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A.元谋人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大量稻壳遗迹”、“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种植培育种植水稻的先民,住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中,所以该文化应该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姆渡文化,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CD项。故选B项。2.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C项正确;材料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3.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该遗址()A.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反映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C.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代表 D.表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区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可知,该遗址有大型宫殿建筑、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A项;该遗址处于黄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体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愚。”《国语·鲁语下》“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昭公十三年》A.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D.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认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诸侯与周王政治隶属关系,D项正确;“列尊贡重”反映不出是否是姬姓诸侯国,排除A项;三则材料只有第二则与东方诸侯国有关,排除B项;分封制下,周天子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6.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B.诸侯争端有效解决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天子与诸侯之间互派质子,周天子也派出质子说明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开始瓦解,周的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C项正确;西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分裂割据时期,诸侯矛盾尖锐,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是开始瓦解,不是不复存在,D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各国推行变法的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社会转型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各诸侯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各国纷纷进行变法,A项正确;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是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推动社会转型是变法的影响,排除C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变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8.商鞅变法以军功赏爵,以爵赐田,爵位愈高,赐田愈多。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嬴政派名将王翦伐荆,王翦即一再请赐美田。他说这是为了使嬴政信之不疑,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这反映了当时()A.土地买卖现象已经出现 B.传统分封制仍然存在C.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 D.土地私有制得到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与“嬴政派名将王翦伐荆,王翦即一再请赐美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土地私有制得到人们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制的现象,但是没有表现出“土地买卖现象已经出现”,排除A项;在战国时期,传统分封制已经瓦解,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土地私有制度”,而“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胡适在论述春秋时期某位思想家时说:“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无长便无短,无前便无后,无美便无丑,无善便无恶,无贤便无不肖。”该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无长便无短,无前便无后,无美便无丑,无善便无恶,无贤便无不肖”可知,这体现了事物存在着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思想中有朴素的辩证法,B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等,没有辩证法思想,排除A项;孟子和墨子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10.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发展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所以D项正确;“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是道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世卿世禄制度的确立 B.封建土地制度确立C.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秦朝时中央集权的建立,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被废除,因而不会出现在公元前221年,排除A项;封建土地制度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宗法制的出现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与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C项;故选D项。1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地方分权制之下官僚世袭,而秦之后的独制是在中央集权制之下,地方长官都有君主直接任免,C项正确;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命,排除A项;郡守与县令在郡县制之下不能世袭,排除B项;郡守与县令是上下级的关系,不是监督被监督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反映中国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政策。符合该漫画主旨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隆礼重法” D.“为政以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和漫画中“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可知,汉初统治者采纳黄老无为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A项正确;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不符合汉初的统治政策,排除B项;汉初并没有重法,排除C项;为政以德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汉初采纳的是黄老之学,排除D项。故选A项。15.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身边,以减弱宰相和外朝官员对政权的影响,从孟康对中朝的解释可以看出,中朝的组成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其权力逐步扩大,主要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汉朝没有终结宰相制度,明朝时期终结,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皇权与相权,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皇权,并没有加速西汉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6.《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恩惠贵族子弟只是借口和伪装,排除A项;推恩令是针对内地王侯贵族的,而民族交融涉及到的是和边疆少数民族,因此“推恩令”和实现民族交融没有关系,排除B项;实行“推恩令”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增加国家税收这种经济目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7.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政策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以“孝廉”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是A.世袭制 B.科举制 C.宗法制 D.察举制【答案】D【解析】西汉实行察举制,选官依据是孝廉,故选D;察举制选官依据是孝廉,世袭制的依据是血缘,科举制的依据是考试成绩,宗法制依据血缘,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8.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和买卖盐铁等事务。汉武帝的这一措施()A.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普及 B.导致政府财政出现危机C.解决了王国叛乱的问题 D.顺应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题干“决定把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和买卖盐铁等事务”可知,将盐铁收归官府经营体现的是国家把持了国家经济命脉,这顺应了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D项正确;盐铁官营并不会促进冶铁技术的普及,排除A项;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9.据记载,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呈现出“驰命走译,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A.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 B.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的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密切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并不能说明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20.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A.扩大刺史军事范围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根除诸侯王国封地 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封五年开始,刺史从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官职,这意味着刺史成为国家国家监察机制的重要环节,这是对于国家监察机制的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刺史监察机制”,“军事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官员选拔机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但是没有根除诸侯王国封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1.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现代历史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观点,他认为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形象是司马光“人为地”建构出来的,据此可知,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代著作和古代史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并不能笼统地断定为“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和古代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争议,但并没有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饱满”,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记述,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时人热衷”,排除C项。故选D项。22.《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据此可知东汉后期()A.外戚宦官专权 B.统治趋于瓦解C.商品经济发展 D.豪强势力坐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知,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大量流民依附于豪族庄园,庄园规模很大并进行综合性经营,豪强势力坐大,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戚和宦官势力,排除A项;东汉黄巾起义后统治趋于瓦解,排除B项;东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3.我国古代有一部医学巨著,成书于东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部著作()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B.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C.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药典 D.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都东汉时期。根据材料题干“成书于东汉”“中药学著作”“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及所学可知,这部医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性著作,A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C项;“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蜀东汉 B.汉东晋 C.蜀五代 D.蜀东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依据史实可以判断示意图的时间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开始,曹魏、蜀汉、孙吴先后建立政权,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故①处应为蜀,280年,西晋完成短暂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的分裂割据时期,故②应为东晋,D项正确;①②为蜀和东晋,五代是907-960年,排除ABC项。故选D项。25.北朝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这说明此时()A.中国北方完成民族交融 B.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C.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 D.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可见少数民族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增强,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个中国民族交融的高潮期,但北方并没有完成民族交融,排除A项;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民族的习惯和风俗不同,民族间隔阂多少都是存在的,排除D项。故选B项。26.东晋南朝时,荆州和扬州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谷仓地带。史家沈约说这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期()A.土地兼并相对缓和 B.少数民族加速汉化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高产作物广泛种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材料“东晋南朝时,荆州和扬州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谷仓地带”和所学可知,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南方农业发展,不能反映土地兼并、少数民族汉化情况,排除A项、B项;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是在明中期后,排除D项。故选C项。27.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为“亚”形布局。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主要目的是()A.重视国家礼仪 B.喜爱明堂建筑 C.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D.学习汉族文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据题意可知,北魏孝文帝效仿汉制建立明堂,这是在实行汉化措施,同时也是为了效仿汉族政权,彰显自己政权的合法性,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政权的合法性,而不是为了重视国家礼仪和他喜爱明堂建筑,排除AB项;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彰显政权的合法性,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汉族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28.如表是隋朝相关记载。这反映出当时()记载出处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隋代资储遍天下【唐】杜佑《通典·食货典》比至(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粮食储备制度完善 B.社会实现长治久安C.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D.江南经济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从不同史料反映了隋朝财政充足、粮食等物资储备丰富,说明社会经济高度繁荣,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粮食储备,不能以偏概全,排除A项;隋朝短命而亡,社会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具体的地方区域,不能得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9.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晚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扬州在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余杭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0.《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朋党之争的乱象 B.五代十国的形势C.农民起义的情况 D.藩镇割据的局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朋党之争”现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后期,不是五代十国时期,排除B项;唐代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无法生存,发动了黄巢起义,材料未涉及“农民起义”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31.下表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九品中正制的僵化 B.分科考试选拔方式的推行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到唐朝(中国)。如表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寒门子弟为官的增多了,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僵化只能表明该制度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表明不了题里面的变化,排除A项;分科考试选拔方式的推行是寒门子弟为官的增多的原因,不是体现,排除B项;官员素质全面提高是科举制推行的影响,不是变化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2.政事堂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场所,初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末移至中书省。唐玄宗时因宰相张说的奏请,改为中书门下,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一制度的变化()A.减少了决策失误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平衡了中枢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诿搪塞。因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唐玄宗时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议政和办公之所,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为处理各项事务的秘书机构。这一制度的变化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正确;中书门下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中央决策程序,减少决策失误不是其主要作用,排除A项;中书门下制度属于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C项;中书门下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中枢权力分配,排除D项。故选B项。33.《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述说,规定除租、调外,“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这一规定()A.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唐前期的定额定租制是一种鼓励纳税人扩大土地占有、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因此租庸调制有利于土地兼并而非抑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34.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D项正确;两税法制度下,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排除C项。故选D项。35.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形式。此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公元780年(中国)。据材料“此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可以看出两税法的实施,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形式,农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状况,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没有抑制土地兼并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3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项正确;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夸大了中国佛教与儒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教与中国儒家伦理的融合,而非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37.唐玄宗时期,乐人进一步吸收边地民族和域外舞蹈的精华,创作出许多新的乐舞,这些乐曲普遍运用龟兹、西凉音乐,伴奏乐器也大部分来自龟兹等边地民族。这表明当时()A.移民活动频繁 B.音乐登峰造极 C.文化交流交融 D.政治秩序稳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玄宗时期(中国)。唐玄宗时期,音乐领域中带有大量的边地民族和域外舞蹈元素,这表明西域和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非常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移民活动的信息,也无法看出“频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音乐水平的对比,排除B项;稳定的政治秩序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深不能表明当时的政治秩序就一定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38.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A.增强国家凝聚力 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C.引领习俗新风尚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可知,唐玄宗祭祀黄河的原因丰富,但多为农业丰收、疆土开拓等。对这些功绩的彰显,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A项正确;玄宗祭祀黄河意在宣扬功绩,彰显国家强盛,与皇权至高无上关系不大,排除B项;祭祀黄河具有政治意义,主要目的不是引领习俗新风尚,排除C项;祭祀黄河并不能治理水患,排除D项。故选A项。39.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含有“中亚元素”,可见唐朝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A项正确;风格单一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合,排除B项;题中信息并没有提及市民生活等有关世俗化的内容,排除C项;D项强调“固守传统”,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0.《集古录·唐颜鲁公二十二字帖》中评价颜真卿写道:“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与这一评价相符的书法作品是()A. B.C. D.【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唐颜鲁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颜真卿这个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他写的字同样是遒劲有力,就如同他的人品一样。与这一评价相符的书法作品是楷书,C项正确;A项属于篆书,B项属于隶书,D项属于草书,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41题10分,42题10分,共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答案】(1)表现: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央集权的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可得出“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可得出“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二“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可得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可得出“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可得出“加强央集权的需要”。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材料二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的特点,并概括其历史影响。【答案】(1)原因:周朝宗法、分封制的推动;民族迁移;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2)特点:以怀柔、羁縻为主;开明。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稳定边疆的统治;促进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得出,周朝宗法、分封制的推动;根据材料一“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得出,民族迁移;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二“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得出,以怀柔、羁縻为主;根据材料二“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得出,开明。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稳定边疆的统治;促进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A.元谋人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大量稻壳遗迹”、“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种植培育种植水稻的先民,住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中,所以该文化应该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姆渡文化,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CD项。故选B项。2.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C项正确;材料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3.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该遗址()A.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反映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C.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代表 D.表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区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可知,该遗址有大型宫殿建筑、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A项;该遗址处于黄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体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愚。”《国语·鲁语下》“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昭公十三年》A.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D.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认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诸侯与周王政治隶属关系,D项正确;“列尊贡重”反映不出是否是姬姓诸侯国,排除A项;三则材料只有第二则与东方诸侯国有关,排除B项;分封制下,周天子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6.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A.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B.诸侯争端有效解决C.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天子与诸侯之间互派质子,周天子也派出质子说明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开始瓦解,周的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C项正确;西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分裂割据时期,诸侯矛盾尖锐,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是开始瓦解,不是不复存在,D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各国推行变法的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社会转型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各诸侯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各国纷纷进行变法,A项正确;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是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推动社会转型是变法的影响,排除C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变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8.商鞅变法以军功赏爵,以爵赐田,爵位愈高,赐田愈多。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嬴政派名将王翦伐荆,王翦即一再请赐美田。他说这是为了使嬴政信之不疑,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这反映了当时()A.土地买卖现象已经出现 B.传统分封制仍然存在C.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 D.土地私有制得到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与“嬴政派名将王翦伐荆,王翦即一再请赐美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土地私有制得到人们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制的现象,但是没有表现出“土地买卖现象已经出现”,排除A项;在战国时期,传统分封制已经瓦解,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土地私有制度”,而“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胡适在论述春秋时期某位思想家时说:“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无长便无短,无前便无后,无美便无丑,无善便无恶,无贤便无不肖。”该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正如长短、高下、前后等。无长便无短,无前便无后,无美便无丑,无善便无恶,无贤便无不肖”可知,这体现了事物存在着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思想中有朴素的辩证法,B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等,没有辩证法思想,排除A项;孟子和墨子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10.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发展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所以D项正确;“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顺其自然,以柔克刚”是道家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一次“革命”是指()A.世卿世禄制度的确立 B.封建土地制度确立C.宗法制家族制度形成 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秦朝时中央集权的建立,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被废除,因而不会出现在公元前221年,排除A项;封建土地制度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宗法制的出现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与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C项;故选D项。1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地方分权制之下官僚世袭,而秦之后的独制是在中央集权制之下,地方长官都有君主直接任免,C项正确;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命,排除A项;郡守与县令在郡县制之下不能世袭,排除B项;郡守与县令是上下级的关系,不是监督被监督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反映中国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政策。符合该漫画主旨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隆礼重法” D.“为政以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和漫画中“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可知,汉初统治者采纳黄老无为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A项正确;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不符合汉初的统治政策,排除B项;汉初并没有重法,排除C项;为政以德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汉初采纳的是黄老之学,排除D项。故选A项。15.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身边,以减弱宰相和外朝官员对政权的影响,从孟康对中朝的解释可以看出,中朝的组成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其权力逐步扩大,主要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汉朝没有终结宰相制度,明朝时期终结,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皇权与相权,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皇权,并没有加速西汉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6.《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恩惠贵族子弟只是借口和伪装,排除A项;推恩令是针对内地王侯贵族的,而民族交融涉及到的是和边疆少数民族,因此“推恩令”和实现民族交融没有关系,排除B项;实行“推恩令”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增加国家税收这种经济目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7.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政策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以“孝廉”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是A.世袭制 B.科举制 C.宗法制 D.察举制【答案】D【解析】西汉实行察举制,选官依据是孝廉,故选D;察举制选官依据是孝廉,世袭制的依据是血缘,科举制的依据是考试成绩,宗法制依据血缘,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8.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和买卖盐铁等事务。汉武帝的这一措施()A.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普及 B.导致政府财政出现危机C.解决了王国叛乱的问题 D.顺应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题干“决定把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和买卖盐铁等事务”可知,将盐铁收归官府经营体现的是国家把持了国家经济命脉,这顺应了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D项正确;盐铁官营并不会促进冶铁技术的普及,排除A项;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9.据记载,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呈现出“驰命走译,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A.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 B.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的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密切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并不能说明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和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20.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A.扩大刺史军事范围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根除诸侯王国封地 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封五年开始,刺史从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官职,这意味着刺史成为国家国家监察机制的重要环节,这是对于国家监察机制的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刺史监察机制”,“军事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官员选拔机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但是没有根除诸侯王国封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1.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现代历史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观点,他认为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形象是司马光“人为地”建构出来的,据此可知,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代著作和古代史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并不能笼统地断定为“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和古代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争议,但并没有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饱满”,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记述,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时人热衷”,排除C项。故选D项。22.《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据此可知东汉后期()A.外戚宦官专权 B.统治趋于瓦解C.商品经济发展 D.豪强势力坐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知,东汉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大量流民依附于豪族庄园,庄园规模很大并进行综合性经营,豪强势力坐大,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戚和宦官势力,排除A项;东汉黄巾起义后统治趋于瓦解,排除B项;东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3.我国古代有一部医学巨著,成书于东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部著作()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B.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C.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药典 D.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都东汉时期。根据材料题干“成书于东汉”“中药学著作”“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及所学可知,这部医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性著作,A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C项;“为世界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蜀东汉 B.汉东晋 C.蜀五代 D.蜀东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依据史实可以判断示意图的时间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20年开始,曹魏、蜀汉、孙吴先后建立政权,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故①处应为蜀,280年,西晋完成短暂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的分裂割据时期,故②应为东晋,D项正确;①②为蜀和东晋,五代是907-960年,排除ABC项。故选D项。25.北朝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这说明此时()A.中国北方完成民族交融 B.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C.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 D.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可见少数民族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增强,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个中国民族交融的高潮期,但北方并没有完成民族交融,排除A项;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民族的习惯和风俗不同,民族间隔阂多少都是存在的,排除D项。故选B项。26.东晋南朝时,荆州和扬州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谷仓地带。史家沈约说这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期()A.土地兼并相对缓和 B.少数民族加速汉化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高产作物广泛种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材料“东晋南朝时,荆州和扬州的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谷仓地带”和所学可知,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南方农业发展,不能反映土地兼并、少数民族汉化情况,排除A项、B项;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是在明中期后,排除D项。故选C项。27.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为“亚”形布局。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主要目的是()A.重视国家礼仪 B.喜爱明堂建筑 C.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D.学习汉族文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据题意可知,北魏孝文帝效仿汉制建立明堂,这是在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综合形式基础(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20210615084027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体工效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省安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专题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医疗超声成像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班数学活动认识序数
- 中石油场站应急处置卡
- 二零二四年度成都市教育设施建设与运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合同
- UbuntuLinu操作系统上机实践实验题题库期末考试试卷24
-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高二年级上册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锂电池运输规范说明
- DBJ51∕T 081-2017 四川省城镇二次供水运行管理标准
- 《美丽中国是我家》 课件
- 110KV电缆敷设专项施工方案方案
- 《新时代劳动教育100问》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仪表“三查四定”检查清单
- GB/T 7284-2016框架木箱
- 电视画面编辑(本科)王晓红课件
- 2023年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