定。97、如何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和对比标记?确定反射标准层,一般由浅至深依次编号,反射界面的代号通常用“Tx”表示,字母“T”代表反射波,下标“x”代表具体反射界面的编号,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如T1,T2,T3…;在地层时代明确的情况下,用地层时代的代号表示,如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分别用TJ、TK、TE表示。反射标准层的代号有时也可以用“Tyx”形式表示,这种编号一般用于次一级反射标准层,其中x代表某一层位,y代表Tx层内部各反射界面的代号,y=1,2,3…,或者是地层组名。对比时,在纸剖面上一般用彩色铅笔逐层分色标记,某一颜色表示特定的反射界面。98、对比方法:1.相位对比。2.波组对比。3.剖面间对比。4.利用地质规律对比。99、对比的一般顺序:①在基本剖面上对于所选定的标准层或目的层进行对比追踪,同时要解释断层和不整合。②对全区的标准层进行追踪对比,剖面上有井的,尽可能参照井上信息,同时注意由里向外,先简后繁这一顺序。⑧复杂地段的对比,要充分利用地质、钻井资料,注意识别和对比利用由复杂构造引起和各种特殊波。④在对比过程中,注意识别各种假象。100、相交测线一般都闭合的不好,不闭合的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采集因素、处理因素及地质的复杂性及干扰波的存在。101、断层在二维地震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发生错断。2.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3.反射界面产状发生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4.一组反射波组明显地发生强相位转换或扭折,这可能是小断层的反映。5.除强相位发生转换外,还有横向上地震相的突变,也可能是断层的反映。6.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又一标志。102、只有当断层断距较大,断层面较光滑且倾角不大时,才会产生较强的断面反射波。103、断面波和其它正常反射波的不同:首先,断面波是大倾角反射。其次,断面波附近常伴随有绕射波和回转波。再次,断面波能量变化强度大,常断续出现104、断层面的确定:1)断层面应由浅、中、深断点严密控制,同时注意断层面不应穿过可靠的正常反射段。2)考虑到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在断层下盘往往出现产状畸变,反射杂乱及反射空白带,而上盘反射较好,断点可靠,所以确定断点应根据上盘来确定。3)在叠加剖面上利用异常波确定断层面时,断点绕射波的极小点是可靠的断点,将各层绕射波的极小点连接起来就是断层线。至于断面波,它的位置往往沿断面下倾方向偏移,需要经过必要的校正后(偏移归位),才能正确地反映出断层面的正确位置。4)利用多条剖面比较。105、正确确定断面的关键在于判别哪些断点是属于同一条断层的。106、所谓断层的组合就是如何将众多的孤立断点以最佳的方式连成断层线和断层面的问题。包括剖面上的组合和平面上的组合。107、超覆和退覆一般出现在盆地的边缘和斜坡带。超覆是海侵发生时,新地层的沉积范围扩大,依次超越下面较老的地层的覆盖范围。退覆是海退发生时,新地层的沉积范围缩小,依次小于下面较老的地层的覆盖范围。所以,超覆和退覆是角度不整合的一种形式。时间剖面上它们的基本特点相伺,都是几组互不平行的反射波逐渐靠拢,和地层尖灭点的绕射波相切而联系在一起。所不同的是超覆时,不整合以上的反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