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苏联经济改革”【教材依据】本课是岳麓版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的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相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性、艰难性和曲折性。【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
(1)熟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实力;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讲解并描述相关的历史笑话,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实力和学习主动性。
(2)比较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3)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如“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日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展示课堂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情感看法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性、艰难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苏联改革阅历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需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缘由
(2)难点: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谈话式教学【教具】制作课件协助教学【教学思路】一堂好的历史课应当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本节课教学设计就是建立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本课主要讲解并描述了苏联不同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应当说教材线索特殊清晰,老师无需对教材重新整合。但这三个改革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假如老师处理不好,简单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理论性强,学生理解困难并会感到枯燥,课堂气氛沉闷;二是由于时间跨度大,老师逐一讲解这三个改革,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从宏观上把握三者的共性和区分,难以使学生的思维实力得到提升。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一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成三大部分:别无选择的苏联(改革的缘由)、突破与固守的苏联(改革的内容)、令人深思的苏联(改的启示),三部分环环相扣,一挥而就,使学生对苏联改革有深化的相识。二是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学生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比较生疏,假如,教学中增加人物介绍,不仅能贴近学生,也有助于学生对改革措施的理解。另外关于前苏联的社会经济流传有大量的笑话,这些笑话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苏联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发人深思。这节课具有这样的资源优势,课堂上恰当运用这些笑话和一些领袖人物的经典实例,让学生在笑声中思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索爱好,有助于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终归欢乐学习是学习的最佳境界。生动鲜活的课堂才是有“人气”的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三是把感性的学问理性化。从微观上来说,本节课所涉及的三个改革都有详细的背景和详细的内容,是孤立的;从宏观上来看,三个改革不仅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正或突破,而且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究,其背后有着令人深思的东西,包括三个改革为什么都失败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今日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等等。这些思索都是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的,终归培育学生历史思维实力和理性精神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导入:呈现图片“苏联解体”、“大国悲剧”和普京总统的一段话,利用问题“是谁抛弃了苏联”导入。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旺盛,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苦痛,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阳关大道。—普京《世纪之交的俄罗斯》1991年12月25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一幕,苏联红旗从克林姆林宫上空着陆,三色旗升起,苏联解体,红色帝国轰然倒塌,苏联上演了一场大国的悲剧!如今26年过去了,有一个问题依旧值得我们思索,那就是:是谁抛弃了苏联?普京总统指出了一个缘由,那就是“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经济问题始终困扰着苏联,50—80年头苏联领导人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试图走出逆境,却没有成胜利。为什么?今日一起来走进苏联的经济改革,为苏联把脉诊断。学习引导:别无选择的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背景)突破与固守的苏联—怎样改革?(内容)令人深思的苏联—改革引发的思索(教训和启示)一、别无选择的苏联一则笑话:斯大林在办公室发觉了老鼠。他跟加里宁省主席埋怨这事,后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会跑掉”一张照片: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马上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究竟在卖什么!《俄国人》--美·史密斯著一封书信:1956年一位乡村女老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斗争结束也有11年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惊慌,事实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很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苏共中心通报》,1989年第6期一幅漫画: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重工业18.4倍21.2%轻工业6.2倍14.1%农业26%1.5%一组数据:1926——1940年苏联经济发展状况:请大家依据以上材料思索:苏联为什么别无选择?苏联的唯一选择是什么?总结: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苏联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改革成为苏联唯一的选择。【设计意图】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而对斯大林模式的相识学生在之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已有所了解,通过笑话、历史照片、书信、漫画、资料数据,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全面地呈现改革前苏联的经济状况,使学生相识苏联迫切须要一场经济改革,改革是苏联的唯一出路,苏联别无选择。二、突破与固守的苏联:人物素描之赫鲁晓夫:资料:执政时间:1956年—1964年人物印象:苏联人:真心搞共产主义,笨了点中国人:修正主义总头目美国人:是叫嚣“我们将安葬你们!”的那个人介绍赫鲁晓夫其人:提到赫鲁晓夫,最著名世界的应当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隐私报告,群盘否定斯大林,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使苏联进入“解冻时期”。赫鲁晓夫时期,从中国撤走专家,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1959年访问美国,向媒体满怀自信地宣称:“我们将安葬你们!”赫鲁晓夫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常常口不择言,鲁莽行事,给世界落下很多笑柄。赫鲁晓夫出席1960年联合国大会,有一天他在辩论中心情失控,从脚上脱下皮鞋猛敲桌子,并同西班牙代表吵得几乎动起手来……令世界媒体目瞪口呆。赫鲁晓夫是一个备有争议的人物,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他的墓碑黑白大理石交织,体现了是非交织备受争议的一生。人物素描之勃列日涅夫:资料:执政时间:1964—1982年人物印象:掌权长达十八年,为人谨慎,秉性保守,创建了苏联最为稳定的时代,也是危机和冲突丛生的时代。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介绍:与赫鲁晓夫的鲁莽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实行急进冒失的举动。擅长实行中间路途。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他执政的时代是苏联充溢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特别“稳定”、祥和的时代,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就是这个表面旺盛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多数冲突,这些冲突与危机在八十年头末期总爆发,最终导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不到十年时间分崩离析。勃列日涅夫具有深厚的勋章情结,他夫当政期间原委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奖章和勋章,已无法统计清晰;但可以说清晰的是,他没少给自己发勋章,仅仅以列宁名字命名的奖章他就得了3次,金星勋章得了19枚!说唱艺术家彼德罗相在舞台上装出一副臃肿不堪的样子,嘴角歪斜,学勃列日涅夫说话:“今日,我……代表……苏……苏联政府……授予您勋……章……”人物素描之戈尔巴乔夫:资料:执政时间:1985年-1991人物印象:1990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同年年末,他被《时代周刊》选为十年风云人物。欧洲大部分居民认为戈尔巴乔夫是比普京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其中支持前者的有59%,支持后者的只有12%。但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的罪人。介绍:1985年3月,只有54岁的戈尔巴乔夫最终打破了苏联老人病夫治国的局面,成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西方人士认为戈尔巴乔夫为人坦率,有教养,有风度,落落大方,谈吐轻松自如而且富有幽默感;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新型苏联领导人,结束了二战后的冷战,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更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和共产主义的叛徒,苏联解体他负有不行推卸的责任。【设计意图】历史的主角是人,一个个历史人物构成了历史,历史课应当做到“眼中有人”。本节课的重点是“三夫”改革,而中学学生对这三个历史人物并不了解,只停留在一个个人名的层面,要让学生深化理解他们的改革,就须要对他们的生平、重大事务甚至人物性格有基本了解。塑造有血有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使课堂鲜活生动起来,更有助于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三个历史人物集中介绍,为的是后面集中介绍三人的改革,便于进行比较,突出课堂重点。1、赫鲁晓夫改革:掘墓OR守墓学生依据课前学习,列举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农业方面:(1)允许庄员拥有肯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2)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3)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工业方面:(1)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2)赐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3)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问题: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主要针对的什么问题?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农业方面:针对高度集中的指令化经济,给农夫肯定的自主性,调动农夫的生产主动性。变更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重视农业生产,变更农业落后的面貌。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变更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工人主动性。问题:从赫鲁晓夫的改革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还是守墓人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经济上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政治上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从这个角度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从这个角度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老师:总体上讲,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肯定的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改革失败。为什么?资料: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道:“赫鲁晓夫……是其性格的牺牲者。急性子、过于匆忙、简单激烈,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赫鲁晓夫常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很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深思》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缘由是什么?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除过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仅仅是小修小补外,改革急躁冒进不符合实际,没有持续性,这与赫鲁晓夫的性格有关。2、勃列日涅夫改革:稳定OR停滞学生依据课前学习,列举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视重工业,特殊是军事工业,农业上:(1)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2)降低农产品收购安排指标(3)提高农产品价格(4)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问题: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主要针对的是什么问题?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工业上针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安排经济。农业上扩大农夫的自主权,提高农名主动性,促进农业发展问题: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两者都是在斯大林模式基础上扩大企业、农庄的自主权,调动工人农夫生产主动性;不同之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过渡社设问:勃烈日涅夫改革有什么作用,给苏联带来的是稳定还是停滞?资料: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头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世界现代史》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年的37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近2000亿美元,前后增长5.4倍,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苏联兴亡史》“同以往一样,到处找寻资金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购买粮食。1981~1982年,由于购买的小麦太多,震惊了世界市场。—瓦•博尔金著《戈尔巴乔夫沉浮录》图片资料:1979年苏联出兵占据阿富汗。由于勃列日涅夫实行干部任期终身制,导致其后期整个中心领导层年龄的老化,主要领导人均已年过七旬。1981年3月苏共其次十六大上选出的政治局14名正式委员中,平均年龄为75.5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谢尔佩83岁;8名政治局候补委员平均年龄也接近7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库兹涅佐夫81岁。——《勃列日涅夫时代》(勃列日涅夫)他任总书记之后,任用了大批亲信,包括自己的很多亲属。如勃氏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仅10年时间就从一个一般民警一跃而成为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在1976-1982年间大肆贪污受贿,酿成震惊全国的“驸马案”。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的很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心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沈志华《大国崛起与衰落》总结过渡:勃列日涅夫改革有肯定成效,经济增长较快,特殊是军事和综合国力增长快。后期经济陷入逆境,政治日趋僵化,政治腐败现象日益严峻。然而,勃列日涅夫并没有刚好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把这些问题遮掩了起来,表面上看社会稳定,但暗地里社会冲突波涛汹涌,因此有人说勃列日涅夫才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3、戈尔巴乔夫改革:新生OR毁灭学生依据课前学习,列举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方针,接着优先发展重工业(2)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吩咐,指导性安排代替指令性安排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私有化,实行租赁和承包。思索: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主要针对什么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些改革措施?(学生思索回答)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用市场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同时为加速经济发展,提出“加速发展战略”,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是错误的,加剧了苏联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思索:戈尔巴乔夫改革给苏联带来的新生还是毁灭?资料: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老师: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挽救苏联的经济,相反苏联的经济急剧下滑,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一是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同时,没有刚好调整严峻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而是实行加速战略,这是走错的第一步。二是经济体制改革未从农业起先,农业改革滞后,是苏联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难以顺当进行的一个重要缘由。三是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失误,使得改革难以奏效。四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两者之间失调,起不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当经济改革成效不志向时,戈尔巴乔夫快速转向政治改革,由于政治改革过于偏激,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社会混乱,没有为经济改革供应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过渡: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三人的改革有何异同?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相同:1.都是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结果成效都不显著,是失败的改革。不同:1.赫氏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全部制和商品经济入手;2.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变更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设计意图】三夫改革的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由于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中学生而言理解有肯定的困难。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引导学生深化相识、理解三位历史人物的改革措施,而不是停留在对改革内容的记忆上。在教学流程上,设计为先分再总,即先分别分析三人改革的措施,通过思索题和史料引领学生思索,培育学生的历史阅读实力和历史思维实力,最终再将三人的改革进行对比,使学生对这三个改革形成宏观相识。三、令人深思的苏联:通过数轴示意图,反映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轨迹对比老师:苏联曾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榜样,中国的经济改革晚于苏联,为什么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而苏联却走向了毁灭?材料: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维权合同2篇
- 2024年度花店绿植租赁合同3篇
- 居间工程设计2024年度合作协议5篇
- 《小儿支气管肺炎》课件
- 《手卫生规范管理》课件
- 2024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合同2篇
- 2024版库房货物保管服务承包协议3篇
- 2024年度建筑工程质量保修检测合同3篇
- 工厂代加工的合同
- 《天狼指标功能介绍》课件
- 中国国民健康大数据报告(1)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演示第四单元-空中飞羊教学反思
- GB∕T 7739.1-2019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金量和银量的测定
- DB63∕T 1841-2020 青海省农牧民住房抗震技术规程
- 田英章《千字文》毛笔字帖
- 台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 [中建]鲁班奖工程设备安装质量创优汇报培训PPT92页(多图)
- 特种设备登记台账(参考模板)
- 市政工程类建筑施工项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管控清单
- 基本螺栓扭紧策略PPT课件[通用]
- 废钢回收及加工配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