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检测卷(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例如“郊寒岛瘦"中,何谓“寒”?何谓“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诗歌(抒情诗)连故事、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所以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角度给诗歌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书面语言,成为了特异的语言形式。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甲】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炼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乙】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对诗人风格的描述,只能是一种近似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很自然的。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诗的思维离哲学思维是很远的,但又是很近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材料二: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丙】
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像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者的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天女散花般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丁】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
(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阐释了如何依据其特点欣赏中国古代诗歌。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如何欣赏诗歌,材料一认为分析语言最重要,材料二认为想像最重要。
C.材料一认为欣赏中国古代诗歌,不需要细密分析,而应注重直观的感受,靠的是欣赏者的悟性。
D.材料二认为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读者读诗时的想像活动。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屈原诗中的“木叶”到杜甫诗中的“落木"可以看到古诗中自然景物意象内涵的传承与丰富。
B.诗歌语言含蓄,内容跳跃,有不少的留白,因此读者欣赏诗歌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C.风格是古代诗人最高追求,读者对某一诗人诗歌的总体感受不同,对其风格描述也就不同。
D.要真正领悟诗中“三昧”,读者不仅需要丰富诗歌鉴赏知识,还需要提高哲学等领域的修养。
3.下列诗句不能印证材料一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4.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当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A.甲B.乙C.丙D.丁
5.请你从下面三句诗中任选一句,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向同学们分享你对中国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特点的认识。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100字左右。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绵长悠远的光明记忆
——祝贺光明日报即将迎来75周年华诞
肖复兴
最早读到《光明日报》,是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我在北京汇文中学读书,学校图书馆在五楼,一楼有个教师的阅览室。负责管理图书馆的高挥老师,看我爱看书,便特意带我到一楼的阅览室,这里有专供老师看的杂志和报纸。当时的报纸没有现在这么多,《光明日报》赫然在目。我喜欢文学,因此首先吸引我的是《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记得我在上面读到了翦伯赞、田汉、钟敬文等人的文章,还看到了邓拓的诗和华君武的漫画,这些作者的名字如雷贯耳,让我觉得《光明日报》很了不得。当时,我也看到了报纸上的《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民间文艺》等专刊,都是整版的大文章——那时毕竟还是个孩子,我装模作样地看,其实并没有看懂。
没过多久,这间阅览室关闭了。再次读到《光明日报》,是1975年夏天。那时,我刚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家从前门搬到洋桥,每天上班下班时,要在虎坊桥换一趟公交车。一天下班后,我在虎坊桥看到了光明日报社的大楼,就在前门饭店对面。中学时代读《光明日报》的情景,一下子恍若目前,在我心中一直是那么“高大上”的光明日报社,居然就在眼前,触手可摸,抬脚可进。
报社大门前的东侧有一排长长的玻璃窗,里面贴着每天出版的《光明日报》及其他报纸。每天下班路过这里,我总要贴在玻璃窗前,把各种报纸浏览一遍。报社在虎坊桥南的丁字路口东,报栏朝北,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好从西边射过来,辉映在报栏的玻璃窗上,光斑跳跃。玻璃报栏和报社大楼,都在光芒辉映之中,四周街市的喧嚣,似乎都被滤掉了。这里成了我的阅览室,是我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
报栏前的读报时光,止于1978年。记得那年春天,我在这里读到了《光明日报》上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初夏,我读到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有些内容没有完全读懂,却能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没过多久,我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很少有机会再到这个报栏前后来,得知我的中学同学王晨在光明日报工作,报告文学作家理由调到光明日报当记者,忽然觉得光明日报似乎离我不那么遥远了,那座大楼里有我的熟人呢!当时,我和理由一起在丰台文化馆编一本叫《丰收》的内部文学刊物,读到他写的不少报告文学,我便向他请教。后来,另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也调到光明日报。我不禁“蠢蠢欲动”,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光明日报的记者,遗憾的是,最后未能如愿。
进入80年代,因为写作,我渐渐地和光明日报有了联系。我最先认识的是光明日报记者秦晋。当时,我写的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举办讨论会,他给予我很大的鼓励。记得参加讨论会,他是骑着自行车来的。那时的文学评论家、文字与作者,都是那么朴素、平易。之后,我又认识了光明日报的另一位记者冯立三,我们还先后调到《小说选刊》参与复刊工作。冯立三是我的领导,对我的工作和写作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指导。后来,陆续认识了张又君、宫苏艺、韩小蕙、彭程等光明日报编辑,他们都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很多支持和鼓励。宫苏艺是我第一次在《光明日报》发文章时的责任编辑。彭程专门为我写过评论文章,刊发在《光明日报》。近年来又结识了一些年轻编辑,对我的投稿,他们的回信总是有见解,有批评,有时写得像一则简短的评论,也让我感受到温暖的友情。编者和作者之间如朋友一般保持通信的传统,如今难见了。
迄今为止,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近90篇文章——我自己都感到震惊,这是多么深的一段缘!晚年的孙犁先生曾经对我说,他愿意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原因有二:一见报快,二读者多。我也很愿意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而在众多报纸中,《光明日报》是刊发我文章最多的报纸之一。我的这些文章,有的被其他报刊转载,有的被选入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有一篇散文《孤独的普希金》,还被选入香港的中学语文课本。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散文《银色的心愿》,写一位荷兰的乒乓球收藏家渴望收藏我国红双喜牌的乒乓球。文章发表后,生产红双喜乒乓球的厂家与我取得联系,特意给这位荷兰人寄去了他们的乒乓球。此事足见光明日报的影响力,它帮助这位荷兰人,也帮助我实现了这一银色的心愿。
记得在一次会议上,我和宫苏艺相识,他热情地向我约稿,让我很是激动。那时候,我虽然写东西已有十几年,但还从来没有在《光明日报》的副刊上发表。其实,我一直希望能在《光明日报》,尤其是《东风》副刊上发文章,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个遥远的梦。在我心目中,报纸的副刊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地。在报纸上刊发文学作品,是“五四"以来的传统,很多读者是从报纸副刊上读到文学作品,进而认识作家。副刊扩大了文学的受众面,使文学产生了更广泛影响,它关注现实生活,滋养人心,在报纸上形成独有的一方园地。而光明日报的文学副刊,我早在读中学时就对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明日报社先后迁址到虎坊桥和两广路,两地都在城南。北京城南有办报传统,早在清末民初,很多报纸先后在城南创办。选址在此,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吧。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3日01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高挥老师特意让我到教师阅览室看书,是因为他发现我爱看书,他找到一个同样爱好文学的人,我得以第一次看到《光明日报》。
B.在下班路上看到了光明日报社的大楼,我瞬间回忆起中学时代读《光明日报》的情景,也拉近了我和《光明日报》的距离。
C.当我得知我有不少熟人在光明日报社工作时,我萌生了通过他们介绍成为光明日报记者的想法,可惜最后未能如愿,颇为遗憾。
D.文章写到孙犁先生曾对我说喜欢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原因,我得到启示,开始在报纸上投稿,最终取得了让自己都震惊的成绩。
7.关于作者在报栏前读报的相关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天下班路上的读报时光让作者十分快乐,“贴”字写出了作者认真投入的状态。
B.文章写玻璃报栏和报社大楼在夕阳光芒辉映下光辉灿烂,让“我"感觉难以企及。
C.在作者看来,1978年《光明日报》上刊登的那两篇文章能够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D.作者考上中央戏剧学院之后,在报栏前读报的机会就很少了,他的内心有些遗憾。
8.文章结尾为何写到光明日报社的两次迁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文中写到“《光明日报》是刊发我文章最多的报纸之一”,其中有多重原因,请加以梳理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注】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令A韩简B视C师D曰E师F少G于H我I斗J士K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表假设否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用法相同。
B.质,可译为“使……做人质"。用诸侯之子做人质,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可译为“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当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庸,表示反问,与《师说》中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购买粮食,秦缪公答应了;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以少胜多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被秦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的建议是杀死惠公,而公孙枝认为这样做不符合道义,亦不明智。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圉到秦国当人质,并且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地区的政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
(2)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
14.根据文本概括秦缪公的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即以“山水郎"自居,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不喜尘世,流连山水。
B.上阕将词人随性的生活与奇幻的仙境结合,虚实相生,颇有怡然自得之心理。
C.下阕写出了词人诗思之丰,酒量之大,还凸显了词人对世间功名富贵的鄙夷。
D.洛阳牡丹早负盛名,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意在体现高洁的名士风流。
16.本词被称为《全宋词》中最“狂"的一首,请分析本词是如何将“狂”体现得淋漓尽致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暑假期间,小明到天姥山游玩,他看到山中的古迹和美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马上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
(3)在开学典礼上,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校长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不负韶华,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两句古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①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18.文中①句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19.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分析文中②句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20.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1)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2)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3月23日,杭州2023年第四届亚残运会会徽、主题口号正式向全球发布。“向前"被确定为杭州亚残运会会徽。会徽的主体图形呈现了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运动员奋勇向前的姿态。10条半弧形的线条构成了竞技赛道,长短不一的线条由紫到红到黄呈渐变色,伸向远方,又如同奔腾不息的钱江潮。运动员奋力转动着轮椅向前,向远方挺进,造型犹如一朵朵在钱江潮中绽放的浪花,诠释出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英雄气概。“心相约,梦闪耀”成为杭州亚残运会主题口号。“心相约,梦闪耀"意在表达残疾人运动员通过参与亚洲残疾人的体育盛会,追逐梦想、传递快乐,为实现人生价值和光荣梦想而顽强不屈、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彰显了生命的尊严与可贵。
21.请对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22.下列各项中,与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D.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马、赛马、养马”是人才选拔培养的三种方法。“相马观"认为选拔人才最重要,因为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赛马观”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仅靠印象和经验,要像赛马一样,让大家在实际的岗位上竞争,最终脱颖而出的才是人才。“养马观"认为人才投资才是最具价值的投资,要取得持续发展,保持持续竞争力,就要做好内部人才培养。
兴国之道,人才为先。以上三种方法,哪一种对我们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D2.C3.B4.D
5.选第①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改变了词性,形作动,这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形象生动第写出了春风所到之处,大地一片葱绿的景色,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
②“绿”在这里是“染绿"吹绿”“唤醒了绿"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赋予春风以蓬勃的力量,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
③这个“绿”字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极富画面感和动态美,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选第②句: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颠倒了词序,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以打破常规的语言形式,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
②这两句诗以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洗衣女子归家的欢快和渔舟的轻快,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
③这两句诗颠倒词序,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极富画面感和动态美,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选第③句:
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运用了列锦手法,纯用意象组合,省略了动词和形容词,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的效果。
②这样的写法使语言简练到极点,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
③这种写法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极富画面感,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6.B7.B
8.文章结尾写到光明日报社的两次迁址,意在强调光明日报社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
通过提及报社的迁址,作者表达了对光明日报社的深厚感情和对其文化传承的敬意,同时也呼应了文章开头和中间部分,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
9.①《光明日报》影响力大,读者多,见报快。
②作者与《光明日报》的编辑、记者有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
③《光明日报》对作者的写作给予了很多支持和鼓励。
④《光明日报》副刊的文学氛围和传统吸引了作者。
10.DEI11.D12.C
13.(1)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
(2)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
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15.B
16.①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来体现。词人以天帝山水郎自居,想象自己向天帝借来权利,可以支配风雨,留云借月,可见其“狂”。又自诩诗词万首,饮酒千觞,从未将王侯将相放在眼中,以夸张之法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世俗的不屑。②塑造了行为疏狂、傲视权贵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玉楼金阙"代表权利和富贵,而“梅花”则代表词人的高洁和孤傲,词人即便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只愿插着梅花醉卧在洛阳,表现了词人洒脱不羁、淡泊名利之性情。
17.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8.①巧用比喻修辞,“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
②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
③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
19.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20.(1)“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如今他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
(2)“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比祭拜鬼神更重要,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班组分包协议
- 学校门卫聘用合同
- 2024年度房地产开盘LED宣传合同2篇
- 2024年度软件开发外包服务合同
- 2024二手购房合同涉及的律师见证服务协议3篇
- 装修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厂房装修合同合同
- 3β-Isodihydrocadambine-4-ox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年度设备维护合同:服装厂与设备维护公司的合作协议
- 3-4-Dihydroxy-2-O-methylanigorufone-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3届高考英语读后续写万能模板以及范文讲义
- 意识形态五个制度
- 物联网嵌入式技术教案
- 20%的氨水安全要求
- 2023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路径专家共识(最全版)
- 更换皮带滚筒安全作业标准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 美国大选-特朗普介绍(个人演讲PPT)
- 抗燃油系统检修作业指导书
- 高校辅导员培训PPT课件:辅导员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
- 湖南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