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宣城市皖东南六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名句名篇默写1.默写。(1)追逐光亮,我们可以从先贤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追光路上,会看到,”的斗志昂扬、积极进取;(李白《行路难》)我们会悟到“,”的新陈代谢、前景美好的哲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会领会到先贤对离人的“,”的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2)阅读古诗文,领略自然意趣美。“槲叶落山路,”,俯仰之间,落叶繁花,野趣横生。(温庭筠《商山早行》)“,”,山野之中,春花秀美,夏树葱茏。(欧阳修《醉翁亭记》)“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雾气弥漫,天地浑然,银装素裹。(张岱《湖心亭看雪》)二、基础知识综合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甲]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lí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乙]不错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丙]薄雾在迷蒙着kuàng野啊……前面只隐现着一条渐渐模糊的灰黄而曲折的道路,和道路两旁的乌暗而枯干的田亩……与枯死的野草,与杂在野草里的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写于1938年)腐烂了的禾根;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与焦茶的颜色的混合啊……(写于1940年)(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lí()明

颤()栗

薄()雾

kuàng()野(2)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3)色彩是美术作品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表达。联系[甲][乙][丙]三首诗歌所用色彩词基调不同于另外两首的是______。(4)请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惶乱的雁群”这个意象的内涵。3.请你参加以“走进古诗文里的亭台楼阁”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请根据语意,为以下资料横线处选择合适的句子(

)亭,四面临风,轻巧玲珑。许多名山好水、园林胜迹,都离不开亭的点缀,故有“园林之眼”的美称。在高处筑亭,______;在山脚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在临水处筑亭,______;在林木深处筑亭,______。“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一座空亭,就是盛放在天地间的一眼空灵、通透的泉。【甲】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乙】则平添含蓄的情趣【丙】可供游人统览全景A.【甲】【乙】【丙】 B.【丙】【甲】【乙】C.【乙】【甲】【丙】 D.【丙】【乙】【甲】(2)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人这样评价:黄鹤楼仙风道骨,旷放飘逸,多有“仙气”;滕王阁瑰伟绝特,神采飞扬,颇具“灵气”;岳阳楼堂堂正正,典重端方,最称“浩气”。请你任选一座楼并结合学过的古诗文中的诗句简述这样评价它的原因。(3)安徽滁州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亭”。凡亭台皆有千古楹联题记,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有关“四大名亭”的楹联。请你任选一副判断它属于哪座名亭的对联,并说明理由。A.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B.平添枫叶三分艳

难写江天一叶秋C.酒洌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D.波涌湖光远

山催水色深(4)下面是小安参加完活动后写的活动心得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甲】“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早已赋予《三大名楼》以非凡的品格和神韵。【乙】它们不仅饱含了中国文化对自然、对人生、对自我的叩问与思索,而且也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筑文化。①[甲]处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②[乙]处有语病,请修改。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从理解一朵花开始黄咏梅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④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情感,表达哲思。B.文章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良梨村美好、甜蜜、生机勃勃的景象。C.“梨花”在作者的笔下,既是离愁别绪的象征,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D.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虽然三百多岁了,却老当益壮,不负众望,硕果累累,作者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独特意义。5.从全文来看,作者更喜欢春季,但是为什么开篇要说自己最爱秋季呢?请简要分析。6.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列句子。①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②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写作手法)7.第③段作者将民宿墙上一幅农民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合适吗?请说说你的看法。8.标题为“从理解一朵花开始”,那作者从“一朵花”中理解到了什么?“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景区处处可见身穿中式服饰头上簪花的游客。同学们打算探究非遗——“簪花”的前世今生。请你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簪花”新闻速递序号新闻标题出处和时间1“簪花”的姑娘,成了济南府老城一景“新浪网”2024.5.12假期首日超10万人涌入这个古镇洛带簪花为何如此“上头”?《成都商报》2024.5.33穿汉服戴簪花,年轻人大明湖夜游花样多《齐鲁晚报》2024.5.34到哈尔滨“簪花”定格美好瞬间《哈尔滨日报》2024.5.45长沙街头现送花爷爷“簪花郎”《新民晚报》2024.5.9材料二中国新闻网记者走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以下是记者和泉州当地一位71岁的蟳埔女(阿嬷)的采访内容。记者阿嬷(1)______?我们这从小就戴花。大概四五岁左右吧,父母就会帮我们挑花然后盘头。那时候觉得挺好玩的,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就觉得好看。到了十多岁我们就要自己盘头发簪花了。(2)______?平时我们就戴新鲜(时令)的花,黄菊,红菊,茉莉花,马蹄花,含笑花,觉得好看就选了。像现在一样,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就会戴红花和黄花多。送给家人的都用一个手掌大的大花,送给别人的会用个头小一些的。对于蟳埔村而言,女子簪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人生苦,习惯了。戴花能使心情好。不管是捕鱼还是卖海蛎,只要天天都能戴不同的花,心情就会特别好,手里的活也不觉得辛苦了。外面的人一看到我们这样打扮,也就知道是我们这边(蟳埔)人了。材料三朝代相关文字记载秦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戚夫人(刘邦宠妃)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西汉刘歆《西京杂记》魏晋南北朝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南朝梁代萧纲《茱萸女》唐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顺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顾之巾上。时人荣之。——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中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宋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史·礼志》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元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明文人保持簪花习俗。清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9.以下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簪花已成为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旅游活动的新宠,这股风吹向全国多个景区,成为一种风潮。B.如果外地游客在泉州看到簪花的人,他们就知道这些人来自蟳埔村。C.簪花是古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特有的生活方式。D.从古代到现代,“簪花”群体在不断扩大,从男性簪花扩大到女性簪花。10.请你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在材料二横线处填写相关采访问题。11.某同学梳理“簪花”习俗历史发展画了一张图,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该图所表达的内容配上解说词。12.对近期各地兴起流行的“簪花热”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链接材料和生活体验,探究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链接材料: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中国日报》2024.2.16四、文言文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衣①,戴华阳巾②,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有删改)【注】①鹤氅(chǎng)衣:指道服。②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2)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3)公退之暇,被鹤氅衣

被(4)亦谪居之胜概也。

胜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远吞山光,不可具状。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