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17 中外结合史(非选择题部分)(原卷版)_第1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17 中外结合史(非选择题部分)(原卷版)_第2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17 中外结合史(非选择题部分)(原卷版)_第3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17 中外结合史(非选择题部分)(原卷版)_第4页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17 中外结合史(非选择题部分)(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4年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PAGEPAGE1专题17中外结合史(非选择题部分)年份考点分布2024辽宁·比较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重庆·中西城市比较北京·和平与发展2023北京·宋代柑橘在世界的传播全国甲·中西地图福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管理制度浙江·中西经济发展全国新课标·中国与美国外交政策对比2022海南·中西城市比较海南·指南针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重庆·中国与英国国债的发行辽宁·中日两国糖业发展全国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2021江苏·王安石变法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浙江·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20全国Ⅲ·古希腊城邦与西周都城的比较全国Ⅲ·抗日根据地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全国Ⅰ·中德关系的发展备考建议:中外结合史主观题的必考主要侧重中西文明发展进程中相似或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人类历史进程起到重要影响的重大历史节点等。1.(2024·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据《史记》等材料二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2.(2024·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共和时期,罗马缺少奢华壮丽的建筑物,但罗马人并未感到困扰,原因在于,在元老院这一具有寡头性质的集体议事机构中,没有任何元老能通过斥资修建纪念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这样做不但无法赢得同侪的尊重,反而会引发其自身权力野心的负面观感。另外,如果政府金库有闲置资金,首先会考虑为公民们修建能够便利生活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公共道路,如果有人主持修建一个大型供水渠,他一定会赢得公民的称赞。——麦克伊韦迪《古典世界的城市》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另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阙,视渭河为“天汉”。——选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材料三陪都核心,由两汉迄今,均在两江汇流处。……城市中心,偏居今日陕西街、林森路一带……此为本市发展之第一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移动。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此为发展中之第二期。民国……十七年(1928年)划定新市区范围……新市区之开辟系由沿江趋向内陆公路、车站与轮船码头,互争雄长,此为发展之第三期。……二十二年重划市区,以巴县城郊,江北附郭,及南岸五塘,划归市政府管辖……此为发展之第四期。二十六年国府西迁,复于民二十九年将市区扩大,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为发展之第五期。而迁建区则北达北碲,南至南温泉,东起广阳坝,西抵白市驿,此大陪都之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可预期为发展之第六期。——《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材料四1922年,国际田园城市与规划协会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让田园城市在全球开花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将“田园城市”理念推广到非洲城市规划中,这些城市共有相同之处。一个中央政府办公区以及相邻商业办公区和中心购物区,它们被低密度的欧洲居住区包围。非洲人聚集的“非洲大院”相对较小,被分隔于城市一侧,通过诸如铁路这样的实质性屏障,尽可能远地和欧洲区分隔开来。——彼得·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重庆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推行“田园城市”规划的后果。3.(2024·北京卷)和平与发展材料一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材料二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1.(2023·北京卷)柑橘与《橘录》材料一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材料二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2.(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3.(2023·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文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1世纪中期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派专员对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专员向当事人询问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并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该登记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12世纪起,英格兰封建庄园效仿威廉时期的做法,定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并登记造册。这一做法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据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以清查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4.(2023·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5.(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1.(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2.(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3.(2022·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6世纪初开始,公开发售国债成为欧洲许多国家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办法。1688—1689年,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格兰具备了为6年后在一片信任的氛围中创建英格兰银行所必需的条件。英格兰银行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从1713年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公债增长了1倍多,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差不多又翻了一番。英国的公债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到1783年增加到2.429亿英镑,几乎翻了一番。——《经济系统与国家财政》材料二1927年起,国民政府滥发公债。1932年,政府应付各种内债本息2.1亿余元,每月平均偿还1700万元。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鉴于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府每月财政支出仅军费一项需1800万元,不敷达1600万元,提出挪用每月内债还本付息基金以应急需。此消息引发市面恐慌,上海金融工商界纷纷致函反对。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在宣言中指出:“此种举措,不啻将全国人民历年备置之财产,宣告没收,减绝人民之生计,破坏国家债信,而一方对于截留税收,冗军浮费,则坐视不敢处置,以致财政一无办法,乃不得不攘夺人民生活之源泉,以供政费暂时之挹注,此种举措徒起截税者之野心,为滥费者张目。全国国民,为国家经济立场,允当群起,誓死反对。”国民政府被迫于1月18日收回停付拟议。——《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材料三1981年,中央决定发行国库券。3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1981—1987年,每年国库券实际发行量都超过计划发行额,总其发行361.76亿元,1985年起可以贴现和抵押贷款。通过发行国库券,将人民群众手中的部分购买力及其他一部分社会财力集中起来,暂时转移给了国家,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公债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公债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反对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的理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发行国库券的作用。4.(2022·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5.(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1.(2021·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2.(2021·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1.(2020·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2.(2020·全国Ⅲ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材料二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3.(2020·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专题17中外结合史(非选择题部分)年份考点分布2024辽宁·比较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重庆·中西城市比较北京·和平与发展2023北京·宋代柑橘在世界的传播全国甲·中西地图福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管理制度浙江·中西经济发展全国新课标·中国与美国外交政策对比2022海南·中西城市比较海南·指南针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重庆·中国与英国国债的发行辽宁·中日两国糖业发展全国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2021江苏·王安石变法对日本明治维新影响浙江·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20全国Ⅲ·古希腊城邦与西周都城的比较全国Ⅲ·抗日根据地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全国Ⅰ·中德关系的发展备考建议:中外结合史主观题的必考主要侧重中西文明发展进程中相似或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人类历史进程起到重要影响的重大历史节点等。1.(2024·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据《史记》等材料二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2.(2024·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的公共建筑规划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共和时期,罗马缺少奢华壮丽的建筑物,但罗马人并未感到困扰,原因在于,在元老院这一具有寡头性质的集体议事机构中,没有任何元老能通过斥资修建纪念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这样做不但无法赢得同侪的尊重,反而会引发其自身权力野心的负面观感。另外,如果政府金库有闲置资金,首先会考虑为公民们修建能够便利生活的基础设施,或者改善公共道路,如果有人主持修建一个大型供水渠,他一定会赢得公民的称赞。——麦克伊韦迪《古典世界的城市》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另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阙,视渭河为“天汉”。——选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材料三陪都核心,由两汉迄今,均在两江汇流处。……城市中心,偏居今日陕西街、林森路一带……此为本市发展之第一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移动。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此为发展中之第二期。民国……十七年(1928年)划定新市区范围……新市区之开辟系由沿江趋向内陆公路、车站与轮船码头,互争雄长,此为发展之第三期。……二十二年重划市区,以巴县城郊,江北附郭,及南岸五塘,划归市政府管辖……此为发展之第四期。二十六年国府西迁,复于民二十九年将市区扩大,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此为发展之第五期。而迁建区则北达北碲,南至南温泉,东起广阳坝,西抵白市驿,此大陪都之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可预期为发展之第六期。——《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材料四1922年,国际田园城市与规划协会召开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让田园城市在全球开花结果”,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将“田园城市”理念推广到非洲城市规划中,这些城市共有相同之处。一个中央政府办公区以及相邻商业办公区和中心购物区,它们被低密度的欧洲居住区包围。非洲人聚集的“非洲大院”相对较小,被分隔于城市一侧,通过诸如铁路这样的实质性屏障,尽可能远地和欧洲区分隔开来。——彼得·霍尔《明日之城:1880年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重庆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推行“田园城市”规划的后果。3.(2024·北京卷)和平与发展材料一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材料二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对材料三加以解释。1.(2023·北京卷)柑橘与《橘录》材料一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材料二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2.(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3.(2023·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文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1世纪中期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派专员对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专员向当事人询问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并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该登记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12世纪起,英格兰封建庄园效仿威廉时期的做法,定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并登记造册。这一做法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据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以清查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4.(2023·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5.(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1.(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2.(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3.(2022·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6世纪初开始,公开发售国债成为欧洲许多国家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办法。1688—1689年,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格兰具备了为6年后在一片信任的氛围中创建英格兰银行所必需的条件。英格兰银行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从1713年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公债增长了1倍多,到“七年战争”结束时差不多又翻了一番。英国的公债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到1783年增加到2.429亿英镑,几乎翻了一番。——《经济系统与国家财政》材料二1927年起,国民政府滥发公债。1932年,政府应付各种内债本息2.1亿余元,每月平均偿还1700万元。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鉴于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府每月财政支出仅军费一项需1800万元,不敷达1600万元,提出挪用每月内债还本付息基金以应急需。此消息引发市面恐慌,上海金融工商界纷纷致函反对。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在宣言中指出:“此种举措,不啻将全国人民历年备置之财产,宣告没收,减绝人民之生计,破坏国家债信,而一方对于截留税收,冗军浮费,则坐视不敢处置,以致财政一无办法,乃不得不攘夺人民生活之源泉,以供政费暂时之挹注,此种举措徒起截税者之野心,为滥费者张目。全国国民,为国家经济立场,允当群起,誓死反对。”国民政府被迫于1月18日收回停付拟议。——《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材料三1981年,中央决定发行国库券。3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发行国库券是平衡国家财政收支、调节和引导国民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1981—1987年,每年国库券实际发行量都超过计划发行额,总其发行361.76亿元,1985年起可以贴现和抵押贷款。通过发行国库券,将人民群众手中的部分购买力及其他一部分社会财力集中起来,暂时转移给了国家,增加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投资。——《公债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公债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公债持券人会反对国民政府停付内债本息的理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发行国库券的作用。4.(2022·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5.(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1.(2021·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