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明清史(1840年前)-2022年高考历史系统复习资料(新教材适用)_第1页
专题05明清史(1840年前)-2022年高考历史系统复习资料(新教材适用)_第2页
专题05明清史(1840年前)-2022年高考历史系统复习资料(新教材适用)_第3页
专题05明清史(1840年前)-2022年高考历史系统复习资料(新教材适用)_第4页
专题05明清史(1840年前)-2022年高考历史系统复习资料(新教材适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历史系统复习资料(新教材适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试卷)长沙市湘军高级中学陈海燕注1:中国古代史研究理论与前沿问题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传统史学:以考经释史为特征;代表人物:赵翼、钱大昕、王鸣盛等乾嘉学派学者。近代史学:以实证史学为代表;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新中国史: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主导;代表人物:郭沫若、侯外庐、范文澜、翦伯赞等。当代史学:对史学范式问题的关注;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文明史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构成。整体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范式认为1500年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主要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上述四种范式中,由于文明史范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包容吸纳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将历史上的文明与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人们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来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即文明史范式。同时,文明史范式对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影响也最大。附: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范式提供新主题;新范式的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如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新范式提供新材料;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新中国史前三十年的五朵金花:①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②中国封建土地问题;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④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⑤汉民族形成问题。新中国史学后二十年的热点:①历史发展规律与五种生产方式问题;②关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③关于历史发展动力与阶级斗争问题;④关于历史创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问题。近年来史学研究的关注点:①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②五种生产方式与中国历史分期;③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二)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1.问题提起的背景:①1970年代以来田野发掘的丰硕成果;②196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诸多研究成果对摩尔根和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模式的修正;③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和开展。2.讨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需关注的几个问题:(1)关于“文明”、“文明要素”和“文明时代”的概念内涵;“文明”(civilization)一词的广义与狭义:①指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征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传播很广、延续时间很长、其下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②指文化发展的某一阶段,文字及文字记录的保存已经出现,同时也有城市、先进技术(农业和工业)、众多的人口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3)古代文明标准的认定:城市、文字、金属加工和水利灌溉工程——〔英〕柴尔德:《城市革命》(1950)5000人以上的城市、文字和复杂的礼仪中心——〔英〕丹尼尔:《最初的文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1968)①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都市、文字与青铜器——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1985)青铜冶炼术、文字、城市、国家组织、宫殿建筑、庙宇以及巨型建筑——张光直:《古代中国及其在人类学上的意义》(1983)②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一体”: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一体结构。③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具体途径: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三)五种生产方式与中国历史分期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动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贯的主张,这就是人们所谓“五种生产方式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它把社会关系归结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论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主要集中在对“封建主义论”和“资本主义萌芽论”提出了质疑。黄宗智:明清的历史经验证明,商品经济不一定由资本主义式的谋利生产单位推动,它也可能由谋生存的小农家庭生产单位推动。它不一定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可能促使小农经济进一步过密化。他把这种伴随人口压力而来的过密型商品化,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西嵨定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早已指出,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民间仍是男耕女织传统经济的延续;产品虽然转化成为商品,却维持和巩固了封建生产方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色的封建国家来说,广大农民赖以为生的棉纺织业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其意义显然要比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重要得多。彭慕兰:主张18世纪以前江南与英国之间的经济成长方式大体类似,同属于“斯密型成长”模式,他还认为中国岭南、日本、印度、东南亚也不例外。彭氏极具原创性的观点是,整个18世纪传统世界各核心区都相对面临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地区性短缺,中国与日本的核心区生态环境并不比西欧糟糕,唯欧洲因海外殖民地与新能源的开发而成功地避免了本土的生态制约与马尔萨斯制约,中国内地与其他亚洲外围区则不能。如果欧洲不能从地下和海外的资源中获利,欧洲也只能沿着既往道路继续走下去。从逻辑上说,中国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可以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从历史实际说,至晚在明清之际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也确实可以找到资本主义萌芽。但某些手工业部门稀疏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要实现社会的转型,还需要具备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条件。如果有些条件不具备,或者发生了另外一些引起变数的条件,所谓“缓慢地发展”也就可以变成看不到尽头的“缓滞”。弗兰克:我们在其中生活的同一个世界体系,在地理大发现以前就早已存在。他分析了1400年到1800年世界经济的结构与发展,认为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便不是中心,也占支配地位。其主要的表现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68000吨),最保守的估计也占1/4到1/3。弗兰克写道:“本书将证明,欧洲是如何利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梁方仲:中国当时赋税货币化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财政运作的需要,白银流通也主要是在政府财赋的分配领域。这种来自政治体制的上游需求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导致下游民间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但这与因民间贸易增长而启动的贵金属货币大量流通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它也根本不能引发手工业、农业的同步发展,所以梁方仲称其为“虚假繁荣”。专题五:明清史(1840年前)一、破教材,找方法旧教材所属章节包含子目录新教材所属章节包含子目录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部分、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部分)、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部分、陆王心学、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本专题历史进行了大量的扩充,不仅完善了历史脉络、补充了经济方面相关的历史,还补充了关于疆域奠定和边疆危机的相关知识。本专题简省的知识点主要是文化方面的,陆王心学、李贽思想、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都只是简单介绍,可能是受制于篇幅,更有可能是突出明朝中后期的经济转型。二、破课标,抓重点2011年课程标准(适用到2019年)2019年考试大纲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标准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部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部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部分)3宋明理学。(部分)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备注:2020年起无考试大纲。破真题,找规律(一)20172021年全国卷(及部分省市)高考真题1.(2021年浙江卷)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2.(2021年浙江卷)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判断下列有关清代科技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B.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C.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D.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3.(2021年湖南卷)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图1《冰嬉图》(乾隆时期)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4.(2021年广东卷)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5.(2021年全国甲卷)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6.(2021年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7.(2020年全国I卷)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8.(2020年全国II卷)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质。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9.(2020年全国III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调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10.(2019年全国I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11.(2019年全国II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12.(2019年全国III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13.(2018年全国I卷)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14.(2018年全国II卷)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5.(2018年全国III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6.(2018年全国III卷)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7.(2017年全国I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8.(2017年全国II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二)20172021年全国卷(及部分省市)考情统计题号考察内容考察知识点考察范围分值1清代王夫之唯物论思想清代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清代文化史2分2清代科技发展成就清代科技发展状况清代经济史2分3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民族间的民俗交融清代文化史3分4明代庶民和生员的衣着规定明代的等级制度明代文化史3分5明代秀才对地方官的不同态度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明代文化史4分6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明清时期主流价值观明清文化史4分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清代儒家思想观念浓厚清代文化史4分8明代官府向工匠征收银两代替实物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明代经济史4分9万历年间张居正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明代内阁首辅权力膨胀明代政治史4分10明中后期运河沿岸棉花棉布销售情况明代地区经济的差异明代经济史4分11明清时期大商人的资本膨胀明清时商业规模扩大明清经济史4分12乾隆时期佃户群体壮大清代自耕农发展情况清代经济史4分13明朝君臣把长颈鹿认作麒麟明代朝贡贸易明代文化史4分14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情况明清戏曲的发展明清文化史4分15古代国家支持药学典籍的编辑古代药学的发展情况明代科技史4分16明中后期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明代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明代文化史4分17明后普遍使用玉制器皿做饮食器具明代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明代社会史4分18明代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情况明代司礼监和批红制度明代政治史4分(三)20172021年全国卷(及部分省市)命题特点和趋势1.从试题考察内容来看,第45题很大概率是明清史(1840年前),但主要考察明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状况,19道真题中,政、经、文题目数量比例为2:5:11,明显偏向文化史。2.从试题考察趋势来看,20202021年主要考察明清时期文化、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用清代《嬉冰图》来体现民族融合,体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等“三新”命题趋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考察。3.结合旧教材、新高考的材料题、选做题来看,全国卷中这一阶段历史出材料题和选做题的频率适中。四、重难点知识梳理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学习重点:明朝复杂的外部环境难点:正确评价内阁、海禁等政策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2、明朝的政治:(1)政治制度的变化:中央:明太祖:中央:①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废除丞相和丞相制度,并下令后世不得再立丞相。③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④司法方面:设立三法司,并创立特务机构锦衣卫。⑤改革科举:规定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八股取士。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成祖: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创立,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宣宗:内阁取得票拟权,司礼监宦官取得批红权。明神宗: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品秩较低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决策,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内阁权侵六部(2)废宰相的原因及其实质(影响):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②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丞相权势过重。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评价:⑴中国历史上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⑵一方面有利于防止相权过重,稳定统治秩序;⑶另一方面会导致朝中辅弼无人、宦官干政等危害统治。内阁制度①原因:宰相制度的废除,皇帝事务繁多。②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咨询机构。③职能:“票拟”权(也即建议权)。④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只是内侍顾问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本质)。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1)时间:公元14051433年,明政府派遣郑和从刘家港出发,七次下西洋。【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性质:朝贡贸易。(3)评价:积极: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局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2、戚继光抗倭(1)背景:明成祖晚年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倭寇与中国商人、海盗相勾结。(2)结果:明廷派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取得台州大捷等胜利,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后,隆庆年间,明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史称隆庆开关。3、西方殖民者西来(1)国家:1553年葡萄牙入侵濠镜澳(澳门)、1623年后荷兰、西班牙先后入侵台湾。(2)借鉴:以史为鉴:中国要关注海防问题,重视海洋权利,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民族关系)(一)经略边疆(列表总结)地区措施蒙古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俺答汗)、互市贸易藏族地区封授;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影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明清易代:满洲兴起、清朝入关女真发展史:16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帝时期,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拓展】明清两朝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原因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秦汉隋唐宋元备注

君权与相权斗争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中朝与外朝(决策、执行)、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参知政事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君主专制中央与地方斗争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削王国势力)

文臣为知州,通判,转运使行中书省,路、府、州、县,宣慰司中央集权进程建立巩固完善加强新发展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学习重点:1)君主专制强化的双重效果2)疆域的奠定难点:疆域的奠定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表现: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3、清朝政治: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康熙:设立南书房,推行密折制度;雍正: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奏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作用:①多渠道了解下情;②提高行政效率;③强化对官僚机构及官员控制;④加强皇权。(2)军机处原因: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特点:精、简、密、速。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使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如康熙帝时的《明史案》。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二、疆域的奠定: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疆域的奠定: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版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东东临太平洋东北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北北接西伯利亚西北西北达巴尔喀什池西西跨葱岭西南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南南至南海诸岛东南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2)维护统一的斗争①西南平定三藩(康熙帝)。②东南统一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③西北平定蒙古准格尔部(康熙)与回疆大小和卓叛乱(乾隆)④东北反抗沙俄的侵略(康熙帝)中俄《尼布楚条约》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2)对边疆的管辖1.对西藏的管辖(册封、设机构、立法等方式)(1)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2)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3)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2年,乾隆后期正式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西藏直接隶属中央,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事务,清朝对西藏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4)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从制度上对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2.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对比汉朝、唐朝、元朝)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对天山北路蒙古族实行盟旗制度。3.完善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①在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户口、宗教事务。4.地方制度调整明代的督抚属于都察院,只是地方监察机构,清代时,督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不再隶属于都察院,代表中央行使地方军政大权。内容:全国分为18省,一省长官为巡抚,掌地方行政;几省设一总督,掌军政。5、对西南地方的管辖:平定三藩之乱后,1726年,雍正推行“改土归流”,强化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表现①人口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源的严重紧张。伴随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人口迅速增殖,人地矛盾和资源危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②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发生了白莲教起义。④外部危机四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1757年,乾隆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由,下令只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通商。作为其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拓展】1、闭关锁国政策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②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学习重点: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2)思想领域的变化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1)明代农业发展状况:①新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玉米、甘薯的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③粮食生产中心移动,“湖广熟,天下足”。④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出现了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雏形。明代手工业的发展:①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②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变在货币、商人、市场①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②地域性商帮的崛起: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③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局限:①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②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明朝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从而形成陆王心学。代表作有《王文成公全书》。①宇宙观:心即理也。属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②伦理观:“致良知”。③认识论:知行合一。(2)明清进步思想家(特点:具有反封建,带有民主的色彩)李贽(明末):号卓吾。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代表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黄宗羲:梨洲先生,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亭林先生,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政治上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济上主张“经世致用”,思想上主张“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船山先生,代表作《读通鉴论》。政治上主张“耕者有其田”,经济上主张“经世致用”,思想上“反对天命论、生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小说与戏曲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逐渐商品化,风格也更加市井化,成就显著。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1)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达到新高峰,成为古典文学的瑰宝。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②其他小说:《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③短篇小说:“三言”“二拍”。(2)书法和绘画:①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②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写意画)成就突出,如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等。(3)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舞台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形成京剧。2、明清科技及其特点:以总结性为主,缺乏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未转化为近代科学(即实用性、经验性、封闭性)①医学: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②农业: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③手工业: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④地理和地质学: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的书籍。3、图书:古典文化进进入总结时期,以官修为主。①《永乐大典》:明成祖时官修,辑入七八千种图书,共两万余卷,一万一千余册。②《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雍正时官修,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③《四库全书》:清乾隆时官修,我国最大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类。【拓展】经世致用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治学思学思潮,经世致用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程上古时期(神话传说);先秦时期(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唐代时期(诗);宋代时期(词);元代时期(曲);明清时期(小说)。真题演练1.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3.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调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4.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5.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6.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质。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8.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9.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10.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11.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3.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元朝1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16.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白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17.“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8.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9.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20.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21.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22.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23.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2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5.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6.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27.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右图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8.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29.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30.“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3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32.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33.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3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35.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判断下列有关清代科技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B.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C.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D.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36.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图1《冰嬉图》(乾隆时期)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图5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2.(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材料二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浸溢、决口达20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据(清)《永定河续志》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已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他认为“吏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整饬吏治所取得的实效。(4分)【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BDACADDCADDBDBBDDBAD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DDACCCBDCBBBBDBC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答案】标示:见上图。理由:卫所是明代创办的特殊制度,以军事组织的形态出现,遍布全国。总体来说,明代督司卫所主要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尤其是西北、东北以及西南等中原与少数民族交界的地区。就北部来讲,明朝初定,被推翻的元朝统治集团残余势力仍在西北、东北进行顽强反抗,图谋恢复,并且不断骚扰边境,还引发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为防蒙古南侵,明朝重新修缮了长城,又陆续设立了从东北到西北的九个军事重镇,俗称九边重镇。与此同时,元朝统治的时候,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明代督司卫所在边疆地区不仅承担着边防职能,而且在这种组织方式下管理地方,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特征。后来,蒙古哒哒部与明修好,双方在边境开设互市,漠南卫所逐渐废弃或内迁。而与此同时,明代后期东北部的女真部落逐渐强大,使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东北边疆的统治,不得不在与女真交界处密集设立卫所。2.(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答案】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答案】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答案】评析:广州十三行是海禁政策的产物。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但随着五口通商,海禁政策被打破,十三行失去了其政府控制下的优势,逐步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答案】发展状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外来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答案】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举例: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答案】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答案】示例:标题:《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与坚守》论述: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万流归宗”的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到汉唐经学,再到宋明理学的转变,可以说它在嬗变中有坚守,在坚守中嬗变。对外,儒学与佛、道、玄之间长期斗争、吸收并融合,最终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在儒学内部,汉代今古文经学、南北朝的南北学、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间的论争、吸收和融合,才有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思想明珠——儒学。但,儒学中的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一直在坚守,儒家的“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一直在坚守。正是因为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的嬗变,所以才能源远流长,同时也因为儒家思想有着最“初心”的坚守,所以它才闪烁着超越时空与种族的光芒。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答案】主要措施:改行河道,设堤防系统;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建立减水坝,稳定河水流向。(6分,每点2分)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河水泛滥带来的灾害,保护了北京城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同时河道淤积严重,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4分,每点2分)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答案】原因:①时代背景:阮元生活在注重考据学的清代,受到“清儒”的影响,强调实事求事。②理论因素:宋明理学自身的弊端,一是“遁于虚”,陷入没有结论的争端,二是涉二氏(即佛、道),阮元认为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具有先验论的“空言”等,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新内涵:①“善怀疑”,“善寻问”,提倡怀疑、批判精神。②“实事求是”“求真是真非”,注重实践,强调学以致用。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答案】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答案】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6分)【答案】举措:直接考察高级官员;重点考察官员的德才;表彰(奖励)廉吏。吏治思想:强调官员表率作用;清廉为重;察吏为安民(治天下)。(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整饬吏治所取得的实效。(4分)【答案】实效:官吏治理能力提升;官场作风改进;社会局面安定;开创康乾盛世(国力强盛)。模拟试题1.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 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2.明朝政府在科举中普遍采取“优养”措施,生员、举人参加乡试、会试,岁贡生员入京,皆给予盘缠补助。这体现出()A.民众贫富差距的消弭 B.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C.科举考试程序的优化 D.政权社会基础的扩大3.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体现了()A.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C.户籍制度逐渐废止 D.等级制度的解体4.《明宪宗实录》记载:“兵民服色器用,已有定制,近在京多犯越,服用则僭大红织金罗缎,遍地金锦……下至倡优,亦皆僭侈。”此后明朝实录记载朝臣请禁服饰违式、习尚奢僭的建言及中央所颁禁约,更是层出不穷。这表明当时()A.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思想解放推动习俗变革C.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D.政府政策改变社会习俗5.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 B.冲击了抑商政策C.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 D.有利于稳定边疆6.明朝中后期,外来白银取代本土白银占据中国货币市场的主要地位。其中,1570—1644年有约12620吨美洲白银流入中国。这表明当时()A.中国手工业占据优势 B.海外贸易受政府重视C.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7.1573年,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和瓷器22300件,总值30万比索,折白银7.5吨,贸易利润高达600%.当时,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据此可知,明朝()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的货币 B.与世界贸易联系加强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8.借传教名义,耶稣会士将格物之书、自鸣之钟、不鼓之乐传入中国。这一现象发生在()A.开元盛世 B.南宋之时 C.明末清初 D.近代以来9.明代赋役改革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三大进步趋向,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役改革()A.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 B.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C.顺应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 D.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