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5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1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5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2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5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3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5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4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题05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4年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PAGEPAGE1专题05明清社会转型考点五年考情(2020-2024)命题趋势考点1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2022·山东·4明朝监察体制的调整1.明清政治围绕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展开;注意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视;台海关系和国家统一是长效热点。2.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典型特征,黄宗羲等人的进步思想是考查的重点。3.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明代京杭运河的浚通和会馆的发展等可能是新的命题点。考点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2021·山东·4书籍插画2024·山东·4明清时期相牛专著的增加考点3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新变化2020·山东·5黄宗羲对“重本抑末”的解读考点01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1.(2022·山东·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0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1.(2024·山东·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和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下,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山东·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添加插画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作出了调整,即应市场所需进行创作,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除B;阶级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考点03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新变化1.(2020·山东·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解析】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1.(2024·山东日照·二模)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是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所以这体现了睦邻友好的特点,D项正确;明太祖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体现的是睦邻友好,而不能体现平等交流、维护朝贡体系和讲求礼法秩序,排除ABC项。故选D项。2.(2024·山东青岛·三模)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猄;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这反映了康熙时期(

)A.博采众长的治国理念 B.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C.满汉一家的民族关系 D.四方来朝的外交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涉及康熙时期,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八旗制度。还推行理学,学习西方的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知识,说明治国理念博采众长,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康熙的主张,未涉及这些措施对社会的具体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朝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2024·山东济宁·三模)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可知,清代政务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暗渠道的奏折直达皇帝,减少了内阁的票拟环节,使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新变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央机构的职权划分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对地方的控制力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2024·山东日照·三模)明洪武年间,建历代帝王庙,一并祭祀历代帝王。洪武二十一年,确定历代开国之君自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至元世祖共16帝入祀。如表为此后变化情况(

)时间段入祀人数入祀标准增加祭祀停止祭祀明嘉靖中期15开国创业之君元世祖清顺治元年16开国创业之君明太祖清顺治二年21开国创业之君恢复元世祖,新增辽太祖、金太祖、金太宗、元太祖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164除无道被弑和亡国之主,皆可入祀夏启、商太甲、周成王、崇祯帝等143人明清时期国家祭祀历代帝王主要目的是A.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B.宣扬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C.彰显自身统治的正统性质 D.缓和朝代更迭引起的动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明朝“停止祭祀元世祖”,清朝“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等内容可得出,明清两代停止或增加祭祀的内容,都是为了是说明本朝政权是合理合法的,彰显自身统治的正统性质,试图构建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C项正确;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宣扬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和停止或增加祭祀无关,排除B项;缓和朝代更迭引起的动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山东潍坊·三模)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A.推动儒学发展 B.发展基层教育 C.强化政治认同 D.缓和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熙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知县在任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宣讲圣谕,宣传儒家思想,这些都是为了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文化认同、政治认同,C项正确;宣讲儒家思想,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统治,强化认同,排除A项;发展基层教育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激化,不存在缓和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6.(2024·山东菏泽·二模)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农耕区联合阶段、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基点的疆域伸缩阶段、突破北方农牧交错带将疆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阶段。对第三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该阶段(

)A.农耕经济的繁荣 B.专制皇权的强化C.民族交融的发展 D.有效的社会治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突破北方农牧交错带将疆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阶段”及所学可知,清朝将疆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突破农牧交错带,融南北蒙古、西域于大清版图之内,并继元、明两代继续实行对青藏高原的统辖,说明其划分的依据是王朝对社会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农耕经济的繁荣”与题干“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农耕区联合阶段”有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专制皇权强化与古代疆域划分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情况,也未强调民族交融与疆域划分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2024·山东滨州·一模)官箴书是由士人编撰的为官准则格言,明清时期盛行的官箴书着重谈的是如何跟与上下级打交道、如何处理各类诉讼等具体的政务处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视的道德劝诫色彩则被淡化。这反映了(

)A.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B.官员行政拘泥规则C.国家治理理性化倾向 D.法律制度渐趋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盛行的官箴书着重谈的是如何跟与上下级打交道、如何处理各类诉讼等具体的政务处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视的道德劝诫色彩则被淡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官员治理国家强化务实性,更加理性,淡化道德教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官员治理国家淡化道德教化,并不能体现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排除A项;“官员行政拘泥规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官箴书是由士人编撰的为官准则格言,并非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8.(2024·山东淄博·三模)据乾隆年间《博山县志》记载:“博山地寡民贫,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据此可知当时(

)A.手工业技术提高 B.采煤业出现专业化C.劳动力市场完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乾隆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可知,乾隆年间,博山地区,百姓多参与采煤业,且分工明确,这说明当时采煤业出现专业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采煤业技术如何,无法得知手工业技术提高,排除A项;劳动力市场完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当时博山地区地寡民贫,百姓多参与采煤业,采煤业分工明确,人地矛盾突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9.(2024·山东临沂·二模)据《松江府志》记载,嘉靖时期“邑人以布缕为业,农氓之困籍以稍济……乡村纺织尤尚精美,农暇之时,所出布匹以万计,以织助耕”。这说明当地(

)A.自然经济解体 B.商业气氛浓厚C.社会分工加强 D.市民阶层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乡村纺织尤尚精美,农暇之时,所出布匹以万计,以织助耕”可知,明朝中后期,松江地区农村的纺织业发达,与市场联系密切,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说明商品经济深入农村,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的情况,无法得出社会分工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代市民阶层扩大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4·山东潍坊·二模)如图为唐朝、北宋、元朝及清朝新增孔子庙空间分布图。其中唐朝是(

)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图片中的新增孔子庙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及四川地区,南方孔子庙数量较多。这是因为四川地区战乱较少,经济比较发达;唐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因此,C项属于唐朝,C项正确;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推动了文化中心南移,因此,南方的孔庙逐渐增多。因此,A项属于北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朝是大一统王朝,其核心统治区域位于北方,元朝统治阶层重视儒学,因此新增孔子庙主要分布在北方,B项属于元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朝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清朝版图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注重对西北、东北、台湾的有效管理;人口压力下,江浙人口向福建、台湾等地区迁移,促进迁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因此清朝新增孔庙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孔子庙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D项属于清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4·山东枣庄·一模)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密度图。以下现象属于该历史时期的是()A.游牧民族大量南迁 B.榷场和民间贸易繁荣C.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D.专业分工的集镇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今天的河南、河北一带人口较为密集,这主要和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程度较高,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尤其是江南一带,因此可以判断出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专业分工的集镇出现,D项正确;游牧民族大量南迁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项;宋朝时期,榷场和民间贸易繁荣,排除B项;经济重心继续南移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4·山东聊城·一模)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可用于说明,当地()A.人地矛盾的加剧 B.雇佣劳动的普及C.纺织行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体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田发展迅速,说明的是当时棉纺织业的发展,C项正确;棉田的发展与纺织业有关,与人地矛盾无关,且清朝建国初期并未出现人地矛盾,排除A项;当时雇佣关系并未普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发展进入顶峰,衰退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山东淄博·一模)康熙年间,“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乾隆时苏州地区的一些豪绅宦室,更是“皆在城中,无有居乡者”,大批地主城居,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居城地主的大量存在主要得益于(

)A.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户籍管理趋于混乱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初(中国)。据材料“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皆在城中,无有居乡者”可知,清初江南地主城居现象普遍,这是因为清朝租佃关系普及,佃农数量增多,地主可以进城居住,按时收取地租即可,A项正确;明清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租佃关系,未涉及户籍管理,排除C项;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社会阶层流动缓慢,排除D项。故选A项。14.(2024·山东菏泽·一模)下表是1600—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当时(

)年份总人口(千人)农业人口(千人)耕地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总面积(千亩)农夫人均(千亩)总额净额余额16001200009720072546427.5217658194691766200000170000103610925.2217007894391784300000255000100935416.7511225211711812350000297500105043614.941012470120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资源危机日益突出C.农业人口迅速膨胀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1812年清朝(中国)。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代的人均土地数目和人均粮食数量不断下降,说明资源危机日益突出,B项正确;材料中人均土地数目和人均粮食数量不断下降,不能体现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排除A项;“农业人口迅速膨胀”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当时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未体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4·山东日照·一模)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可知,陆楫对节俭和奢侈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奢侈风气重的地区消费能力高,便于增加就业人数,利于民生的发展;材料“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表明顾公燮认为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观念是由其经济水平决定的。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反映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B项正确;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影响,传统的义利观并未遭到颠覆,排除A项;工商皆本思想在当时不占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4·山东烟台·二模)明代嘉靖时,杭州城“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阶层的分化C.文化管控的加强 D.儒家文化的下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明朝时期杭州地区以学习琵琶吟唱小说、平话为职业的人出现,说明对此类娱乐活动需求较多,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层的论述,不能得出社会阶层分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叙述的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说明文化管控减弱而非加强,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世俗文化的发展,而非儒家文化的下移,排除D项。故选A项。专题05明清社会转型考点五年考情(2020-2024)命题趋势考点1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2022·山东·4明朝监察体制的调整1.明清政治围绕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展开;注意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视;台海关系和国家统一是长效热点。2.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典型特征,黄宗羲等人的进步思想是考查的重点。3.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明代京杭运河的浚通和会馆的发展等可能是新的命题点。考点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2021·山东·4书籍插画2024·山东·4明清时期相牛专著的增加考点3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新变化2020·山东·5黄宗羲对“重本抑末”的解读考点01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1.(2022·山东·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0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新变化1.(2024·山东·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和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下,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山东·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添加插画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作出了调整,即应市场所需进行创作,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除B;阶级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考点03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新变化1.(2020·山东·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B【解析】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1.(2024·山东日照·二模)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可知,明太祖是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所以这体现了睦邻友好的特点,D项正确;明太祖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轻易对周边国家挑起战争,体现的是睦邻友好,而不能体现平等交流、维护朝贡体系和讲求礼法秩序,排除ABC项。故选D项。2.(2024·山东青岛·三模)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猄;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这反映了康熙时期(

)A.博采众长的治国理念 B.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C.满汉一家的民族关系 D.四方来朝的外交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涉及康熙时期,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八旗制度。还推行理学,学习西方的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知识,说明治国理念博采众长,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康熙的主张,未涉及这些措施对社会的具体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朝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2024·山东济宁·三模)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可知,清代政务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暗渠道的奏折直达皇帝,减少了内阁的票拟环节,使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新变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央机构的职权划分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对地方的控制力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2024·山东日照·三模)明洪武年间,建历代帝王庙,一并祭祀历代帝王。洪武二十一年,确定历代开国之君自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至元世祖共16帝入祀。如表为此后变化情况(

)时间段入祀人数入祀标准增加祭祀停止祭祀明嘉靖中期15开国创业之君元世祖清顺治元年16开国创业之君明太祖清顺治二年21开国创业之君恢复元世祖,新增辽太祖、金太祖、金太宗、元太祖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164除无道被弑和亡国之主,皆可入祀夏启、商太甲、周成王、崇祯帝等143人明清时期国家祭祀历代帝王主要目的是A.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B.宣扬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C.彰显自身统治的正统性质 D.缓和朝代更迭引起的动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明朝“停止祭祀元世祖”,清朝“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等内容可得出,明清两代停止或增加祭祀的内容,都是为了是说明本朝政权是合理合法的,彰显自身统治的正统性质,试图构建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C项正确;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宣扬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和停止或增加祭祀无关,排除B项;缓和朝代更迭引起的动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5.(2024·山东潍坊·三模)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

)A.推动儒学发展 B.发展基层教育 C.强化政治认同 D.缓和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熙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知县在任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宣讲圣谕,宣传儒家思想,这些都是为了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文化认同、政治认同,C项正确;宣讲儒家思想,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统治,强化认同,排除A项;发展基层教育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激化,不存在缓和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6.(2024·山东菏泽·二模)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农耕区联合阶段、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基点的疆域伸缩阶段、突破北方农牧交错带将疆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阶段。对第三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该阶段(

)A.农耕经济的繁荣 B.专制皇权的强化C.民族交融的发展 D.有效的社会治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突破北方农牧交错带将疆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阶段”及所学可知,清朝将疆土稳定地伸向西北干旱地区,突破农牧交错带,融南北蒙古、西域于大清版图之内,并继元、明两代继续实行对青藏高原的统辖,说明其划分的依据是王朝对社会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农耕经济的繁荣”与题干“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农耕区联合阶段”有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专制皇权强化与古代疆域划分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情况,也未强调民族交融与疆域划分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2024·山东滨州·一模)官箴书是由士人编撰的为官准则格言,明清时期盛行的官箴书着重谈的是如何跟与上下级打交道、如何处理各类诉讼等具体的政务处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视的道德劝诫色彩则被淡化。这反映了(

)A.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B.官员行政拘泥规则C.国家治理理性化倾向 D.法律制度渐趋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盛行的官箴书着重谈的是如何跟与上下级打交道、如何处理各类诉讼等具体的政务处理要求,而以往所重视的道德劝诫色彩则被淡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官员治理国家强化务实性,更加理性,淡化道德教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官员治理国家淡化道德教化,并不能体现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排除A项;“官员行政拘泥规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官箴书是由士人编撰的为官准则格言,并非法律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8.(2024·山东淄博·三模)据乾隆年间《博山县志》记载:“博山地寡民贫,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据此可知当时(

)A.手工业技术提高 B.采煤业出现专业化C.劳动力市场完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乾隆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可知,乾隆年间,博山地区,百姓多参与采煤业,且分工明确,这说明当时采煤业出现专业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采煤业技术如何,无法得知手工业技术提高,排除A项;劳动力市场完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当时博山地区地寡民贫,百姓多参与采煤业,采煤业分工明确,人地矛盾突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9.(2024·山东临沂·二模)据《松江府志》记载,嘉靖时期“邑人以布缕为业,农氓之困籍以稍济……乡村纺织尤尚精美,农暇之时,所出布匹以万计,以织助耕”。这说明当地(

)A.自然经济解体 B.商业气氛浓厚C.社会分工加强 D.市民阶层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乡村纺织尤尚精美,农暇之时,所出布匹以万计,以织助耕”可知,明朝中后期,松江地区农村的纺织业发达,与市场联系密切,家庭纺织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说明商品经济深入农村,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的情况,无法得出社会分工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代市民阶层扩大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4·山东潍坊·二模)如图为唐朝、北宋、元朝及清朝新增孔子庙空间分布图。其中唐朝是(

)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图片中的新增孔子庙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及四川地区,南方孔子庙数量较多。这是因为四川地区战乱较少,经济比较发达;唐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因此,C项属于唐朝,C项正确;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推动了文化中心南移,因此,南方的孔庙逐渐增多。因此,A项属于北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元朝是大一统王朝,其核心统治区域位于北方,元朝统治阶层重视儒学,因此新增孔子庙主要分布在北方,B项属于元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朝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清朝版图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注重对西北、东北、台湾的有效管理;人口压力下,江浙人口向福建、台湾等地区迁移,促进迁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因此清朝新增孔庙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孔子庙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D项属于清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4·山东枣庄·一模)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密度图。以下现象属于该历史时期的是()A.游牧民族大量南迁 B.榷场和民间贸易繁荣C.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D.专业分工的集镇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今天的河南、河北一带人口较为密集,这主要和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程度较高,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尤其是江南一带,因此可以判断出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专业分工的集镇出现,D项正确;游牧民族大量南迁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项;宋朝时期,榷场和民间贸易繁荣,排除B项;经济重心继续南移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4·山东聊城·一模)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可用于说明,当地()A.人地矛盾的加剧 B.雇佣劳动的普及C.纺织行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超过了稻田面积”体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田发展迅速,说明的是当时棉纺织业的发展,C项正确;棉田的发展与纺织业有关,与人地矛盾无关,且清朝建国初期并未出现人地矛盾,排除A项;当时雇佣关系并未普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发展进入顶峰,衰退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山东淄博·一模)康熙年间,“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乾隆时苏州地区的一些豪绅宦室,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