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昔阳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检测卷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还有受众,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
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
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这个时代
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
产生过重栗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
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
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
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
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
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
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
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人权利被
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
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
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
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
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
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
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
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个更美
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
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
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这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
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
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
考、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
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
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
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
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
,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
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让民众直接
出来解决问题,光靠我们学生不行,我们必须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
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
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
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
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
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
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下还有受众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
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转译为
“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
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
这种觉醒的典型事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
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这是
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
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
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鲁迅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
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柳青1959年创作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再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
时种种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径。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了1945年初国民党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弃暗投明,
成为潜伏在军统的地下党的故事。
4.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5.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基本相同。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崇高与卑下
严歌苓
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郑小三儿来发牢骚骂社会:“当今什么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
儿!”十号原先是个两进的院子,住七户,两年前院子归了郑小三儿,他买了。不久就再没见
十号的住户上胡同口的茅房,他们一家有了一个抽水马桶。光马桶郑小三儿一月收他们七十块,
房钱另算。两年里头,七户全搬了。街坊们当面就说郑小三儿:“你真缺德——人家住了几十
年了,末了还是让你撵了!”
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不高价我挣谁的钱?”“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他拈出其
中的六张十元钞票。
“还差一半。”他说。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你拿去吧。"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全世界最有名
的歌星!唱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她来请我看戏!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她道:“你买的?”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
一张票值五十块美金!……”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
证明她没把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剧场门口早就没地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他想,原
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已把价钱
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
住少年,问:“卖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
有五个台阶,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
的天。先进去的人们都表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郑
小三儿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
大门走去。老头看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
神志。
“一百九!……”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
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幕前曲轰响起来。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
他低声却不容置疑地说:“两百!”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
皮把“皮尔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心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
这宫殿的大门口,出卖他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
缺这两百美金。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这是张
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
“WeLoveYou,PAVAROTTI!老帕!...”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栗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
的。严歌苓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
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
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用许多细节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的音乐词典,钱
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孩对音乐的热爱。
B.作者借街坊邻居拿郑小三儿发财发的牢骚话来影射社会中有着追求金钱的强烈欲望的人们,
他们虽然发了财,却并不被人看得起。
C.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
了人性的复杂,回味无穷。
D.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飕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
引人注目,牵人心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音乐的直接描写“幕前曲轰响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大幕”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B.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
天性受到压抑时的心理状态。
C.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
别人尊重的心理。
D.“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
中挣扎后的心灵突围。
8.郑小三儿为什么不愿意把票卖出,却又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9.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本文是如何设置情节使得故事精彩
饱满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
狰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日:“贼起沙弗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
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
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日:“可击矣。”
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
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
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木年日:“《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
靖日:“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
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
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日:''《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
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①,鼓作斗
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
机②,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
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室久而为敌所诱
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
条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弥,文中指越,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不同。
B.山东,多指嵋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
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
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
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
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
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
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曹东谷韵
谢防得①
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
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
不为苏武即龚胜②,万一因行拜杜鹃③。
【注】①谢杨得,南宋末年爱国诗人。②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
绝食而死。③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表明“纲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处的“纲常”可指爱国情怀、民族气节。
B.颔联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唱一曲正气歌。
C.根据颈联内容及酬和诗特点,可以推测出诗人朋友曹东谷可能是一位游仙论道的高人。
C.本诗意绪慷慨激昂,语言清新淡远,朴直而有韵致,言为心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16.《宋史》评价谢杨得“以忠义自任”,请分析这种忠义之情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屈原《离
骚》中的名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
的豪情。
(2)小明在写作以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征文时,引用陆游《书愤》中
“,”两句,描绘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克敌制胜的豪迈之情。
(3)音乐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感受,但要用语言美来呈现并不容易,唐朝诗人们常用比喻的
手法来描摹音乐,",”就是用比喻来表现音乐的佳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月光透过路边的枝丫,毫无保留地倾泻一地,像刚洗涤后的绸缎,柔柔的,像婴儿的皮肤,
滑滑的。抬起头,看到的依然是月亮那亲切而柔和的面庞。此时,因身心都被月光包裹,便感
觉不再寒冷。月光里总夹杂着乡愁的味道。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可以根转于江湖之中,可以
承受①的劳苦,可以借酒消愁,却难以割舍月光带给他们的情怀。那澄澈如水的月光,
在不经意间就触动了他们的心弦。所以,连②的李白也不禁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连豪迈潇洒的苏轼也敌不过“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伤;连林清玄也
愿温一壶月光下酒,在朦胧中沉醉。他们珍藏月光,珍惜这撩人心绪的千古绝唱,因为只有月
光能听懂他们的心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①②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月光透过路边的枝丫,倾泻一地,像刚洗涤后的绸缎一
样柔,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滑”,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直升机除了可以正常飞行,还可以“悬停”在空中进行作业,这也是直升机区别于一般固
定翼飞机的一种特有的飞行状态。①?这要从它的飞行原理谈起。任何东西
想要离开地面,都需栗克服来自地球的吸引力,即“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它将
地球上的物体紧紧拉住,飞机想要升空,那必然需要一种向上的力量来克服重力,等于说有个
力量——“升力”把它往上拉,②,飞机便可以离开地面,升上空中。当升
力与重力相等时,直升机在空中的垂直位置能够保持不变。旋翼运转时形成的桨盘平面,向不
同方向倾斜时,可以抵抗四周的气流,使直升机在空中的水平位置保持不变。而直升机的尾桨
抵消了主旋翼的反向力矩,避免机体自旋。由此一来,③。
也就是说,直升机的悬停主要是依靠旋翼上下压力差产生升力与直升机本身重力达到平衡
来实现的。而且,由于直升机这种既可以飞翔又可以悬停的能力的原因,不论在军事上或者生
活中都大有用处。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5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分)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悬停”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了。
C.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这个字有一段来历。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开国之初,统治者非常看中谏净的作用,贞观年间涌现出大量著名的谏官,如魏征、王
珪、戴胄、马周、褚遂良、令狐德桀等,臣善进谏、主能纳谏,最终形成一种“争鸣”的政治
风尚。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就形成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流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难免也会有“争鸣”,但人与人之间相处则更希望获得“共鸣”。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争鸣与共鸣”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不得
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昔阳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答案(语文)
1.D2.B3,B
4.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德国诗人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采用道理
论证,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或“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的观点。(答出引用论证或
道理论证给2分)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
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只答论证方法不结合文本分析得1分。)
5.(示例1)同意。(1分)①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
思想性(1分):红色经典有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
材料一二都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1分):红色经典中塑造
的人物形象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立体,可信可亲。(结合材料分析3分)
(示例2)不同意。(1分)①材料一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美
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1分)材料二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
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的内在核心(1分),包括从思想的觉醒到新人的觉醒再到普罗大众的觉醒
的过程(1分)。②材料一是从整体上谈红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1分),材料二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
部剧成功的原因(1分),所以二者并不相同。
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事例”错误,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
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的典范;另外,原文“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
须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中国才有希望”说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这不能作为民众觉醒
的典型事例。故选D。
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错误。原文是“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
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
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故选B。
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
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考虑,B是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故选B。
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画线句是'‘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J”
从论证方法角度看,这是引用论证,也是比喻论证。海涅是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
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引用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思想走在行动
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运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思
想”和“行动”都是抽象的东西,而“闪电”和“雷鸣”都是具体可感的东西,此句化抽象为形象,增强
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这句话强调了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引出后文观点。
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学生可以同意题干中的观点,也可以不同意。无论哪种看法,都需要从文中找出具体理由。
比如同意题干观点,可从成功的原因和人物形象塑造两个角度分析。成功原因角度,材料一认为“红
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
道的平民精神”“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即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红色经典有
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材料二认为《觉醒年代》“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
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即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
思想觉醒的过程。
从人物塑造上来看,材料一认为“《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
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即红色经典的人物鲜活有魅力;而材料二认为“《觉醒年代》还塑造
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
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即《觉醒
年代》人物塑造直实立体,可信可亲。
如不同意,可以从如下角度分析,材料一认为“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
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
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包括“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可见材料一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
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而材料二则认为“从新文化运
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
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材料二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
核心,包括从思想觉醒到新人觉醒再到大众觉醒的过程。
再者,从材料一的开头句“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可知,这是从整体上谈红
色经典作品成功的原因;而材料二”……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
因”,则只谈了《觉醒年代》这一部剧成功的原因,所以二者并不相同。
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错。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飓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的
是郑小三儿对票能卖高价的志得意满,与向往成为明星无关。故选D。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对音乐的直接描写……”错。"音乐声中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不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故选A
8.①郑小三儿认为门票代表着精神享受,音乐会是尊卑关系的分野,但是他希望通过“不卖票”这个选择
去获取尊严和认同。②郑小三儿不懂高雅音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而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直以来
对金钱的追逐,内心安稳让他睡着了。(每点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客观上,郑小三儿只是个卖书的店主,不懂得欣赏音乐。由此可知,郑小三儿没有学历,不懂高雅音
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另一方面,此时此刻,一向以金钱为重的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直以来对金钱
的追逐,内心安稳,故而“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主观上,“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这是张很
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
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郑小三儿认为门票代表着精神享受,是高尚的,是他所缺少的,他
希望通过“不卖票”这个选择去获取尊严和认同。
9.(1)出其不意的情节发展(突转):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爱钱却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
着等情节在读者意料之外,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设置悬念:如开头郑小三儿没要女孩的钱,激发读
者对后续情节的阅读期待;郑小三儿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激发读者的好奇心。(3)冲突使人物
鲜活:卖不卖票,郑小三儿内心强烈的冲突使得故事更饱满,也生动塑造了热衷追逐金钱利益,却也渴望获
得尊严与认同的生意人的形象,进而使情节起伏饱满。(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故事情节、鉴赏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小说设置了多处出人意料的情节。如郑小三非常爱钱却最终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着-“大歌星在
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等一系列情节,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知要点一:出
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使“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
小说叙述节奏紧张激烈。如郑小三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一百九!……'一个号啕般的声
音重复道:•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由此可
知,紧张激烈的叙述节奏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小说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一“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
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可以高价卖票却又选择听自己不懂的音乐,最终却“大歌
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呈现了真实的人性,拉近了与读者
的心理距离。故事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两年里头,七户全搬了"“你真缺德一人家住了几十年了,末
了还是让你撵了!”与后文“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形成情节的照应,凸
显郑小三儿对金钱的贪欲;与结尾“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
们?!……”选择放弃两百美金的票钱,走进剧场形成对比,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的心灵突
围,凸显小说的主题。
10.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
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学者”作主语,“诵”作谓语,“空文”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而为敌所诱”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苟……
则……”是假设分句,意为“如果,那么",分句中间G处断开。故选CEG。
11.A或D都正确.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析】A.“文中意思为满,遍,“奉之弥繁”的“弥”为更加,意思不同。句意:军队绵延横贯数里。/(诸
侯)送给他的越多。
B.正确。均指“靖山以东地区”。句意:窦建德从嵋山以东地区起兵。/沛公在嵋山的东边的时候。
C.正确。“靡计不施”中的“靡”意为没有。句意: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挖石头,掏大洞,
没有什么办法不用的。
D.”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错误。太宗指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
名号。
故选A或D均可。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错误,原文“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
惧色”意为:窦建德在汜水东边列阵,军队绵延数里。唐军诸将见了,面有惧色。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8分)
(1)(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
备袭击敌军背后。(“乘”,登上;“东”,向东行军;“掩”,袭击。每词1分,大意1分,共4分)
(2)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
等待时机破敌。(“完”,使……完善;“坚”,使……巩固;"气。士气。每词1分,大意1分,共4分)
14.①窦军队伍喧嚣,说明其没有严格号令。②窦军迫近敌人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轻敌。③太宗预
料到窦建德列阵过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可知,太宗观察到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渡过险地
之后表现得非常喧闹,这表明其军队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指挥,容易出现混乱。
由材料一“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可知,窦建德的军队在接近唐军驻守的城市前就排开了阵势,
这显示了他们对唐军的轻视。
由材料一“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可知,太宗预料到窦建德列阵过
久会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定可获胜。
参考译文:
材料一: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东都洛阳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领众人来援救。李世民扼
守武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在汜水以东布阵,军队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看见都面有惧色。李世民
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眺望敌阵,说:“窦建德从嵯山以东地区起兵,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
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
理。我们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士气衰落,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一定将会自行退走,我们乘其后退而
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窦建德军摆开阵势,从卯时直到中午时分,士卒们饥饿疲倦,坐在队列里,又
互相争夺饮水。李世民说:“现在可以出击了。”(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
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
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
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再一齐展开旗帜,内外奋击,敌军大败,
活捉了窦建德。
材料二: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喜欢发动战争就一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
记会有战争则一定有危险。'这也是攻守统一的道理吗?”李靖回答说:“凡是有国有家的人(统治者),怎
么能不讲求攻守之道呢?所谓进攻,不仅仅是指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一定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
法。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
等待时机破敌。孙武所说的‘先制造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保有我方士气),这即是了解自己;'等
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瓦解敌人军心),这即是了解对方。”唐太宗问:“《孙子兵法》中讲到瓦解敌军士
气的办法是,'敌人早上初至士气旺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士气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善于用兵
的一定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而等到敌人懈怠思归时再去打击它。'此种讲法如何?”李靖回答:“一
切有生命的生灵,(为了自己的存活)鼓舞振作,进行斗争,至死也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气'使它
这样的。所以用兵的方法,必须先考察我军官兵,激发起敢打必胜之仗的勇气,这样才能够去进击敌人。
吴起所讲的气机、地机、事机、力机等‘四机‘,'气机'是首要的,没有别的道理,它能让每个士兵都自
己敢于战斗,那么他就勇往直前,不可阻挡。(《孙子兵法》)所说的早上士气猛锐,并不是限定于一日之中
某个时间来说的,是拿一天中的时间来作为比喻。已经三次击鼓进攻,但敌人的士气依然是不衰竭,又如
何能一定使敌人懈怠思归呢?学习兵法的人只晓得背诵书本上空洞的条文,最后必被敌人所欺骗诱惑。如
果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能够让他领兵作战了。”
【文言文内容概括】材料一描述了太宗从全局判断敌情,采取待敌疲惫后攻之策略,活捉窦建德,展现了
他的军事洞察力和临战指挥能力。材料二通过与李靖的对话,阐述了太宗对《孙子兵法》的深刻理解,强
调攻心为上和激发士气,反映了他在治军理念上的深度思考和见解。这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揭示了唐太宗
卓越的统帅才能。
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清新淡远”错误。本诗语言朴素自然,言为心声。故选D。
16.①直抒胸臆,以肩担“纲常”和“脊梁铁硬”,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②对比,以人生中的美好
品德或丑恶言行可以千年留存,与万物盛衰枯败的短暂做对比,突出了他对忠义节气的追求。③用典,借
苏武不变气节和龚胜绝食而死,表明作者为国死节的爱国情怀和不屈辱事敌的民族正气。(每点2分,共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两联“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表达出诗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愿意肩担万古纲常的重任,
脊梁就像铁一样的坚硬有力,对天对地问心无愧。指出君子虽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敢担当大任,
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节操自持,方能无愧于皇天后土。作者决心以弘扬这一民族精神为己任,把千百
年来历代相传的人伦纲常担在肩上。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②颔联“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人一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恶言行,都将千年留存,后人共睹,
而世上万物的荣盛与枯败,只是短暂的,不会经久不变。勉励人们,不要贪图一时的荣华显贵、兴盛享乐,
以至成为历史的罪人,遗臭万年,要洁身养德,去恶从善,让后世敬仰,引为楷模。诗中采用对比的表现
手法,突出了诗人对美好品德即忠义节气的追求。
③尾联“不为苏武即龚胜,万一因行拜杜鹃”化用典故,从侧面表达心志,诗人强调自己要像苏武、龚胜
那样,宁死不屈。再结合注释“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拜杜鹃,
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全诗慷慨激昂,千秋悲烈。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
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
声如裂帛/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每句一分,共6分)
18.①颠沛流离②放荡不羁(每个成语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可以辗转于江湖之中”可知,语境是指可以承受四处流浪
的劳苦,应用“颠沛流离”。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第二空,语境是指放纵任性,不受约束的李白,应用“放荡不羁”。放荡不羁:放纵任性,不加检点,
不受约束。
19.①原句的“毫无保留”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表现出月光的无私奉献,(1分)
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或)而改句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1分);
②原句“柔柔的”“滑滑的”与“柔”“滑”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1分),突出了月光的柔软与皎洁(1
分);
③原句“柔柔的”“滑滑的”独立成句,突出强调了月光的“柔”与“滑”,(或)且前后句式一致,读来更
有节奏感(1分);而改句只是一般的比喻句式,没有这种表达效果(1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月光透过路边的枝丫,毫无保留地倾泻一地,像刚洗涤后的绸缎,柔柔的,像婴儿的皮肤,滑
滑的”中的“毫无保留”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态,''毫无保留地倾泻一地”形象地表现出月
光的无私奉献,“像刚洗涤后的绸缎,柔柔的,像婴儿的皮肤,滑滑的”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而
改句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原句“像刚洗涤后的绸缎,柔柔的,像婴儿的皮肤,滑滑的”中的“柔柔的”“滑滑的”与改句“像刚
洗涤后的绸缎一样柔,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滑”中的“柔”“滑”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突出了月光的柔软
与皎洁;
原句“像刚洗涤后的绸缎,柔柔的,像婴儿的皮肤,滑滑的”中的“柔柔的”“滑滑的”独立成句,突出强
调了月光的“柔”与“滑”;且“像刚洗涤后的绸缎,柔柔的”“像婴儿的皮肤,滑滑的”前后句式一致,
读来更有节奏感,而改句”像刚洗涤后的绸缎一样柔,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滑”只是一般的比喻句式,没有
这种表达效果。
20.①为什么直升机可以停在空中呢②当升力大于重力时③直升机就能稳定地悬停于空中了(答
出一句2分,答出两句4分,答出3句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上文“还可以‘悬停’在空中进行作业,这也是直升机区别于一般固定翼飞机的一种特
有的飞行状态”和此处的问号可知,此处是针对直升机可以“悬停”在空中的现象提问,可以填写“为什
么直升机可以停在空中呢”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下文“当升力与重力相等时,直升机在空中的垂直位置能够保持不变”,可知此处是说飞
机想要升空时升力要大于重力,此处可以填写“当升力大于重力时”之类的内容。
第③处,根据前文“当升力与重力相等时,直升机在空中的垂直位置能够保持不变。旋翼运转时形成
的桨盘平面……使直升机在空中的水平位置保持不变。而直升机的尾桨抵消了主旋翼的反向力矩,避免机
体自旋”可知,此处是总结前文,“由此一来”直升机就可以“悬停”在空中了,可以填写“直升机就能稳
定地悬停于空中了”之类的内容。
21.直升机由于这种既可以飞翔又可以悬停的能力,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生活中都大有用处。(改对一处2
分,改对两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两处:
一、“由于……的原因”句式杂糅,可以改成“直升机由于这种既可以飞翔又可以悬停的能力”;
二、搭配不当,“不论……或者……”搭配不当,可以改成“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生活中都大有用处”。
22.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悬停”的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具有特殊含义。B.表示直接引用。C.表示强调。D.表示讽刺或否定故选B。
23.【材料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呈现唐代政治上的“争鸣”与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争鸣”。
“争鸣”本指竞相鸣叫,比喻在学术等方面,各种看法和观点展开争论,争鸣让思想得以解放,让智
慧得以碰撞,能促进思想的交流,文化的繁荣。材料第二层谈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则更希望获得‘共鸣
“共鸣”的意思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或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相
同的认知能力和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共鸣”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共情等。题目要求谈谈对“争
鸣与共鸣”的思考,写作时当扣住两者的关系而展开,比如:争鸣是共鸣的前提,没有争鸣何来共鸣;共
鸣是争鸣的目的,凝聚共识,争鸣才有意义。从观念的整齐划一走向意见的丰富多元,争鸣反映了我们时
代的进步。人类认知难免有局限性,争鸣不是简单否定或故意站在对立面标新立异”,而是提供另一种判断
和思路。多些争鸣,就多了些参考系数和认知视角;争鸣越透彻,就会更接近规律和真理,和谐共鸣度则
越高。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用争鸣凝聚共鸣。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
争则明,辩则进。争鸣是孕育新思想的助产婆,是推进创新的加速器,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块块燧石,正是
在争鸣和碰撞中,才能形成接近规律和真理的广泛共鸣。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需要务实的作
风。开展争鸣,允许和鼓励不同的声音出现,但也不能固执己见,标新立异,强词夺理。虚心好学、严谨
治学、不随意作出结论判断或任性地颠覆他人的观点,这才是一个人在争鸣中应有的。二、在争鸣中协调
各方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找到最大公约数。
【参考立意】
1.没有争鸣,何来共鸣?
2.百家争鸣,文化共鸣。
3.在争鸣中求得共鸣。
【范文展示】
没有争鸣,何来共鸣?
某地的城市治理条例从立法到施行,耗时3年。在诸多座谈会和论证会上,专家学者争议都很激烈。
仅“城市治理”这个提法,就有截然相反意见,辩论了好长时间。最终从“为了城市把人管住”转向了“为
了人管好城市”,由公众共同参与取代了政府单方管理,凝聚了共识。该地立法机构人士感叹:今日好评就
源于昨日争鸣,没有争鸣哪来共鸣!
争鸣如同燧石,让各种看法和观点公开论辩,反使真理变得更加夺目。人类认知难免有局限性,无论
是立法还是决策,一下子就拿出成熟方案几乎是奢望。事先多些争鸣,就多了些参考系数和认知视角,汲
取其合理成分,就会更接近规律和真理。付诸实践,方能稳操胜券。争鸣越透彻,和谐共鸣度则越高。把
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法规或政策由纸上走进生活就会“事半而功倍”。
“深水区”改革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难度大了。重点环节的各种改革,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承包简易协议书
- 足浴店员工劳动合同范本完整版
- 2024版高速公路工程知识产权合同:专利技术与著作权保护2篇
- 2024年度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合同2篇
- 军神课件教学课件
- 四年级品德知识课件
- 新版风险代理协议完整版
- 阅读胸片课件
- 2024版房屋装修设计合同3篇
- 对数函数课件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新人教版)课件
- 14《故都的秋》课件29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 临床医师甲乳外科进修总结
-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
- 隧道施工现场通用检查表
- 高速公路施工道路安全管理措施教学课件
- 公司战略规划和落地方法之:五看三定工具解析课件
- 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的面积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
- 幼儿卫生学皮肤课件
- 维吾尔族服饰课件
- 高考作文指导系列:核心概念的界定课件23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