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3第2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3第2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3第2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3第2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3第27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13线索一: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反抗派、洋务派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线索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1.背景:清朝国力渐衰,社会冲突尖锐。读书人与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2.概况(1)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晚清冯桂芬主见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请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冯桂芬的想法反映了什么。提示:反映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学问分子的观念起先出现革新,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思想。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主要主见(1)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2)政治上:主见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3)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2.代表人物(1)康有为①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②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③策划新政,期望依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变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2)梁启超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扬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②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定,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④主见育人才、开学校、废科举、变官制。(3)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主见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4)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3.历史评价(1)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溢剧烈的爱国主义激情。(2)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3)启蒙性: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同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陈旧腐朽旧文化。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见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意创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见实行君主立宪制,激励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三、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初步实现(1)方案的提出:1894年,在“兴中会”的隐私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复原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见。(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随后,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说明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围绕的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绽开论战。(3)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打算。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化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奋起反击。2.标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其次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2)蔡元培与北京高校: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高校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高校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4.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1)主动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绽开拓了道路,马克思主义起先在中国传播。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切。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确定的片面性。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的缘由(1)儒学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中国社会有重大的影响。(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变本加厉。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起先传播(1)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成功》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两篇文章。(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广泛传播(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许多青年起先接受科学社会主义。(2)通过三次论战,坚决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探讨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探讨会”,宣扬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扬。4.影响(1)马克思主义起先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变更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今有了新的理论指南。1.近代开明人士向西方的学习(1)地主阶级福建布政使徐继畬是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2)民族资产阶级①背景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渐渐相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②内容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供应了理论依据,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2.《新青年》的主见及影响(1)主见: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2)影响: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1.郭嵩焘的“本末”观郭嵩焘确定西洋也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其富强绝非偶然,有其本末、体用,且西洋文明“实多可以取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本末”观。他批判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只注意引进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民用工艺而忽视西方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做法,主见对西方文化实行广收博纳、兼容并包的看法。很明显,郭嵩焘这种新的“本末”观和广泛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见,已经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时代超前性。——《中学历史问题探讨》[思维激活]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主动参与者,但他的西洋观较早地摆脱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提出了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的观点,具有时代超前性。2.西学东渐使古老的中国起先了近代化历程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起先走向近代化的角度并取得了进步。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的,19世纪中后期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西学的传入,使得封建、古老的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近代因素,起先了自己的近代化历程。——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维激活]鸦片斗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传统思想文化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冲击。中国先进学问分子逐步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这有利于弘扬资产阶级的民主、人权,为启蒙思想的传播供应了条件。►探究一地主阶级新思想史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原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摘编自《复兴之路》史料二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史料三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指责“中体西用”是“治末而亡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张树声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中国近代化探究》(1)史料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在鸦片斗争以前大家都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中国就是天下。二是鸦片斗争以后,有一部分中国人变更了这种观念,他们看到自身的缺陷和外来世界的特长。(2)史料二分析了洋务运动的主动影响和失败的缘由。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白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白洋务运动失败的缘由。(3)史料三反映了当时部分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反思。把握关键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鸦片斗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更的缘由,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的含义。(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什么影响?[提示](1)缘由:鸦片斗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魏源等人相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体现出一种叛逆性。(2)政治上,当时的中国仍旧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3)现象:部分开明学问分子相识到洋务派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制度”的飞跃。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见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主见“中体西用”,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确定的推动作用。3.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详细表现。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观赏又排斥的冲突心态,但它终归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起先向“现代人”转变。►探究二康梁维新思想的主见和特点史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当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更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好像到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时常透露出叛逆色调。——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见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2)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2)依据史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纳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1)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2)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扬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剧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懦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1)客观缘由: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气非常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2)主观缘由:“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亲密的联系,其思想相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3)历史缘由: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探讨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扬维新思想会削减变法的阻力。►探究三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史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见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华蜜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史料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一、闻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确定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史料三我还记得从前的医生的争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慢慢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怜悯;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鲁迅《呼喊》自序(1)史料一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刑”指封建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2)史料二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确定不能并存的东西”,这表明新文化运动主见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3)史料三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相识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确定否定和确定确定的看法。(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2)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评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提示](1)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气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阔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2)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需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打破传统精神枷锁。鲁迅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确定化与简洁化的倾向。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确定确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确定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扬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新”的表现(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扬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扬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诗界革命”的创作实践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坚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明确提倡以白话入诗……反映甲午斗争前后40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忱,是黄遵宪诗歌中光辉照人的部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黄遵宪的诗中还有大量描写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材料二胡适强调,“白话是我们老祖宗的话”“自宋代之语录,元代之小说,至于今日,且千年矣”。文言文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是中国封建文化和专制思想的干脆表现,影响新思想的传播,必需用白话取代文言,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国人的思维的革命。文学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进行文学体裁的尝试,才能一点一滴地完成。这场文学革命运动更新了中国的旧文化,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庄森《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遵宪诗歌创作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并结合所学学问加以评价。[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然后概括每一层的层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分层概括即可。其次小问,结合材料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评价。[答案](1)特点:反映现实;提倡白话入诗;歌颂反帝爱国热忱;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2)理念:白话文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工具;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应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文学革命是思维层次上的变革;文学革命应当是渐进的过程。评价:推动文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传统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化。全盘否定文言文的成就,具有确定片面性。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1.政权巩固和社会进步必需有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向纵深发展。3.文化创新必需广泛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4.必需切实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学,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魏源的思想1.(2024·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6)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殊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平安。魏源的构想()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D.着眼于反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D[依据题干“舟舰缮矣,必练水师”“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平安”等信息可知,魏源已经具有初步的海权意识,着眼于反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魏源仍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而是体现其具有务实的海权意识,A项解除;魏源的构想是强调反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捍卫国家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B项解除;魏源属于鸦片斗争后地主阶级反抗派的代表,C项解除。]命题点:洋务运动2.(2024.1·浙江选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相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验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更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B[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制造坚船利炮,但并未付诸实践,故A项错误;“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说明“师夷长技以制之”是左宗棠设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次,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故D项错误。]命题点:早期维新思想3.(2024·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5)郑观应认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郑观应在这里强调()A.向西方学习 B.摒弃夷夏观念C.世界大同 D.加强中西沟通B[郑观应认为中国和诸国同居于地球,没有必要强调夷夏之分,假如中国能摒弃夷夏观念而视自己为“万国之一”,则中国必定能更好地融入世界,B项正确;材料信息“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与向西方学习不符,解除A项;郑观应的言论体现了其理念中具备世界大同的全球意识,但是郑观应强调的是中国应当如何融入世界,解除C项;加强中西沟通的前提是中国摒弃夷夏观念,D项解除。][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还原社会情境,敏捷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主流思想的转变(2024·全国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更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学问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更知情境:本题以1915-1918年和1919-1922年两个时间段内《新青年》杂志词语出现频率的变更,还原社会情境,敏捷考查学生对社会现象出现缘由的分析。明立意:本题从流行词语出现频次的变更切入,考查学生的历史说明等核心素养。抓关键:“1919-1922年”“不及‘革命’的1/20”是主要思索角度。理思路:解答本题首先看时间“1919-1922年”此时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其次思索为什么“革命”一词出现次数如此之多?依据以上两点再结合所学学问可想到,这一阶段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宣扬马克思主义,于是答案(A项)就出来了。【真题体验】命题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1.(2024·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辩,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见“采纳劳农主义的干脆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辩()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算了条件D.消退了学问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C[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辩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算了条件,故C项正确。]命题点: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的思想主见2.(2024·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B[依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封建伦理,故选B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解除;陈独秀确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解除。]命题点: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对维新运动的推动作用3.(2024·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挖空心事”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订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供应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他翻译《天演论》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而非进行反清革命,故选D项,解除B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的进一步探讨和订正其错误,解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见,解除C项。]命题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2024·全国卷Ⅲ)1920年,一些人撰文指责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化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C[由材料时间信息“1920年”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五四运动已经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快速传播。由材料“主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化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加,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解除。]命题点:维新派的诗歌改良运动5.(2024·全国卷Ⅲ)中日甲午斗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提倡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须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C[“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中日甲午斗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须要,故选C项。][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4·景德镇三模)鸦片斗争后,当时士人姚莹分析中国战败缘由:“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偾败至此耳。”下列选项对此言论评价正确的是()A.启迪国人开阔视野B.不满士人文弱缺乏尚武精神C.具有中体西用色调D.指出了中国战败的根本缘由A[姚莹之语针砭时弊,有发聋振聩之效,有启迪国人开阔视野之意,A项正确;缺乏尚武精神是对“惊若鬼神,畏如雷霆”的片面解读,B项错误;姚莹之语未体现“体、用”之分,C项错误;材料更多指出书生于国事失败之责任,鸦片斗争失败根本缘由是农耕文明与工业分明的差距,D项错误。]2.(2024·河池一模)左宗棠把兴办民用企业视为“利民实政”,早期维新派人物之一冯桂芬针对“船坚炮利不如夷”,则“设局厂、制洋器”;针对“人无弃材不如夷”,则“改革科举,废除八股,设同文馆”;针对“地无遗利不如夷”,则“大兴水利,广植农桑”。这表明()A.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B.早期维新派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天朝上国”观念抑制近代中国的发展D.洋务派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河A[题干提及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和早期维新派都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说明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思想有共通点,故选A项;早期维新派主见君主立宪制,突破了“中体西用”,解除B项;C、D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解除。]3.(2024·黄山一模)王韬在《纪英国政治》中提道:“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强之末,而非富强之本也!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