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考点学校、考场号及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辛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东坡少负奇才,“奋励有当世志",入仕后因卷入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屡受打击排挤,两被诬陷贬官。“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晚谪岭海,几乎不能生还。稼轩“壮岁旌旗拥万夫",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南渡后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屡遭诬陷,三次免职,先后赋闲达20年之久。这种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苏辛词中,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特点。然而不同的是,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从而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而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著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例如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作者当时因政治上受到排挤,正外放密州,心情是苦闷的。可是在这首词里,我们却看不到消沉的情绪。作者泛观浩瀚的天宇,寄意高远的月宫,幻想出一个清凉澄澈、玉洁冰清的美妙世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想象、多么高洁的向往!它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词的下片,通过对人生痛苦的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以理遣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而在稼轩词中,我们就很少看到这种精神上的超越感和旷达态度,而更多地感受到他对现实的苦恨执著、他那种特有的郁结悲愤之气。例如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此词与东坡的《水调歌头》,同样是写于中秋之夜,同样是把酒对月、驰骋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辛作却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他因岁月蹉跎、壮志难伸而发出“白发欺人"的深沉悲叹,他渴望着“斫去桂婆娑”——铲除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势力,实现光明的政治理想,使人间“清光更多"。热烈执著的追求、慷慨激愤的情怀,流溢于字里行间。
(选自张福庆《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有删改))
材料二:
苏、辛对现实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其状况,因而他们在展开空间想象观照主体自我时,往往不自主地要潜入悲凉自适的因素。苏轼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纵向空间中,领略到的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奔腾激荡的自然画面,给人以壮观雄奇感,想到的更是一幅“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两个空间,前一个是纯自然的可观的,但几乎不着一丝人为之痕,后一个是历史的想象的,显现出词人驾驭自然之上的伟力。这种空间的层进,表现了词人对阔景与壮功和谐统一的想往,接着词人把自我加入空间:“多情应笑我",面对此景此情,却只能自叹“早生华发”一扫前之阔壮,真不知词人是“苦笑"还是“嘲笑”,抑或是“哭笑"!赋整词以肃索的气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油然而生。
《永遇乐》中辛弃疾用一种写法观照空间,即意象迭映法:得意者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失意者是“草草”之中“赢得苍皇北顾",赤热时只见“烽火扬州路”,荒凉中却听“一片神鸦社鼓"声,同一空间古今兴亡之象何等不同,由此返照辛氏内心有志报国无处建功的凝重苍凉又何等浓郁!苏、辛词中空间观照自我的那份凄然,同样来自他们那忠君前提下爱国的封建惯性,头顶始终没有一片精神自由的天空,故而造成自我根本行为方式的不自由,所以尽管志高视阔,但无法摆脱终受人制的命运,无法酣畅地实现自我人生之价值。
毛泽东却不同,他既是中国人民的一代领袖,又是一个精神完全自由的斗士,一名黑暗社会的挑战者,所以他观照空间,往往要把自我放在空间的制高点上。从“湘江北去”中,毛泽东看到的绝不是“故垒西边"风流人物的残迹,而是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望“鹰击长空”,俯看“鱼翔浅底",处处都展示着流动和生机,这一幅现实空间是“万类霜天竞自由”,面对这蓬勃之境,词人自我更观注的是一个气压古今的命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胸有成竹的设问本身就蕴含了胸有成竹的答案。在此那纯自然的磅礴画境,不是词的目的,只是词人展开联想的基础,词人自我已站在了一个远高于自然的更广袤的人类征服、改造自然这个更有意义的社会空间之中了。
空间意象的选择是拓宽词境的重要手段,而空间观念对自我的观照方式的不同,无疑又是苏、辛、毛词词境不同的又一原因。
(选自罗浩波《由时间、空间及自我谈苏、辛、毛词对词境的延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辛二人在仕途上都曾遭遇过重大打击,前者险些遭受杀身之祸,后
者屡遭免职、壮志难酬,这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苏辛词的共同特点是“理想破灭,壮志难酬”,不同点在于苏轼的词体
现出一种执着,而稼轩词则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人生的超脱。
苏词拒绝消沉,如他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他虽被外放密州,但
却在词中体现出冲破现实黑暗,追求理想境界的旷达情怀。
稼轩词沉重悲愤,如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没
有苏轼的那种豁达,多的是执着追求与慷慨悲愤的激情。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第①段的苏词当中,纯自然的客观、历史的想象与自我相继出现,在
看似旷达积极的情感之下,潜藏着一丝悲凉。
《永遇乐》运用意象迭映法,体现出同一时间中古今兴亡之象的对照,
对照中流露出辛弃疾的危亡意识与爱国情怀。
苏、辛受制于社会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道德中忠君爱国思想的束
缚,这说明其词作不具有现代借鉴学习价值。
毛泽东以征服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变革了诗词中观照空间的方式,实
现了苏、辛二人所无法实现的自我人生价值。
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3分)。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
打叶声》)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
算子》)
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柳亚子曾称赞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一、二和《沁园春·雪》(如下),谈谈你对柳亚子这句话的看法。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荷花
贠靖
每年入了伏,秦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婷婷玉立。
这都是荷花的功劳。老支书说,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怎么个了不得?当年颜奶奶当妇女队长那阵,带着村里的娘子军在终南山下开挖了一片鱼塘,让周围村庄的老乡很是羡慕了一阵,县里还来开了现场会。如今她孙女荷花从奶奶手里接过接力棒,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亩荷塘,你说厉害不厉害?
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想起来,当初也是为了赌一口气。荷花丈夫玉军看到村里的后生都搭伙一拨拨地出去打工,就动了心思,荷花却不愿意他走。荷花说,非得出去呀?咱奶,咱爹,咱娘一辈子没出去,不过得好好的?
玉军见说服不了荷花就躺下了,赌气给她个脊背。荷花也躺下给他个脊背。荷花一觉醒来,睁开眼,玉军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跑了。荷花一下子就来了气。她给丫丫穿上鞋子,拧过脸去对着墙壁,吧嗒吧嗒掉起眼泪来。丫丫仰起脸问:“妈妈怎么哭啦?”她擦擦眼说:“没事!"
她生气的是,丈夫竟然和她的心隔着一层,不声不响地便走了。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让你去。这不是想着爹妈年纪大了,丫丫还小。说穿了,人家还不是担心你没出过远门,在外头吃苦头么?荷花静下心来想,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得风生水起。
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美呀!
爹听了荷花的想法,放下碗,抹抹嘴,第一个站起来表态说:“媳妇儿,爹支持你,就咱们家那些地,你想种啥就种啥!”娘也表态说:“我跟你爹意见一样,都支持你!"荷花说:“光你们支持不行。爹,您得去做村里人的工作,把大伙都发动起来种荷花,只有连成了片,才能成气候哩!”
爹面带难色道:“荷花你是知道的,就咱村那些人,都是些死脑筋,只惦记着眼前的那点利益,都一窝蜂地出去给人打工。出门在外,那钱是好挣的?"荷花虽然生气,但说到底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头一个劲祈祷着,巴望他们在外边能顺顺当当的。
娘说:“老头子,你就给个准话,动员大伙种荷花的事能不能做通工作?”爹踅着眉头说:“我看悬。"爹刚出马,在大伯那里就碰了钉子。大伯鼻孔里哼哼地冷笑着:“老二,你得管管你家这媳妇儿,不能任由着她的性子胡来。她也不想想,那荷花是能吃呀,还是能当钱花?”
爹就站在那一遍遍地解释,大伯说:“你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种!"
晚上,荷花说:“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
“去了好好说啊!"娘叮咛。
荷花没去找那些死脑筋的大老爷们儿,而是一家一家去找那些留守在家的姐妹们,给大伙摊开来说了她想种荷花发展观光旅游的想法。她们中有人将信将疑。荷花就问:“你们想不想你们的男人都早点回来?”这句话戳到了姐妹们的心坎上。她们都使劲地点着头。这就对了,荷花把握十足地说:“只要你们听我的,咱把这一大片荷塘种起来,成了气候,也学着周边的村子,把观光旅游做起来,不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那他们还在外头瞎折腾啥哩?!"也是哩。”姐妹们说,“荷花,还是你想得长远。"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累倒也罢了,让荷花感到委屈的是,这事遭到了长辈们的一片骂声:这媳妇儿真是个害人精哩,好端端地唆使媳妇儿们种啥荷花,净出幺蛾子哩!
夜里,荷花打来一盆水,撩起来一下一下地洗着脸上、胳膊上、腿上的泥巴。洗完了一个人躺进被窝里,浑身酸痛。她悄悄地咬着被角流着泪。
早起爹和娘都不在屋,荷花心里有些慌,忙出屋去寻。拉开门她一下子愣住了。门前的泥塘里叽叽喳喳站满了人,爹和娘跑在最前面,大伯也在人伙里,他们都捾起裤腿,在弯腰把破壳而出的荷苗栽种到淤泥里。老支书抬起手擦着额颅上的汗说:“荷花,还愣着干啥呀,快下来瞧瞧行不行?”荷花使劲点着头,两眼一热,背过脸去。
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媳妇儿们把各人的看家本事都使了出来,荷包鱼,荷包鸡,荷包饭、野菜疙瘩,吃得那些来观光游玩的城里人赞不绝口。他们挤在荷塘间的田埂上,拿出手机、照相机,横着拍,竖着拍,恨不得把荷塘的美景一股脑全装进相机里带回去。
荷花又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将地头堆成山的玉米杆收集起来,把玉米皮里面的那几层揭下来,洗净晾干,用硫磺熏白了,染上颜色,编成一件件别致的手包、杯垫、坐垫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姐妹们在筹划着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她们要学着城里人,把村子发展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家乐、手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公司"。荷花说,这回人手可咋够呀?有姐妹试探着问一句:“要不要打电话把那些外出的死鬼们叫回来呀?”荷花说:“谁稀罕他们哩!咱姐妹们不照样把荷塘弄成了!"
“这是说谁呢?”黑暗中有人问了一句:“你们的手工艺品卖不卖呀,这些小物件在广东那边可抢手哩,有多少收多少!"有人很快就听出音来,荷花反应过来立马回敬了一句:“谁稀罕哩!”人却站起来跑了过去,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着。玉军笑嘻嘻躲避着,一群人起着哄从荷塘边的树荫里钻了出来。
这一夜千亩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摘编自《贠靖作品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到了颜奶奶的事迹,意在衬托荷花不服输,能吃苦,坚毅的性格和精神,表现了农村妇女坚贞不屈,勇敢的品质。
B.结尾处“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暗示在荷花这个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外出打工的丈夫们纷纷回来共同把农村建设发展起来。
C.“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这一细节,表明荷花心中的怨气没有消除,并觉得自已也可以把事业搞好,不需要帮忙。
D.小说中三次描写荷花落泪,第一次是因为对丈夫行为的恼怒,第二次是因为不被理解和艰辛,第三次是终于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感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荷花的有限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让读者跟随着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去欣赏小说,这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和亲切性。
B.小说善于塑造女性形象,其中荷花这一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聪慧和坚韧。
C.文章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荷花劝说亲人和村民们建设荷塘的过程,而描述如何动手建设的过程则较为简略。
D.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当前千里荷塘繁盛的场景,再回顾荷花如何带动乡里建设千亩荷塘,增强了阅读效果。
8.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主人公荷花展开,她是一位生活在秦岭终南山下的女性。
请分析荷花的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4分)
9.有人认为,“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如何体现这种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予尝谓读书用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摺。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著毫。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子细看本,不可差讹。
(节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材料二
今父兄之爱其子弟,非不知教,要其有成,十不能二三,此岂特子弟与其师之过?为父兄者,自无一定可久之见,曾未读书明理,遽使之学文。为师者,虽明知其未可,亦欲以文墨自见,不免于阿意曲徇,失序无本,欲速不达。不特文不足以言文,而书无一种精熟,坐失岁月,悔则已老。且始学既差,先入为主,终身陷于务外,为人而不自知,弊宜然也。
孔子之教序,志道、据德、依仁居游艺之先。《周礼·大司徒》列六艺居六德六行之后。本末之序,有不可紊者。今制取士,以德行为首,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盖因之也。况今明经一主朱子说,使理学与举业毕贯于一,以便志道之士。汉唐宋科目所未有也,诚千载学者之大幸,尚不自知而忍紊之邪?嗟夫!今士之读经,虽知主朱子说,不知读之固自有法也。读之无法,故犹不免以语言文字求之,而为程试资也。昔胡文定公于程学盛行之时,有不绝如线之叹。窃恐此叹将复见今日也。
(节选自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心眼A既不B专一C却自漫D浪诵读E决不能记F记亦G不能H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相当于“已经”。与《论语》中“既来之,则安之"的“既”意义
相同。
B.差,差别,差错。与《小石潭记》中“其岸势犬牙差互"的“差”意思不同。
C.师,名词,指老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意思不同。
D.之,结构助词。与《劝学》中“輮使之然也"的“之”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强调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做到这样才能记忆长久。
B.朱熹认为写字时无需在意字的工拙,重点在于字迹分明工整,不潦草。
C.程端礼认为父兄应有一定的见识并指导子弟学习,不应盲目追求文墨。
D.程端礼提出的学习顺序是以游艺为先,依次是志道、德行、六艺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请根据材料概括两者的不同之处。(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意正浓,在外游子见到满山遍野秋色,触景伤怀,于是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
B.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
C.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杜甫诗句“白帝
城高急暮砧”。
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16.跟随古人登高的脚步,后世读者或能从景色变化中窥探诗人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从诗歌的叙述脉络出发,分析作者是如何传达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两句。
(2)《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两句视听结合、俯仰结合描写江边见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
两句,采用对仗形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对田园
的向往。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二十四诗品》中有“高古”一品。正如诗品所言,“黄唐在独”,回到黄帝、唐尧的时代,亲近远古的人,会解除内心的某些羁绊。当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得愈成熟、愈充分,_______甲_______。正如幼年时我们许多轻灵的想象,便来自无知。知识有时也是罗网,让我们困于其中。因此,抱瓮灌园或许也是一种智慧。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无邪”,说的便是它的纯粹——一唱三叹的反复之深情,返璞归真的天真之浑朴。《诗经》没有流丽的平仄句律,没有华美的词汇藻饰,没有精严的对仗骈偶,更没有言浅意深、非大雅博学不能索解的晦涩典故。那些条条框框都是后世才有的,《诗经》只保留了诗歌最原始、最“古”的部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兴"无端而起,说一些与人世无关的事,鹿在原野上歌唱,水鸟在小洲中啾鸣,真是美丽。我想,最纯粹、最高古的诗句,________乙_________。
打开《诗经》,自然之象____A_____。仿佛先民们能感受到万物有灵,感受到生命是互通的。人们以自然物象比喻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绝世美人是谁呢?是齐侯的女儿,庄姜。“她要嫁到卫国来了,她与我们的国君多么般配啊!"卫国人都感到与有荣焉,于是____B____地吟出了这首《国风·卫风·硕人》。
①人们还用植物来寄托情思:“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②卷耳就是苍耳。③这首《国风·周南·卷耳》,我们回忆起在乡间小径上玩耍的童年,回忆起那枣核般大,总粘在裤脚与后背上的小刺球。④它不仅通过粘在小动物身上来实现播种,而且诗中的女子相信它能帮助自己把思念送到远方。
文中第二段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以“《论语》"为话题
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排比;排比贴切,表达流畅。(4分)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请在文中甲、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如果将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这‘无邪’,表现为一唱三叹的反
复之深情,返璞归真的天真之浑朴,这便是它的纯粹”,与原句相比表达效
果有何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劳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劳动意味着人的异化,人将自己变成工厂中的一个机器,按时运转。而有的人认为,劳动赋予人自由,通过劳动人们将实现自我的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1.B
2.A
3.A
4.作者首先提出了苏、辛词的共性——反映理想破灭、壮志难酬,(1分)进而借东坡词、稼轩词举例论证该观点提出苏辛二人词的不同点——东坡词表现旷达的人生态度,稼轩词表现悲愤的呼喊和激情。(论证方法1分,不同点各1分)
5.我认同这一观点(1分)
“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这句话高度肯定了毛词的价值,并认为苏轼、辛弃疾二人也无法赶超。(1分)
原因:毛词摆脱了忠君前提下爱国的封建惯性,站在精神完全自由的角度去审视历史。“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纵论历代英雄人物,多含贬意,而对当今参加革命、反封建反压迫的英雄多加赞颂,体现自己掌握命运、创作历史的主体性。而苏、辛二人身处封建社会,遵从忠君报国的传统,头顶始终没有一片精神自由的天空,故而造成自我根本行为方式的不自由,无法跳脱出“报国建功"、“历史悲叹”等的传统。(体现毛词好1分;苏辛词不好之处1分;结合《沁园春·雪》分析2分)
//我不认同这一观点。(1分)原因:①(1)从文学价值的角度看,毛词缺乏沉郁顿挫之境,难免有一泻无余之弊;开篇即北国壮阔的景象,意境开阔,情感高朗而不深沉,乐观而不悲观,感情趋于发散,一直持续到词尾,一泻而下,没有凝结之力。(2)用词造语,意义密度稀薄,缺乏作转的内在压力。“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惜”字总领两韵七句,用极大的篇幅、极疏的词意横跨两韵。而东坡词、稼轩词则没有这样的缺陷。(点明毛词缺陷1分;结合《沁园春·雪》分析2分)②因受制于时代社会背景,对毛词的评价超出其应有的水平(1分)。
6.B
7.A
8.
荷花象征着坚韧和毅力。她继承了奶奶的遗志,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亩荷塘,这一过程体现了她不服输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荷花象征着对家庭和乡土的深厚情感。她不愿意让丈夫玉军外出打工,反映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即使面临困境和挑战,荷花依然选择留在村里,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还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环境改善的渴望。她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不仅是为了美化环境,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改善生活条件.(任答两条即可。)
9.①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如:“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将主人公的欣喜之情寄寓在抒情上,体现诗意的语言之美。
②意境营造的诗情画意。文中描写荷塘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呈现出温柔宁静的民俗之美。
③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来写改革开放对百姓的影响。小说没有写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写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百姓荷花改造荷塘,发展农村经济的故事,表达情感含蓄。(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0.CEF
11.D
12.D
第13题
【参考答案】
(1)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2)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14.不同之处:朱熹更关注具体的读书方法和姿态,如三到法和如何爱护书籍;程端礼则侧重读书的整体教育次序和理学原则,强调从德行入手。
15.D
16.①首联先用“秋”“空山"山楼”等意象,写秋意深浓,满眼萧瑟的秋景令羁旅在外的诗人心怀凄怆,于是登楼远眺,借以抒发诗人羁旅异地多年的苦寂之情。
②颔联再以“红树"冷霜”“清流"寒寺”等意象,抒发诗人内心对流年的伤感和无可排遣的思乡之情。
③颈联再以“塞雁、城砧"两个意象,写秋寒骤急,催促着远方的塞雁南归,西风渐紧,传来城中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此联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穷思念。
④尾联诗人直抒胸臆,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得归的伤痛。
17.(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8.《论语》没有繁复的修辞技巧,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冗长的论述篇章,更没有晦涩难懂、非深研细思不能领悟的玄妙哲理。
19.A:比比皆是B:欢天喜地
20.③修改为:这首《国风·周南·卷耳》,让我们回忆起在乡间小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现代化办公室租赁场地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版精制粉原料供应链风险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地震监测基站场地租赁与应急救援合同3篇
- 2025年度医疗健康产业园区承包经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温泉度假酒店SPA服务人员劳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经济补偿协议范本及调解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能源项目合作开发PPP模式合同范本3篇
- 物业管理公司2025年度招投标代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位租赁合同:住宅小区车位使用权协议2篇
- 2025厂房买卖合同模板:高端装备制造厂房交易3篇
- 100个超高难度绕口令大全
- 《郑伯克段于鄢》-完整版课件
- (日文文书模板范例)请求书-请求书
- 土壤肥料全套课件
- 毕业生延期毕业申请表
- 学校6S管理制度
- 肽的健康作用及应用课件
- T.C--M-ONE效果器使用手册
- 8小时等效A声级计算工具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300道
- 社会实践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