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 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_第1页
考点01 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_第2页
考点01 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_第3页
考点01 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_第4页
考点01 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挑战中考】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攻略(浙江专用)(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1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及限时训练·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模块四文言句式及断句·模块五浙江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模块一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知识点:一词多义方法指导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做到词不离句。结合具体例句,有利于增强语感和记忆。当然,一个词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一个词句中意义的判定我们主要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和选义项代入法。此外,有时也会用到成语对应法,同时,需注意实词解释时关注词义的适当引申。1.语境分析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2.选义项代入法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在进行联想推断时,我们更多的选用“选义代入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这就要求大家对于150个实词在课内出现的每一个义项都很熟悉,然后代入具体句子中进行判断。3.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4.适当引申法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引申一下。模块二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一)文言虚词的含义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何、于”6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两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⑤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⑥名之者谁?——《醉翁亭记》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那”(那些)。例如: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③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小结】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二)用作助词,可分为四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表示领有、连属、修饰【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等关系,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如: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②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小结】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狱”“南”“南”等)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如: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菊之爱。——《爱莲说》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⑤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⑥寡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小结】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②久而久之。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④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到达”。例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③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顾左右而言他》小结: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例②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例②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而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趣事\o"编辑本段"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已而已而,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意思: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一个,是名词二个,是连词,表转折三个,名词动用四个,名词五个,是连词,表转折六个,名词动用七个,名词八个,介词九个,介词十个,名词十一个,名词动用(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与”,可不译。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孟论学》④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⑥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2、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相当于“就”、“而且”“才”、“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如:①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论学》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记》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可是”、“却”。例如: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借焉。——《黄生借书说》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⑤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③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5、表示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例如:①饥渴而顿跛。——《捕蛇者说》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二、特殊用法。1、[已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例如: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孔孟论学》3、[既而][俄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例如: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②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一)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如: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借”,“按照”。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③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根据”。例如: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天时不如地利》④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⑤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注】“以……为……”相当于“把……作为……”或“认为……是……”4、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的时候”(时间)。例如: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5、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译为“来、用来”。例如: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退而甘食其土,以尽吾齿。——《捕蛇者说》③而托于柑以讽耶?——《卖柑者言》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二)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如,上、下、东、西),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例如: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②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三)用作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例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以为妙绝。——《口技》③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虚词四:“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一)用作代词1、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例如:①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孟论学》③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狼》④屠乃奔倚其下。——《狼》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⑥益习其声。——《黔之驴》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这(些)”之类的词。例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②其一犬坐于前。——《狼》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如:①岂其鬼耶?——《黠鼠赋》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一)用作介词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翻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等。(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如: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孟论学》③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如: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③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3)表示处所,译为“到”。例如: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4)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如: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2、放在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如:政猛于虎。——《捕蛇者说》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3、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例如:①见使于一鼠。——《黠鼠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4、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一)用作代词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1、“什么”(又,怎么,为什么)例如:①子何恃而往?——《为学》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③何陋之有?——《陋室铭》2、“为什么”例如:①或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哪里”例如: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卖柑者言》(二)用作副词1、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样)”、“为什么”等。例如:①何忧令名不彰耶?——《周处》②如太行、王屋何?——《愚翁移山》③其如土石何?——《愚翁移山》④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例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乐何极。——《岳阳楼记》模块三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知识点(一)翻译原则信---准确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的写作风格。【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知识点(二)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1.留---保留不需要翻译的固定内容留,即留住不用翻译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再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上课时可自行安排翻译,只需要点出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等,及翻译中“留”的部分就可以了)2.删---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语气助词、发语词等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既而百千人大呼(《口技》)3.补---注意省略成分的补充补,即把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谓语等补充完成。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4.调---注意倒装语序的调整调,即注意倒装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例如:“何陋之有?”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再如:2012年浦东新区一模《农夫耕田》“农之惰,甚矣”。5.换---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再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掌握6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之、其、而、以、何、于【注意】:总而言之、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步骤:1翻译步骤: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3、方法通变,合情合理。4、如无标点,审慎断句。5、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小结】落实字词为要着,明辨句式尤重要;

区分辞格求文采,依据情境不跑调。模块四模块四文言句式及断句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那么翻译过程中除了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以外,还需要判断句式,根据句式的特征,来进行翻译。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1\*GB3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2\*GB3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2)被动句=1\*GB3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2\*GB3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倒装句=1\*GB3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GB3②《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4)省略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2\*GB3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解题步骤】:【解题步骤】:1.判断句中的两句都需要把“是”写出来,=1\*GB3①“这些都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2\*GB3②“他们又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要说魏朝、晋朝了”。2.被动句中的两句,=1\*GB3①中的“为”,表被动,“多为用者”解释为“多愿听差遣”;=2\*GB3②中的“举”表示为“被选拔”;3.倒装句中的两句,=1\*GB3①中正确语序应该为“我与徐公孰美”,解释为“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这里是疑问代词倒装;=2\*GB3②中的“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省略句中的两句,=1\*GB3①中(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翻译时需要把主语翻译出来,这里是承前省略主语;=2\*GB3②句是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与(其)坐谈”,“其”省略了,翻译成“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说话”。(二)如何断句考纲要求:理解文言文表达的内容。而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文言断句是根据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文言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准确的转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断句和翻译关系密切,对文章全面准确的理解、准确的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达;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时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的能力。初中考试要求不是很明显,这个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有做明确的要求,但是要读懂文言文的内容,断句是基础。模块五模块五浙江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节选自《资治通鉴》)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皆争走

争:争相,争先恐后 B.以此沛公得具知

具:具有,具备C.皆秦所以亡也

所以:……的原因 D.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逆:抵触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A.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B.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C.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D.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带兵进入咸阳城,众将领争先恐后去瓜分财宝,唯有萧何不同。B.樊哙直接劝谏沛公,贪恋奢丽之物使得秦朝覆灭,希望他以此为鉴,沛公不听。C.张良以秦朝灭亡的教训告诉沛公不可助桀为虐,要善于采纳逆耳忠言。D.沛公最终听信了张良的建议,命令军队从咸阳撤出,返还到霸上驻军。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与顾章书吴均仆去月谢病①,还觅薜萝②。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④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华,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①仆去月谢病:我上个月因病辞官。②还觅薜萝:正准备隐居。③幽岫(xiù):幽深的山穴。④英英:同“嘤嘤”,象声词。5.下列题目加点的“书”,和《与顾章书》中“书”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 B.《诫子书》 C.《观书有感》 D.《与朱元思书》6.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7.作者喜欢石门山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初三日晨起,决策向顶。②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①塞其门,大为叹惋。③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②,水从坳中斜下。④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③四下,始返。⑤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有删改)【注释]①甃(zhòu):砌。②阈(yù):门槛。③瞑色:夜色。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大为叹惋

叹惋:(2)闻堂左下有黄经洞

闻:(3)俱无可观

观: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石甓塞其门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

②战胜于朝廷C.①乃从小径

②乃记之而去D.①又里许,为珠帘水

②中轩敞者为舱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11.下面选项中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移步换景,记述作者旅行观察所得。B.文章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C.作者在夜色降临时才返回,字里行间中表现出作者对天台山的留恋。D.和《小石潭记》一样,本文语言优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1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请回忆所学《醉翁亭记》,比较两篇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1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曹玮①知镇戎军②日,尝出战小捷,虏③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⑤。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⑦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⑧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16年9月版)【注】①曹玮:北宋名将。②知镇戎军:主持镇戎地区工作。③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称呼。④縻(mí):束缚。⑤候:侦察。⑥少选:一会儿。⑦严军:整顿好队伍。⑧驰;驱车马追逐,此处意为战斗。⑨阑:衰退。(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徒縻军②虏兵去数十里③我不欲乘人之怠④比其复来(2)翻译下面的句子。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B.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C.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D.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4)曹玮何以被称为名将?请简要分析。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15.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1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C.苏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送王进士①之任扬州序汪琬诸曹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数州县之庆也。国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吾友王子贻上,年少而才。既举进士于甲第②,当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为推官③扬州,将与吾党别。吾见憾者方在燕市④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王子勉旃⑤!事上宜敬,接下宜诚,莅事宜慎,用刑宜宽;反是罪也。吾告王子止此!朔风初劲,雨雪载途,摇策而行,努力自爱。[注释]①王进士:即王士禛,字贻上。他与汪琬一同考中进士。②甲第:科举考试的等第。③推官:官职名。④燕市:指京师。⑤勉旃(zhān):勉励。旃:语气助词。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既举进士

②摇策而行20.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21.翻译下列句子。(1)出为推官扬州,将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