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试题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2.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生产和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项;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4.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故选A项。5.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①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②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③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龙山文化持续时间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商朝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时间是约前1046—前771年,因此正确排序是②③④①,C正确,ABD排除。故选C。6.距今约5000年左右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C.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 D.青铜铸造技术成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出现的标志主要是城的出现、军队和监狱的出现及礼制的出现等,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当时具备了国家初始的形态,A项正确;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当时仍然存在氏族制度,排除B项;西周时期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排除C项;当时仍然处于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7.“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夏商周设置的官员职位,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官员,是执政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地位,说明夏商周都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B项正确;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西周宗法制的表现,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商朝的内外服及西周的分封制,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密切结合,夏和商宗法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8.西周时期,周王为了使诸侯国秉承分封之初的忠诚守信,利用玉瑞(用玉制作的礼器)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活动;形成玉瑞制度,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由此可见,西周时期①分封制度得以贯彻②国家礼制得到完善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④家国一体局面形成⑤地方治理有所加强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利用玉瑞制度来强化分封制度,这也完善了国家礼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故选B项;③表述不符合史实,④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C、D三项。9.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情况说明了()A.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B.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C.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天下对于周王室还有一定的认同感,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D项正确;周王室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的纷争,排除A项;晋国为姬姓诸侯国,齐国为姜姓,排除B项;军事力量是霸主地位的基础和依靠,无法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0.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A.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 B.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C.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D.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自认为是蛮夷,而战国时期就改变了观点认为自己的黄帝的子孙是中原正统,这反映了楚国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认同,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反映出了楚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体现楚国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楚国的志向,排除B项。故选C项。1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12.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1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旨在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C项正确;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并非为了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通过推行重农政策,着眼于提高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排除B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大一统,也有防止被其他国家兼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 D.社会转型势在必然【答案】B【解析】材料“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大致意思为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材料“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的大致意思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缺乏顺应民意选出的国君;材料“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强调天下要完成统一,才能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可见这些观点都对大一统有着理想追求,B项正确;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立场并不相同,其思想也并不趋同,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此时并未瓦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转型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7.《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态度和方法不同,儒家是积极有为,道家是无为而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虽不相同,但都强调德,并非互相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时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儒家与道家初创时代表当时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18.《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A.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据材料“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宣扬君权神授,帝王通过封禅大典,来确立君主的权威,以其证明王权的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封禅大典,其目的是巩固君主地位,未涉及农业的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君权神授、封禅大典的合理性,而不是宣扬天人合一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古代帝王封禅其目的是巩固自身的统治,宣扬君权神授,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9.“太尉”一职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无人担任太尉。汉承秦制,但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这说明A.长期战乱导致将才稀缺 B.秦汉推行重文轻武政策C.秦汉太尉是由皇帝担任 D.军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答案】D【解析】由材料“秦朝无人担任太尉……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可知,秦汉时期因为皇帝害怕军权旁落,进而威胁皇权,因此皇帝始终牢牢掌握军权,不愿意让官员担任太尉一职,故选D;长期战乱的局面会让将才辈出,而不是稀缺,排除A;重文轻武是宋代推行的政策,秦汉时期并不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太尉是空缺,而非由皇帝担任,排除C。20.秦设郡县制,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该制度()A.是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完善了三公九卿制度 D.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项正确;官员“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不符合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未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21.《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项羽到陈胜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亡原因,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楚地人民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故选A。2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23.漫画体现的是汉代某项政策。据此可知,该政策的实施()A.消除了朝廷与诸侯间的矛盾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杜绝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表明朝廷推崇仁政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题干漫画为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这一举措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少,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与“仁政治国”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24.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及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官员资历浅但参与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不再参与决策,目的是让内朝和外朝之间互相牵制,从而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D项正确;中外朝制仅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发生了变化,决策的流程并未优化,所以无法据此得出提高中枢决策效率的结论,排除A项;内朝官和外朝官分别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会导致中央行政紊乱,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朝制并不是为了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25.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6.据史书和画像砖记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事的娱乐活动不仅有斗牛、斗猪等,还有格熊、猎虎(见下图汉代“猎虎”画像砖),汉武帝就曾“手格熊罴”。这表明,汉代()A.与民同乐思想得到了落实 B.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C.具有崇尚力量的向上精神 D.斗兽活动彰显了等级色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事的娱乐活动不仅有斗牛、斗猪等,还有格熊、猎虎”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斗兽”性的体育娱乐活动比较多,“斗兽”需要的是力量和勇气。汉武帝时期“斗兽”性质的体育娱乐活动盛行体现了汉代人的力量、智慧和勇敢,这表明,汉朝时期具有崇尚力量的向上精神,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都喜欢体育娱乐活动,未涉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排除A项;“斗兽”性质的体育娱乐活动针对的是个别野兽,而不是整个自然界,不会加剧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排除B项;由“王公贵族"“平民百姓”“汉武帝曾“手格熊黑”等信息可知斗兽活动没有彰显等级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27.下表中的汉代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A前136年,设五经博士推动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B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成功消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C张骞通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D西域都护府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A.A B.B C.C D.D【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力量,“消除”表述绝对,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前136年,通过设五经博士,推动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8.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注重义和理的阐发C.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六经是儒家经典,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体现了深受儒家主流思想影响,A项正确;“考信于六艺”体现受儒家思想影响,材料未提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排除B项;注重义和理的阐发是儒家经学的特点,而非史学的特点,排除C项;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学坚持客观记录历史事实,“缺乏可信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9.“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林赋》详细地描写了赏乐观舞的场面,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语言描写了建筑的壮丽,乐器的动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B项正确;上林赋辞藻华丽,而不是朴素绮丽,排除A项;“朴实生动”不属于上林赋的特点,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上林赋》脍炙人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30.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项目成就与西方比较数学(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最早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最早地震测量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早1700年A.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在数学、造纸术、地震测量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结合所学,生产力的发展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国家疆域实现统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不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源,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钱穆《中国传统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教育的发展(私学兴起)。如答出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诸侯战乱纷争,周王衰微;士阶层崛起等亦可得分。(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藩;察举制选官;经济上盐铁官营;军事上开疆扩土;思想上尊崇儒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据材料一“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可得出“教育的发展(私学兴起)”;结合所学也可从经济角度分析可得出“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产生”;从政治角度分析可得出“诸侯战乱纷争,周王衰微”;从阶层角度分析可得出“士阶层崛起”。【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可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作答。首先从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根据材料二“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信息可得出在选官层面“推行察举制”;经济上盐铁官营加强财政收入;在军事层面击退匈奴开疆扩土;在思想上尊崇儒术,使得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历史试题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2.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生产和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项;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4.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故选A项。5.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①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②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③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龙山文化持续时间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商朝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时间是约前1046—前771年,因此正确排序是②③④①,C正确,ABD排除。故选C。6.距今约5000年左右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C.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 D.青铜铸造技术成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出现的标志主要是城的出现、军队和监狱的出现及礼制的出现等,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当时具备了国家初始的形态,A项正确;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当时仍然存在氏族制度,排除B项;西周时期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排除C项;当时仍然处于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7.“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夏商周设置的官员职位,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官员,是执政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地位,说明夏商周都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B项正确;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西周宗法制的表现,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商朝的内外服及西周的分封制,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密切结合,夏和商宗法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8.西周时期,周王为了使诸侯国秉承分封之初的忠诚守信,利用玉瑞(用玉制作的礼器)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活动;形成玉瑞制度,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由此可见,西周时期①分封制度得以贯彻②国家礼制得到完善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④家国一体局面形成⑤地方治理有所加强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利用玉瑞制度来强化分封制度,这也完善了国家礼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故选B项;③表述不符合史实,④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C、D三项。9.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情况说明了()A.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B.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C.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天下对于周王室还有一定的认同感,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D项正确;周王室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的纷争,排除A项;晋国为姬姓诸侯国,齐国为姜姓,排除B项;军事力量是霸主地位的基础和依靠,无法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0.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A.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 B.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C.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D.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自认为是蛮夷,而战国时期就改变了观点认为自己的黄帝的子孙是中原正统,这反映了楚国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认同,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反映出了楚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体现楚国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楚国的志向,排除B项。故选C项。1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12.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1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旨在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C项正确;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并非为了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通过推行重农政策,着眼于提高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排除B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大一统,也有防止被其他国家兼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 D.社会转型势在必然【答案】B【解析】材料“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大致意思为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材料“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的大致意思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缺乏顺应民意选出的国君;材料“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强调天下要完成统一,才能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可见这些观点都对大一统有着理想追求,B项正确;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立场并不相同,其思想也并不趋同,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此时并未瓦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转型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7.《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态度和方法不同,儒家是积极有为,道家是无为而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虽不相同,但都强调德,并非互相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时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儒家与道家初创时代表当时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18.《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A.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据材料“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宣扬君权神授,帝王通过封禅大典,来确立君主的权威,以其证明王权的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封禅大典,其目的是巩固君主地位,未涉及农业的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君权神授、封禅大典的合理性,而不是宣扬天人合一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古代帝王封禅其目的是巩固自身的统治,宣扬君权神授,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9.“太尉”一职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无人担任太尉。汉承秦制,但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这说明A.长期战乱导致将才稀缺 B.秦汉推行重文轻武政策C.秦汉太尉是由皇帝担任 D.军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答案】D【解析】由材料“秦朝无人担任太尉……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可知,秦汉时期因为皇帝害怕军权旁落,进而威胁皇权,因此皇帝始终牢牢掌握军权,不愿意让官员担任太尉一职,故选D;长期战乱的局面会让将才辈出,而不是稀缺,排除A;重文轻武是宋代推行的政策,秦汉时期并不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太尉是空缺,而非由皇帝担任,排除C。20.秦设郡县制,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该制度()A.是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完善了三公九卿制度 D.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项正确;官员“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不符合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未体现家国同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21.《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项羽到陈胜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亡原因,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楚地人民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故选A。2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23.漫画体现的是汉代某项政策。据此可知,该政策的实施()A.消除了朝廷与诸侯间的矛盾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杜绝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表明朝廷推崇仁政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题干漫画为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这一举措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少,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与“仁政治国”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24.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A.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B.导致了中央行政紊乱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及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官员资历浅但参与决策,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不再参与决策,目的是让内朝和外朝之间互相牵制,从而强化了君主集权体制,D项正确;中外朝制仅是参与决策的官员发生了变化,决策的流程并未优化,所以无法据此得出提高中枢决策效率的结论,排除A项;内朝官和外朝官分别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会导致中央行政紊乱,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外朝制并不是为了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25.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6.据史书和画像砖记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事的娱乐活动不仅有斗牛、斗猪等,还有格熊、猎虎(见下图汉代“猎虎”画像砖),汉武帝就曾“手格熊罴”。这表明,汉代()A.与民同乐思想得到了落实 B.人与自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粮食产品供应合同范例
- 股权并购合作协议书
- 公司转让债权协议书
- 恒大土建合同范例
- 关于蛋糕采购协议书范本
- 油茶品牌创建合同范例
- 工商银行物业服务合同范例
- 子女抚养协议书
- 宝藏合同范例
- 水果代收加工合同范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培训
- 2024年度餐厅油烟处理设备合同:油烟处理设备采购与安装
- 北京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数学试卷
- 江苏省常州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无答案)
- 小说版权合同范例
- 2023年西安电力中心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译林】八上英语专题02 短文首字母填空20篇
- 2024-2030年中国无氧铜杆铜丝行业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新教师培训课件
- 爱心公益慈善活动招商方案
- 2024年县水利局编外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聘用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