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一、多元共生——儒道佛的动态发展儒学道教(本土宗教)佛教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玄学)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1.儒、佛、道的发展状况2.思想特点:一、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任务]阅读课本45页,梳理儒佛道的发展状况。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地位相对稳定思想活跃、多元共生三教出现融合趋势3.探究:儒学式微,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材料一】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经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因此佛教乘虚进入中国思想界。……道教虽然将神鬼崇拜作为重要信仰……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都是为人生解决问题;其主要理论,亦是在教人如何养生。——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二】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3)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2)儒学理论自身缺陷。(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4.佛教盛行,危机产生——探究:反佛原因?【材料三】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南北朝时期僧诗僧尼数量表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思考:佛教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统治者如何应对?“三武一宗之厄”①统治者灭佛:◎韩愈《原道》目的:维护封建统治②民间反佛:5.反佛斗争,复兴儒学(表现)(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神灭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反对佛教“灵魂不灭,轮回转世”③唐代儒学复兴运动: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影响: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范缜《神灭论》反佛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3)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竹林七贤图6.魏晋玄学(P45历史纵横)◎南宋《虎溪三笑图》局部“虎溪三笑”典故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体现了()“多元共生、三教并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归纳:思想变迁的主线是儒学地位的起伏。从魏晋到隋唐,三教发展互相融合,但儒学始终占统治地位。二、辉煌璀璨——文艺与科技硕果累累1.文学P46时期代表魏晋南北朝唐朝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诗歌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建安文学: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盛唐诗风昂扬激越,刚健清新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多

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沉郁,感时伤事

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该时期的思想文化时期特征/代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隋唐2.书法P46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书圣”王羲之)融汇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创新风格。(“颜筋柳骨”)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魏晋:由实用转向实用与审美兼具,由自发转向自觉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具有审美及实用价值。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怀素《自叙帖》唐朝:“颜筋柳骨”张旭《肚痛帖》“颠张狂素”2.书法P46融汇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体现了原先的地域文化在大一统时代背景下,趋于融合发展时期特征/代表东晋唐朝3.绘画P47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以形写神:追求外在形象兼内在精神本质的刻画佛教的本土化佛教交流的产物,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龙门石窟:体态修长,表情温和慈祥,体现中原文化的风采,受儒家思想“礼”的影响4.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P48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制于868年,高23厘米,宽843厘米。它原藏于敦煌藏经洞,1899年被发现,现存于大英图书馆。◎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领域朝代人物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农学北朝贾思勰地理学西晋裴秀建筑隋李春印刷术隋唐火药唐天文学唐僧一行医学唐孙思邈唐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药王”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5.科技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唐朝高峰特点:(1)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官僚群体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2)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大运河)(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政治稳定)探究: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艺繁荣、科技领先的原因?(试着从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几个角度分析)(4)民族: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

【材料】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①在重农抑商思想主导下,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②中国古代科技偏重实用,忽视理论研究;③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④中国古代科技对外影响巨大,但对外来的东西吸收得少探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三、中外交流——佛教东传与对外开放丝绸之路上的和平往来极大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陆路:1、(向东)长安——朝鲜2、(向西)长安—印度、中亚—欧洲、非洲海路:1、登州、扬州—朝鲜、日本2、广州—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P4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一)对外交通:海陆并举,对外交流频繁结合课本49页唐朝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梳理丝绸之路的路线。①中亚天竺高僧来华②东晋法显、唐朝玄奘西行求法③唐朝鉴真东渡④日本空海求法促进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变革、文化发展。

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二)中外文化交流——佛教西来与东传、其他形式交流与开放(1)佛教传入中国:(2)佛教外传:(3)其他形式交流与开放A.国际性大都市:都城长安。B.使节和留学生:新罗、日本两国派遣。C.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隋唐时期外传的文化成就中国文化西火药造纸术东印刷术炼丹术十进位计数法政治制度儒学建筑汉字诗文医学历法②交往范围广、连续性④双向交流,兼收并蓄;⑤领域全面,内容多样①海陆并举,和平为主③渠道众多,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⑥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圈,影响世界文明[重点]隋唐对外交往的特点:中华文化圈影响:①对中国: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②对周边:中国文化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对形成“东亚文化圈”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对世界: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进步。课堂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