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4课课程标准: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背景——大变革时期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②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③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2、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表现
战国时期,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更为激烈,国内也都纷纷变法图强,较为有名的就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不同意义上的改革,比如赵国的赵武灵王改革、齐国邹忌的整顿、燕国的子之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燕昭王改革邹忌改革申不害变法赵武灵王改革李悝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②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③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条件:统治者支持,广纳贤才;国君权力较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各国变法提供经验教训;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基础。2、内容:(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经济。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提升生产积极性。③统一度量衡,推动经济整体发展,有利中央集权。(2)军事:①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战斗力,限制贵族特权。②什伍组织,使兵源得到可靠保证。(3)政治:①实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什伍连坐,加强人民管理,有效行使权力。③重刑罚,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效果。(4)文化习俗:①焚烧诗书,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一)商鞅变法
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评价:(1)积极性:①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②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强化中央集权。③军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④促进社会转型,推动历史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2)局限性:①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后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②焚烧诗书,摧残了文化,束缚了思想。③严刑酷法,轻视教化,易激化社会矛盾。“千古一后”—文明太后冯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拓跋宏五岁即位,冯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从小由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措施内容影响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兼并;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整顿吏治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租调制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农民负担减轻,许多受豪强庇护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的收入。(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千古第一后”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北魏政权,重新统一北方。②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③民族歧视与压迫,民族矛盾尖锐。④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2、内容:(1)冯太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实行俸禄制。(2)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实行汉化政策。3、性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4、评价:积极性:①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有效巩固北魏政权。②促进北方各族的交融,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加速北方各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推动历史进步。④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和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基础。消极性:①全盘汉化,丧失本民族特色。②改革未能振兴北魏,加速了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衰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概念解析: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3)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5)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遏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推动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6)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7)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影响: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前提:宗主督护制的弊端政治上:改行三长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示意图
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严重范仲淹(989—1052)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机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庆历新政失败(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②“三冗二积”和岁币赔款,财政危机严重。③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严重。条件:庆历新政失败,提供经验教训;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坚强的意志和魄力。2、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2)强兵之法:①保甲法、连坐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③惟才用人。3、性质: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自上而下的局部调整。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4、评价:(1)积极作用:①变法推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局限性: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5、失败原因:①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③“三不足”思想引发激烈斗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④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⑤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四)张居正改革1、背景:统治危机严重①
明中叶后,吏治腐败,财政困难,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
②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严重。
2、内容:(1)政治: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提高办事效率,为推行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2)军事:内修守备(起用边将,积极练军,修固长城);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交流)。
加强边防,活跃边境经济贸易,融合蒙汉关系,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经济:裁减开支;清丈田地;改革税制,实行一条鞭法。增加财政税收,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3、性质:为解决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而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局部调整。4、意义: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年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5、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2)根本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社会根本矛盾。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正税)、派办(附加)京库岁需与存留(留置地方)、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内容:把田赋和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
意义:简化赋役征收手续;限制豪强地主的盘剥,减轻农民负担;计亩征银、以银代役的规定,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刺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添加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之士救亡图存
内忧外患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国别租借地或割占地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和大连长城北和新疆法国广州湾两广和云南英国“新界”和威海卫长江流域日本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一)戊戌变法——甲午震撼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变法记》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发展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这些努力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中外纪闻国闻报强学会时务报南学会时务学堂万木草堂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保国会姓名著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译《天演论》《仁学》主张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共同主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作用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政治民主化经济方面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工业化文化教育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培养人才。教育近代化军事方面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军队近代化戊戌变法的内容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戊戌变法——无力回天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兴起。(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条件: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5)先进人物的引领:康梁严谭等人积极宣传维新思想。2、内容:(1)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2)经济: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改革财政;鼓励发展工商业。(3)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军事:裁撤旧军,训练新式军队。
法令的局限性:内容未涉及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3、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4、意义:略
5、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主观原因:①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②依靠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反动势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④改革范围过大,急躁冒进,树敌太多。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一)戊戌变法从背景看: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从内容看: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历史功绩看: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广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二)清末新政1、背景----统治危机严重。列强在华争夺加剧,庚子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列强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2、措施:①政治: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调整机构。②经济:奖励工商,振兴实业。③军事:整顿军队,编练新军。④文化: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教育体制。3、定性: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①未触及清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二)清末新政(1901--1905)②在政、经、军、文化上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4、影响预备立宪(1906--1911)4.影响: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工作。它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⒉经过:⑴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⑵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渐行立宪。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内容:预备期为9年,皇权至高无上。⑸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位阁员,皇族占7人。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政治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⒊实质:⒈目的:⑵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⑶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⑷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⑴客观进步意义: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①主观目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整体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三)民国时期的改革——矫国革俗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币制改革新法币教育改革(1)经济:鼓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推动中国近代化。(2)政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颁布《临时约法》,限制专制权利,规定了人民的各种权利。促进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3)文化:废除封建礼仪制度,革除封建旧习俗。例如蓄辫、裹脚、跪礼……发展了近代文化,保障了人权,促进社会发展。(4)外交:仍然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为求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体现资产阶级的局限性。(5)教育:实行近代教育,鼓励留学。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3月)2、国民政府(1927--1949)(1)经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扶植轻工业,实行币制改革,推动经济快速发展。(2)政治:实行训政、宪政政策。(3)外交:改订新约运动,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4)文化:开展新生活运动。
(一)过渡时期:1、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2、四年建设时期1953--1956“一法三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
“一法三制”。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一化三改”。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1、政治上:巩固新政权
追歼残敌,解放大陆;
土地改革;
镇反剿匪;
抗美援朝;
召开一届人大,确定“一法三制”,初步构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2、经济上:恢复发展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外交上: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三大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产品销售与代理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标的详细描述
- 2024年度汽车修理工作室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工厂企业生产线扩建合同
- 2024年度城市轨道交通照明系统合同
- 2024年度家居用品市场调查与研究合同
- 空气净化制剂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个人车库租赁合同模板
- 电动器械用电枢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拆迁补偿合同
- 《消防安全常识培训》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食品安全行业运营模式及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蓝宝石基片行业供需趋势及发展风险研究报告
- 基于核心素养长链条培养的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衔接研究
- 《新媒体视角下古镇旅游营销策略探究:以苏州同里古镇为例》开题报告4100字
- 诺如病毒的护理查房
-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课件(新教材)
- GB/T 2423.17-202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 2024粤东西粤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培训心得总结
- ICS国际标准分类号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