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5篇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本节课是一节比较独立的活动课,是《课标》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的具体体现。我教学确定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图中的规律,难点是: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形之间的联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大胆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课前引导:利用记忆电话号码,让孩子们大胆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并夸张的宣扬数学之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指导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美,太多的享受,太多的乐趣。新授:一共分为三个角度。1.直接用正方形的点阵,让学生观察,并且计算。很容易就得出点阵的数量,在这样的基础上,拓展6个,7个,8个…100个,第N个?因为第二个角度的需要,我让学生画出第五个点阵,并计算其数量。2.从另外的角度观察,将正方形的点阵,数着引导,看看又能找出什么规律。这算是本节课的难点的体现,如果在这一节课能有效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能合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如果能很好的表达那已经是很难的了。通过以前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发现规律的时候:1+3+5+7时,孩子们总是认识到:每次增加2,而不是说增加3,增加5,这样连续奇数相加的认识。在这个角度我一直犯难,特别是去年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去引导,自己很紧张,在这里浪费的很长的时间,并且学生还没有掌握其中的规律。导致于后面内容不能完成教学。今天的课,我在学生讨论的时候,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感觉学生还是能很好的认识,我就让孩子停止交流,结果一位学生站起来还是说出了:“减2”的'观点,我以为这会给其他学生一次思维的撞击,没有想到:全体同学都同意这位学生的观点,让我不知所措,我只有临时安排学生再次讨论。这次我就有意思的去引导个别小组: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这个时候需要充分与图形合理的结合起开。仔细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3.斜着观察图形的规律。我巡视过程中发现: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都能把每个点阵图形的规律找出来,并且写出算式:1+2+1,1+2+3+2+1,……4.小结前面三维观察的结果。感受规律带来的结果。最后我设计了5个练习,有独立思考的,有合作的,有动手的,学生参与率还比较高,达到的效果还比较明显。总结: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们已经利用图形来研究数。由于图形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会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具体,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我们以后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学会利用图形来帮助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反思2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之我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来,让我感受颇多。刚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学生们非常兴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展示,虽然还有部分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但学生的积极和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和高兴。以为,执行小组合作学习原来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频繁和深入的使用,我又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课前的预习,当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学生们能预习的比较充分和深入;当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学生们根本不能保证预习的质量。其次,学生们自学的能力目前不是很高,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部分问题,优秀的.学生都理解不好,更何况其他学生呢。(有人说把难问题分解,但难问题就一定能分解吗?即使能分解,那分解后就一定不难了吗?)再次,刚开始的时候后进生还非常积极,但后进生并不是三天两头就能赶上来的。新鲜劲过后,他们又开始犯一些“老毛病”,比如说懒,不只是身体上了懒,还有大脑的懒。最后,就是小组的评价问题。只有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但目前,虽然几经考虑,我还是没能想出一个合理评价措施。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感悟和困惑,望大家不吝指正。数学教学中的反思3《生活中的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它的上一课是《温度》,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从温度的知识中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正负数。知道了可以以0℃为分界线,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前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理念和学生实际以及教材特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前温度复习为了新旧知识点的自然衔接,课前设计了重温温度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顺势过渡到新授的环节,生成自然。2、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更简便、清晰、准确。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收入情况以及负数代表的失球、转出和支出情况。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3、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说说发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正、负数和0的关系。4、借助实例,解释应用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打羽毛球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炒股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总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努力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教学中的反思4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的图片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对称”,通过展示文昌的名人宋庆龄的雕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火箭、山的倒影的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增强美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美的和谐统一,不论是在自然,还是建筑、科学,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对称广泛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剪纸,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对称图形,师生共同探索所剪的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出轴对称图像的概念。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举的例子很有限,大部分都是数学的几何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例子很少,他们在小学就学过这相关的内容了,说明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引不够。这没有能达到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体会轴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教学目的。若是抓住学生举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来强调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更好些。让学生欣赏老师准备的轴对称图形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普遍存在,加深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能基本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认一认这环节完成的较好。比一比这环节原本是设计小组比赛的,但是这题目团结协作实施起来较难,所以临时更改为个人比赛,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审题,直接在课本上画对称轴,有些同学描下图了,但是没有通过折叠去找出对称轴,整个环节花费时间较多,所以后面的课就上得很紧!想一想,归纳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认一认,两个个环节完成的较好。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和区别,是整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难点,让学生讨论,交流。但是联系和区别没有小组能叙述完整,特别是联系的第二点,我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分析,体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区别用认一认中的图2去分析,以此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特点:1.突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雕像,火箭、山的倒影,感受“对称”。通过剪纸,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通过试一试,加深两个图形称轴对称概念的理解。2.练习设计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认一认、比一比、做一做、试一试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做一做”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3.借助于多媒体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妙的图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思绪因插上想象的翅膀而飞扬,真切地感受到对称的美。以多媒体展示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辨析轴对称图形,效果佳,效率高。本节课最大感受是上得较拘谨,面对陌生的学生,引导方式需要多样化,探究合适的提问方式,让课堂更富有激情,课堂更流畅!课堂时间处理不够合理,前松后紧,总结较简单!数学教学中的反思5《旅游中的数学》是一节专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并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这节课,我采取同桌合作的形式。在实践操作中,以同桌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不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还为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积极引导和激发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以个人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入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认为本课中最大的成功是始终突出“生活化”这个特点,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数学教学中的反思6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1.40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1.40元,问学生这两个1.40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三、实践操作,发展数学能力在练习阶段,呈现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改正标错小数点的小数,进一步运用小数,体会小数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拿出语文书、数学书、科学书、音乐书、美术书,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单价,并感悟各种课本的不同定价,而且也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教学中的反思7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我们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通过5个连续的'活动,创设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过付币、贴币、兑币的实践活动,当发现付出的钱币与兑现的钱币相等时,他们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有所差错,他们就会自己查找原因。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数学教学中的反思8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数由上学期的20以内的数扩展到100以内的数,通过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计数单位“十”。从而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一、通过捆与数,体验理解单位“十”与“百”1、不吝惜时间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来认识几十与一百,学生很难做到,象这样抽象的数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必须要借助于实物,真实地去感受与体验,通过捆与数在头脑中建立表象,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计数单位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数出10根,捆成一捆,虽然孩子们太小,很多学生捆的小棒是零散的,虽然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耽误太多的时间,但那些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极其珍贵的。因此不要吝惜时间,让学生去数一数,捆一捆是学习中必经的道路。我不可以随意地去侵占。2、有效利用时间课堂上不吝惜时间,并不是让学生的操作时间随意延长,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效果,课堂上我让每个学生带20根小棒,要求每人数出10根捆成一捆,在教学几十与一百时,充分利用每个学生手中的一捆小棒在实物投影前展示,这样积少成多,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体验了十与几十、一百的来源,学生在数与捆最后几捆的过程中理解了100以内的数。二、运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拨、数、的过程中理解数的组成。1、模型不是单一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100以内的数,上课前我给同位俩发了一个小计数器,让每个学生都能亲手去拨一拨。通过计数器进一步巩固单位十与百,为理解数的组成打下基础。学生有了上学期20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基础,这部分知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学习中我发现仍有个别学生不理解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的意义。因此这节课我还花了大量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拨珠并说说拨出的两位数的组成,收到了好的效果。2、巧用计数器帮助小学生理解算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数的组成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个位上的.数字相同)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以为当学生理解了数的组成再来计算这样的题目会水到渠成,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课堂上有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过,他们只是机械记忆,并没有一定的算法,而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计算,数的组成与这部分计算完全脱节。为此,课堂上我让学生谈了自己个性化的想法之后,组织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想一想,通过拨珠,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而达到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口算。数学教学中的反思9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1、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兴起并迅速向普教领域延伸的新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也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教学方法之一。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张扬人的主体性,提倡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特长,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此社会、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2、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方法更加完美。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有多高,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然后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探索,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将理论回归实际。这样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以数列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数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义,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类,以及几个特殊的数列,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函数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列也是一类函数,当然也具有函数的'相关性质,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数列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数列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三、对学数学的反思对于在数学课堂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四、遵循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第一是将自己的经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第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第三就是要多与同事交流因为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第四就是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0心理学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题财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从照镜子中找发现,如:左右手下好相反,得出结论:镜子中的物体与实物形状相同,方向相反的数学理论。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本质,让学生在玩中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对镜面对称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表个人的看法,在合作之前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整个过程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学习,探究中,这样学生能轻松,自然地掌握,并能自觉地转化为一种技能,做到学以致用。以后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展示才能提供必要的舞台。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1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2《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根据以往的考试经验及大纲要求,这个内容是不会纳入到考试当中的。虽然考试不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我还是会把方面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我一直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开动脑筋,爱上数学,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情景导入时我拿着一大一小自己学校的信封提问学生:这是什么?(信封)信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用来邮寄信件等)一封信要寄给你的好朋友还要做些什么呢?(贴上邮票)你们看过邮票吗?这是我们国家发行的部分邮票。(电脑课件出示各种邮票)我们国家的邮票种类齐全,适用于各种邮资。贴邮票,付邮资也有学问,里面还涉及到一些数学知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好吗?顺利导入新课后,我用电脑出示了教材上资费表,让学生观察表中数据,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表中数据的理解。在我巡视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学生对“首重”和“续重”,“本埠”和“外埠”词语的理解,多数学生不理解或是不敢很肯定的解释这几句词语。当然也有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这只是少部分。果然,当我让学生把讨论结果进行汇报,举手者寥寥。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了,接下去内容就可以顺利开展了。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把信函质量是45克且寄往外埠,需要贴多少邮资及怎样贴邮票这个问题。在我的巡视指导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是解决质量是400克寄往本地的信函如何确定邮资及如何选择邮票。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在续重和首重的邮资如何算,如何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状态来看,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和解决。反思这节课,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交流、思考、独立解决,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的关键点是点拔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当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后,我就不再多说了,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动口去汇报。整节课的效果是比较好,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的突破。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3反思本节课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钱”等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引发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思考,建立起比的表象,”“速度”“水果价钱”情境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层层深入,抓住了比的本质特征,培养了学生归纳类推能力,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2、学生自学课文,从而得出比的概念及比与除法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球场上的`比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写法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布置学生自学。求比值时,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我们曾经认真研究认为名称不需要讲解,而求比值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方法。3、在练习设计时我们注意了三个层次,一是对新知识加以巩固,二是应用解决问题,三是思维能力扩展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数学味,趣味性如拳头和脚掌的比。我们的感悟: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数学教学中的反思14本节课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较简单,所以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点阵中点的变化规律,进而概括出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对此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1、创设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景,能使学生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开始利用整齐的队列,引起学生的关注,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点阵的规律。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2、为学生创设探索问题的空间。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这只是教学设计活动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规律。事实证明只要给他们提供空间,留充裕的时间,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规律,经过同学相互交流,互相补充对点阵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此也体现了20__多年前希腊数学家们用图形研究数的意义,最后学生有了研究其它图形数的欲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创设探索问题的空间,并鼓励学生能够积极探索和交流。3、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精美课件
- 摩托车手买卖合同手摩托车买卖合同模板
- 平整场地合同书
- 围栏安装合同范本
- 回归分析教育课件
- 酒店保洁外包合同范本
- 《工程质量问题汇编》课件
- 产品销售协议合同范本
- 财政请示报告范文
- 区域独家代理合同模板
- 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书
- 医药销售代理合同 医疗产品代理合同(8篇)
- 采矿08-1设计花园煤矿说明书
- SB/T 11137-2015代驾经营服务规范
- GB/T 5237.3-2017铝合金建筑型材第3部分:电泳涂漆型材
- GB/T 3798-2021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
- GB/T 2899-2017工业沉淀硫酸钡
- GB/T 18705-2002装饰用焊接不锈钢管
- 2023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
- 培智学校启智教育人教版生活数学第四册认识人民币课件
- 小学数学六年级《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优秀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