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护炉设备技术规范》_第1页
《焦炉护炉设备技术规范》_第2页
《焦炉护炉设备技术规范》_第3页
《焦炉护炉设备技术规范》_第4页
《焦炉护炉设备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4 4 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 3Basicrequirements 4Technicalrequirements 4.1Buckstay 4.2Protectionplate 4.3Doorframe 4.4Crosstierod 4.5Longitudinaltierod 4.6Buttresswall 4.7Spring 4.8Frequencyofmeasurementandadjustment AppendixATrilinearmethod AppendixBPlummetmethod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1111.0.1为规范焦炉生产过程中对护炉设备的监测,提高焦炉护炉设备使用1.0.2本规范适用于顶装焦炉和捣1.0.3对生产过程中护炉设备技术的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22.0.1护炉设备bracingfacilities2.0.2大弹簧bigspring2.0.3小弹簧smallspring2.0.4小炉柱smallbuckstay2.0.5横向负荷lateralload2.0.6纵向负荷longitudinalload2.0.7上部大弹簧upperbigspring2.0.8下部大弹簧lowerbigspring2.0.9纵拉条弹簧longitudinaltierodspring2.0.10主墙mainwall2.0.11单墙singlewall33基本规定3.0.2护炉设备应持续对焦炉砌体施加保护性负荷。3.0.3护炉设备的测量点位置应在烘炉点火前确定,发生变动时应记录。3.0.4应设专职人员对护炉设备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测量,并应记录护炉设备的状态、调节和维修等情况。44技术要求4.1.1焦炉的横向负荷应通过炉柱分布到焦炉砌1应保证小弹簧传递给保护板的压力达到规定负荷;2炉柱施加的力均为弹性力时,炉柱与保护板应无刚性接触;3当炉柱施加的力存有刚性力时,保护板压块与炉柱应贴靠;4炉柱与保护板间隙宜采用精度不低于1mm的钢板尺或其它专用仪器工具测量。4.1.3炉柱应处于良好的滑动状态,且不应受设计外4.1.4当炉柱变形影响生产操作时,应进行炉柱的矫直4.1.6炉柱曲度的测量应符合1宜采用本规范附录A中的三线法测量炉柱曲度;2机焦侧每侧三根钢线应分别位于同一垂直面内;3测量时钢线绷紧程度应相同,钢线不应与障碍物接触;4测量炉柱曲度时,应测量钢丝至每根炉柱正面固定点的距离;5炉柱曲度宜采用精度不低于1mm的钢板尺或其它专用仪器工具测量。4.2.1保护板应处于完好状态,并应与炉体保4.2.2保护板与炉体间破损的纤维4.2.4抵抗墙垂直度宜采用本规范附录B54.3.1炉门框上的各个钩头螺栓、碟簧、挂钩及挂钩螺钉应保持4.3.2炉门框与保护板间的纤维绳破损时4.3.3炉门框断裂或扭曲变形引起冒烟、着火或推焦困难时,应4.3.4暴雨后应立即检查炉门框状态,发现问题4.4.1抽查横拉条温度和直径时,抽查数量不应低于全炉横拉条总数的10%,位置宜选择处于上4.4.5暴雨后应立即检查上部横拉条状态,发现问题时应4.4.6横拉条直径宜采用卡尺或其它专用4.5.1纵拉条位置不应影响炉4.5.2纵拉条位置不应影响炉顶4.6.1焦炉的纵向负荷应通过抵抗墙分布到焦炉顶部4.6.2抵抗墙的垂直度测点应包含机侧、中4.6.3抵抗墙垂直度宜采用本规范附录B4.6.4焦炉生产过程中宜对抵抗墙偏移量进行监测。4.7.1弹簧负荷的确定宜符合64.7.4机、焦侧均装有上部大弹簧时,不应同时在机、焦两4.7.6暴雨后应立即检查上部大弹簧状态,发现问题时应4.7.8炉柱腹板左右两侧成对弹簧4.7.9小弹簧负荷不足或顶压件与传力点脱开时,应检查炉柱及顶压6>6,≤7>7>5.5,≤6.25>6.256>6,≤7>7>5.5,≤6.25>6.257室高度负荷负荷负荷负荷无有无无上-下无有无无上-下6无有无无有上-中下6无1无7无8~上-2中6下7无8无上-中下7无1无8无上-中7下7无8无6无9无上下8无9无10~上-下无有无无上-下无无8无下上-中下无无8无上-中8室高度负荷负荷负荷负荷7下8无9无上-下1234567899附录A三线法A.0.1三线法测量曲度(图A.0.1)应按下式计式中:A——曲度(mm);a——上线至被测物体正面的距离(mmb——下线至被测物体正面的距离(mmc——中线至被测物体正面的距离(mme——上线与中线间的距离(mmE——上线与下线间的距离(mm)。附录B垂线法B.0.1垂线法测量垂直度(图B.0.1)应按下L=m–n…………(B.0.1)式中:L——垂直度(mmm——垂线至下部测点正面的距离(mmn——垂线至上部测点正面的距离(mm)。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禁止”;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