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新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丰新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丰新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丰新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丰新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丰新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新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月考试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研究"。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也很重视“来源”的研究。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莎士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竞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这三种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这般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的敬佩和感激,我自己却不肯学他们那样“斯文”,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筷子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创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莎士比亚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克白?”这种批评的价值是很少的。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主张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我自己觉得一个作品好就说它好,否则它虽然是人人所公认为杰作的《荷马史诗》,我也只把它和许多我所不欢喜的无名小卒一样看待。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

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画,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

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现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据、批评与欣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莎士比亚这门功课为例,是为了说明某些学者存在把考据当作欣赏的现象。

B.要了解《洛神赋》就需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由此可见考据可以帮助欣赏。

C.拉史实穿凿附会和因考据而忘欣赏,是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都会犯的两种错误。

D.近代法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追求对文艺的主观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教授所重视的对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的研究,这些都是“考据学"功夫。

B.就欣赏来说,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所以版本、来源及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事。

C.对于“法官”式的文学批评和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作者完全认可后者。

D.有文艺的嗜好就来谈文艺是不可取的,还应脚踏实地地做一些考据和批评的功夫。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所说的“法官"式文学批评的一项是()

A.“法官”式文学批评讲究“法”,也便是“纪律”,相信美丑有确定标准,并只能以此来衡量一切作品。

B.“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可《麦克白》是一部好悲剧,依据是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是不能做悲剧主角。

C.“法官”式文学批评是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其所持的批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的、全凭直觉的。

D.“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时保持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的一致性,违背这一原则创作的戏剧不值得欣赏。

4.文中画线句主要使用了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这对我们学习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褐纸鸢

牛维佳

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

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

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①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要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

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

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闭着嘴没吭声。

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

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

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鸢风筝。

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

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鸢就飞了起来。

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鸢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鸢。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

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鸢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

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②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鸢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鸢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

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轱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鸢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

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鸢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

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

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

方老的褐纸鸢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

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鸢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

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鸢,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缘而起。

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碑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

不多久,山上的纸鸢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

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鸢,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

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鸢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

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鸢。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鸢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

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碑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鸢,还有许多蝴蝶的、蜈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斑斓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③他凭空问了一句: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

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拔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

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鸢,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生动详细地再现了战争场面,并且引出人物高飞。

B.小说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描述高飞运用纸鸢传递情报的故事,塑造高飞这位革命先烈机智英勇的英雄形象。

C.褐纸鸢从传说变成了现实,小说构思高超,内蕴丰厚。但高飞不是传说,他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D.小说将方老去扫墓的故事套在英雄高飞的故事中,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及其原委,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应该”“还有"说明这一片土地,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再不来”“真没机会”,是老人要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做个了断。

B.句子②“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牺牲之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

C.句子③中借“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对话跨越了时空,“你还是那么年轻”,显示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一句话蕴含极大的情感力量。

D.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历史的角度、以全知视角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

8.小说以“褐纸鸢"为题,有何意蕴?结合文本,请加以梳理概括。

9.本文构思新颖,结构奇特,两种视角互为对比,形成张力。请以“亲历者和追随者”的视角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文本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

文本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寢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又见程顾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抗颜而为师”中的“因"与《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的“因"意思不同。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相同。

C.字,古代名之外另取的供人称呼的名字。字与名的意义可以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为三等,称作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遭受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骂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奋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程颐休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14.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①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张巡: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②嚼齿空:《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愤"都有收复难期,壮志难酬之意。

B.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C.颈联实写上林苑烟雨凄迷、衰草荒芜,洛阳宫月色清冷、颓垣遍地的景色,体现出家国的破败。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16.这首诗以《书愤》题名,重在宣泄感情,但诗人却没有让满腔怨愤都流于直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想请小李写一幅字,用以告诫自己防微杜渐,不玩物丧志。于是小李写下《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送给小王。

(2)在某市高中足球联赛中,一中足球队夺冠。守门员张猛多次精彩的扑球使对方一分未得。在表彰大会上,校长借用《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来赞扬他。

(3)在诗词里,古人常借头发表现容颜的美丽或抒发时光流逝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A: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导致的。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B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C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D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18.依次填入文中ABCD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表明坚韧不拔因此姿态

B.标明不屈不挠因此姿式

C.标明坚韧不拔从此姿式

D.表明不屈不挠从此姿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落伍,完全是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导致的。

B.这种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C.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D.这种落伍,完全是由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我们的民族将不再被人侮辱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革命已经获得认可,朋友遍于全世界"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森林不仅分布广泛,①。比如被称为“海上森林”的红树林,它们是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由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再如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榕树,茎和枝条能向下生长出许多气生根,接触土壤后形成支柱根,支撑榕树不断向外生长,因此“独木"也可“成林”;热带雨林中,乔木、灌木或藤本植物的树干、枝丫或叶片上,还生有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等,形成“树上生树"叶上长草”的景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②,但能达到森林定义标准的竹林也是森林。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竹子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竹产品已应用于日用品、工业制品等多个领域。

③。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调节气候的碳库,还是很多陆地生物栖息的家园。让我们了解森林,珍视森林,守护好地球家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给“红树林"下一定义。要求:使用单句,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他们都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一代人有一代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C3.C

4.①比喻论证。将考据癖学者比喻成食品化学专家,只研究分析而不加以品尝;将自己比喻成饕餮汉,直接获取咀嚼领略滋味。化抽象为具体,论证生动。

②对比论证。将“食品化学专家”与“饕餮汉"进行对比,表明作者否定因考据而忘记欣赏的方式,主张走进作品主观感受作品的立场。使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5.①知人论世,结合历史知识做一些考据,如了解此词为柳永的干谒之作。

②通过直觉领略作品美,如感受此词中的自然风光之美、声韵之美等。(“注重自我的情感和作品的交流或把自我放到作品中去感受美”亦可)

③能对此词之美作欣赏表达,如表达此词呈现出来的手法之丰、构思之妙等。

6.C7.D

8.①褐纸鸢是高飞侦查报信的工具,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中心意象。②褐纸鸢象征着高飞的英雄形象。③褐纸鸢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和代代相传,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9.①小说的亲历者是方老和高飞,他们的生命历程与中国革命战斗历史紧密相连。方老是叙事的主体,小说以方老的切身感知和记忆,带领读者回望历史,去了解漫漫长河中的无名亲历者。②小说的追随者是牛仔和一群少年。牛仔陪方老寻找革命英雄,一路感知先辈的荣光;那群少年在传统活动中纪念先烈,铭记并传承革命精神。他们已然成为祖父辈英雄的钦慕者和精神的追随者。③小说呈现了两代人重走革命路、寻找无名英雄的过程。亲历者方老带领追随者牛仔,寻找革命中牺牲的无名亲历者,在众多追随者放飞纸鸢的民俗中,有人年年纪念着无名亲历者的牺牲。

10.A11.B12.B

13.(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烧火做饭都来不及煮熟,又急急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2)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门口设了程题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期求学的人。

14.揭露了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

15.C

16.①用典抒情。颔联借苏武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城池,嚼齿吞牙,不屈而死的典故,表明自己有他二人那样孤忠品格,有天地可鉴。

②借景抒情。蒙蒙细雨,飘落草地,清冷夜月,静照残垣,更显宫殿建筑荒芜。“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③直抒胸臆。前面让天地鉴自己的忠心,最后表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情感。

1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