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射阳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射阳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射阳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射阳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射阳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江苏省射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史的一个时期,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

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

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相不远。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而《世说新语》上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容止》,都系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人对于人格美的爱赏渊源极早,而品藻人物的空气,已盛行于汉末。到“世说新语时代"则登峰造极了。中国艺术和文学批评的名著,谢赫的《画品》,袁昂、庾肩吾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产生在这热闹的品藻人物的空气中。

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世说》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这样高洁爱赏自然的胸襟,才能够在中国山水画的演进中产生元人倪云林那样“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玉洁冰清,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司空图《诗品》里形容晋人这样的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

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晋人虽超,未能忘情,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哀乐过人,不同流俗。《世说》中《伤逝》一篇记述颇为动人。庾亮死,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伤逝中犹具悼惜美之幻灭的意思。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王右军既去官,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钓之乐。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艺术文学上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顾恺之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其痴尤不可及!陶渊明的纯厚天真与侠情,也是后人不能到处。

我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支道林好鹤,往郯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如有懊丧之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晋人酷爱自己精神的自由,才能推己及物。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让我们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近代哲学上所谓“生命情调”“宇宙意识”,遂在晋人这超脱的胸襟里萌芽起来。

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

美之极,即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其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的大捷植根于谢安这美的人格和风度中。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雄武的桓温,勇于自新的周处、戴渊,都是千载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桓温过王敦墓,叹曰;“可儿!可儿!"心焉向往那豪迈雄强的个性,不拘泥于世俗观念,而赞赏“力”,力就是美。

自然美和人格美——同时被魏晋人发现。人格美的推重已滥觞于汉末,上溯至孔子及儒家的重视人格及其气象。“世说新语时代"尤沉醉于人物的容貌、器识、肉体与精神的美。即便是《世说》里面的女性亦多能矫矫脱俗,无脂粉气。

总而言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摘编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放弃了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的儒教统治而选择了佛、道的思想,汉末魏晋六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B.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表现了晋人的精神面貌、人物性格及时代特征,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相不远。

C.中国人对于人格美的爱赏渊源极早,而品藻人物的风气在汉末已经盛行,到了“世说新语时代”则发展至顶峰。

D.晋人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让我们了解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近代哲学上的“生命情调、宇宙意识"于此萌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世说新语时代”与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征极其相似,但其各自艺术所表现的美是不相同的。

B.钟嵘的《诗品》产生在品藻人物的空气中,“世说新语时代”在品藻人物上尤注重人物的容貌、器识、肉体与精神的美。

C.陶渊明的田园诗能达到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他有后人所不能到的纯厚天真与侠情,更主要的是他意趣超越,尊重个性。

D.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的时代,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雄武的桓温,都是这一时期有生气的代表人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的言行不能体现晋人“深于情者"的一项是()

A.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B.王子敬云:“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C.王长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D.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4.南朝宋画家宗炳好山水,凡所游历,皆图之于壁,坐卧向之,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炳的“澄怀观道”的意趣与晋人的山水观有何相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期士族名人的逸闻轶事,从中可窥见晋人之美,名士风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有删改)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前三段意味深长,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今昔拼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作为次要人物的管家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并多次阻止他砸缸。相比司马光,他是更懂官场潜规则的势利之人。

C.王拱辰所送的“缸"意蕴丰富,既象征金钱的诱惑,也可喻指舆论的压力,两口缸的叠加让司马光倍感压力。

D.两次砸缸,都展现了司马光的人格魅力,文本一中的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文本二中的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

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翰林学士王拱辰在文中的首次出现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获“诚信状元"美誉、以学识化解干戈、因反对变法被排挤,这些过往经历体现了王拱辰的才华横溢、诚信正直。

C.第六段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的过往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后文“缸中皆为财物”作了铺垫。

D.结尾处,王拱辰所送之大缸终被打破,很多人前来看热闹,王拱辰构陷同僚的用心终被推至幕前,他的腐化堕落令人唏嘘。

8.文本一在叙述老年司马光砸缸时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出现。请结合文本,概述该手法的作用。

9.同样写“司马光砸缸”,两个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骛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有删改)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勾选相应位置。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指轻视,与《<老子>四章》中的“其微易散"中的“易”,意义不同。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相同。

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凿户牖以为室"中“户牖”的词义相似,但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西江月·梅花①

宋·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

素面翻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幺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的前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畏瘴雾侵袭。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

B.“素面翻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

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D.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

16.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两者的情感有何异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_”。

(2)《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_,_。

(3)《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的影响的句子是“_,_"。

(4)《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公认为解释生命创造过程最完美的理论,但因为太超前,《物种起源》面世很长时间①______。有人将其归纳为“适者生存”,认为它证明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有人将它应用到商界,视其为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理论的基石;甚至,还有人从它推导出优生学,认为那些“劣等民族"就应该被淘汰。

然而,这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那个法则产生的,这岂非有趣之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是极其壮丽的,那就是造物主先是将若干能力注入到少数几种或者单独一个物种的身体里,然后,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而且这个过程仍在继续。”

从这个诗意的结尾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三层含义:第一,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我们是一家人;第二,自然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只让最强者生存,而是②______,其结果就是多姿多彩的生物圈;第三,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③______,让他来给生命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下雪了。

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地过着,霜打了,雨淋了。大风来时是飞沙走石。似乎是很了不起的样子。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响着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冻破了人的鼻子,冻裂了人的手和脚。

但这是大①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到了夏天也②自然就好了。好不了的,“李永春"药铺,去买二两红花,泡一点红花酒来擦一擦,擦得手指通红也不见消,也许就越来越肿起来。那么再到“李永春”药铺去,这回可不买红花了,是买了一贴膏药来。回到家里,用火一烤,粘粘糊糊地就贴在冻疮上了。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③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20.多义性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特点。文中三处加粗的“自然"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进行解释。

21.划线句特意突出点出自然现象,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六、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一心为民,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以“一团火的精神”热心服务顾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榜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放弃了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的儒教统治而选择了佛、道的思想”错误,由原文第五段“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和倒数第二段“人格美的推重已滥觞于汉末,上溯至孔子及儒家的重视人格及其气象”可知,没有放弃儒教,而是没有了礼法束缚。

2.答案:C

解析:“不仅……,更主要的是……"错误,由原文第七段第一句“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及第八段“陶渊明的纯厚天真与侠情,也是后人不能到处"可知,应该是不仅因为“意趣超越,尊重个性”,更是因为“纯厚天真与侠情"。

3.答案:A

解析:晋人“深于情者”,强调的是“情"。A“渐至佳境”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能体现“情"。B.“尤难为怀”的“怀"指的是内心情感。C.“终当为情死”强调“情"的重要性。D.“率意而驾车”“恸哭"都是至情至性的表现。

4.答案:①都以高洁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欣赏山水,对山水充满深情。

②都将山水虚灵化,情致化,由实入虚,即实即虚,建立起幽深的山水灵境。

解析:“澄怀”指的是清心,静心。对应晋人的山水观就是原文第六段“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和第八段的“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提炼关键词:以高洁虚灵的

胸襟、玄学的意味欣赏山水,对山水充满深情。

“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意境。对应晋人的山水观就是第六段的“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和第八段的“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提炼关键词:将山水虚灵化,情致化,由实入虚,即实即虚,建立起幽深的山水灵境。

5.答案:①崇尚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

②摆脱礼法束缚,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推崇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

③拥有“空潭写春,古镜照神”的艺术心灵(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发现自然美)。

④富有深情,哀乐过人。

⑤酷爱精神的自由,并能推己及物。

⑥超脱死生祸福,拥有大无畏的精神。

⑦向往豪迈雄强的个性,赞赏“力"之美。

解析: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其背后体现了这一时期士人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艺术理念等等。

从原文第三段“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得出第一点。

从原文第五段“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得出第二点。

从原文第六段“司空图《诗品》里形容晋人这样的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得出第三点。

从原文第七段“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晋人虽超,未能忘情,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是哀乐过人,不同流俗"得出第四点。

从原文第八段“晋人酷爱自己精神的自由,才能推已及物得出第五点。

从原文第九点“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得出第六点。

从原文倒数第三段“心焉向往那豪迈雄强的个性,不拘泥于世俗观念,而赞赏‘力’,力就是美"得出第七点。

6.答案:B

解析:

7.答案:D

解析:

8.答案: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②使情节更曲折动人。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摇曳多姿。

③丰富人物形象。如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突出了司马光的清廉自律。

④表现主题。在砸缸结果到来前,描写众人送礼、出殡盛况等内容,反映出官场的趋炎附势。

解析:

9.答案:①文体特征上:文本一为小说,内容虚构,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文本二为史书,强调真实。

②人物塑造方面:文本一采用了细节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司马光的形象立体丰满;文本二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

③叙事方面: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设置悬念,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为平铺直叙,简约明了。

④语言方面:文本一生动形象,修饰词较多,多用比喻;文本二平实简洁。

解析:

10.答案:CDG

解析: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1)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2)优秀的将领手执强有力的弓弩,扼守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握着锋利的武器,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

解析:

14.答案: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

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解析:根据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

根据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实为作者高洁的人品的化身,表达自己对朝云的情深"错,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故选A。

16.答案:同:两首词都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凄然伤怀之情。

异:《江城子》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无限悲凉和落寞之情。《西江月》赞扬朝云像梅花一样高洁美丽,傲寒开放,感谢朝云与自己共赴苦难的一往情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凄然伤怀之情。《江城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②不同点:苏轼写《江城子》时,正是因与王安石失和,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被贬为密州知州期间,本词表达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无限悲凉和落寞之情。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而作者衰老的形象,也恰是现实不顺的反映。《西江月》是苏轼大约60岁时创作的一首词,此时苏轼人生观已经很成熟,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借赞扬梅花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疗之地,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

17.答案:(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解析:

18.答案:①还被广泛误读;②让每种生物都找到自己的世界;③借助造物主之手

解析:①由后面的有人认为的几种说法可知,《物种起源》因为太超前,虽然面世很长时间,但是被广泛误读,可填“还被广泛误读”。

②根据“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我们是一家人”,可见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让地球上的每种生物都能共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可填“让每种生物都找到自己的世界”。

③根据“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给生命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以及“就是造物主……"可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借助造物者之手,可填“借助造物主之手”。

19.答案:就在地球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无数个美丽而又奇异的新物种

解析:“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缺少谓语,结构混乱,后面句子的主语是“生命”,所以应将本句话改为整个句子的状语,应改为“就在地球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

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语序不当,“美丽而又奇异"无数个”是“新物种"的两个定语,正常语序应为“无数个美丽而又奇异的新物种”。

20.答案:①自然:(名词)自然界。

②自然:(副词)表示理所当然。

③自然:(形容词)指任其发展的,人力无法干预的。

解析:①结合上句“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冻破了人的鼻子,冻裂了人的手和脚"和“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可知,此处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界,名词。

②结合“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