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5课《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5课《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5课《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5课《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惨绝人寰”“杀戮”“篡改”等,理解并正确运用。掌握新闻评论的特点,包括针对性、导向性、逻辑性等,能够区分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的不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阐述观点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深入分析新闻评论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收集信息,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对国家公祭这一主题的理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增强对和平的珍惜和捍卫。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新闻评论的文本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对国家公祭意义的阐述,明确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以及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的写作技巧。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公祭与世界和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培养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维护和平贡献力量。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文本内容。2.

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究课文。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4.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南京大屠杀和国家公祭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章内涵。5.

拓展延伸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采访等方式,拓展对国家公祭这一主题的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教学准备1.

收集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字记录等,制作教学课件。2.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字词理解、语句分析、观点阐述等类型。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收集关于国家公祭日的信息。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引发思考在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包括日军屠杀南京市民的场景、遇难同胞的遗体等(注意图片的选择要具有震撼力,但避免过于血腥而引起学生不适)。在展示图片的同时,教师进行简要的解说:“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图片时,内心一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是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展示结束后,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对南京大屠杀了解多少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初步印象和已有的知识,如大屠杀的大概时间、日军的暴行等。2.

引入课文主题在学生分享完后,教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铭记这段历史、捍卫世界和平的文章——《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公祭的意义。”(二)背景介绍与知识讲解1.

南京大屠杀背景介绍详细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城陷入了人间地狱。”结合历史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具体的数据和事例,如日军在南京屠杀的人数超过30万,他们用各种残忍的手段杀害无辜百姓,包括机枪扫射、活埋、刺杀等。同时,还讲述一些幸存者的故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的残酷。提问学生:“在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后,你们认为南京大屠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民族伤痛、国际关系、人类文明等角度进行思考,为理解国家公祭的意义做铺垫。2.

国家公祭日的介绍介绍国家公祭日的设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让学生思考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警示未来等方面进行讨论。3.

新闻评论相关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新闻评论的概念:“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或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它的主要特点包括针对性强,针对特定的新闻事件或问题发表观点;导向性明确,引导公众舆论;具有逻辑性,通过合理的论证来阐述观点。”举例说明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如消息、特写等)的区别。比如消息主要是客观地报道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新闻评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可以用简单的新闻案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和老师的讲解,谈谈他们对新闻评论的理解,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惨绝人寰(huán)”“杀戮(lù)”“篡改(cuàngǎi)”“呓(yì)语”“遁(dùn)形”等。指名学生朗读这些字词,纠正读音。对于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如“寰”“篡”等,进行重点强调和讲解。同时,解释这些字词的含义,可以结合课文语境,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如“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可以举例“南京大屠杀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让学生在课本上对这些字词进行标注,并通过抄写、组词等方式加强记忆。2.

朗读课文,概括内容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朗读结束后,提问学生:“这篇新闻评论主要围绕什么内容展开?作者表达了哪些主要观点?”引导学生从国家公祭的意义、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呼吁等方面进行概括。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如文章开头提到了国家公祭日的庄严仪式,中间阐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能被忘记以及公祭的意义,结尾强调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四)精读课文,分析文本1.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与学生一起讨论,明确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描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现场情况,包括庄严肃穆的氛围、人们的沉痛悼念等,为下文阐述国家公祭的意义做铺垫;第二部分(第4-7段),深入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揭露日军的暴行,强调历史不容忘记,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也是阐述国家公祭意义的基础;第三部分(第8-10段),阐述国家公祭的意义,包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捍卫和平等,同时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是文章的升华部分。让学生思考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头部分的情境渲染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中间部分对历史的详细阐述为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结尾部分则将国家公祭与世界和平联系起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广泛。2.

分析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举例论证的部分,如作者在描述南京大屠杀历史时列举了日军的各种暴行:“日军大规模屠杀、奸淫、纵火、抢劫等血腥暴行……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更加清晰、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日军的暴行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后文强调国家公祭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让学生再找一些文中其他的举例部分,并分析其作用,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对比论证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语句,如“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回顾过去,无论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都有着深刻的教训。一方面是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另一方面是和平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分析对比论证的效果:“通过将侵略战争的灾难与和平发展的福祉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和平的珍贵,更加强化了文章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的观点,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公祭对于维护和平的意义。”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对比论证来进一步阐述观点,并尝试进行改写。道理论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道理论证的内容,如“‘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分析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这些话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历史和和平的正确态度,引发读者的思考。”让学生收集一些与和平、历史相关的名言警句,思考如何运用到对国家公祭意义的阐述中。(五)深度探究,理解内涵1.

深入理解国家公祭与世界和平的关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国家公祭与世界和平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国家公祭是为佑世界和平?”各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代表们可能会提到国家公祭是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铭记,而这段历史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铭记它可以防止类似的悲剧在世界其他地方重演;国家公祭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和平的决心,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通过国家公祭,可以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历史真相,共同反对战争,维护人类的尊严等。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国家公祭不仅是对本国历史的尊重和对死难者的缅怀,更是对世界和平的一种守护,它有着深刻的国际意义。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公祭对于国际社会在教育、警示等方面的作用。2.

体会文中情感与价值取向提问学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与学生一起分析,文中既有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沉痛哀悼之情,又有对日军暴行的愤怒谴责;既有对历史的铭记,又有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和坚定捍卫。这些情感体现了作者尊重历史、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感受文中的情感氛围,体会作者的价值取向。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进行朗读,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六)拓展延伸,小组活动1.

小组采访活动准备与实施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布置采访任务:“同学们,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国家公祭和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认知情况,我们将开展一次小组采访活动。每个小组需要设计采访问题,采访对象可以是学校的老师、同学、家长或者社区居民。”引导学生讨论采访问题的设计,如“您知道国家公祭日是哪一天吗?”“您认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什么意义?”“您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吗?”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采访的礼仪和技巧,如如何开场、如何记录采访内容等。在小组采访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部分小组的采访,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

采访结果汇报与讨论各小组完成采访后,回到课堂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采访的情况,包括采访的对象、采访问题的回答情况等。汇报结束后,组织全班讨论:“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国家公祭和传承历史记忆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群对国家公祭和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认知差异、对和平的理解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七)角色扮演与辩论活动1.

角色扮演活动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设定情境:“现在我们假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就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扮演中国代表,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扮演其他国家的代表。”要求扮演中国代表的学生准备发言内容,阐述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原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意义。扮演其他国家代表的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或不同观点。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国家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但也要强调尊重历史事实的重要性。2.

辩论活动开展一场辩论活动,辩论主题为“国家公祭主要是为了铭记本国历史还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国家公祭主要是为了铭记本国历史”,反方观点为“国家公祭主要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在辩论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论据,可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担任主持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辩论,注意辩论的规则和秩序。辩论结束后,教师对辩论活动进行总结,指出双方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公祭既是铭记本国历史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举措,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八)课堂总结1.

内容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新闻评论的特点、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国家公祭与世界和平的关系以及文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等。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新闻评论的论证技巧、国家公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加深印象。2.

学习收获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如对历史知识的增长、对新闻评论写作的认识、对国家公祭意义的理解、在小组活动和辩论中的体验和收获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和补充,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如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