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笫一单元长度单位.............................................................1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8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67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78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119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125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164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172
第九单元总复习.............................................................18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米等于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依据估量
的长度合理选取长度单位。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建立长度观念,会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注意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挂”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
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
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
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
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
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加深对抽象概念
的理解。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
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
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
进行对比。
4.注意让学生先估量物体的长度,再来选取合适的单位.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量较长物体长度和较短物体长度时所用的单位有什
么不同,再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选取正确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够根据测
量对象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课时
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1课时
第5课时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长
度
单
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备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
长度。
2.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有多长。
【教学准备】
刻度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纸条,图钉。
立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课,大家也都有了新课桌,就让我们来量量新课桌
有多长吧!
以前人们常用“挂(zhd)”作为测量单位,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
离就是一拄,大家跟老师一起来量吧,老师量的有3挂长,同学们呢?(5挂长)
量的都是课桌长,为什么我们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对!有的人的一挂长些,有的人的一挂短些,这就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厘米作单位来量长度。(板书课题)
【进行新课】
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Io123456789
提问: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引导小结:
①有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②有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③有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厘米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
课件演示直尺从0刻度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
让学生明白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提问: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长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小结: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受1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身边有哪些
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找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师:你们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真不错。如果让你用手
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会吗?
学生用手势汇报。
教师介绍并示范用手势比划1厘米长度的方法:伸出左手食指,用右手拇指
和食指掐着左手食指的宽,再抽出左手的食指,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
就是1厘米。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放在直尺上量
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
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么4厘米又有多长呢?
课件演示:从刻度0到刻度4的长就是4厘米。
提问:(1)4厘米有几大格?5厘米有几大格?8厘米呢?
(2)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更多的4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4厘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小结:在尺子上几厘米就是几大格。
用厘米量
(1)估一估
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5厘米长的彩色纸条,用手指比一比,估一估,这张
纸条大约有多长?
汇报结果。
问题: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用尺子去量一量,
(2)量一量
学生活动:动手测量出纸条的长度。
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讨论:哪种测量的方法最好。
课件演示最好的测量方法: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
准数字儿,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合作再测量一次。
(3)量一量下面的物体的长度约是几厘米。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宽。
【课堂作业】
1.看一看,铅笔长厘米。(教科书第4页的“做一做”
2.辨一辨:这样测量蜡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
2.小明测量蜡笔的长度充。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认识了长度单位一一厘米和用厘米测量,还
运用刚学会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
问题,多思考问题,并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你们就会变得更聪明、更
能干。
【课后作业】
L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册板书设计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用厘米尺量
刻度尺用厘米尺量的方法
每1大格都是1厘米
1.学生已经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基本掌握了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
法。
2.在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
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1厘米的时候,教师介绍0-1是1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
进而转入If2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以0为起点的认识水
平,因此当教师问1-2是几厘米的时候,学生很自然说是2厘米。这时教师应
该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1-2的起点是1,而不是0,这样学生就会顺利说
出1-2也是1厘米,从而不会出现误解。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备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
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二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
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L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备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
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同学测量)
(2)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样量太麻烦
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
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
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
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
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pio2030405060708090100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
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6)学生活动:两人一组,用准备好的绳子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
大家看。
认识“1米=100厘米”
(1)师:请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
(2)学生活动: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
(3)交流汇报。
(4)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5)小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齐读两遍。
(6)填一填。
1米二()厘米100厘米二()米
4米二()厘米300厘米二()米
答案:10014003
用米作单位量
(1)出示卷尺和皮尺,告诉学生这是皮尺和卷尺。
(2)学生分组活动:用皮尺或卷尺实际测量。
①测量教室的长、宽,也可以到室外测量。
②测量黑板的长。
③测量各人立定跳远的长度°
(3)讨论: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汇报。
(4)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
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做一个
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
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堂作业】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和距
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一的第5题。
立教学导航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二100厘米
皆教学反思
1.在实践中体验一一建立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
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C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
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在估测中认识一一加深体会
估测能加深学生对数量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
中,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
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在应用中拓展一一延伸运用
测量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巩固
测量的方法。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
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备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
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立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
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
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
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
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
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A・B•C.
•••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A组的线
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
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
线段。(出示课题)
(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a/•/[V;
①②③④⑤⑥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
(3)小结: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
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例现在两条线段谁长?量一量吧!
分析: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量。在测量时注意将线段的一个端点
对准尺子的“0”刻度,按正确测量方式测量,读出另一端点所在的刻度即可。
经测量,发现两线段长均为3厘米。
答案:①和②一样长,均为3厘米。
知识点3画线段
(1)学生尝试活动: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3)小结: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沿
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
3厘米。
(4)讨论:用直尺怎样画出6厘米长的线段?
(5)练习:画一条比10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课堂作业】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X”)
(1)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3)数学书的4条边都是线段。()
2.课本练习一的第7题。
3.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4.想一想:下图有4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一共能画多少条线段?
5.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6.说一说: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爬楼梯?
答案:1.(1)X(2)X(3)V
2.①和②一样长。
3.图略
4.6条
5.走③⑥最近。
6.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
度,及画线段。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一的第6题。
密板书设计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线段
端点3厘米端点
••
先在纸上点两个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线段两边的点,叫
线段的端点。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可以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
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
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
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
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4课时解决问题
备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内容及练习一第8、9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
活动中体会正确选取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
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选用合适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
备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前面几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量一些物体的长
度了,那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教室的长、操场
的长,用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进行新课】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学生活动:将全班分成两组。
①一组用米尺测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可选取其它较小物体);另一组用
厘米刻度尺测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可选取其它较长物体)。
同学们分别交流感受。
②两组同学互换米尺和厘米刻度尺,再分别测量各组物体的长。
(2)看一看,想一想:两次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哪种方法更简便呢?
引导学生说出测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尺,测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刻度尺更
好,并板书。
教师鼓励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先估量物体的长度,
选取合适的单位,并用相应单位的尺子测量。
【课堂作业】
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我的新家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高呢。
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
旁边放了一张高80()的书桌,桌子上还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5()
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
活。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课桌高75()
床长2()橡皮长2()
黑板长4(),宽1()
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明高1()28()
教室长9(),宽6(),高3()
3.填一填。
1米二()厘米500厘米二)米
3米二()厘米700厘米二()米
8米二()厘米200厘米二()米
15厘米+8厘米二()厘米
4.课本练习一的第8题。
答案:1.米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2.米厘米米厘米米米厘米厘米米厘米米米米
3.10053007800223
4.(1)不对厘米(2)对(3)不对米(4)不对厘米(5)对(6)不
对米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用
呢?
小结:今天这节课,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我们认识到了选择合适单位
的必要性,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把本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变成
自己的东西,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C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一的第9题。
皆板书设计
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新课程
提出,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学中,教
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索创造的欲望。本
着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长和用米尺量铅笔
长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一下子激发出学习的
欲望。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为
他们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奠定基础。
当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测量的结果发现告诉大家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
交流。他们很快发现两种有冲突的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
用尺子不一样,测量时的操作方法可能不同;二是虽然用的是不同的尺子,测量
的结果却相同。由此引起了学生们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选取合适长度单位”
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就渴望探索出一种方法,解决这种冲突。而这
时,学生内心都想要成功,想要成为第一个发现者,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通过进一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明白了测量不同的物体长
度要选用合适的尺子。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选取合适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们
对知识探究的热情和主动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成功。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
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的经验。
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本
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将所学新知
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体验”,建构起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培
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教学大纲
务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
【重点难点】
I.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能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畲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
全面熟悉情景图中的内容,为后面的加减法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学
中要充分利用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知识,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口算中的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明确加法计算中的难点,还可以促进
100以内加减法的联系,对100以内加减法有整体的认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平时生活中我们买东西,
整理物品等都会用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理解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仍然要从“数位”、
“计数单位”、“进率”入手。在学生掌握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也就是计
数单位相同相加减)的基础上,老师充分利用情景图,联系学生生活实例创设情
境,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合作探讨等自主活动,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1
个十是10个一”相邻计算单位进率的理解。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
位?”(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样进?(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十位上的数相加时要加上进上来的1)为什么要退位?(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
样退?(从十位退L十位上的数相减时,先减去退走的1)
5.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在连减中既可以连续减
去两个减数,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者之和,同时在
估算策略中也体现多样化。
6.注意口算与笔算的联系
本单元教材虽然只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但是它是建立在口算
基础上的,其计算过程都要用到口算,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处理笔算,要把
它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100以内加、减法计算能力。
7.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本单元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内容,这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去完成学习
任务创造了条件。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总结、单元知
识的整理等内容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合作
学习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好合作研讨的主题;其次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再次,要注意引导学生
平等参与,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15课时:
1、加法
第1课时不进位加(1)......................................1课时
第2课时不进位加(2)......................................1课时
第3课时进位加...........................1课时
第4课时练习课...........................1课时
2、减法
第1课时不退位减(1)...........................................1课时
第2课时不退位减(2)...........................................1课时
第3课时退位减(1)...............................................1课时
第4课时退位减(2)...............................................1课时
第5课时解决问题(1)...........................................1课时
第6课时解决问题(2)...........................................1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1课时连加连减............................1课时
第2课时加减混合............................1课时
第3课时练习课..............................1课时
第4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不进位加(1)
备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
题。
2.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重点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竖式计算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教材第11页的情景图,小棒。
备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5+4=7+32=45+3二
5+64=20+17=38+30二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进行新课】
两位数与整十数的不进位加
(1)出示教材第11页“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图说一说图意。
二年级同学要去参观博物馆,从图中我们知道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人数分
别是: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
这4个班每个班都由2名老师带队。
师:聪聪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二(1)班的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
多少人?请列出算式。
(板书:35+2)
师:你是怎样算的?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师: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两个加数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那么35+2怎么算呢?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
(2)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5+2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
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几根与几根合并。
(3)摆法:
讨论:为什么要这酒.夕胭掰好处?
小结:单根的小棒1I!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整捆的小棒
单独放在前面。
(4)对照小棒摆法指导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出正确的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教师总结列竖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先写35,在35的下行与5对齐写2,也就是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
位。
(5)计算
让学生看刚才写出的竖式,想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3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应该先
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整十根小棒合起来,也
就是再与整十位的数相加。
板书出示:
十个
35
+2
37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并想想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6)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
板演,集体订正。
32245
+6+3+43
382748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以下两类错误,应予以重点讲解:
245
+3+43
5493
这两类错误是学生在初学竖式计算时极易犯的错,教师应讲清楚这两种算法
为什么不对,要注意让学生牢牢把握个位与个位对齐,才能列出正确的竖式。
【课堂作业】
1.课本第1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数学医生。
(1)17+20=19(2)50+26=76(3)42+3=72
175042
+2+26+3
197672
答案:1.214
+3+33
37
2.⑴错(2)对(3)错
1742
+20+3
3745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在写竖式时,
要把十位上的数与十数上的数对齐,个位上的数与个数上的数对齐
皆板书设计
1.加法
第1课时不进位加(1)
个
先写一*35位5+2=7,对着个位写7
十
位
3对着十位写3
再写一»+合
2并
~377个一和3个十合起来
畲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写竖式的道理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正确笔
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
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一一摆小棒的方法。尝试通过小棒的不
同摆放位置,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得出哪种摆法既能看出两个加数各是多少,
乂很容易知道和是多少,从而体会出摆小棒与竖式写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
悟出为什么要这样写竖式和为什么要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充分发挥小
棒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2课时不进位加(2)
备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2、第15页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笔算方法,培养
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
2.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小棒。
备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做一做
26+3=8+31二
268
+()+()
~-
2.说一说: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情景导入:出示第11页主题图。提问: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
少名学生?
【进行新课】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1.出示教材第13页例2图。
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2二—
2.让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
3.探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怎样列照式计算35+32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先竖着摆出35+32。看谁
摆的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用小棒摆竖式。
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5+32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
进行巡视指导,对摆放有错误的学生,教师进行指导,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
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摆法:usmii
讨论:靠电鼠皿,它有什么好处?
小结:整捆的小棒和整捆的小棒上下对齐,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
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也就是个位数和个位数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提问:根据用小棒摆的竖式,可以怎样算,有几种算法?
小结:有两种算法。一种是从个位算起。个位上,5个一加2个一是7;十
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0,60加7是67。另一种是从十位加起,3个十加3
个十是60,5个一和2个一是7,60加7是67。
教师引导学生边看小棒摆法,边板书竖式的正确格式及算法。
先写一351乐不位胃菽:Fl屋工
再写~»+32j再算卜位:3+3=6;
67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也可以从十位算起:3+3=6
:再算个位:5+2=7
师: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从个位算起会更方便,
建议同学们从个位算起。
4.讨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5.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可以先从个位加起,也可以先从十位
加起。
例笔算下列各题。
52+36二15+34=
分析:
笔算不进位加法的题时,要注意两点: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②在把
相同数位相加时,要注意从个位加起。上面两题可以列竖式为:
5215
+36+34
把相同数位相加时,第一个竖式可以这样计算,2力口6得8,5力口3得8,结
果为88;第二个竖式,5加4得9,1加3得4,结果为49。
答案:52+36=8815+34=49
5215
+36+34
8849
【课堂作业】
L课本第13页“做一做”。
2rfW()
i-til-
3.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5+13=42+33=27+60=34+43二
答案:
1.第1题:33
+43
76
第2题:24+61=8553+22=7537+4=7
245337
+61+22+4
85757
22425
十22+31
4656
工25422734
+13+33+60+43
38758777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
不进位加法,在写竖式时,要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对齐,个位上的数与个
位上的数对齐。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二的1、2题。
K板书设计
L加法
第2课时不进位加(2)
先导一35氏祠立竟花:5+2=7;
再与f+32]再算十位:3+3=6;
67'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也可以从十位算起:3+3=6;
;再算个便:5+2三7
%教学反思
1.初学笔算的同学往往出现先口算出结果,再去写竖式的现象,要让学生们
通过多练习,先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再把结果写上去的习惯,
2.让学生从旧知出发,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自主学习。同时,通过
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的掌握作好了铺垫。
3.整堂课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两
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总结方法,通过让学
生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增强学生计算能力。
4.通过小组之间的汇报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
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通过摆小棒,使学生明确算理,从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
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3课时进位加
备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第15页练习二的3~7题。
【教学目标】
1.利用情景图和动手摆小棒,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让
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加的竖式写法。
【教学准备】
教材第11页情景图,第14页例3图,小棒。
备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6+6二15+8=38+4二47+3二
55+5=9+63二8+42二33+7二
2.用竖式计算
22+35=40+28=36+13二68+21=
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
多少名学生?(板书课题)
【进行新课】
知识进位加
L学习第14页例3
(1)出示课本第14页例3图。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7=_______
(2)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竖着摆出35+37。
(3)组织讨论:可以怎样把小棒加起来。
方法一:先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成1捆,12根捆成1捆多2
根;再把3捆加3捆是6捆,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是72根。
方法二:先把3捆加3捆是6捆,再把5根加7根是12根。够10根捆1
捆还多2根,6捆加1捆是7捆,7捆加2根是72根。
(4)小结:先加单根的或先加整捆的都可以,这两个同学使用小棒相加的
相同之处是把单根的相加,满十后捆成1捆。然后整捆的相加,再把单根的和整
捆的加起来。
(5)组织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应该怎样算?
(6)交流汇报、小结
列竖式计算
(相同数位数对齐)(从个位算起)
位
个
36二6
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门采购合同的签订条件
- 合同续约的技术认证
- 劳务分包合同范本手册
- 仓储合同协议详解本
- 建筑项目分包工人合同
- 应急发电机组合作
- 高效合同种植技术服务样本
- 电气设备维修合同
- 保证书撰写如何做到有说服力
- 2024担保合同样本范文
-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2-0202)
- 肩周炎的治疗及护理
- 通信工程投标专家继续教育题库(附答案)
- 2023年01月四川凉山州木里重点国有林保护局招考聘用18人参考题库+答案详解
- 三垦变频器使用说明书SAMCO
- YBT-4190-2018-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
- 加油站全年12月消防灭火疏散应急演练
- 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标准》试题(含答案)
-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道法新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感悟总结
- 2023年2月广州金碧雅苑维修部应知应会考试附有答案
- 保险业务员辞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