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语文试卷(含答案)宁波外国语学校2023学年第一学期9月学情诊断

语文答案

1.C【解析】“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错误,林黛玉说的话”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的渔婆"并没有流露出对宝玉心疼的情感。

2.C【解析】A.“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错误,依据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性格和心理状态并非性格元素的简单相加,所以即使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不一定一致;B.“分裂”错,原文认为两极性的元素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D.“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一句过度推断,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复杂性,也与材料一倒数第一段第一句“一些”的表述不符。

3.D【解析】选项中的人物忠奸分明,是脸谱化的,形象单一,不复杂。不符合性格二重组合原理。

4.①艺术典型是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的人物形象。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②性格深处的不安、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是人物魅力所在。《红楼梦》写出了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使宝钗的人物形象极富魅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5.①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②这句话的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C【解析】C项,“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理解错误。由“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可知,小鲁“拘束"是性格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枪。“委屈”理解错误,小鲁面对小义的问题时害羞、不好意思,并非“委屈"。

A【解析】A项,“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理解错误。女性视角和相关的描写场景没有凸显“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这篇小说是双线主题,主题一为赞美像营长那样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主题二为革命精神的传承。

8.①小鲁为没有枪而脸红,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②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③在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时,枪是一种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9.(1)同: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以“我”的视角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切感。(2分)(2)异:①本文采用插叙,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情节;(2分)《百合花》采用顺叙,叙事单一、连贯,结构完整,脉络清晰。(2分)

10.C

11.A

12.D

13.(1)(读书探究),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处理它的容易的地方再处理它的节疤处;就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踩分点:攻,砍伐;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可意译);姑,

且;徐,慢慢地。本句翻译句子主语没有补出,可以不扣分。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

的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

有专长,像如此罢了。

14.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比喻,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②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③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丙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说明:没有分析解说,只有答出手法,不给分。1点1分,共3分)

A【解析】A项“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

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故选A。

16.①内容题材:陶诗选取乡村生活化的意象,描写日常事物;苏诗中也写了许多平常事物,如薪米、厨烟等。

②艺术手法:陶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淡中见警策,议论与景物描写衔接自然;苏轼学习陶诗平淡诗风,将人生感悟融于日常叙述之中。

③节奏韵律:《归园田居》是五言诗,其韵律节奏平淡舒缓;苏轼也用五言和陶诗,以平和的韵律展示自己对惬意乡村生活的喜爱。

④语言风格:陶诗通语言口语化,却并非未经锤炼,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美(对仗句、动词、形容词);苏诗虽有典故但浅显易懂,语言白话。

⑤主旨态度:陶渊明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热爱田园生活;苏轼在被贬后欣赏学习陶渊明的这种心态,拥有旷达的人生态度。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1)彤管有炜,说怿女美(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李白《古风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望江南·多少恨》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天净沙·春》

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其他含有“流水”的诗词均可。

18.D【解析】“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指很多人很熟悉二十四节气歌,用“耳熟能详"合适;“遵循”,遵照。着重在“循”,指依照正确的思想、言论去做。“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常用在表述对共同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规程、公约等的态度。语境为“基本准则”,用“遵循”更合适;“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加强主句的意思)。结合后文“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可知用“尽管"更合适;“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这里修饰农耕文化,强调其历史悠久,用“源远流长”更合适。

19.A【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根与魂"的引号作用是表特殊含义;A.“摇篮”表特殊含义;B.“复得返自然"表直接引用;C.“慈祥”表示反语;D.“蜡炬"表强调突出。

20.C【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成分残缺。“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属于介词误用,使得全句没有主语,应该去掉“通过"。语序不当。“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按事物发展规律,应改为“培育和壮大"。只有C项修改正确

21.A

22.示例:①在寒冷的冬季②生长期呈绿色③加快融雪速度(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3.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2分)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达突出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2分)宁波外国语学校2023学年第一学期9月学情诊断

高一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作者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地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地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腼腆的小通讯员面对“我"的提问,面对新媳妇的笑,显得那么羞涩和木讷,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但在战争危急关头,却不畏牺牲,舍己为人。

B.《水浒》里的林冲,是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也是嫉恶如仇、极富正义的人。

C.唐僧是西天取经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作为出家人,他慈悲为怀;面对路途中的种种磨难,他执着追求,意志坚定,然而,他同样也胆小、软弱、遇事徘徊,有时不辨善恶。

D.在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4.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的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宝钗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4分)

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句话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位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清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然不能忘怀。

B.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C.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B.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

8.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

9.本文和《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小说,都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但叙事特色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丙)

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B.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C.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D.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半脚为“跬”,而跨出一脚为“步”。

B.“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C.“传”,指的是解释经书的书,如《春秋左氏传》。“传"是阐述、解释的意思。

D.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名”与“字"往往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B.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以弘扬儒学道统。

C.丙文提出了应熟读精思的读书之法。朱熹认为: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D.丙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表达流寓他乡的孤寂。

B.“东家著孔丘"四句,用“不二价”“不争"馈”“救"等词描述了淳朴的民风。

C.“周公与管蔡”二句,以“孔丘"颜渊”“周公"管蔡”等典故表现相邻品德高尚。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6.请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谈一谈苏轼继承了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哪些方面。(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男子睹物思人,夸赞红色的管草,实际表达自己对姑娘的喜爱之情的是:“___,___。”

(2)“___,___。"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以美女衬英雄;再写“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4)《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以邻船的寂静和无声的冷月反衬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是:“___,___。”

(5)古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感叹世事无常,寄托复杂情感。请写出包含“流水”一词的诗句:“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很多人___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_____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_______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_____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