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3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1页
考点03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2页
考点03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3页
考点03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4页
考点03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3课外文言文(道理启示类—寓言)及限时训练·模块一道理启示类—寓言·模块二浙江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模块一模块一道理启示类—寓言常见道理启示的概括:处事待人1、给别人提意见,要讲究方法,使他人心服口服。或者: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爱听好话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严加防范.(2)奉承拍马是小人的伎俩,我们要时刻提防.4、有时用善良和宽容来感化身边有错误的人,或许会更有效5、人和人之间交往不能仅仅为利,应该讲究信用6、要珍重眼前的真实的人与事,不要妄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7、不懂装懂,盲目模仿;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8、人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若答:我们要有宽容之心。给1分9、背弃诺言没有好下场。或: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出尔反尔。(2分)10、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11、劝谏卫侯要任用苟变这样的人才,取其之长,弃其所短(切不因他的短处掩盖人的长处)12、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点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即可)讽刺批判1、讽刺那些一味教条,不知变通的人2、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3、讽刺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4、通过讽刺汉世老人的吝啬,告诫人们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5、自私自利,聪明反被聪明误6、讽刺了因小失大的愚蠢行为(或: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方法)实践真知1、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鲁莽从事要不得)2、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过犹不及3、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循序渐进.4、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5、观察事物要细心(或细小的错误也会影响真实性;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等)6、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7、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8、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9、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10、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或: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等等。3分)7、凭一己私利为人处世,最终受害的反倒是自己11、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12、凡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例题精讲】(教学建议:题目难度都不大,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翻译以及道理的思考)例题讲解,归纳方法(一)逆推思维法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题目: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因为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此文为欧阳修著)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只有一个“面”的文章,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结果开始思考:范仲淹为什么会“遂大通‘六经’之旨”?从前文中得出答案的关键词是“刻苦勤奋”;再往前推,他为什么会刻苦勤奋?得出关键词“逆境”。最后概括一下答案要点即:天才出于勤奋,逆境出人才。)

总结:(方法一)这一过程称为

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二)正反思维法阅读《歧路亡羊》,完成题目: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翻译: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已经率领他的同伴们去追捕,还要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追。杨子说:“唉!就丢了一只羊,干嘛去这么多人追?”邻人说:“因为路上的岔道太多了。”等人们回来了,杨子问道:“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说:“丢了。”杨子问:“为什么会丢了呢?”邻人说:“岔道上还有岔道,我们不知道它跑哪条道上去了,只好回来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有对立面的文段,就须正反面思考,以备答案的完整性、规范性。思路可以概括为:

为什么(找不到羊)→因为歧路多,不知道如何去找。

怎样(能找到羊)→找准道路,明确方向。

如此思考就可以从正反两面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不能明确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成功的道路。)

总结:(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三)角色思维法阅读《效为敝车》,完成题目: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注释】顾:理睬

相属:连续不断翻译:越国没有车,有一个旅游的越人在晋国和楚国的交接处的郊外弄到一辆车,车轴腐朽并且车轮破败,车辕已经被毁坏了。已经没办法再用了,但是越人的家乡没有。于是用船载回去,并且告诉乡亲们,看到的人相信了那个越人的话,以为坚固的车就是这样造的,就都纷纷效仿做成相似的样子.一段时间后,别的国家的人看到了笑话他们车子的拙劣.越人不信他们的话,没有理会.到了有外敌侵略越国的时候.越国就用这样简陋的车去御敌.结果,车都坏了,打仗败给了敌人,但始终不知道真正的车是怎么造的。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因为本文角色主要有三:游者、同乡人和越人,所以在思考时,就需要从“游者”、“同乡人”和“越人”三个角色、三个角度去明确思路。先从“游者”的角度来看,他自己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车,就拿回来炫耀,并且仿造这样的破车,从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盲目的以自己的主观去分析和判断去做事情,应当实事求是。再从“同乡人”的角度思考,他们将“游者”的炫耀信以为真,从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有自己的主见。最后从“越人”的角度思考,越人因为不相信晋楚之人的嘲笑劝告而最终大败,从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如此得出的启示才能不至于偏颇,答案才会规范完整。)总结:(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小结:

在运用方法进行概括启示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留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留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巩固练习】1.阅读《凿壁借光》,完成题目:(难度★★★★☆)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2.阅读《哀溺》,完成题目:(难度★★★★☆)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翻译: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河中间时,船破了,人们都奋力游向对岸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会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越来越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地向他喊叫道:“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性命都将要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那个人)还是摇了摇头。于是淹死了。【注释】蔽:蒙昧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3.阅读《秦西巴纵麑》,完成题目:(难度★★★★☆)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②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③。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译文: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放走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走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

②窃:私自。

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思考: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主要运用哪种方法?)模块模块二浙江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浣衣①于水。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②视久之,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④,竟不知怪。虎亦卒⑤去。意⑥虎之食人,必先被⑦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选自《书孟德传后》,有删改)【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熟:仔细。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痴:此指无知识。⑤卒:终究,终于。⑥意:估计,推断。⑦被:施加。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3.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答案】1.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2.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3.两个小孩面对老虎,(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可见初生牛犊不怕虎。启示我们:对所有艰难困苦、挫折、磨练,都不应该望而生畏,自伤锐气,应当无所畏惧,这样才能成功有望。【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故断句为: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庶几:希望。惧:惧怕。而:但是。痴:无知。怪:奇怪。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原文可知:小儿因“痴”不怕虎,老虎最终无计可施离开了。这告诉我们:当困难来临时,无所畏惧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据此归纳即可。【点睛】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这个人不是有战胜老虎的本领,而是他的胆气压住了老虎。齐大饥①,黔敖为食于路②,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⑥,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⑦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⑧,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为食于路:在路边准备好饭食。③蒙袂辑履: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昏花无神的样子。⑤奉:捧着。⑥嗟:叹词,表示呼唤。⑦唯:因为。⑧从而谢焉:(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1)来食

(2)扬其目而视之5.下列句子停顿及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B.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C.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D.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7.联系孟子的《富贵不能淫》想一想,文中的“饿者”能否称得上“大丈夫”?为什么?8.我们在赞叹“饿者”的气节之余,又该从黔敖的言行举止中汲取哪些教训,作为今后参加公益活动时的借鉴呢?【答案】4.动词,吃。代词,指黔敖。5.B6.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7.称得上;因为孟子曾说过“贫贱不能移,此之为大丈夫”,按照这个标准,那个“饿者”宁死不食“嗟来之食”,有骨气,堪称“大丈夫”。8.示例:对待穷困的人或者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能以施舍的、恩赐的态度对待,而要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以人格的尊重,态度谦和。【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来吃(饭)。食:动词,吃。(2)句意: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之:代词,指黔敖。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意思是: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因此应断句为: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故选B。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予,我;唯,因为;食,动词,吃;食,名词,食物;以,才;斯,这个地步。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由选文“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可知,那个“饿者”宁死不食“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堪称“大丈夫”。8.本题考查认识看法。开放性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启示即可。示例:做公益活动,或帮助他人时,应该尊重他人,平等相待,举止大方得体,言语委婉恳切;不能有居高临下、施舍于人的心理,更不能在言语行动上做出有辱他人人格尊严的事。【点睛】参考译文: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③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注】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④录:此处指邀请。9.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傍有积薪关联教材场主积薪其中。(《狼》)(1)积:终亡火患使用词典选择义项亡:①逃跑;②丢失;③无,没有。(2)亡:主人乃寤,而请之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寤:睡醒。(3)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B.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C.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D.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2)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1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写出两点。【答案】9.堆积无没有觉悟醒悟10.C11.(1)换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搬得远一点,不然的话将会有火灾。(2)先前假如听了客人的话,(今天也)不用破费杀牛置酒。12.示例:①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②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傍有积薪”句意: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场主积薪其中”句意:场主人在场里堆积了很多柴草。积:堆积。结合关联教材的方法可知,“傍有积薪”的“积”也是堆积的意思;“终亡火患”句意: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结合使用词典选择义项“亡:①逃跑;②丢失;③无,没有”可知,“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主人乃寤,而请之”句意: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结合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可知,“寤”是睡醒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主人乃寤”的“寤”同“悟”,是觉悟、醒悟的意思。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分析,“俄而”是时间词,故在“而”后断句;“家果失火”中“家”是主语,“失”是谓语,“火”是宾语,故在“火”后断句;“邻里共救之”中“邻里”是主语,“救”是谓语,“之”是宾语,故在“之”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可断句为: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故选C。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远,;且,将要;句意为: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有发生火灾的隐患。(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更(换),远(使……远离),薪(柴草),且(将要),患(灾祸)”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乡(先前),使(假使,假如),牛(杀牛),酒(置酒)”要理解正确。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主人不听客人的劝告,导致了火灾的发生。灭火后,起初只知道感谢救火的人,没有反思起火的原因,忽略了当初善意劝谏的人。据此可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防患于未然。【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客人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13.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列子①学射,中②矣。请③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④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选自《列子·说符》)[注]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②中:射中了靶心。③请:请教。④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丢掉。(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弗知也

②非独射也(2)列子学射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①弗:不②独:只,仅仅(2)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射箭的道理和治国修身的道理一样。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③只有掌握事情的规律,才能做得更好。【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弗知也:不知道。弗:不。(2)非独射也:不仅是学习射箭。独:只,仅仅。(2)本题考查主旨概括。结合选文“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可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射箭的道理和治国修身的道理是一样的。结合选文,列子学射箭,关尹子问他射中的原因,直到列子找到了射中靶心的原因,才说可以了,据此分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且只有掌握事情的规律,才能做得更好。【点睛】参考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存亡,而关心为什么会这样。”14.阅读回答问题。棘刺雕猴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①。”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②。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③,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④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⑤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何以理⑥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②五乘之奉:以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乘:方圆六里为一乘。③不入宫:不到内宫去。④晏阴:即阴阳,半阴半暗或阴晴交错的时候。晏:阳。⑤台下:郑国的地名。⑥理:指刻削。(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燕王说之②燕王因养卫人(2)用“/”给文段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3)读了这个故事,你肯定有所启发。请把你想对燕王说的话写下来。【答案】(1)同“悦”,高兴。因而(2)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3)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而且要把自己的学习当作是一种责任,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详解】(1)本题考查解释词语。①句意:燕王很高兴。说:同“悦”,高兴。②句意: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因:因而。(2)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我是做削刀的人。各种微小的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故可断为: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3)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如果不是冶者以自己冶炼的经验告诉燕王,这个卫人不可能在“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才找到卫人,提出看看他的削刀。卫人怕自己的骗术暴露,就逃跑了。这告诉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否则就可能受骗。由此可得:大王,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学习,只有终身学习,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避免受骗。【点睛】参考译文: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人说:“请让我用棘刺的尖端雕刻猕猴。”燕王很高兴,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供养他。燕王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弥猴。”卫人说:“君王要想看它,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母猴。”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郑国有个为国君服杂役的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人。各种微小的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燕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人说:“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用什么来刻削?”卫人说:“用削刀。”燕王说:“我想看看你的削刀。”卫人说:“请您允许我到住处去取削刀。”趁机就逃跑了。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③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注释】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④录:此处指邀请。(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傍有积薪关联教材:场主积薪其中。(《狼》)①积:终亡火患使用词典选择义项:亡:①逃跑;②丢失;③无,没有。②亡:(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B.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C.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D.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写出两点。【答案】(1)堆积;无,没有(2)C(3)①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②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场主积薪其中:场主在里面堆柴。句意:旁边有堆积的柴草。积:堆积。②句意:始终没有火灾。结合词典义项可知,亡:无,没有。(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而火被扑灭。故断为: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故选C。(3)本题考查得到的启示。结合“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启示我们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结合“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可得到启示:应多听取别人的建议。【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客人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柴草搬远一点儿。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回答。不久,这家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来答谢邻居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坐在上座,其余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就座,但没有邀请建议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杀牛摆酒席,最终也不会有火灾。现在按照功劳来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弯曲烟囱、搬离柴草的人没有收到邀请,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前去邀请那个人。造酒忘米[明]江盈科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注释】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也。”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选自《雪涛谐史》,有删改)【注释】诮(qiào):责备。16.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汉语词典》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尔第不循我法也”中“循”的含义是(

)(填选项)A.遵循 B.顺着 C.安慰,慰问 D.同“巡”,巡视17.文中造酒之人忘记下米固然可笑,但也有着深刻的寓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有益的启示?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6.A17.启示:凡事应该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正如文中的造酒者,酿酒时连最基本的材料——米,都忘了放,怎么能酿出酒呢?有时候做事不成功,要先想一想自己做的过程是否有缺漏,再去询问传授方法的人。不然容易冒犯他人,也让自己成为笑话。【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本句的意思是: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结合字典释义可知,句中“循”的含义为按照,遵循,故选A。17.本题考查内容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理解文本,多角度思考,准确表达自己想法。本文通过叙写一个想学酿酒的人,酿酒时忘记放入粮食而未能酿出酒,反而去责怪酒家的故事。文章中“世之学者,忘本逐末”就是本文作者想说的道理。从酒家角度看,当别人向自己求教时,一定要注意对方的品性,讲究态度与方法;从造酒人的角度看,听讲时要认真,仔细,要听到精髓,抓住重点;从阅读者角度思考,凡事应该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总之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就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是水的味道,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啊,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直接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了,与这个人有什么不同!18.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