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1页
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2页
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3页
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4页
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1.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2.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农业生产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必须上报。其中,《田律》规定了上报的行文要求:一是报告受雨、抽穗及未耕田地的面积数;二是报告降雨量和生长期受益田地的面积数;三是报告受灾田地的面积数。这体现出秦朝()①“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②社会治理措施具体细致③统治者具有居安思危意识④赋税沉重,田赋税率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自隋朝开始,政府把户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要求人们在自己的户籍地参加考试,而且录取名额按照地域进行分配。此做法的影响包括()①方便政府组织考试②强化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③拓展了户籍的功能④对稳定政权发挥一定的作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C.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5.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7.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A. B.C. D.8.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④六科是都察院的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元代匠户世袭为官府工作,实际上是官奴隶。明朝匠户虽仍不自由,但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材料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现象有①一条鞭法的实施②工匠赋役负担沉重③户籍管理逐渐放松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0.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11.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13.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14.《大宪章》第十四条规定,国王征收协助金与盾牌钱,需在至少四十天前,将有关令状送达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伯爵与男爵,指明时间与地点召集会议,以期获得“王国的共同意见”。以上条款A.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B.促进英国普通法逐步形成C.标志着议会君主制的建立 D.对国王征税权力做出限制15.对下列一组图片解读正确的是()A.对研究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度渊源有重要价值B.史学家研究罗马法时必须要参阅的文献史料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罗马法发展和进一步传播D.体现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16.153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至尊法》《叛逆法》,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取得、接受、被称为英吉利教会在尘世中唯一的至尊领袖”;蓄意侵犯国王尊严和称号的人,将被处以极刑。这些法案颁布对英国历史的影响有()①议会通过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②普通法开始适用于全国③宗教改革中摆脱罗马教廷控制④国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19世纪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对此认识准确的是()1832年重新分配议席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1867年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选举权1884—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B.工业革命推动了议会改革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确立 D.英国民众普遍获得选举权18.1854年英国公布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其中高级文官考试内容,具体如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必考科目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选考科目(任选6门)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A.考查内容借鉴了中国科举制 B.凸显了政务官的专业化要求C.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形成 D.高级文官侧重综合知识考查19.“它经过了三十年战争的洗礼,是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和平,只存在于大国之间,国家主权原则也不适用于欧洲之外,但它却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1881年,德皇颁布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随后,政府出台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伤残和养老保险法》。据此可知当时()A.这些举措意在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B.德国通过立法方式缓和阶级与社会矛盾C.德国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D.第一国际推动欧洲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21.《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这说明()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22.如表是19世纪中期部分英国部级机构建立的时间表,对表格中的信息说明正确的是()部门名称建立时间济贫部1847年公务部1852年殖民地事务部1854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署1899年A.各类部门的建立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B.工业革命使英国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展C.文官制度的确立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确立第二部分本部分共4题,共5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法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1)依据材料一,概括法家关于国家治理的主要观点。材料二序号文献来源内容摘录①《商君书•境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②《睡虎地秦墓竹简》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③《史记•商君列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④《里耶秦简》“迁陵(县)以邮行洞庭(郡)”“迁陵以邮利足(走得快的人)行洞庭,急”“乡啬夫以律令从事”。⑤琅碑刻石“颂秦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2)将材料二中史料进行分类,写出类型和序号。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简要说明它们的史料价值。材料三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称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比较前后朝代,“用刑持平”“务在宽简”,使唐律有“得古今之平”的美誉。唐律将“供养有缺”“丧期作乐”等违礼行为列入“不孝”罪的范围,实际上是将礼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越南的《刑法》《国朝刑律》大体“遵用唐宋之制”。——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法律的特点。简要分析唐律的影响。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化与基层管理材料一“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员,类似于“清官”。班固《汉书·循吏传》为西汉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位官员立传,下表依据《汉书·循吏传》列出了其中四人的事迹。姓名事迹文翁蜀郡守,通《春秋》,仁爱好教化。以郡县吏察举。在地方修建官学,教化民众。免除学生的徭役,安排他们做官。吏民立祠堂,岁时祭祀。黄霸颍川太守,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习《尚书》。及务耕桑,种树畜养,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龚遂渤海太守,以明经为官,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召信臣补毂阳长,以明经甲科为郎,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勤政为民,躬劝耕农,开通沟渎,以旷溉灌,岁岁增加。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材料二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迫成为佃户或者流民,“沙县贼陈政景……纠清流贼蓝得隆等攻汀州城”。在武力镇压的同时,王阳明意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认为社会秩序的治理必须加强德治,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于是颁布了《南赣乡约》。王阳明在《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从相关县志中可窥见其治理成效,如瑞金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物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摘编自赵炎溪《王守仁的(南赣乡约)》(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循吏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形成相关特点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的原因及影响。25.古今关税与经济发展材料一钞关是明朝内地征税的关卡。1429年,政府准许商人在商运中心用大明宝钞交纳商货税款,在这些地点设立税关,因以钞纳税而得名。1493年规定关税折收银两,但钞关之名未变。钞关征课的对象主要是载运商货之船户。钞关最初主要设于江北运河一线,后来逐渐扩展到江南运河和长江中游。1480年,钞关每年收税银十二万两,此后大体维持在每年二十三万两左右。明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1597年税银升至三十三万多两。明朝八大钞关分布示意图——摘编自《中国历史百科》材料二1843年,中英双方订立第一个协定海关税则,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59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洋人开始掌控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晚清至民国时期,海关的业务除经办监管、征税、查禁走私、统计业务外,还办理邮政、海港检疫、同文馆、代购军舰、代办商标注册、代办国际博览会等事务。1950年,刘少奇在北京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干部大会上指出:“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海关管理的内容集中于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和编制海关统计等工作。1979年,海关的工作方针是“依法监管征税,方便合法进出;制止走私违法,保卫促进四化”。2018年,“一带一路”税收合作会议在哈萨克斯坦召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只有开放口岸51个,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开放口岸314个。1990年,关税收入为35亿元,到2022年关税收入达22855亿元。——摘自《中国海关博物馆》(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钞关的两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逐条分析这两项特点形成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现代海关的主要变化,谈谈你的认识。26.民族与国家材料一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时间事件1431年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1517年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39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材料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民族”一词引进后,不久就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对抗中出现的。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中华民族实际上包括各民族的内在联系,越来越被揭示出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这样就把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完全揭示出来了,并且把中华民族的大联合的必要性升华到了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彻底废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制度,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14-15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原因;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1.【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王制”向“帝制”过渡,体现了“王制”不断衰落(即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帝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加强),这一变化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A项正确。公元前771年,西周已经灭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战国中后期制度变革的趋势,排除C。材料中秦、齐并称为“帝”,与统一格局的确立矛盾,排除D。点睛: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由“王制”向“帝制”过渡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答案】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农业生产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必须上报”,说明秦朝重视农业生产,体现“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据材料“一是报告受雨、抽穗及未耕田地的面积数;二是报告降雨量和生长期受益田地的面积数;三是报告受灾田地的面积数”,对耕田面积、降水量等信息进行报告,体现社会治理措施具体细致;据材料“《田律》规定了上报的行文要求……”,说明统治者对可能发生的信息进行统计和要求,体现出居安思危意识,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仅从秦简中,不能看出秦朝的赋税状况,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3.【答案】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推行科举制,要求人们在自己的户籍地参加考试,方便政府组织考试,①正确;政府把户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拓展了户籍的功能,③正确;录取名额按照地域进行分配,对稳定政权发挥一定的作用,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科举制选官标准是才能,削弱了门第、血缘对政治的影响,弱化了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②错误,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4.【答案】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中书令姚崇直接发布行文要求地方官员执行政令,说明的是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A正确;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C排除。故选A。5.【答案】A【详解】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本题答案选A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掌握相关细节性的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6.【答案】A【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体现了等级分明,三司为中央官职,转运司除经度财赋又兼有督察地方官吏,结合所学义学义田是以家族为中心,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C项正确;三公和中朝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A项;中书省和尚书省同属三省,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B项;由中书省、行省可判断这一时期是元朝,元朝没有郡的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可知,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负责监察官吏;根据材料“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可知,皇帝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因此“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说法错误;根据材料“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六科不是都察院的余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综上所述,①②说法正确,③④说法错误。因此,A正确,BCD错误。9.【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等信息可知,结合所学克制,明代实行赋役合并折银征收、纳银代役、征银雇役等办法,这些属于一条鞭法的内容;根据材料“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可知,明朝放松了户籍管理,尤其是对匠户的管理;由此可见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反映了明朝匠户可以纳银代役,并未反映徭役繁多沉重,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官府以银雇役,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所以④错误,故排除D。10.【答案】B【分析】【详解】由材料“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中涉及的官职出现在宋朝,所以①是宋朝;由材料“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及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帝时期,所以②是清朝;由材料“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及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所以③是西汉;由材料“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所以④是唐朝;所以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①②,B项正确;因为④在①之前,排除A项;因为①在②之前,排除C项;因为③在④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可知,朱邑因贤良而被察举为官,这表明西汉政府通过察举制度选拔人才,③正确;朱邑在担任舒桐乡啬夫时“存问耆老孤寡”,体现了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④正确;③④正确,B项正确;社会基层组织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并非此时开始建立,①错误;中正官负责官员考核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非西汉,②错误;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2.【答案】B【详解】材料“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体现的是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给音乐发展带去了活力,B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13.【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一时期显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整个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陕甘宁边区进行民主选举”、“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及知识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是在1940年,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对富农、商人和知识分子的照顾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并不影响政权的性质,排除;民族资产阶级显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各阶级参加的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14.【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宪章》第十四条规定国王征税权力收到各级贵族的限制,这是有限王权的思想,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中最为关键的是封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亨利二世改革后普通法的初步形成时期,排除B项;《权利法案》标志着议会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5.【答案】A【详解】题干提及了《查士丁尼法典》颁布后,近代西方或印刷,或用绘画描绘。《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相吻合,A项正确;“必须要参阅”绝对化,且拉斐尔所作壁画《皇帝查士丁尼颁布罗马法典》不是文献史料,排除B项;“法学家的活动”无体现,中间的17世纪印刷的《罗马民法大全》受印刷商和社会需要的推动,排除C项;“体现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过程”的是《十二铜表法》,而《民法大全》是罗马法体系化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D【详解】《至尊法》《叛逆法》都充分强调了英国国王的地位,尤其是宗教方面的地位,这些法案有助于英国宗教改革中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同时加强君主专制统治,③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议会的权力以及对国王的限制,而且也无法看出普遍发的适用范围,排除①②,排除A、B、C项。故选D项。17.【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在1832年,1867年和1884至1885年英国经历了三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选举权,工人阶级大多取得选举权再到成年男性取得普选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B项正确;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A项;题干和文官制度没有关系,排除C项;题干中只是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女性普选权还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18.【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英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图表是显示英国高级文官考试的内容,考试科目既有必考,也有选考,涉及语言、经济、科学、历史、哲学等内容,内容广泛,综合了各种知识,D项正确;中国的科举制不考经济、科学等内容,可见内容不是借鉴科举制,考试选拔的形式借鉴科举制,排除A项;题干体现英国高级文官考试的内容,考查综合内容,与政务官专业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而不是政党政治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9.【答案】B【详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中“源头”的限定不符,排除。故选B项。20.【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目的题。时空是1881年(德国)。据材料“而且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可以看出德国政府通过立法,促进了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同时也缓和了社会矛盾,B项正确;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基本实现”,表述夸大,排除C项;德国通过立法来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与第一国际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可知,从法国外交官和英文报纸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们担心中国了解国际法后会变得更加强大,会对其不利,这反映了列强担忧中国了解国际法后更难以对其侵略,C项正确;引入《万国公法》并未直接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程度,排除B项;国际法并不只限于欧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2.【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明显,推动了英国济贫部的设立,工业革命后英国积极对外扩张,倾销商品,对外贸易扩大,推动了贸易部和殖民地事务部的设立,此外,公务部、地方事务部、教育署相继设立,这些都体现了国家职能的扩展,B项正确;材料虽涉及了济贫部的设立,但不能说明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官制度的确立与政府机构的改革,排除C项;殖民体系确立于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4题,共5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答案】(1)君主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执行应公正平等,以法治国以维护君主的权威。(2)分类:史籍,①③:简牍,②④:碑刻,⑤。(或传世文献,①③;出土文献,②④;碑刻实物,⑤)史料反映了战国时秦国到秦朝国家治理的相关情况,对研究国家治理体制演变有重要价值。史料①反映了秦的户籍制度,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以利于征收赋税徭役;史料②④反映了当时文书邮传行政制度,以法律保证国家的政令畅通;史料③④反映了建立郡县制度,加强了君主集权;史料⑤反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以巩固中央集权统治。(3)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法律宽简公平。影响:唐律经多次删繁就简,成为后世立法的楷模,对后世如宋朝影响很大;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华法体系形成。【小问1详解】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一“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可知君主用法律治理国家,根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可知法律执行应公正平等,根据“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建立法术势相结合维护君主的权威。【小问2详解】分类:根据所学知识①《商君书》和③《史记》属于史籍;②《睡虎地秦墓竹简》④《里耶秦简》属于简牍;⑤琅琊碑刻属于碑刻。史料价值:根据题干“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反映了秦的户籍制度,可以用于研究秦国对人口的官吏和赋税的征收;根据“行命书及书署急者”和“迁陵(县)以邮行洞庭(郡)”反映了秦朝文书邮传行政制度,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文书制度;根据“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可以用来研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根据“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可知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可以用来研究秦朝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整体来看五则史料反映了战国时秦国到秦朝国家治理的相关情况,对研究国家治理体制演变有重要史料价值。【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三“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可知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根据“用刑持平”“务在宽简”可知法律宽简公平。影响:根据“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可知唐律经过多次删繁就简,成为后世立法的楷模,对后世影响很大;根据“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可知唐律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华法体系形成。24.【答案】(1)特点:都为地方官,通晓儒家经典;个人品行高尚,在治理地方时实行以德治民,对百姓实施教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都取得了好的治理效果,深受百姓爱戴。原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政府实行重农政策。(2)原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王阳明力图通过加强教化的方法来维持社会秩序。(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影响:将儒家思想的内容渗透到基层统治,维护了统治秩序。【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蜀郡守,通《春秋》”“颍川太守,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习《尚书》”“渤海太守,以明经为官”“补毂阳长,以明经甲科为郎”等信息可知,“蜀郡守”“颍川太守”“渤海太守”等都属于地方官,并且都通晓《春秋》《尚书》等,说明西汉时期循吏都是地方官,通晓儒家经典;根据材料“在地方修建官学,教化民众”“力行教化而后诛罚”“以明经为官,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等信息可得出材料所述循吏的个人品行高尚,在治理地方时实行以德治民,对百姓实施教化;根据材料“免除学生的徭役,安排他们做官。吏民立祠堂,岁时祭祀”“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勤政为民,躬劝耕农……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循吏注重农耕经济的发展,并都取得了好的治理效果,深受百姓爱戴。原因,根据材料“班固《汉书·循吏传》为西汉”“通《春秋》……习《尚书》……以明经为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改造的儒学,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促进儒学建立其正统地位;根据材料“劝民务农桑”“躬劝耕农”等信息可知,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同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原因,根据材料“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迫成为佃户或者流民”可得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必须加强德治,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此王阳明力图通过加强教化的方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影响,根据材料“认为社会秩序的治理必须加强德治”“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等信息可知,王阳明把儒家伦理纲常渗透到基层建设和统治中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25.【答案】(1)特点一:钞关分布在沿江、沿运河,密集分布于南方,通过运河连接都城与南方的重要城市。原因: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运河交通便利。特点二:纳税的货币种类从纸币到白银。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先发行纸币,后白银大量流入逐渐成为支付手段。特点三:总税额不断增长。原因:工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商品经济发达,贸易增多;政府的搜刮等。特点四:征收对象以商税为主。原因: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市场消费需求量大。(2)认识:中国海权经历了近代权关丧失、被列强把持到新中国收回,建立独立人民海关,实行独立自主的关税政策的过程。可见,中国海关始终与国家民族休戚相关。中国海关管理内容方面经历了最初所管内容繁杂,到当代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海关适应了新时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更加规范和专业化。中国海关税收总额逐年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这体现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关对于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保障。【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特点及原因:从图中的钞关分布来看,特点一是钞关分布在沿江、沿运河,密集分布于南方,通过运河连接都城与南方的重要城市。原因可从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运河交通便利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政府准许商人在商运中心用大明宝钞交纳商货税款”“钞关每年收税银十二万两,此后大体维持在每年二十三万两左右”可知,特点二是纳税的货币种类从纸币到白银。原因可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流入逐渐成为支付手段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1480年,钞关每年收税银十二万两,此后大体维持在每年二十三万两左右。明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1597年税银升至三十三万多两”可知,特点三是总税额不断增长。原因可从工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商品经济发达及政府的搜刮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钞关征课的对象主要是载运商货之船户”可知,特点四是征收对象以商税为主。原因可从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市场消费需求量大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二“1843年,中英双方订立第一个协定海关税则,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和所学可知,中国海权经历了近代权关丧失、被列强把持到新中国收回,建立独立人民海关,实行独立自主的关税政策的过程;根据材料二“晚清至民国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