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答案)

试卷说明:注重考教结合。

1.小说、文言文、古诗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

2.名句默写考查《劝学》中的一句话,虽与文言文有重叠之意,但是主要目的是有意提升学生考场答题时的细心度。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B2.A3.C

4.①首先围绕“科技向善"的话题展开。②接着重点分析了科技给我国人民生活、社会治理及全球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③最后论述了科技的两面性及其带来的问题。

5.①国家层面:要为科技创新搭建“伦理软着陆机制”。②企业商家层面:要将“善"成为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的重要价值和维度,要做利益权衡,并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不可一味追求利益而牺牲客户的相关权利。③公众及媒体层面:应该有更强的权利意识,以及伦理道德上的价值敏感性,对企业形成监管。④个人层面:在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时,要反思权利是否被侵犯或者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6.C7.D

8.①本文结尾处,小义送给小鲁纸花,代表了和平年代小义对解放军的敬意;小鲁小心地把花放进内衣口袋,包含着对自己解放军身份的珍视。

②《百合花》中,“枪筒里插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虽然是战争年代,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9.①淡化故事情节。文章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回忆、梦境的画面串联情节。

②虚化人物形象。用简笔勾勒人物,不过多着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将人物交融到小说的情境氛围里。

③文章语言富有诗意,抒情性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④作品主题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凸显了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要保家卫国,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⑤叙事方式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虚实交融,意境诗化。⑥视角选材方面,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0.CEG11.C12.D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

(2)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

14.①感慨荀子学说不被时代重视,名声在后世学者中不显,甚至被误解。②遗憾《荀子》只有杨倞的注解,不够完善详尽,不利于儒学的传播。③赞赏荀子学说,高度肯定其儒学价值,因而为其书作注并集结成文。

参考译文:

以前的唐朝学者韩愈认为荀子的书大体纯正(完美)而略有缺陷,等到宋朝的时候,攻击荀子的人就更多了。推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主张性恶说的缘故。我认为性恶说并非荀子的本意。他说:笔直的木材不需要经过矫木工具(的矫正)就是直的,是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直的;弯曲的木头一定要依靠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然后变直,是因为它本性就不是直的。现在的人品性恶劣,一定要等待圣明的君主治理,经过礼义的教化,这样以后才使人们都遵守社会秩序,合乎道德规范。假使荀子不知道人性有善恶,就不会知道木材的性质有弯直。即使这样但他还是主张性恶论,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恶之分吗?我因而认为荀子生逢社会动乱的时代,百姓全都(生活在)纷乱不安之中(难有礼义),感怀激愤之下说出这番言论。荀子谈论治学治世之道,都把礼义之道作为旨归,反复推究审察,致力于指明其中的宗旨意义,探寻儒学一直坚持的精要之处,洞悉古今成败的原因。而苛刻指责的那些人,毁谤污蔑层出不穷,舍弃了真义是不能和荀子走在这(治学治世)之道上了。我又感慨(悲叹)荀子的学说不被当时之人重视,继而名声被后世之人毁坏。考虑到荀子的书只有杨倞的注解,许多地方还不完善详尽,于是写成《荀子集解》一书,一些鄙薄所见有时也附录记载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D

16.①从语言风格上看,两首诗都不事雕琢,质朴简洁。②从表达技巧上看,两首诗都采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③从意象选择上看,都善用鸟、树等描写隐逸生活。④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D

19.①导致肥胖的因素(或原因)很多②肥胖和记忆是相互影响的③会记得已经吃过了

(二)语言文学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20.①比比皆是②参差不齐③浑水摸鱼

21.连用五个“需要……"句式,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2分)强调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2分)

四、写作(60分)

范文欣赏:

01.容得热闹声满耳,扎进枯燥志满怀

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浪潮的席卷下,大多数人沉溺于感官刺激的热闹之中,并借此以消除枯燥。我认为,此种人生态度实不可取。究其根本,热闹实为短暂之快意,枯燥方为人生之主调。青年们需能容得满耳热闹之声,将满怀志向扎进枯燥之中沉淀自我。

热闹无法持续供能,轻松度日,耽于浮躁喧嚣,终将归于空虚。

热闹其意,实为肆意放纵,沉溺于浅表虚假的信息刺激,然则却被所谓的“精彩”吞噬,易失却向上的内生动力。一思心理状态,段子、金句、笑点的感官刺激,只能带来一时热闹的快感,稍纵即逝,欲再得此热闹,则需反复刺激循环,终而无法正确面对生活的周而复始。二思未来风险,刺激过后的空虚,加以生活节奏的日趋混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未来目标的导向产生偏差,甚者运用现代传媒而“一去不复返"。因此,追求热闹当有度,切不可一味求之,而应扎根于现实生活,以求持久赋能。

枯燥绝非味同嚼蜡,其朴实无华,淡定从容的内核方为人生真味。

远追历史,经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的先贤不在少数。孔子和弟子的车辙碾过大半个中国,木车老旧,思想犹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曾以热闹为先?近揆当下,甘于坐冷板凳,书写人生的榜样无处不在:黄大年投身研究,无愧于“科研疯子”,樊锦诗献毕生热爱于敦煌,终成“敦煌的女儿"。枯燥并不是无趣、无意义的代名词,枯燥其义,在于坚守与传承,热爱与深沉。枯燥实为一种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其朴实无华的内核,实乃滋养生命的源源养料。因此,接受枯燥,并非与生活妥协,而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活出别样的精彩。

热闹与枯燥并非背道而驰,水火不容,取二者之长,摒二者之短,既能容得热闹的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而不被其裹挟,更能扎得进看似枯燥平淡的本真生活,这才是时代新青年应有的姿态。

热闹,是时代浪潮的一部分,意味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容得进热闹,便拥有了“烟火气"。枯燥,是生活的本质,枯燥背后的信念是人生价值的代名词。青年应甘于坐冷板凳,力求内心的丰盈,具备“书卷气”。在热闹与枯燥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烟火气"与“书卷气”皆具,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志向的风帆将远航。

容得热闹声满耳,扎进枯燥志满怀。淡定从容于热闹,滋养成长于枯燥,青年的未来必将光耀四方。

02.热闹为生命添彩,枯燥为青春赋能

古典诗词之美在悄然幽静处独辟蹊径,赵师秀“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展现了古人清妙的处静之道。本是枯燥的等待,却可化作方正棋枰上黑白棋子之音与灯烛落蜡之美。无声之处的生气热闹来自玲珑巧心之感,枯闲之时的创造想象往往滋养生命成长。

“热闹”的生活是本能的向往,但需有质量、有内涵地享受闹意。

青少年生命之姿无处不勃发,渴望鲜活的热闹,追求肆意的张扬实属寻常。然则揆诸眼下现实,过分膨胀的社交网络与信息媒体已将本来纯粹的向往催生出浮躁浅薄的无序追逐与无理玩闹。视听语言的“短平快"会消解青年人该有的生机创造。青年求索的热闹宜作适度合矩的娱乐。进而亦可追求团队并行的“精神热闹”。

“枯燥"的生活是耕荒的土壤;但需有耐心、有决心地改秋换春。

刘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千百次的重复必也枯乏缺味,然潜心投入,关注“枯燥"本身包含的无数创意,方可挥就传奇。“枯燥”是我们的主观体验,体悟“枯燥"并非教导青年无所事事,放空游闲;而是享受并投入于自我成长的独特经历,以青年自我的道德之修、思维之辩、审美之趣来创造一个恬静处的生命世界。若青年只会依赖外部的刺激获得愉悦,内部精神原力将枯竭,人将失去生命力与思想力。

热闹无度终为枯燥,枯燥尽头越显创造。

时代的蓬勃发展给予我们一个更加活力涌流的热闹世界,全球的人类更加紧密的关切,因此,学会理性平和地享受热闹的生活的确是青年人的必修课。然而体验热闹之时却不可失本心,适时回归自我独立生命的意趣,享受“枯闲”时品读的中华古典文化,感知大地静美无言。青年人学会坚守“枯燥"亦是为未来人生建肇基筑本。长青之伟业的达成往往离不开离不开抱朴守初的如一之心。在工作中如何于枯燥处看见新的转机与创造亦是基于青年成长的当下努力。

热闹与枯燥皆是青年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学会正确享受热闹和坚守枯燥中开拓亦是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不断增强的能力和素养。享热闹易,守枯燥难;立于时代的渡口,我们应当每个平凡的日子扎根于努力与创造,化为坚实的底气、发展的素养。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技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才是真正的好科技。“科技向善”理念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技术的尺度,把技术规则体系纳入由法律、伦理所构建的社会规则体系中,以造福人类为准则。

科技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性之善"。

中国发达的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高铁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满足国人粮食需求的同时还出口国外。这些都是“科技向善”给人民带来的福祉。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遵循“科技向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范科技伦理秩序、解决科技与伦理风险冲突,敬畏“人性之善”,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

科技治理以社会为重心,彰显“治理之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上海努力打造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品牌让市民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一网通办”改革用科技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大大挤压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上海的“两网"建设不只是技术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将会推动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科技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理解“科技向善”,才能创新治理体系,增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效能,从而提高国家和区域的创新能力与绩效,彰显“治理之善"。

科技进步以人类为圆心,尽显“人类之善”。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依靠科技,对全球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与世界各国共享病毒基因组信息,开展疫苗研发国际合作等,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2020年,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篇章;中国天宫空间站将在2022年正式运行,届时将为全球所有国家提供科研服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爱无疆”,充分展现了我国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人类的幸福和美好生活为目标,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科技进步展现的“人类之善”给全世界、全人类带来福祉,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但是,科技的高度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外卖骑手被困于平台算法歧视、基因编辑婴儿等事件,让“超级智能"或多或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损害。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巨大福祉的同时,也正在接受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的挑战。

(摘编自周赛君《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向善”理念》)

材料二:

科技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露出它“恶"的一面。今天商业洪流裹挟着科技浪潮,如何有边界地创新,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时,正向而善意的价值观力量正是我们需要的科技向善:为创新搭建“伦理软着陆机制”。客观来看,一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如果在一开始就从伦理角度去审度,减少危害和风险,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一项创新技术究竟会带来什么问题和弊端,一开始是不太明确。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公众会有一种伦理恐慌,比如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领域。

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快,如果缺乏前期的伦理介入,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监管层的介入,会导致产品服务难以运行。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更大的损失,也是焦虑所在。现在强调“向善"的伦理维度,实际上是给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一个“伦理软着陆机制”,避免引发隐性的、刚性的价值冲突。

“向善"需要内部平衡和外部监督。

企业以科技向善为使命,意味着“善”成为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的重要价值和维度。这意味着在进行创新时,需要做利益权衡,要综合技术和伦理的复合性。有一些产品在设计时也会通过AB测试等方法,来寻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追求流量、点击转化率等,甚至为了这一目的而不惜牺牲用户的相关权利。

这时,政府、公众以及媒体应该有更强的权利意识,以及伦理道德上的价值敏感性。每一个人在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时,也要学会反思,权利是否被侵犯或者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这需要公众的觉悟,也需要媒体和社会的监督。

比起看得见的恶,隐性之恶更值得警惕。

“科技向善"并非仅仅是利用科技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筹资做公益,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寻找失踪儿童,或者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更关键在于要从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中,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比如游戏造成的沉迷问题,短视频内容减弱人的专注力,电商、外卖平台带来的包装污染问题等。虽然,游戏、短视频平台都对用户提醒可以设置“青少年模式”,但是,这种希望用户主动设置的选项引导效果有限,只是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而已。

(摘编自陈茜《科技向善,善从何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遵循“科技向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才是真正的好科技。

B.上海的“两网建设”,不仅创新了技术手段,还创新了管理模式、重塑了行政方式、变革了体制机制、推动了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

C.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造福了本国人民,还给全世界、全人类带来福祉,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D.科技的高度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有正向而善意的价值观力量,去克服科技发展中“恶"的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平台大数据杀熟、外卖骑手困于平台算法歧视、基因编辑婴儿等事件表明在智能化时代,人们正在面临着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的挑战。

B.一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如果在一开始就从伦理角度去审度,就能避免企业产品服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避免造成企业更大的损失。

C.企业为了达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不惜牺牲用户的相关权利,这意味着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就做了利益权衡,综合了技术和伦理的复合性。

D.“科技向善”不是要利用科技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而是要从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中,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科技向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能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人们不能接受克隆人实验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

B.游戏制作公司为了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游戏,除了游戏IP的打造,还聘请了大量的心理学专家参与游戏设计,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沉浸感,普通用户很难抗拒。

C.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利用基因疗法治疗白血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试验,尝试将这一方法用于治疗胰腺癌、卵巢癌等。

D.南京白领黄佳告诉记者,自己刚搜索、网购某个产品后不久,电商平台就“铺天盖地”进行相应推荐,相关广告、同类视频就会扑面而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才能实现“科技向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突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仍是全营里中唯一没有枪的人”,“仍是”“唯一"表达了“我”作为文工团的兵不受重视的抱怨和委屈。

B.小义一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突然改称“叔叔”,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小鲁因没有枪受到孩子的质疑。

C.“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鲁西南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D.“呶了呶”“呆呆的"可以看出大嫂的痛惜和悲伤,而“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写出了她的愤怒与不甘。

7.下列对“枪"在句子中的内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这里的“枪"是实指,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

B.“‘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小义认为军人都应该有枪,小鲁虽然是一名军人,可他还没有枪,因而脸红,这里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

C.“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我"接过的枪是营长的那枝枪,这枝“枪”也意味着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D.“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这是“我”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旨在表达“我"相信小鲁终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枪。

8.本文结尾处写到的“花”,与《百合花》中写“我"看见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中的“花”,有什么不同?(4分)

9.茅盾评价茹志鹃的小说风格近于“静夜箫声”,可见其具有“诗化"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诗化小说”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其言曰:直木不待檃栝①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性恶,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有善恶则不知木性有枸直矣然而其言如此岂真不知性邪余因以荀子遭世大乱,民胥泯棼②,感激而出此也。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探圣门一贯之精,洞古今成败之故。而刻曩③之徒,诋諆横生,摈之不得与于斯道。余又悲荀子术不用于当时,而名灭裂于后世。顾其书仅有杨倞注,未为尽善,辄为《荀子集解》一书,管窥所及,间亦附载。

(节选自王先谦《荀子集解·序》,有删改)

【注】①檃栝,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②泯棼,亦作“泯芬”,纷乱的样子。③刻粟,亦作“刻核”,苛刻。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3分)

夫使荀子A而不知人性B有善恶C则不知木性D有枸直矣E然而其F言如此G岂真不知H性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在古代多指政治地位高或德行高尚的人,在材料一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曲,在材料一中是“弯曲的弧度"之意,与现在常用“是非曲直”的意思不相同。

C.感激,在材料二中是“感怀激愤"之意,与现在常用的“感激涕零”的意思相同。

D.明,指点明、使明白,与《师说》“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词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靠礼义矫正,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素质,就像木材受绳而变得通直,性恶之人通过学习可成为智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B.荀子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强调向外界借助力量,即使资质平常之人,如能博取众长,也能聚万善于一身,成为高尚君子乃至后天圣人。

C.王先谦认为荀子提出“性恶论"并非不知人性有善恶之别,而是有感于时代动乱,百姓一直处于纷乱不定之中难有礼义,因而有此言论。

D.王先谦认为后世之人多对荀子有微词,甚至恶意攻讦,是因为他们秉性恶劣,没有圣王治理,缺乏礼义教化,不能深入理解荀子的学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2)昔唐韩愈氏以为荀子书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4分)

14.请概括王先谦写作《荀子集解》一书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东郊①

唐·韦应物

吏舍跼②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③。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本诗是韦应物于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②跼(jú):拘束。③遽(jù):仓促,匆忙。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山澹吾虑”的“澹"意为“澄净”,“虑"指尘念俗情,杨柳、和风、青山共同营造了雅致宁静的氛围。

B.“依丛适自憩”一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写作者信步游玩的状态来表现他内心的祥和与闲适。

C.“春鸠鸣何处"一句以声衬静,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庐"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句子,写自己在东郊结庐而居的闲适,表达了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

16.有学者认为,历代山水田园诗人中,韦应物诗风最接近陶渊明。请结合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虽然忧叹人生“▲,▲”,但依然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献出真心,招揽人才,以建功立业。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3)曹操的《短歌行》中“▲,▲"两句仿用了《管子·形势解》中“海不厌深,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之句。

(4)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迷蒙隐约的美丽画卷,极具生活气息。

(5)“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诗人常借这一意象寄托遁世归隐或激越豪迈的情怀,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