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鉴赏(一)-2023年中考语文重点必刷100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鉴赏(一)-2023年中考语文重点必刷100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鉴赏(一)-2023年中考语文重点必刷100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鉴赏(一)-2023年中考语文重点必刷100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鉴赏(一)-2023年中考语文重点必刷100题分类汇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文言文鉴赏(一)

(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娜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冬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薪,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声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事之酒也寓:寄托B.野芳方而幽香发:开放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离开D.而不知太守之年其乐也乐:快乐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如镜头逐次拉近,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B.第②③④段是按照写景、写乐、写人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C.醉翁与太守,名号与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D.文章回环咏叹的节奏,舒缓的语气,悠扬的韵致,与虚词“也”的使用有关。

3.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欧阳修的哪些事情?请依据上文分条作

答。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D.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第一个“乐”,以……为乐。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由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第③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

树者……”,第④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故选

Bo

3.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第①段"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

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知,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

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结合第③段“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

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结合第④段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

阳修也”可知,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据此组织语言即可。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的,是琅那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

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

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

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

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

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

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

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

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

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

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

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答案】

1.D

2.B

3.①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②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

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③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

著名的《醉翁亭记》。

(2022-山东德州•中考真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目:“尔安敢轻

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

不湿。因目:“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等而遣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5.文末康肃公的笑,有人认为是尴尬的笑,有人认为是会心的笑,还有人认为是嘲讽的笑,请结合文本

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

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本句重点词语: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释担,放下担子;而,表承接;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

的样子;去,离开。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叙写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

手熟尔。”这与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章的最后写陈尧咨神态“笑”字,写出了

陈尧咨态度的转变。这个“笑”字既表现了陈尧咨从卖油翁的酌油过程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又通过这一

神态描写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示例:我认为是心悦诚服的笑。卖油翁的演示让他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他认可了卖油翁的说法,用微

笑表示赞同。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

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

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

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

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

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

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答案】

4.(康肃公)曾经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

5.示例:①我认为是会心的笑。卖油翁的演示让他顿悟:熟练是任何技艺达到高水平的诀窍。他赞同卖

油翁的说法,以微笑加以肯定。

②我认为是嘲讽的笑。他觉得卖油翁倒油的小技不能跟他高超的箭术相提并论,也不认同卖油翁的说法。

③我认为是尴尬的笑。康肃公箭术高超,引以为傲,却被卖油翁以倒油小技上了一课,这让他很没面子,

只能尴尬一笑。

(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目:“尔安敢轻吾

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

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卖油翁樗担而立释:放下B.但微鲤之颔:下巴

C.尔安敢号吾射轻:轻视D.康肃笑而遵之遣:打发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般画的一项是()

A.尝射于家圃皆朝于齐

B.睨之久而不去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C.徐以杓酌油沥之今吾"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自钱孔入,加钱不湿杂然地前陈者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置、覆、酌、沥”,四个动作一气呵成,卖油翁身手不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C.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D.本文故事短小,记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A.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

B.句意: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颔,点头;

C.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看轻;

D.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在/介词,向;

B.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C.均为介词,均译为“用”;

D.表转折,但是、却/表修饰,不译;故选C。

8.C.选文中“睨之”“但微颔之”,为神态描写,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

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康肃忿然日”“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从盛气凌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转

变为“笑而遣之”,表明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这些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乃取一

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为动作描写,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

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度态;“康肃问曰……"“翁曰……”"因曰……”等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故本文主要

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塑造陈尧咨的自命不凡、知错就改,卖油翁的纯朴厚直、怀技而

谦谨的形象;选文并未运用心理描写;故选C。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

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

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

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

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

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答案】

6.B

7.C

8.C

(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少翁传(节选)

①李少翁者,名苛,字德春,豫章人。翁家世受医,精脉法。翁乃沉默长者,入门无流视,未尝预问病者

病,第令伸臂出示,手指一着腕上,形神忽往久久之,指离于腕,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②,少焉投药,犹

掇③之耳。余尝谓翁诊脉甚苦,而投药甚快。

②余始不甚识翁,会余弟妇病风眩,状类尸蹶④,举家喧言“瞑矣”!翁至,视其脉:“治也!”进一匙而

苏。期以逾月,法当病如前,再进一匙,乃愈。余始奇其言,神其术。后余数患奇疾,法当死,翁数起

之。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

③于是,人争家之,念缓急可立应。翁赴人急甚于己,百里外,中夜叩门,不以家累为解,不以风雨寒暑

为辞。会岁两大楼⑤,翁煮药如池,积片成丘。翁所医者莫知其名,安问精⑥?

④翁性不忤物⑦,不以人所不能而愧人,不以人所不知而傲人。翁足迹半朱门,不传言,对主人未尝暴僮

仆之过。所游病者家,酒法食单,丰约优劣之数,不挂齿牙。其为长者如此。

⑤翁为人诊脉,思虑与病者相通。与人处,不相疑。余以知李翁,几乎道者也,非医者也。

(选自《钟惺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形神忽往:全身心迅速投入到诊断病情上。②隐结:隐伏的病根。③掇(duo):拾取。④尸

蹶:一种病症,类似休克。⑤裱(jin):瘟疫。⑥精(xu):粮食。这里指报酬。⑦忤物:冲撞人。

9.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以遒月()

(2)余泰患奇疾()

(3)含岁两大裱()

(4)去问精()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余始奇其言,神其术。

12.文中有多件事能体现李少翁医术高明,请概括其中的两件事。

1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少翁作为医者的“仁心”。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意思是:我曾经认为李少翁诊脉非常辛苦。“余”第一人称代词,做主语,可在之

后停顿;“尝谓”偏正结构,作谓语,可在“谓”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又过了一个月。逾:越过;

(2)句意为:我也多次患了奇怪的疾病。数:多次,屡次;

(3)句意为:适逢有一年发生了两次大的瘟疫。会:适逢,恰巧遇到;

(4)句意为:他又会要什么报酬呢?安:怎么,哪里。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重点词语:余:我。始:才。奇:意动用法,以……为奇。神:意动用法,以……为神。

1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①段“入门无流视,未尝预问病者病,第令伸臂出示,手指一着腕上,形神忽往。久之,指离于腕,

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可知,给人看病,不问病情,只诊脉就能判断病根;根据②段“会余弟妇病风眩……

进一匙而苏。期以逾月,法当病如前,再进一匙,乃愈”可知,只用两次药,就治好“我”弟媳妇的“风眩”之

病;

根据②段“后余数患奇疾,法当死,翁数起之”可知,多次治好“我”的奇疾;

根据②段“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可知,治好朋友的慢性病。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③段“翁赴人急甚于己,百里外,中夜叩门,不以家累为解,不以风雨寒暑为辞”可知,李少翁能急人

所难,有求必应。即便远在百里外,即便在半夜,只要有人求医,必定前往;

根据③段“会岁两大裱,翁煮药如池,积片成丘。翁所医者莫知其名,安问精”可知,李少翁以治病救人为

己任。暴发瘟疫时,他配方煮药,只为救人,不图报酬;

根据⑤段“翁为人诊脉,思虑与病者相通”可知,诊病时与病人思虑相通。

参考译文:

李少翁,名甘,字德春,豫章郡人。李少翁家世代学医,精于诊脉之法。李少翁是不太爱说话的长

者,病人进门,他很少去看(病人),也不曾事先问病人的病情,往往是让病人伸出胳膊,他的手指一旦

贴在病人手腕上,就全身心迅速投入到诊断病情上。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他的手指离开病人的手腕,他慢

慢地用一两句话说出病人隐伏的病根。一会儿就开好了药,像是拾取东西(那样快)。我曾经认为李少翁

诊脉非常辛苦,开药却很快。

我开始并不太认识李少翁,赶上我的弟媳得了风眩病,样子像尸蹑,全家都嚷着说“恐怕不行了”!

这时李少翁来了,看了一下脉,说:“还可以治!”喂了一勺药,弟媳就苏醒过来。又过了一个月,弟媳

和前面一样又有尸蹶的症状,又喂了一勺药,弟媳的病就痊愈了。(这时候)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觉得

他的医术神奇。后来我也多次患了奇怪的疾病,按普通的方法我会死去,李少翁多次让我起死回生。过了

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得了一种慢性病,李少翁也像救我一样救活了他,因此(我)更加认为李少翁医术神

奇。

从此,人们争着把他请到家里(给病人看病),他会考虑病情的轻重缓急而立即答应什么时候去诊

治。李少翁奔赴别人的急难(的急切程度)超过(对待)自己的私事(的急切程度),有时病人远在百里

之外,病人家属半夜来敲门请医,李少翁不因为家里的事情不去医治,也不会因为风雨寒暑而推辞。适逢

有一年发生了两次大的瘟疫,李少翁煮的药像池塘里的水一样多,煮药的药片积累下来都堆成了小山。李

少翁救治的病人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又会要什么报酬呢?

李少翁的性格好,从不冲撞别人,不因为别人做不到而让别人惭愧,也不因为别人有所不知而轻视别

人。李少翁去过很多官宦人家,从不说别人家里的情况,也从未向主人揭露过奴仆的过错。到患者家里去

看病,吃的喝的都很简单,从不把别人给的诊费多少挂在嘴上。李少翁就是这样德高望重。

李少翁为别人诊脉,想法与病人相通。和别人相处,不会怀疑别人。我因此认为李少翁几乎是个得道

之人,而不是医者了。

【答案】

9.余/尝谓/翁诊脉甚苦

10.越过多次,屡次适逢,恰巧遇到怎么,哪里

11.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觉得他的医术神奇。

12.①给人看病,不问病情,只诊脉就能判断病根。

②只用两次药,就治好“我”弟媳妇的“风眩”之病。

③多次治好“我”的奇疾。④治好朋友的慢性病。

13.①李少翁能急人所难,有求必应。即便远在百里外,即便在半夜,只要有人求医,必定前往。

②李少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暴发瘟疫时,他配方煮药,只为救人,不图报酬。

③诊病时与病人思虑相通。

14.(2022•湖北黄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所学礼乐等,皆融之弟子传授。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

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感骇服。及玄业成东归,融叹日,“礼乐皆东。”

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日胡

为坐飨中?答曰:“簿言往想①,逢彼之怒。”

未久,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②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已注

《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之言,多与吾同,今当尽

以所注与君。”遂与之,终成《服氏注》。

(选编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①薄言往想:出自《诗经》;想,诉说。②服子慎: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

B.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

C.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日/胡为乎/泥中

D.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日/胡为乎泥中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马融的指点下,郑玄学习转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

B.郑玄家的婢女因做事不符合他的心意而遭到了毒打。

C.面对后来婢女的发问,前面婢女用《诗经》的话作答。

D.服子慎的《服氏注》实际上是抄袭郑玄的《春秋传》。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融叹曰:“礼乐皆东。”

②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解析】

(1)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一会儿,另一个婢女经过这里,问道:“为什么站在泥中?”“须臾”表时间,应单独断

开,所以第一处在“臾”后断开,“复有一婢来”是主谓句,所以第二句在“来”后断开,“问曰”是谓语,且

“曰,,后跟具体的说话的内容,所以第三处在“日”后断开,据此断句为: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

泥中;故选A。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在马融的指点下,郑玄学习转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有误,根据“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

所学礼乐等,皆融之弟子传授”可知,“在马融的指点下,郑玄学习转动浑天仪测算天体位置”与文无据;

B.“郑玄家的婢女因做事不符合他的心意而遭到了毒打”有误,根据“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

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可知,郑玄并没有打她,而是叫人把她拉到泥里。“遭到了毒打”理解错误;

D."服子慎的《服氏注》实际上是抄袭郑玄的《春秋传》”有误,根据“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可知,服

子慎的《服氏注》中的观点只是和郑玄的看法相同,不是抄袭;故选C。

(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句重点词语:叹,慨叹;皆,者B;东,转移到东方。

(2)句重点词语:语,说;未:没有;了,完成。

参考译文: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所学礼乐等,只是由高才弟子为他讲授。马融曾用浑

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要他演算。郑玄

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

移到东方去了。

郑玄家里的奴婢都读书。一次曾使唤一个婢女,事情干得不称心,郑玄要打她。她刚要分辩,郑玄生

气了,叫人把她拉到泥里。一会儿又有一个婢女走来,问她:“为什么会在泥水中?”她回答说:“我要

去诉说心中的怨苦,正遇到他大发雷霆。”

不久,郑玄要注释《春秋左氏传》,还没完成。一次在外出时和服子慎在客店里相遇了。他们先前并

不认识,服子慎在外面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很多见解和自己相同。

郑玄就到车上和服子慎说:“我也早就想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刚才听了你的话,与我的想法很相

似,现在就把我的注释全部给你。”于是都给了他,就有了《服氏注》。

【答案】

⑴A

⑵C

(3)①马融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

②郑玄就到车上和服子慎说,“我也早就想注《左传》,还没有完成。”

(2022•浙江衢州•中考真题)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学习任务。

幽梦影(第二二则)①

[清]张潮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裁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

可以邀蝉。

曾秋岳日:藏书可以邀友。

崔莲峰日:酿酒可以邀我。

尤艮斋口:安得此贤主人?

尤慧珠日:贤主人非心斋②而谁乎?

倪永清日:选诗可以邀谤。

陆云士日: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乃无意相邀而若邀之者,与邀名邀利者迥异。

庞天池目:不仁可以邀富。

(选自《幽梦影》)

[注释]①本书有二一九则短文,每则短文由作者的随笔和朋友的评点组成。②心斋:张潮号心斋。

15.仿照示例,对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进行解释和品评。

艺花可以邀蝶,攀石可以邀云

[示例]若花可以邀蝶:艺,意思是种植,但又不止于种植,还包含插花、赏花等意思,让人联想到花引

蝶、蝶恋花等养花带来的乐趣。

16.仿照张潮写七件事的句式,续写一件事。

提示:你可以从李白、柳宗元、苏轼、李清照等文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

17.文中朋友的评点各见性情,请你从曹秋岳、崔莲峰、陆云士、庞天池中选一位品评。

18.古人读书追求雅趣,阅读此文时适宜做下列哪件事?请说明理由。

A.品茶B.听雨C.焚香D.(自定)

19.从“风”“雨”“柳”“水”中选两个,分别写出含有此物的古诗句(各连续两句)。

【解析】

15.本题考查炼字。

根据要求,要加以解释和品评。累石可以邀云:堆叠奇石可以招来白云。累,堆叠。结合“可以邀云”

可知,这里的“累”是艺术的累,是收集、雕琢、造型的意思,“邀云”赋予“石”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让人联

想到石引云、云绕山等赏玩石头带来的乐趣。仿照示例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仿写。

用“……可以邀……”的形式仿写即可。结合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仿写为:举杯可以

邀月;结合柳宗元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仿写为:伐竹可以邀水。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藏书可以邀友”意思是收藏书籍可以招来文人笔友。可见曹秋岳对书情有独钟,平日酷爱读书,情趣

高雅。“酿酒可以邀我”意思是酿造美酒可以招我前来。美酒才能吸引崔莲峰前来,可见他性情豪放,善饮

好客。“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意思是积累德行可以获得.上天保佑,努力耕作可以获得大地的保

佑。可见陆云士对美好德行的看重,对踏实勤劳者的赞赏,对“邀名邀利者”的鄙弃。“不仁可以邀富”意思

是不讲仁德可以获得富贵,可见庞天池对现实中那些“不义而富且贵”之举的深刻批评,愤世嫉俗。

18.本题考查拓展阅读。

选文中“艺花”“累石”“裁松”“贮水”“藏书”等都属于雅事,能带来,邀蝶”“邀云”“邀风”“邀萍”“邀友”等雅

趣,所选事件应与此相契合。

示例:焚香。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

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于实处为患者化病疗疾;既是一种文人墨客为之陶醉的高雅文化,又是一种

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香,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19.本题考查古诗句默写。示例:

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雨: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参考译文:

种植花卉可以招来蝴蝶,堆叠奇石可以招来白云,栽植松树可以招来清风,贮积池水可以招来浮萍,建筑

高台可以招来月光,栽种芭蕉可以招来雨水,种植柳树可以招来鸣蝉。

曹秋岳说:收藏书籍可以招来文人笔友。

崔莲峰说:酿造美酒可以招我前来。

尤艮斋说:哪里能遇到这样贤惠的主人?

尤慧珠说:贤惠的主人不是张先生又是谁呢?

倪永清说:选编诗集可以招致毁谤。

陆云士说:积累德行可以获得.上天保佑,努力耕作可以获得大地的保佑。这些都是不邀自到的,与那些

一心求名求利的人完全不同。

庞天池说:不讲仁德可以获得富贵。

【答案】

15.累,意为堆叠,但又不止于堆叠,还有收集、雕琢、造型等意思,让人联想到石引云、云绕山等赏玩

石头带来的乐趣。

16.示例1:举杯可以邀月;示例2:戏鱼可以邀影;示例3:泛舟可以邀风;示例4:卷帘可以邀春

17.示例1:曹秋岳谈藏书邀友之趣,可见平日酷爱读书,情趣高雅。

示例2:崔莲峰说“酿酒可以邀我”,有戏谑调侃之意,肯定性情豪放,善饮好客。

示例3:陆云士赞扬踏实勤劳者,鄙视投机钻营者,爱憎分明。

示例4:庞天池一语道破时弊,深刻尖锐,显得愤世嫉俗。

18.示例1:品茶。茶水入口,苦中有甘,回味无穷;茶叶浮沉,归于平静。此时阅读这则短文,领悟雅

趣和智慧,书和茶同样滋养心灵。

示例2:听雨。小雨闲适,大雨涤尘,雨声入耳也入心,就像读此文,既有朋友间的倾心交谈也有醒世警

言。

示例3:焚香。一缕轻香,若有若无,静谧的氛围,让人心情放松。此时读此文,就像朋友间的调侃、唱

和,让人心情愉悦。

19.示例: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22•山东德州•中考真题)

记超山梅花

林纾

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余与陈吉士、高啸桐买舟访之。约寻梅于超山。

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漱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侧立水

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

无可纪,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①高下,沿梅得

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②;丛芬积镐,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

漱上矣。是晚,仍归栖溪。

迟明,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山北。野水古木,渺激滞翳,小径岐出为八九道,抵梅而尽。至乾元

观,容伯根我观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成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容伯言:“冬雪霁后,花益奇

丽,卓于西溪③。”

(有删改)

【注】①步武;指很短的距高、②陂陀(potuo):不平坦。③西溪:杭州探梅胜地。

20.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寻梅于超山”与“花益多于山北”中“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B.“容伯像我观中”的“饭”用作动词,是请客吃饭的意思。

C.过(超过,胜过)于西溪;静坐常思己过(过失),闲谈莫论人非。

D.先写“索然”,后写“叹息”,文章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有丰富的寓意,它是王安石笔下“凌寒独自开”的孤勇者;是王冕笔下“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

里春”的追光者;是辛弃疾笔下“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的逆行者。

B.夏容伯同声,姓夏,名同声,字容伯。用字称之,以示尊重。

C.“举觞叹息”中的“觞”是酒器。“觥筹交错”中的“觥”也是酒器,“筹”是行酒令的筹码。

D.“祠”是纪念伟人名士的场所,“观”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庙”为道教的建筑。

22.根据文章内容,写出三处梅花的特点。

(1)宋梅、明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尾句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感受。

【解析】

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J“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有误,“约寻梅于超山”意思是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于:介词,在;“花益

多于山北”意思是这里的梅花更多于山北。中“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于:介词,比;故选A。

21.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辨析。

D皿观,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庙,为道教的建筑”有误,“观”是道教活动的场所,“庙”原是古代帝王供祀自己

祖先的地方,有很明确的等级制度,汉代以后就把神也混在了一起,后来还加入了追谥文人,如孔子庙,

也追谥武士,如关帝庙,也指“寺庙";故选D。

2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1)联系文中“观宋梅。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年久,苔色幻为铜

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的内容可知宋梅和宋梅,梅树己经半枯,斜立于水边。苍老古拙的枝

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据此可概

括为古老;

(2)联系文中“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

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缰,弥满山谷”的内容可知,山北梅花呈竞放盛况。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

低山坡,遍植密布。漫步于梅林雪海。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犹如重重叠叠的素绢,堆积山谷。据此

可概括为色白、量多、味浓;

(3)联系文中“花益多于山北。野水古木,渺激滞翳,小径岐出为八九道,抵梅而尽。……余举觞叹息,

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的内容可知,山南梅花更多于山北。作者赞叹平生所见过的梅

花,没有这里的茂密繁盛。据此可概括为:繁多茂盛。

2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意思是若待冬雪过后,此间的梅花越发奇丽清绝,远较观梅胜地西溪

为盛。联系文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的内容可知,这是作者感叹平生所

见过的梅花,没有这里茂密繁盛之后容伯的回答。引发了游人和读者的好奇和想象,更让人向往和期待雪

霁之梅的美景,也表现出容伯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诚挚邀约。

参考译文:

夏容伯,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隐居于栖溪。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相约一起去超山

探梅观花。

我们在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由沙石上流淌的溪水驶至超山北面,沿岸已能见到梅花。再过约

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著名的宋梅。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苍老古拙的枝

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宋梅旁边

还有十几棵梅树,容伯告诉说都是明代之物。我见四周景物阴冷而无甚光彩,不由兴味索然而准备回返。

容伯却领着我向前走过唐玉潜祠,方见梅花竞放之盛况。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低山坡,遍植密

布。大家漫步于梅林雪海。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犹如重重叠叠的素绢,堆积山谷。大约走了近四里

地才出了梅窝,但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山下可闻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乘坐的小躺板已经停在

水面上了。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待小路走到头正好相逢。当天晚上我

们仍然返回栖溪。

第二天拂晓,我们仍旧乘小躺板绕到超山南面,这里的梅花更多于山北。溪水辽阔微远,古树枝叶浓

密,岸边的小路叉开为八九道,延伸至梅树林边。到了乾元观,容伯在乾元观请我吃午饭,我不由举杯赞

叹不已,因为我平生所见过的梅花,却没有这里的茂密繁盛。但容伯却对我说:“若待冬雪过后,此间的

梅花越发奇丽清绝,远较观梅胜地西溪为盛。”

【答案】

20.A

21.D

22.(1)古老(2)大盛(或色白、量多、味浓)(3)多且盛

23.这句话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起大家对雪霁之梅的向往和期待,也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和盛情邀约。

(2022•四川绵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汉

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颗客游洛阳,^探知其学,谓人日:“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举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尝见侍中王仲宣,仲景日:“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宜申服五石汤,庶几

可免。“仲宜时壬三十余国茶言途N里堂方面丕饮居数目一复旦货量乃任旦建生冽。饮之矣仲景目:“观君

气色,非饮药之诊,何轻命欺人如此邪?”仲宣益深恶之。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皆脱落。越一百八十七

日卒。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著《伤寒卒病论》'在'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啧钩

玄,功伴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

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宴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诵

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

(节选自明•李濂《医史》,有删节)

【注】《伤寒卒病论》:即《伤寒杂病论》。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起:治愈

B.宜度服五石汤豫:事先

C.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力口:超越

D.家肆户习,诵读不暇习:练习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己饮之矣/

B.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C.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己饮之矣/

D.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己饮之矣/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仲景曾经跟随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何颛认为张仲景青出于蓝,堪称一代神医。

B.《金匮玉函要略方》研究了伤寒与杂病,记载了相关医方,被尊为“千古医方之祖”。

C.从汉魏起,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就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D.张仲景在医学理论上成就很大,有“医中亚圣”之称,《后汉书》却无传,令人遗憾。

【解析】

24.考查对文章字词的理解。

D.有误,本句意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习:学习。故选D。

25.考查文言断句。

此句句意为:张仲景当时二十多岁,(王仲宣)听了他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引用。过

了几天,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

“仲宣时年二十余”是时间状语,第一处在“余”后断开;“闻其言恶之”表述了王仲宣听了张仲景的话后

的态度,第二处在“之”后断开;“虽受方而不饮”该句表述了因为讨厌张仲景,所以没有引用他开的药方,

因此第三处在“饮”后断开;“居数日”是时间状语,所以第四处在“日”后断开;“复见仲景乃佯曰”中“曰”是

“说”的意思,后跟说话的内容,所以第五处在“日"后断开;“五石汤已饮之矣”是王仲宣说话的内容,所以

第六处在“矣”后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

曰/五石汤已饮之矣/;故选B。

2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有误,“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

于六经”意思是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

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据此可知,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与六经相比,只是说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不是说提

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故选C。

参考译文: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跟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得到了他的全部真传。(张仲景)善于治疗疾

病,特别精通医方,于是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汉灵帝时选拔为孝廉,做官做到长沙太守。年轻的时

时候与同乡何颗一起到洛阳游玩,何颜经探听知道了他在医学方面的才学,对人说:“仲景的医术要比张

伯祖精通,治愈疾病的灵验,即使鬼神也不知道是怎样,真是一代神医阿!”

曾经有一次拜见侍中王仲宣,张仲景说:“您到了四十岁会患有疾病,胡须眉毛会脱落,脱落后半年

一定会死,应当事先服用五石汤,或许可以避免。”张仲景当时二十多岁,(王仲宣)听了他的话很是讨

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引用。过了几天,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张仲景

说:“观看你的气色,不是饮用药的样子,怎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仲宣更加讨厌他。二十年后果

然有了疾病,胡须眉毛都脱落了。过了一百八十七日人死了。当时的人认为扁鹊、仓公都不能超越他。

著有《伤寒卒病论》十卷流行在世间。(这本书是张仲景)推究《素问.热论》的主要思想,并发挥

伊尹《汤液》的(相关主张)而写成的。探索幽隐,求取深意,成就与天工之巧相辅相成,华佗读了后称

赞这本书说:“这真是救活人的书阿!”张仲景又著有《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述伤寒,中卷论

述杂病,下卷记载他的药方治疗女病人,这是“千古医方之祖”。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

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做评论的人推崇(张仲景)是医

学界的亚圣,然而范晔《后汉书》竟然没有给张仲景立传,所以有德行的人感到遗憾。

【答案】

24.D

25.B

26.C

(2022•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亿传

(北宋)苏舜钦

①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

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

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

会公于许。既至,叹目:“急欲识公之面颜耳。”

③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

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④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田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

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

⑤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

向公长安华严别壁,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目:"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

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

遣便接引宜为监甚货易若伏匹人置笑的区之也。一

⑦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

于言,众莫敢夺。

[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

2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尽事以付吏()(2)故余财尽隼1()

28.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公康知之()

A.廉洁B.正直C.查访D.辨别

(2)公决导以落下户()

A.救济B.灌溉C.资助D.疏浚

29.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命公为安抚,所至赈縻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

30.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7”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31.具体分析第②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

32.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③段、第⑤段中也有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

【解析】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全部捆绑以后交给有关官吏。束:捆绑;

(2)句意为:因此,所有向家的财产全部平分给向家的儿子。均:平分。

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韩公访查后知道了这件事。廉:查访。故选C。

(2)句意为:韩公掘开来灌溉下游的农田。济:灌溉。故选B。

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重点词语:为:做。安抚:安抚使。至:至IJ。赈:赈济。W:粮仓。罢:罢免:役作:徭役。举:选拔。

以:来。牧羊:管理。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句意为:,派遣使者担任接引官,监视西夏人的交易,

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信服,实际上是约数防范西夏人。“遣使接引官”动宾结构,应在“官”后停顿;“为监其

货易”动宾结构,应在“易”后停顿;“若伏远人者”动宾结构,应在“者”后停顿;因此断句为:遣使接引官/为

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②段“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

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

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会公于许”可

知,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又用计谋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

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