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4 传记文言文-中(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考点04 传记文言文-中(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考点04 传记文言文-中(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考点04 传记文言文-中(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考点04 传记文言文-中(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4传记文言文-中(核心考点精讲精练)(最新模拟试题演练)(2024·上海黄浦·三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苏颂传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①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④徒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②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注】①唱:喧嚷。②逋(bū):拖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第进士,知江宁县()

(2)颂既邃于律历()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A.磨炼B.激励C.虐害D.振奋3.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郡人汹汹(

)A.骚乱不宁 B.议论纷纷 C.气势凶猛 D.争吵不休4.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6.依据第④段内容,具体分析邓元孚“惭”的原因。7.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填写相关的内容。事件品质第②段:反对有关部门搜刮地方,加重地方负担(1)第③段:(2)第④段:遇到因病不能接受杖刑的犯人能人性化处理第⑤段:(3)关爱百姓(心系百姓)第⑥段:制造的水运浑天仪能够精准报时(4)【答案】1.掌管,做……知县精通2.C3.A4.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5.我放了你们,让你们做事谋生,(你们的收入)除了供给(家人)吃穿以外,都用来补偿官府,约好一定的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6.(1)邓元孚为自己冤枉豪妇、武断豪妇装病感到羞愧;(2)在豪妇因病而不能接受杖责时,邓元孚替苏颂出了主意,为自认为比苏颂高明而羞愧;(3)最后的事实证明,豪妇并非装病,自己出的主意也可能经不起“公议”的检验,邓元孚也为自己见识浅陋而感到惭愧。7.求真务实遇到火情,指挥有度,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发生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采取柔性政策,与百姓约定期限精于研究创造【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1)知:动词,管理、担任。句意: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2)邃:动词,精通、深入研究。句意: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或:苏颂精通律例)。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厉:害,虐害,损害。句意:主管官员让诸郡进献不应时难以找到的物资。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汹汹:骚乱不宁。句意:郡人骚乱不宁。故选A。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只要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岂”表反问,常置于句首,引出反问的内容,“为……所”被动结构,不断开,“岂可为一妇所绐”独立成句,前后断开;“但”引出条件关系的分句,“医如法检”作“谕”的宾语(双宾语),“但谕医如法检”独立断开;“自不诬矣”,否定句,独立断开。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释”,释放;“营生”,做事谋生;“悉”,都;“期”,约定期限。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1)结合原文“徒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分析,邓元孚为自己冤枉豪妇、武断豪妇装病感到羞愧;(2)结合原文“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分析,在豪妇因病而不能接受杖责时,邓元孚替苏颂出了主意,为自认为比苏颂高明而羞愧;

(3)结合原文“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分析,最后的事实证明,豪妇并非装病,自己出的主意也可能经不起“公议”的检验,邓元孚也为自己见识浅陋而感到惭愧。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1)结合原文第②段“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分析,苏颂具有实事求是的品质。(2)结合原文第③段“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可知,遇到火情,指挥有度,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发生。(3)结合(2)中信息总结形象特征或品质为: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处变不惊。(4)结合原文第⑤段: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苏颂说“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采用宽容和缓的政策,与百姓约定期限,既帮了百姓也有助于国家,可见智慧有法,体贴百姓。(5)结合原文第⑥段“颂既邃于律历”“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可见人物品质:精于研究创造。参考译文:苏颂传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宁人。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②仁宗驾崩,修建陵墓。主管官员让诸郡进献不应时难以找到的物资。苏颂说:“皇帝的遗诏要求务必采取简约的方式,哪里有要求土地不出产反而强迫进献的呢?应该估量当地有无物产,事情也要跟随大家的意愿展开。”③苏颂护送契丹使者,夜晚住在恩州,驿站着火,侍卫请求他外出躲避,苏颂没有起身。恩州的士兵想进入救火,他闭门不让他们进来,而是慢慢地让防守的士卒扑灭大火。一开始着火的时候,郡人骚乱不宁,说契丹使者有变,救兵也想趁机发生事端,全仰仗苏颂安稳处置而制止了事件的发生。于是让朝廷听闻了这件事情,神宗有所怀疑。苏颂出使完毕回国,入朝上奏,皇帝称赞了很久。④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每十天就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言语有轻重,人们有观望之心,或许就会招来让人后悔的结果。”不久妇人死了,邓元孚惭愧地说:“我们心胸狭窄,哪里能够看透您的良苦用心呢。”⑤吴越闹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夜里被囚禁白天受关押,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还债。”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他们都道谢说不敢负约,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⑥请求重新造浑仪,皇帝于是任命苏颂为提举。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因为吏部令史韩公廉通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奏请任用他。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造了三层高台,在上面放浑仪,中间放浑象,下面放司辰,用一个机关相连接,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不用人力。时刻到了,司辰就出来报告。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看验时也应验,不差片刻,白天黑夜,都可以推测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2024·上海浦东新·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前汉霍去病[宋]张预①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子也。年十八,善骑射,从大将军为嫖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②元狩三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收休屠祭天金人,有功益封。③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④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⑤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⑥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有删节)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比大将军()(2)即驰传以闻()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功益封()

A.更加

B.增加

C.增长

D.成长(2)或不能自振()

A.站立

B.赈济

C.奋发

D.高兴10.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11.把第⑥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12.第③段写到霍去病“军亦有天幸”,从选文看,此段内容似与上下文不相符,试作分析。13.本文是如何塑造霍去病这一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8.等同、并列使……知道,禀告9.BA10.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11.武帝派人替他修建府第,让霍去病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不用经营自家的事)。”从此以后,武帝更加重用和喜爱霍去病。12.示例一:不相符,此段内容虽也写到了霍去病勇敢善战,但主要着笔点却在指出霍去病之所以成功,更多的原因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与前后文刻画的霍去病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不符,作者意在借霍去病去褒贬朝政,犯了以意害文的错误。示例二:相符,作者虽然有借霍去病的成功原因,如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来褒贬朝政,但霍去病英勇善战的天才形象反而更加突出,连作者也只能感叹“有天幸”,通过与诸将的对比更显示其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人物,与上下文的多方刻画相互呼应,突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英雄形象,并且与第⑥段霍去病的缺点相照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13.第②段中的动词“将、出、过、合、鏖、执、收”等形象写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第④段中的“乃驰入”“斩其欲亡者”等写霍去病在降浑邪王众的行动,刻画出其英勇无畏,当机立断;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的语言描写显示了其不迷信古人,公而忘私的性格;第⑥段中的“弃梁肉”“蹋鞠”等行为也表现了他不恤士卒的不足。【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1)“比”,等同、并列。句意: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2)“闻”,使……知道,禀告。句意: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1)“益”,增加。句意:立有战功,增加封邑。故选B。(2)“振”,站立。句意: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故选A。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给他二千六百户,封他为冠军侯。“与”作谓语,“轻勇骑”作宾语,“八百”作后置定语修饰“轻勇骑”,故应在“八百”后停顿;“斩捕”作谓语,“首虏”作宾语,“过当”作补语,故应在“斩捕”前停顿;“封去病为冠军侯”是兼语句,省略主语,“封”作谓语,“去病”既作“封”宾语,又作“为冠军侯”的主语,故应在“封”前停顿。1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治第”,修建府第;“无以家为”,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重爱”,重用和喜爱;“益”,更加。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认为“不相符”或“相符”,然后结合文意分析。(1)如果认为“不相符”:第三段写霍去病勇敢善战;后文写“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重点写霍去病成功的原因是占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这样,该段与前后文刻画的霍去病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不符,作者意在借霍去病去褒贬朝政,以意害文,故不相符。(2)如果认为“相符”:后文写“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作者借霍去病的成功原因,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来褒贬朝政,但第二段中写“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收休屠祭天金人”,表现了霍去病英勇善战,这天才形象更加突出,作者只能感叹“有天幸”;另外,文中说“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把霍去病与诸将对比,更显示他是一个天才人物。这样,上下文在刻画人物时相互呼应,突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英雄形象,并且与第⑥段中“贵不省士”“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的人物缺点照应,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可信。1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第②段,运用动作描写,“将、出、过、合、鏖、执、收”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写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第④段,“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中“乃驰入”“斩其欲亡者”等写霍去病在降浑邪王众的行动,刻画出其英勇无畏,当机立断;第⑤段“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和第⑥段“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中语言描写显示了其不迷信古人,公而忘私的性格;第⑥段中“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弃梁肉”“蹋鞠”等行为也表现了他不恤士卒的不足。参考译文: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他十八岁,善于骑马射箭,跟随大将军卫青担任嫖姚校尉。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给他二千六百户,封他为冠军侯。元狩三年春天,霍去病担任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匈奴。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与敌人短兵相接,在皋兰进行激烈战斗,霍去病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击破匈奴休屠王城(今武威市城郊),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立有战功,增加封邑。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率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众多老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取功名。从此霍去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爱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这次战斗后,单于对浑邪王驻守在西面,多次被汉军所败,十分愤怒,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士卒,他想把浑邪王召来杀掉。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武帝担心他们是用诈降的手段乘机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副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立即飞马冲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杀死要逃的八千人,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几万人。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有勇气,敢作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只看谋略有什么用?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就没有心思考虑成家。”从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太关心士兵。他率领部队出征时,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地踢球。(2024·上海奉贤·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胡应炎传【明】高启①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訔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①也。”应炎归告父及兄弟曰:“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②既应訔命,即选民之壮勇者三千人,自将乘城。为訔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卑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益调粟,缮械,为守计。”訔然之。③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出战,杀其将校甚众。围且久,元兵多伤毙。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伯颜侦知之,谕使出降。应炎骂之,截纸、缕置盂中,若汤饼状者,以箸引示之,曰:“吾食,甚足!”④城陷。訔死之,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伯颜让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伯颜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⑤余为儿童时,常闻父老言元兵取常时事,甚悉。及壮,观史多所未载。岂搜采有失而致然欤?抑著作者有所讳避而弗录欤?或其事多缪悠,初皆无有,特好事者为之说欤?是皆不可知也。每窃恨焉。近遇胡黼江上,间为余言其祖应炎死节始末,与余昔所闻无异。(选自《凫藻集》有删改)【注】①剧孟:西汉人,游侠,曾帮助周亚夫平定吴楚叛乱。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次常境

(2)自将乘城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以箸引示之A.拉开

B.执持

C.挑起

D.伸展(2)伯颜让之A.退避

B.谴责

C.怨恨

D.呵斥16.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17.将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18.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传主形象,请依据表格内容提示,完成填写。段落事件概括人物形象第①段以身许国忠贞爱国第②段献计守城(1)第③段(2)宁死不屈第④段(3)(4)19.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4.(1)驻扎

(2)登上15.(1)C

(2)B16.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17.等到回城,姚訔等已经入城,(王虎臣)不能进城,就返回元营,将常州城百姓叛乱占领城池报告给(伯颜)。18.(1)善于谋划(2)拒不降敌(3)怒斥敌帅(4)大义凛然19.表明写作意图,对胡应炎英勇事迹只在民间流传而未在史书中记载感到疑惑;表达遗憾之情。以胡氏后人亲述,强调所叙事实确凿可信,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感怀胡应炎英雄事迹,更好地凸显传主精神品质。【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句意:驻扎到常州境内。(2)句意:亲自带领登上城墙。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引:挑起;句意:用筷子挑起吃给城下的元军看。故选C。(2)让:谴责;句意:伯颜谴责他。故选B。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老”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其后断开;“出避”动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在其后断开;“国”作“许”的宾语,故在其后断开;故本句断为: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1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及”,等到;“反”,通“返”,返回;“叛”,叛乱;“告”,报告。18.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人物形象。(1)根据“为訔画曰:……訔然之”,可以概括为“善于谋划”。(2)根据“伯颜侦知之,谕使出降。应炎骂之”,可以概括为“拒不降敌”。(3)根据“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可以概括为“怒斥敌帅”。(4)根据“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伯颜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可以概括为“大义凛然”。1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根据“及壮,观史多所未载。岂搜采有失而致然欤?抑著作者有所讳避而弗录欤?或其事多缪悠,初皆无有,特好事者为之说欤?是皆不可知也”可知,作者在第五段表达了自己对胡应炎英勇事迹只在民间流传而未在史书中记载感到疑惑,以此来表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根据“每窃恨焉”可知,作者在这里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没有能确定自己所记录的有没有谬误而感到遗憾。根据“近遇胡黼江上,间为余言其祖应炎死节始末,与余昔所闻无异”可知,作者在第五段用胡氏后人的亲述,强调所叙事实确凿可信,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感怀胡应炎英雄事迹,更好地凸显传主精神品质。参考译文:胡应炎,字焕卿,是常州晋陵人。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元军已驻扎到常州境内。常州知府王洙逃走,朝廷任命姚訔掌管常州。姚訔见到胡应炎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剧盂。”胡应炎回家后告诉父亲胡聪和兄应发、弟应登说:“我们家世世代代蒙受国家的恩宠,现在元人的战马已经逼近都城,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我们杀敌立功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胡应炎接受姚訔的任命,就挑选三千强壮勇猛的百姓,亲自带领登上城墙。胡应炎与姚訔一起谋划守城的办法时说:“我们常州是京城的北部大门,决不能失守。可是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士兵都是普通市民,不是平素训练和调度出来的军队。而且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他们乘胜而从远方而来,锋芒锐不可当,我担心与之作战不容易取得胜利。应该在城墙上再增设木栅,多征调粮食、整修军械,把这作为守城办法。”姚訔认为胡应炎说得对。当初王洙逃跑后,他的幕僚王虎臣盗去了郡里的官印,自己冒充知府,到伯颜的营地献郡印表示投降。伯颜不知道他是假知府,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并且派军队与他一起驻守。等到回城,姚訔等已经入城,(王虎臣)不能进城,就返回元营,将常州城百姓叛乱占领城池报告给(伯颜)。伯颜大怒,率领步兵骑兵共计二十多万人包围常州城。胡应炎出战迎敌,杀死元军很多将领。围攻的时间久了,元兵伤亡很多。伯颜就调遣西域的兵力来支援。对常州城的进攻更加急迫,城内的食物补给和增援都断绝了。伯颜侦查得知这个情况,派遣使者向城上给胡应炎喊话,劝他投降。胡应炎大骂元兵,并且把一些纸和布剪成面片状放到盆里用筷子挑起吃给城下的元军看,说:“我们的食物很充足。”常州城陷落了。姚訔战死,胡应炎率领市民与元兵展开了巷战。打到孔子庙那里,众人溃散了,胡应炎仍然坚持作战亲手杀死很多元兵,最后筋疲力尽被元兵活捉。伯颜谴责他说:“你就是曾经杀了我很多将领的那个人?”胡应炎说:“我是想杀死你,哪里只是想杀死你的那些将领?我真怨恨自己没有办到!”伯颜大怒,腰斩了胡应炎。他年仅二十七岁。我在儿时,经常听家乡的父老讲元兵攻占常州那时的事情,非常详细。等到了壮年,看到有许多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件事。怎能因为在事件搜集上犯错却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还是写作的作者有所避讳而不敢记录呢?有的史书记录了却有很多虚妄不实的地方,这些事情在一开始是没有的,难道只是好事人的传说?这些我都不能了解清楚。常常私下里为此感到遗憾。最近在江上遇到胡黼,其间胡黼向我说他的祖父胡应炎死守大义的始末,和我以前所听到的没有什么区别。(选自《凫藻集》有删改)(2024·上海普陀·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公讳宗羲,海内称为梨洲先生,余姚人也,忠端公尊素长子。公垂髫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每夜分,秉烛观书,不及经艺。②忠端公死诏狱,门户臲卼①,而公奉养王父②,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忠端公之被逮也,谓公曰:“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公遂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归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钮氏、南中千顷斋黄氏、吴中绛云楼钱氏。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③。次日,复出以为常。③阁学文文肃公尝见公行卷,曰:“是当以大著作名世者!”已而东之鄞,西之海宁,皆请主讲,大江南北,从者骈集。④公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凡受公之教者,不堕讲学之流弊。⑤公晚年益好聚书,然尝戒学者曰:“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当事④之豫于听讲者,则曰:“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节选自《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注】①臲卼:不安貌。②王父:祖父。③丹铅:指点校书籍。④当事:当权者。2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穷年搜讨()

(2)薄暮()27.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束书而从事于游谈()A.整理

B.约束

C.捆绑

D.搁置(2)当事之豫于听讲者()A.安乐

B.出游

C.预约

D.迟疑28.把第①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公垂髫读书,即不琐守章句。年十四,随学京邸,忠端公课以举业,公弗甚留意也。29.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30.分析第③段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1.综观全文,分条概述梨洲先生的治学方法。【答案】26.终接近,迫近27.DC28.梨洲先生童年时读书,就不仔细遵从经义解说(不拘泥于经书章句)。十四岁时,随(父亲/家人)到京都就读,他的父亲忠端公用科举应试的学业内容来考核他,他(却)不太关注这些科目。29.以孝闻/夜读书毕/呜呜然哭/顾不令太夫人知也30.用阁学文文肃公对梨洲先生所作文章的赞誉之语,以及各地对梨洲先生讲学的欢迎,侧面描写他的学问之深、才能之高。31.(1)溯本求源,经学为本;(2)经史兼读,学以经世;(3)博览群书,融会贯通;(4)以书明心,内化践行。【解析】2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1)穷:终。句意:整年搜求。(2)薄:接近,迫近。句意:快傍晚时。2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1)束:搁置。句意:把书搁置高阁却从事于游谈讲学。故选D。(2)豫:预约。句意:遇到预约听他讲学的当权者。故选C。2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1)“垂髫”,指童年;“琐守”,仔细遵从;“京邸”,京都;“课”,考核。2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因孝敬而闻名,夜里读完书,呜呜的哭着,只是不让母亲知道。依据语法结构,“以孝”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闻”的状语,独立成句,所以在“闻”字后断开;“夜”做“读书”的时间状语,中间不断;“读书”和“毕”字构成主谓句,较独立,所以在“毕”字后断开;“呜呜然”直接修饰动词“哭”,表状态,独立成句,所以在“哭”字后断开;“顾”字表轻微的转折,和后边联系紧凑,所以在“顾”字前边断开;“不令”和后边“太夫人知也”是动宾短语,独立成句,中间不断。3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依据原文“阁学文文肃公尝见公行卷,曰:‘是当以大著作名世者!’”可知,这是直接引语,引用阁学文文肃公的话来表扬梨洲先生所作的文章,所以属于侧面描写。依据原文“皆请主讲,大江南北,从者骈集”可知,意思是大江南北,跟随他学习的人非常多,也属于侧面描写。两处都用侧面描写,突出了他学问很深、才能很高,所以才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和跟随。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1)依据原文第四段“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受业者必先穷经”可知,意思是“不把六经作为根柢,把书束之高阁却从事于游谈讲学。所以学习的人一定要追本溯源”,所以治学方法之一是:要溯本求源,经学为本。(2)依据原文第四段“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可知,意思是“经术经世的原因,正是不是迂儒所学,所以同时让他们读史”。所以治学方法之二是:要经史都读,学以经世。(3)依据原文第四段“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可知,意思是“又说读书不多,没有用来证明道理的变化”。所以治学方法之三是:要多读书,才能融会贯通。(4)依据原文第五段“当以书明心,无玩物丧志也”可知,意思是“应当用书来明心,不要玩物丧志也”。所以治学方法之四是:以书明心,内化践行。参考译文:先生名叫宗羲,世人称他梨洲先生,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氏,是忠端公黄尊素的长子。先生童年读书,就不拘限死守章句,14岁时考取秀才,随家人入京都邸舍读书。他父亲拿科举学业来测试考查他,他对此却不太留心。往往到半夜,点着蜡烛看书,也不碰经书。黄尊素先生死于关押钦犯的牢狱之中,家门不安,黄宗羲奉养祖父,因孝敬而闻名,夜里读完书,呜呜的哭着,只是不让母亲知道。黄尊素被逮捕的时候,曾对黄宗羲说:“治学的人不可以不通晓史事。”黄宗羲于是从《明十三朝实录》入手,向上追溯二十一史,没有不尽心的,而最终着落于各种经籍。研究经籍之后,又向外从各种学派诸子百家中搜求,读尽家中所有藏书之后,仍不满足,他就到同乡世学楼钮氏、南中千顷斋黄氏、吴中绛云楼钱氏有世代读书之家抄录,整年搜求,足迹所到,遍及四通八达的大路和弯弯曲曲的小巷,收求旧书,傍晚,由一书童背着回家,自己则乘夜校订。第二天再出去,大抵成为常事。阁学文文肃公曾经看过他写的文章,说:“这是应当凭非常优秀的作品闻名于世啊!”不久向东行到达鄞地,向西到达海宁,都请求让他主讲,大江南北,跟随他的人非常多。黄宗羲说明人讲学,都是抄袭语录的糟粕,不把六经作为根柢,把书束之高阁却从事于游谈讲学,所以学习的人一定要追本溯源;经术经世的原因,正是不被迂儒所学,所以同时让他们读史。又说读书不多,没有用来证明道理的变化;只图多读却不走心,则是一种俗套的学习。因此凡是接受他的的教育的人,就没有落入讲学的弊端。黄宗羲晚年更加喜欢藏书,但是曾经告诫学习的人说:“应当用书来明心,不要玩物丧志也。”遇到预约听他讲学的当权者,则告诫说:“你们应当爱惜自己的百姓,并且要尽职尽责,即时温习所学习的知识。”(2024·上海黄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尤时熙,字季美,洛阳人。生而警敏。嘉靖壬午,领乡荐,计偕①入京师。时《传习录》始出,时熙一见,辄自省叹曰:“道不在是耶?”自是,深信潜体,毅然以圣贤为己任。常以不及师事文成②为恨,且曰:“学无师,终不能有成。”于是,受学于文成之门人刘时川。尊信师门“良知”之说。②未几,升户部主事,榷税浒墅关,一介不取。寻以母老乞养。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郡守或以官地遗之,谢不受。后进有来学者,辄喜动眉宇,与之言,终日不倦。陕洛间闻其风,担簦③而至者百数十人,学者称为“西川先生”。③尝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④野史氏曰:阳明之致知,孔子之致知也。紫阳④之穷理,孔子之穷理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至相抵牾,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面质。共偕大道而为友,奚不可?由也不尝不说于夫子乎?夫子虽折之,未尝不重其人曰:“志意不立,子路侍。”何至以朱、陆⑤同异,聚讼于生前,朱、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选自孙奇逢《中州人物考·理学》)材料二:①尤时熙榷浒墅税,一意便民。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先生首称长洲。代者曰:“此非抗君者耶?”先生曰:“吾侪论人惟其贤耳。”(选自姚之骃《元明事类钞》)【注】①计偕,指入京参加会试。②文成,王阳明的谥号,“心学”代表人物。其学说与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不同,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③簦,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④紫阳,指朱熹。⑤朱、陆,指朱熹和陆九渊。下文的“朱、王”指的是朱熹和王阳明。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是心学代表人物。3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由也不尝不说于夫子乎?()

(2)夫子虽折之()33.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亦可以此面质()A.当面询问

B.当面对质

C.当面验证

D.当面质疑(2)聚讼于生前()A.聚集诉讼

B.辨析异同

C.争论不休

D.争辩对错3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35.为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36.在学习史传文的笔法时,有同学觉得,材料二叙事详备,故应纳入材料一。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32.喜欢、欣赏、使……高兴/愉悦挫辱、折辱、批评33.AC34.(尤时熙)住在乡里三十年,每天把修养品德理解大道作为自己的事情,足迹未曾抵达公堂,他居住的屋子四面都是墙(家徒四壁),(但他)歌唱吟咏,神态自若(神态像往常一样)。35.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36.不同意。材料二叙述了尤时熙在浒墅关征税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却并不记仇一事,刻画了尤时熙看中他人贤德的性格特点;这一形象和材料一刻画理学家的写作目的并不一致;我们在学习史传文写法时,不仅要学习某段文字叙事详备与否,而且要考虑其与写作目的的一致性问题。【解析】3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说:喜欢、欣赏、使……高兴/愉悦。句意:子路曾经也不欣赏孔子的观点。(2)折:挫辱、折辱、批评。句意:虽然孔子对他进行了批评。3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面质:当面询问讨论。句意:他或许可以与王阳明当面讨论。故选A。(2)聚讼:争论不休。句意:在生前有争议。故选C。3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里居”,乡居,辞官返乡居住;“修德”,修养品德;“明道”,理解大道;“诣”,到、抵达;“环堵”,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指贫穷人家;“自若”,像往常一样,一如既往,依然如故。3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能够推翻前人的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理解前人的思想和意图。如果只是不理解前人的意图,而一味地追求变革和创新,那就是一种狂妄的行为。“前人案”作“能翻”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前人意”作“能得”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是”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故断句: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3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表示观点:不同意。由材料二“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先生首称长洲”“吾侪论人惟其贤耳”可知,材料二叙述了尤时熙在浒墅关征税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却并不记仇一事,刻画了尤时熙看中他人贤德的性格特点。由材料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至相抵牾,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面质”“何至以朱、陆同异,聚讼于生前,朱、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可知,材料一目的是刻画理学家。材料二中尤时熙这一形象和材料一刻画理学家的写作目的并不一致。题目说明要将材料二纳入材料一,通过分析可知,两篇的写作目的不一致。我们在学习史传文写法时,不仅要学习某段文字叙事详备与否,而且要考虑其与写作目的的一致性问题。参考译文:材料一:①尤时熙,字季美,是洛阳人。他天生聪明机敏。在嘉靖壬午年,他通过了乡试,并与其他考生一同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当时,《传习录》刚刚开始流传,尤时熙一读到这本书,就自我反省并感叹道:“真正的道不就在这里面吗?”从此以后,他深信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并坚决地将自己定位为追求成为圣贤的人。尤时熙常常为自己没能亲自拜王阳明为师而感到遗憾,他说:“学习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最终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于是,他决定成为王阳明门人刘时川的学生,以学习王阳明的“良知”学说。②没过多久,尤时熙被升任为户部主事,负责在浒墅关管理税收。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谋取过一丝一毫的私利。不久后,他因母亲年迈而请求辞官回乡专心侍奉母亲。尤时熙在家乡住了三十年,期间他全心全意地致于修身养性和探索真理。他从未踏入过官府,居住的地方也很简陋,但他总是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一边咏诗诵文,一边过着清贫的生活。当地郡官想赠予他一些官地时,他坚决地推辞了。对于前来向他学习的年轻人,尤时熙总是感到非常高兴,他会与他们交流,整天不厌其烦。陕洛地区的人们听说了他的学问和品德,纷纷前来拜访,有时竟有上百人。学者们都尊称他为“西川先生”。③尤时熙曾经说过:“能够推翻前人的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理解前人的思想和意图。如果只是不理解前人的意图,而一味地追求变革和创新,那就是一种狂妄的行为。”④野史氏评论说:王阳明的“致良知”与孔子的“致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朱熹的“穷理”也与孔子的穷理相呼应。总的来说,他们的学说都没有偏离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何会被理解为相互矛盾,如同水火不容呢?拿“格物”这一观点来说,如果朱熹还在世,他或许可以与王阳明当面讨论,共同探索大道,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又有何不可呢?正如子路曾经也不欣赏孔子的观点,虽然孔子对他进行了反驳,但并未否定子路的价值,只是说:“你的志向和决心还不够坚定。尽管如此,子路仍然是一个侍奉我的好学生。”为何朱熹和陆九渊、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异同争议在生前身后都持续不断呢?这都是因为一些不明真相的学者加入了争论,曲解了朱熹的本意。材料二:尤时熙在负责浒墅关的税收时,一心只想着如何方便百姓。当时,长洲县令与他在某些事务产生了冲突,尤时熙了解到长洲县令是一位贤能的官员后,并没有与他计较。后来,当有新的官员来替代尤时熙负责税收时,他询问尤时熙在吴中地区哪位县令最为贤能。尤时熙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长洲县令。新官员有些惊讶地说:“这不就是那位曾经与你产生冲突的县令吗?”尤时熙回答说:“我们评价一个人,只看他的贤能与否,而不是看他是否与我有过冲突。”(2024·上海崇明·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雷希颜墓铭元好问①南渡以来,天下称宏杰之士三人,曰高廷玉献臣、李纯甫之纯、雷渊希颜。献臣雅以奇节自负,名士喜从之游,有衣冠龙门之目。卫绍王①时,公卿大臣言献臣可任大事者。绍王方重吏员,轻进士,至谓高廷玉人材非不佳,恨其出身不正耳。大安末,自左右司郎官出为河南府治中,卒以高材为尹所忌,瘐死洛阳狱中。②之纯以蓟州军事判官上书论天下事,道陵②奇之,诏参淮上军。泰和中,朝廷无事,士大夫以宴饮为常。之纯于朋会中或坚坐深念,咄咄嗟唶③,若有旦夕忧者。或问之故,之纯曰:“中原以一部族待朔方兵,然竟不知其牙帐所在。吾见华人为所鱼肉去矣。”闻者讪笑之,曰:“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未几,北方兵动,之纯从军还,知大事已去,无复仕进意。贞祐末,尝召为右司都事,已而摈不用。③希颜正大④初拜监察御史,时主上新即大位,宵衣旰食,思所以弘济艰难者为甚力。希颜以为天子富于春秋,有能致⑤之资,乃拜章言五事。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宜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上嘉纳焉。庚寅之冬,朔方兵突入倒回谷,势甚张。平章芮公逆击之,突骑退走,填压溪谷间,不可胜算。乘势席卷,则当有谢玄淝水之胜。诸将相异同,欲释勿追。奏至,廷议亦以为勿追便。希颜上书,以破朝臣孤注之论,谓:“机不可失,小胜不足保,天所予不得不取。”而主兵者沮之,策为不行。后京兆、凤翔报北兵狼狈而西,马多不暇入衔,数日后知无追兵,乃聚而攻凤翔,朝廷始悔之。至今以一日纵敌为当国者之恨。④凡此三人者,行辈相及,交甚欢,气质亦略相同。而希颜以名义自检,强行而必致之,则与二子为绝异也。盖自近朝,士大夫始知有经济之学,一时有重名者非不多,独以献臣为称首。献臣之后,士论在之纯;之纯之后,在希颜;希颜死,遂有人物渺然之叹。三人者皆无所遇合,独于希颜尤嗟惜之云。(有删节)【注释】①卫绍王:金世宗第七子。②道陵:指金章宗。③嗟唶:叹息。④正大:金哀宗完颜守绪年号。⑤能致:语出《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3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献臣雅以奇节自负()

(2)而希颜以名义自检()3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有能致之资()A.资产

B.条件

C.资助

D.作用(2)而主兵者沮之()A.沮丧

B.诋毁

C.阻止

D.畏惧39.对第②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B.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C.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D.四方承平/馀五六十年百姓/无狗吠之警渠/不以时自娱乐乃妖言邪?40.把第③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大略谓精神为可养,初心为可保,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宜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41.请结合第③段内容简要分析雷希颜的形象特点。42.本文以大量篇目写高献臣、李之纯,除了为写雷希颜陪衬外,别有意图。请结合以下材料及本文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材料】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四方碑版铭志尽趋其门……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即金朝)有天下……国亡史作,己所当任。——《金史·元好问传》(元好问)《集》中碑志最多,直书所见所闻,论定一代,可与欧阳公《五代史》并观。——清·李祖陶《元遗山文选》【答案】37.向来检点、约束38.BC39.C40.(奏章)大概说精神是可以滋养的,初心是可以保全的,君主(应该)把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为职责,不应该时间和精力乱花费在亲自处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上。41.第③段通过写上章言事,以期助意欲复兴的金哀宗的事件,凸显其忠心为主,以国家为重的担当精神;再通过面对朝臣不同意见,勇于上书主张追击,而最终结果验证其料事如神的事件,体现其有勇有谋。42.从材料中看,元好问有以墓志文存史的创作自觉。本文名为雷希颜墓志文,却将与其齐名的高献臣、李之纯事迹穿插其中,通过三者品性的比较,突出三人皆有济世之才能,但是,均不得其用,表达对金朝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批判;同时,在对三人事迹的记录中,透露金朝南渡以来,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以致衰败的事实。可见,其创作意图还在于探究金亡之原因,以此作为留存金朝历史的依据。【解析】3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1)句意:高献臣向来以非凡的节操自负。所以“雅”应解释为“向来”。(2)句意:然而雷希颜以名分和道义自我约束(检点)。所以“检”应解释为“检点、约束”。3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1)句意:有德行能够让人为其献身的条件。再由注释⑤“能致”的内容也可知“资”应解释为“条件”,故选B。(2)句意:但是主持军事的人阻止了他。再由后文“策为不行”,办法没有施行,也可知“沮”应解释为“阻止”,故选C。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天下太平已经有五六十年了,百年来没有盗贼之类的事,他不按当时的情况使自己高兴,这是迷惑人的言论啊?“馀五六十年”是“承平”的宾语,联系紧密,意思是“天下太平已经有五六十年了”,排除AD;“渠”译为“他”,做后句的主语,排除B,故选C。4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养”,滋养;“保”,保全;“进”,使……进朝;“退”,使……罢免;“妄费”,胡乱花费;“有司之事”,处理职能部门的工作。4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①原文“希颜以为天子富于春秋,有能致之资”,是说雷希颜认为当今天子正直春秋鼎盛,应当有能够让人为其献身的条件,可知他知道皇帝想要有一番作为。“乃拜章言五事。……人君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宜妄费日力以亲有司之事。上嘉纳焉。”是说“雷希颜呈献奏章上书五件事情。……君主(应该)把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为职责,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乱花费在处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上。皇帝嘉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由此可知,雷希颜忧君主之所忧,为其进言献策,凸显其忠心为主,以国家为重的担当精神。②原文“希颜上书,以破朝臣孤注之论,谓:‘机不可失,小胜不足保,天所予不得不取。’”是说雷希颜上奏章,反对朝臣所谓孤注一掷的不当言论,说:“好的机会不要失掉,小的胜利不能够自保,上天所给的机会不能够不抓住,应当乘胜追击。”面对是否追击北方的蒙古敌兵的问题,雷希颜力排众议,上书主张应当抓住时机,乘胜追击,由此可以看出雷希颜敢于发表言论,原文“数日后知无追兵,乃聚而攻凤翔,朝廷始悔之。至今以一日纵敌为当国者之恨。”是说几日以后,知道没有了追兵,于是重新汇拢士兵攻打凤翔,朝廷官员开始后悔,直到现在,因为一时的放跑敌人,就成为统治者后悔遗憾的事情。可知由此验证了雷希颜的主张是正确的,这些都表现了雷希颜有勇有谋,料事如神。4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材料第一段中,“晚年尤以著作自任”是说作者元好问有以墓志文存史的创作自觉。本文名为雷希颜墓志文,却将与其齐名的高献臣、李之纯事迹穿插其中。结合原文①“天下称宏杰之士三人”可知,这三个人都是当时世上最杰出的人才,结合尾段原文“三人者皆无所遇合”,可知,他们三人均不得其用,由此可知,表达作者对金朝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批判。在行文中可知,高献臣被妒忌,李之纯知道大事已去不想再做官,雷希颜进谏被主持军事额大臣阻挠,这些优异的才华,正确的主张都没有得到重用,其背后是朝廷的黑暗以及统治者的不作为,揭露了金朝南渡以来,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以致衰败的事实。材料中“国亡史作,己所当任。”“可与欧阳公《五代史》并观。”是说作者将书写灭亡国家的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作者所写的见闻可与欧阳修的《五代史》相提并论,我们知道《五代史》的目的是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等,可见,元好问的创作意图还在于探究金亡之原因,以此作为留存金朝历史的依据。参考译文:①金朝南渡以来,被天下称为奇伟杰出的人士有三个人,一位是高献臣,字廷玉;一位是李之纯,字纯甫;一位是雷希颜,字渊。高献臣向来以不凡的节操自负,许多的名士喜欢跟他交往,他有士大夫和官绅们的首领的风范。卫绍王时,王卿大臣们说高献臣是可以委任大事的人。绍王在当时很看重吏员出身的人,很轻视读书人出身的人,甚至说像高廷玉这样的有才之人是不好的,惋惜他是进士出身,而非吏员起家。大安末年,从左右司郎官一职外调出京去担任河南府治中一职,最终因为优异的才能被尹妒忌,因伤病死在了洛阳监狱之中。②李之纯凭借蓟州军事判官的身份上奏章,评论天下的大事,金章宗认为他具有奇才,下诏让他担任参淮上军一职。泰和中,朝中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天下太平,士大夫将聚会欢饮作为日常的活动。李之纯在朋辈之间的聚会中有时长久地坐着深深思考,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叹息之声,就像早晚要有忧愁事要发生一样。有人问李之纯是什么原因,李之纯回答道:“中原汉民族用整整一个民族的人来迎接北方的蒙古敌人,然而却完全不知道对方将帅所居的营帐,我看汉族将会被宰割消灭了。”听的人勉强一笑,说道:“天下太平已经有五六十年了,百年来没有盗贼之类的事,他不按当时的情况让自己高兴,这是迷惑人的言论啊?”不久,北方的蒙古兵发动进攻,李之纯从军队回来,知道大事已去,再也没有到朝廷做官的想法。贞祐末年,曾经被召担任右司都事,不久又被摈弃不受重用。③雷希颜在正大初年被授予监察御史,当时皇帝刚刚登基做皇帝,从早到晚忙于政务,思索能够用来广泛救助贫苦百姓的办法,特别用心。雷希颜认为皇帝正直壮年,应该有德行能够让人为其献身的条件,于是呈献奏章上书五件事情。(奏章)大概说精神是可以滋养的,初心是可以保全的,君主(应该)把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为职责,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乱花费在处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上。皇帝嘉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庚寅年的冬天,北方的蒙古兵突然袭击倒回谷,情势非常紧张。平章芮公迎击敌人,敌兵败退逃走,逃到填压溪的山谷之间,人数多的计算不完。芮公想趁着有利的形势像卷席子一样包抄他们,取得像当年东晋名将谢玄以少胜多的结局。但是许多将领意见不一致,想要放走他们的残余部队不去追赶。芮公将这件事上奏朝廷,朝堂上商议的结果也是认为不追击为好。雷希颜上奏章,反对朝臣所谓孤注一掷的不当言论,说:“好的机会不要失掉,小的胜利不能够自保,上天所给的机会不能够不抓住,应当乘胜追击。”但是主持军事的人阻挠他,最终方法没有施行。后来,京兆、凤翔两地上报蒙古兵狼狈向西败逃,战马大多没有时间戴上马嚼子,几日以后,知道没有了追兵,于是重新汇拢士兵攻打凤翔,朝廷官员开始后悔,直到现在,因为一时的放跑敌人,就成为统治者后悔遗憾的事情。④凡是这三个人,辈分相同,交谈十分欢畅,气质也几乎相同。但是雷希颜用名分和道义自我约束,努力去做并且一定要达到目的,这是与那两个人最为不相同的地方。大概从最近的几个朝代来看,士大夫开始了解经世济民的学问,一时以来有很高名望散文人并不多,仅以高献臣为第一。高献臣之后,读书人评论是李之纯;李之纯之后,是雷希颜;雷希颜之后,于是就有人发出渺茫没有踪影的感叹。这三个人都没有得到君王赏识机会,仅仅是雷希颜更让人感叹惋惜。(2024·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王君传(明)徐渭①吾友王君,讳某字某,卒之。又明年,其子某以葬其考时缺志铭惧遂殒殁其素也乃书状来请传。余读已,喟然者久之。②夫以王君少颖敏苦学,未弱冠以儒充试一不售,乃为生,于府学中便廪食,其后试有司,无一第不高等,且间甲诸同学生,百里之外裹粮而趋学者,无一不就王先生塾,乃弛担,如是且三十年,数奇矣,然犹以贡拔,此人人能知之,某亦能言之者。至其以文受知一府公,府公怜其贫,颇风之。人持百金为寿,请府事,而君不为动。先是,又一他府公授一乡翰林,托令简壻以属君。君对曰:“某薄命,业巳约妇,无以承使君厚惠。”府公复翰林,戏举旧事曰:“事不谐矣。”此虽人人未必尽知之,然某犹能言之也。至君以一经教弟子,致束修若廪食准,铜钱以个计,可百万,乃悉以同诸弟,瑜者教之,瑕者食之,终其身为一窭人。此则人或知之,君未尝言之,某亦不得言之者也。今夫身至大官镪盈藏,乃嫂叔矜耰锄、兄弟以故业而斗者岂少哉?噫!可传已!③论曰:懋新君虽窭,然喜植花木,畜鱼于盆池,买古书帖及名人画满箧笥,数饾俎衔杯,喜翩翩也。即为举子业,然亦时为诗,及好人为诗。城中大家治园池不少,友人中为诗者亦往往有之,然予不数过也,而特数过君。君之办景岂真过富人哉?而乃今则已矣。庄周曰:自惠子死,无以发吾言也。【注释】①王君:名鎜,字懋新,作者友人。②充试:参加科考。③贡拔:生员选拔到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④风,敎。⑤简壻:挑选女婿。⑥窭:贫穷。⑦镪盈藏:储藏大量钱币。⑧饾俎:指果蔬酒具。4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以儒充试一不售

(2)兄弟以故业而斗者44.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且间甲诸同学生()A.隔阂

B.夹杂

C.参与

D.间或(2)数奇矣()A.命运

B.算得上C.计算

D.数目45.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其子某以葬其考时缺志铭惧遂殒殁其素也乃书状来请传。4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城中大家治园池不少,友人中为诗者亦往往有之,然予不数过也,而特数过君。47.阅读第②段,根据行文思路从三个方面概括王君的事迹。48.与第②段比较,分析第③段写人叙事的不同之处。【答案】43.(1)考取(2)原有基业(祖上传下的家业)44.DA45.其子某以葬其考/时缺志铭/惧遂殒殁其素也/乃书状来请传。46.城里不少大户人家建造园池,友人之中也往往有写诗的人,然而我不会多次去拜访他们,而唯独多次去拜访王君。47.示例:(1)王君科举考试连连失利,但是学业优异,远近闻名。(2)王君深得官府赏识,而能坚守本分,不趋炎附势。(3)王君顾念亲情,养育诸弟。48.示例:第②段主要写王君的生平遭遇与为人品德,第③段写王君建造园林、饮酒作诗的闲情雅趣;前者主要来自作者的听闻,后者主要记叙作者与王君的交往经历;前者多客观实录,后者抒发私人情谊。【解析】4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售:考取。句意:以儒生的身份参加科考一直不能考取。(2)故业:原有基业(祖上传下的家业)。句意:兄弟之间因为原有基业(祖上传下的家业)相斗的人难道少吗?4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间:间或。句意:并且在各位同窗儒生中间或第一。(2)数:命运。句意:命运不好。4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他的儿子某因为葬自己的父亲,当时缺少墓志铭,害怕就此埋没他的生平诸事,就写了他父亲的情况来请我为他写传。“其子某”作主语,“葬其考”是动词加宾语,其后应断开。“时”指当时,作状语,“缺志铭”,是动词加宾语,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惧”是动词,搭配对象是“遂殒殁其素”这种情况,“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4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治”,建造;“为”,写;“数”,多次、屡次;“过”,拜访;“特”,唯独。47.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由“夫以王君少颖敏苦学,未弱冠以儒充试一不售,乃为生,于府学中便廪食,其后试有司,无一第不高等,且间甲诸同学生,百里之外裹粮而趋学者,无一不就王先生塾,乃弛担,如是且三十年,数奇矣,然犹以贡拔,此人人能知之,某亦能言之者”可知,王君科举考试连连失利,但是学业优异,远近闻名。由“至其以文受知一府公,府公怜其贫,颇风之。人持百金为寿,请府事,而君不为动”可知,王君深得官府赏识,而能坚守本分,不趋炎附势。由“至君以一经教弟子,致束修若廪食准,铜钱以个计,可百万,乃悉以同诸弟,瑜者教之,瑕者食之,终其身为一窭人”可知,王君顾念亲情,养育诸弟。48.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写人叙事的表达技巧。第②段写王君事例主要写的是生平遭遇与为人品德。由“此人人能知之,某亦能言之者”“此虽人人未必尽知之,然某犹能言之也”可知,事例主要来自作者的听闻,由“此则人或知之,君未尝言之,某亦不得言之者也”看,王君的事,王君不曾说的,作者也不能说,可知王君之事多是客观实录。第③段“懋新君虽窭,然喜植花木,畜鱼于盆池,买古书帖及名人画满箧笥,数饾俎衔杯,喜翩翩也。即为举子业,然亦时为诗,及好人为诗”,写王君建造园林、饮酒作诗的闲情雅趣。由“然予不数过也,而特数过君”可知,此处所写王君的事是作者与王君的交往所知。由“而乃今则已矣。庄周曰:自惠子死,无以发吾言也”可知,结尾处作者抒发了私人情谊,表达了对王君的相惜与怀念之情。参考译文:我的朋友王君,避某讳,去世了。又第二年,他的儿子某因为葬自己的父亲,当时缺少墓志铭,害怕就此埋没他的生平诸事,就写了他父亲的情况来请我为他写传。我读之后,喟然长叹了好久。因为王君年少聪颖思维敏捷苦于学习,未成年就以儒生的身份参加科考一直不能考取,于是作为儒生,在府学中享受公家给的粮食,这之后到有关部门应试,没有一次考试不是高等,并且在各位同窗儒生中间或第一,从百里之外的地方带着粮食来学习的人,无一不到王先生教学的地方,于是放下担子,像这样将近三十年,命运不好,然而还是凭借贡士的身份被选拔出来,这是人人都能了解的,我也能说说他的事。直到他凭借文章被一府公知遇,府公怜悯他的贫困,很认为他有风范。他人持百金为他做寿礼,请他到府做事,而王君不为所动。在这之前,又一其他府公得到同乡翰林的授意,委托县令让他选拔女婿,心里属意王君。王君回答说:“我是薄命之人,已经和妇人有了婚约,没有办法承受使君的厚爱。”府公回复翰林,戏举之前的事说:“事不成功了。”此事虽然人人未必都知道,然而我能说说。至王君凭一部经书教授弟子,要学生的奉赠礼物按照公家供给口粮的标准,铜钱以个计算,大约百万,就全都给了所有同宗之弟。有优点的教导他们,有缺点的养活他们,其身到死也是一个贫穷的人。这就是别人或许知道,王君不曾说的事,我也不能说的事啊。如今身至大官用绳子串钱充满库藏,嫂叔却拿着农具种地、兄弟之间因为原有基业(祖上传下的家业)相斗的人难道少吗?哎!王君的事可以传之后世了!议论说:懋新君虽贫穷,但喜爱种植花木,在盆池养鱼,买古书帖和名人画(装)满箱和笼等竹器,多次吃着桌子上的饭食,口含酒杯,欣然自得。等到为应考试而准备学业,也随时作诗,也喜欢替人作诗。城里不少大户人家建造园池,友人之中也往往有写诗的人,然而我不会多次去拜访他们,而唯独多次去拜访王君。王君置办之景难道真超过富人吗?如今这些早已没有了。庄周说:自从惠子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了,我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了!(2024·上海松江·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东郭邹先生传①先生字谦之,号东郭,姓邹氏。年二十一,会试第一。先是,文成王公移令庐陵,先生慕而谒之,一见期许。是岁王公以吏部主事司分校,主试者知王公有精鉴,出诸隽卷取裁。王公阅及先生卷,曰“此必邹某也。亡论文,其人品亦冠天下者。”遂冠南宫。②公时任闽,遂解官归。逾年,先生亦引疾归侍养。未几,宸濠反。先生闻变,率昆季群从趋吉郡从义起兵。王公喜曰:“君臣师友,义在此举矣!”嘉靖壬子,世宗登极,录旧臣。逾年,先生始出。如越谒王公,参订月余。既别,王公怅然不已。门人问曰:“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王公曰:“曾子云‘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若无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③会大礼议起,先生偕同官上疏,不报。甲申复疏,上怒,下诏狱,谪广德州判官。取道于越,省王公,而后履任。先生未历吏事,而莅官临民务以诚心相感,发奸摘伏,人称神明,而犹尝自讼曰:“如保赤子,未能也。”撤淫祠建书院延同门王心斋暨诸贤讲学兴礼风劝邻郡。志学风至今冠江左,先生启之也。④丁亥,先生升南京主客郎中。逾年,王公卒于师,先生服其丧。辛卯,请告归。过苏、常,访魏庄渠校诸公,发“知行敬义合一”旨。秋,赴会稽,哭王公,存抚其孤,聚同门讲学于天真书院。还里,会程文德徙为其邑令,佐之方田均赋①,不避嫌怨。邑民至今赖之。⑤乙巳,于富池讲学,申师训云:“圣门志学,是志不逾矩之学。吾侪讲学以修德,而日用逾矩处乃安之,何以主善?必不能安!自戒自惧,顾明命而顺帝则,此是时时下学,时时上达,时时无愧怍,准四海,俟百圣,合德合明,只是一矩。”⑥耿生曰:“邹公非以为名也,致其独知,不欲负所学以负吾君也。”节选自《耿定向集》(有删改)【注】①【方田均赋】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税法名。4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省王公,而后履任()

(2)发奸摘伏()50.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出诸隽卷取裁()A.削减

B.选取

C.判断

D.删除(2)先生亦引疾归侍养()A.延续

B.假托C.招致D.承认51.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撤淫祠建书院延同门王心斋暨诸贤讲学兴礼风劝邻郡。52.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还里,会程文德徙为其邑令,佐之方田均赋,不避嫌怨。邑民至今赖之。53.文中多处写到王公,对塑造邹公形象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54.文末耿生对邹公进行了评价,请结合前文内容加以评析。【答案】49.拜访揭露50.CB51.撤淫祠/建书院/延同门王心斋暨诸贤讲学兴礼/风劝邻郡。52.回到家乡,正赶上程文德调任做先生家乡那个县的县令,先生用方田均赋的政策帮助他处理县务,不回避他人的猜疑、怨恨。县里的百姓到现在还依赖着这条政策。53.①通过王公对他人品的推崇,从侧面表现邹公品格的高尚。②通过王公对他离去之后的深切怀念,从侧面表现邹公学问的渊博。54.邹公在被贬为广德州判官期间,以诚心对待百姓,揭发奸恶,还自责没能做到保护百姓,请名师教化百姓兴起好学风尚;回到家乡,不回避他人的猜疑、怨恨,用方田均赋的政策帮助当时的县令,使百姓从中获益;这些都是他没有辜负自己所学的儒家仁政、没有辜负皇帝的表现。【解析】4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句意:拜访王文成公,然后再去上任。(2)句意: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5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C.取裁:判断;句意:拿出那些优秀的试卷来让王文成公来判断(确定名次)。故选C。(2)B.引:假托;句意:先生也假托有病回到家乡侍候奉养双亲。故选B。5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裁撤不在官方祀典规定中的祭祀与寺庙宗祠建立书院,请同门王心斋以及各位贤士讲学使礼仪兴盛,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进行开导、劝勉邻郡的百姓。“淫祠”是宾语,故在其后断开;“书院”是宾语,故在其后断开;“讲学兴礼”是被请来的王心斋和那些贤士们所做的事情,是宾语,故在其后断开;故断句为:撤淫祠/建书院/延同门王心斋暨诸贤讲学兴礼/风劝邻郡。5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里”,家乡;“会”,正赶上;“佐”,帮助;“嫌怨”,猜疑、怨恨。53.本题考查对塑造人物手法的分析鉴赏。①根据“亡论文,其人品亦冠天下者”可知,王公对他人品的极为推崇,从侧面表现邹公品格的高尚。②根据“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曾子云‘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若无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可知,王公对他离去之后的深切怀念,从侧面表现邹公学问的渊博。54.本题考查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先生未历吏事,而莅官临民务以诚心相感,发奸摘伏,人称神明,而犹尝自讼曰:‘如保赤子,未能也。’”邹公在被贬为广德州判官期间,以诚心对待百姓,揭发奸恶,还自责没能做到保护百姓,请名师教化百姓兴起好学风尚;“还里,会程文德徙为其邑令,佐之方田均赋①,不避嫌怨。邑民至今赖之”回到家乡,不回避他人的猜疑、怨恨,用方田均赋的政策帮助当时的县令,使百姓从中获益。这些都是他施展自己所学的儒家仁政学说的表现。参考译文:①先生字谦之,号东郭,姓邹。二十一岁那年,参加会试获得第一名。在这件事之前,王文成公调到庐陵任职,先生仰慕王文成公,前往拜访他,先生一见到王文成公就受到王文成公的赞许。这一年,王文成公以吏部主事的身份选拔校录考生,主管考试的官员知道王文成公有高明的识别力,拿出那些优秀的试卷来让王文成公来判断(确定名次)。王文成公读到先生的试卷,说:“这一份试卷一定是邹某人的。不用评判文章,他的人品也是天下第一了。于是在这次会试中取先生为第一名。②王文成公当时在福建任职,不久就放弃官职回到家乡。过了一年,先生也假托有病回到家乡侍候奉养双亲。没过多长时间,宁王朱宸濠叛乱,先生听说这场变故,就带领着自己的一群兄弟赶到吉郡趋就正义发动义军。王文成公高兴地说:“君臣师友之间的大义,就体现在这个举动中啊!”嘉靖壬子年间,明世宗登上皇位,任用以前的大臣。过了一年,先生才开始外出做官。到越地去拜访王文成公,讨论了一个多月的学问。两人分别后,王文成公感到非常惆怅难以自已。门人问他说:“您为什么如此深地怀念邹谦之啊?”王文成公说:“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渊博的人却向知识浅薄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谦之已经非常接近曾子所说的这类人了。”③正赶上“大礼议”这件事情发生,先生和与他一起的官员向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回复。在甲申再次上疏,皇帝发怒,将先生下了诏狱,贬到广德州去做判官。先生选择经过越地前去上任,前往拜访王文成公,然后再去上任。先生没有处理过管理百姓的事务,却在上任后亲自处理百姓事务用诚心来感化百姓,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百姓称他非常神明,但先生还责备自己说:“像保护百姓这样的事情,我没能做到啊。裁撤不在官方祀典规定中的祭祀与寺庙宗祠建立书院,请同门王心斋以及各位贤士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