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安徽省多校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两种学说。这两种学说可用来说明()考古学家学说苏采琦断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宵时期,同时存在着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散布在四面八方,我如“满天星斗”严文明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牌)的重焊花朵式格局A.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阶级分化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C.史前时代已有华夏认同观念 D.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史前时代。根据材料“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严文明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没有强调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没有强调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敌选B项。2.考古学家在约公元前1750——前1520年的遗址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都城主干道网。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这反映了我国()A.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情况 B.“万邦”时代的都城生活C.最早奴隶制王朝都邑形态 D.商代铸造业繁盛景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时间“约公元前1750–前1520年”以及发现的遗址特征,如宫殿建筑群、青铜礼乐器和铸造作坊等,特别是青铜礼器的出现,都指向中国早期奴隶制文明的社会特征,尤其是夏商周时期的都邑形态,因此,考古学家发现的遗址主要反映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的都邑形态,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青铜礼器,排除A项;“万邦”时代的都城生活,尚未出现青铜礼器,排除B项;从时间阶段和青铜礼器的出现无法准确断定是商代,且材料中还涉及了城市建筑的布局,商代铸造业的繁盛景象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3.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主要是指石刻文字。金石学研究“金”应主要关注()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所以应该主要关注商周时期,A项正确;秦汉、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都有了较大进步,青铜器的铭文不再是主要的记录方式,不是主要关注的对象,排除BCD项。故选A项。4.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发起并主持了诸侯会盟——逢泽之会,会后率宋、卫、鲁、秦、赵等诸侯朝见周天子。魏惠王意在()A.实现人民统一愿望 B.维护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C.增强华夏认同意识 D.利用周天子权威称霸中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44年(中国)。据题干,魏惠王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的君主,他发起并主持诸侯会盟,并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是为了利用周天子的权威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和地位,从而称霸中原,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的统一愿望,且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了周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意在维护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实际上,战国时期周朝的政治秩序已经崩溃,排除B项;华夏认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材料中的事件并未直接体现魏惠王意在增强华夏认同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5.安徽寿县的芍陂,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598—前591年组织修建,灌溉着淮南地区的万顷耕地。这一工程的兴修()A.反映了春秋农业的进步 B.显示出楚国变法的决心C.践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成为我国水利事业开端【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98一前591年处于春秋时期,芍陂水利工程的兴修,灌溉了万顷耕地,体现了春秋时期农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楚国芍陂的修建,据此无法体现楚国变法,也体现不出楚国变法的决心,排除B项;材料能够反映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芍陂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D项夸大了芍陂兴修的意义,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提倡“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由此可见,墨子()A.彻底否认了儒家主张 B.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C.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D.倡导中央集权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墨子主张“尚贤”,认为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高低都应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体现了对各阶层,特别是下层平民利益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他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为下层平民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因此,墨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B项正确;墨子并未彻底否认儒家的所有主张,其也主张尊贤的理念,排除A项;题干并未直接体现辩证法思想,排除C项;题干中墨子的主张并不涉及中央集权政治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国历史在秦朝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次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中央集权统治也确立起来。这反映在,秦朝实现了()A.儒术定一尊 B.天下为一国C.海内为郡县 D.共本天可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第一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期已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C项正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定儒术为一尊,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以及后来的商朝和周朝,名义上都是“天下为一国”,排除B项;“天可汗"是唐朝时北方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的称号,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为不同史书有关秦朝的记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秦始皇)乃使蒙恬迈近,自九原挺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追未就《史记·蒙恬列传》奏时,常頰略通五尺道,请此四颇置吏焉《史记·西南尧列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汉书·货山传》A.秦王朝修筑了陆路交通网 B.古代长城的修建始于秦朝C.秦朝暴政遭到史书的批评 D.秦修建道路旨在便利交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中“通道……千八百里”“五尺道”“驰道”表明,史书记载了秦王朝重视陆路交通的修建,并构筑了陆路交通网,A项正确;秦长城是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秦朝道路的修建,据材料无法体现“秦朝暴政”,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陆路交通网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9.《史记》记载:“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这可用于探究()A.秦的统一 B.秦末农民起义 C.楚汉战争 D.西汉王朝建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从材料中“陈涉”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以应陈涉”“莫不响应”可知,陈胜起义得到天下云集响应,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秦末农民起义,而非秦朝统一、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史载,汉文帝将黥、劓、刖等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笤刑代替,许多官吏治狱务为宽厚,不事苛求,以至“刑罚大省”。这表明,汉文帝时()A.基本上沿袭了秦制 B.埋下七国叛乱隐患C.否定法律治国作用 D.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废除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出现了“刑罚大省”的景象,反映出汉文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轻刑慎罚政策,D项正确;材料表明,汉文帝废除了前代的残酷刑罚,而非基本沿袭秦朝,排除A项;七国叛乱主要原因是地方王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与汉文帝实行轻刑慎罚政策无关,排除B项;实行轻刑慎罚政策不等于否定法律的治国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张骞一行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开辟中西方交通道路C.贯彻武帝积极拓疆政策 D.联络西域对匈奴作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100多人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D项正确;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排除A项;“开辟中西方交通道路”不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而是客观影响,排除B项;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中连环画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之一。对这次起义解读正确的是()A.借助宗教发动群众 B.为东汉建立做了奠基C.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D.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图中内容提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有关。黄巾起义是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利用宗教力量发动的农民起义。因此,解读这次起义正确的是“借助宗教发动群众”,A项正确;此农民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动摇了东汉的统治而非为其建立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排除C项;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与题干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据《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据此可知,汉乐府诗()A.成为武帝独尊儒学史证 B.创立了官府乐教的先例C.传达了民间人们的心声 D.主要供统治者娱乐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根据《汉书·礼乐志》的记载,汉乐府在采集和创作诗歌时,包括了赵、代、秦、楚等地的歌谣,这些源于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汉乐府诗传达了民间人们的心声,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汉乐府诗的内容,而非成书的原因,不能得出成为武帝独尊儒学史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明确的起始时间,无法表明汉朝创立了官府乐教的先例,排除B项;汉乐府诗不仅仅是供统治者娱乐使用,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不能得出主要供统治者娱乐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14.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分兵六路进军,益州刺史王濬率水师顺流而下。次年,“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蟠出石头”。这次军事行动()A.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 B.实现了北方局部统一.C.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 D.结束了国家分裂状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的灭吴之战,吴国的灭亡意味着三国鼎立的结束,国家重新实现了大一统,D项正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排除A项;官渡之战后,曹操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排除B项;这次军事行动实现了国家统一,而不是南北朝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15.东晋初,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后有“庾与马,乱天下”“桓与马,争天下”“谢与马,安天下”,由此可知,东晋时期()A.士庶之科有别 B.藩镇割据分裂C.士族专权严重 D.皇权政治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士族在东晋政治中具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可以与皇室并列,这反映了士族专权严重的历史现象,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士族在政治中的影响力,并未直接涉及士庶之分,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中后期,与本题时空背景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皇权受到士族政治冲击,有所式微,排除D项。故选C项。16.梁人沈约所著《宋书》记载,元嘉(424—453年)末年,“兵车勿用,民不外劳”、“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记载反映了()A.梁朝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B.六朝时江南开发的情景C.宋国崇尚黄老无为思想 D.大批北方人民流亡南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元嘉(424一453年)”是六朝时刘裕建立的宋朝的一个年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昊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开发的情景,所以材料反映了六朝时江南开发的情景,B项正确;梁人沈约撰写《宋书》不等于《宋书》记载的是梁朝的史料,材料反映的是刘宋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刘宋经济发展,但体现不出“黄老无为思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刘宋江南开放的场景,但没有涉及江南开发的原因,无法反映大批北方人民流亡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中期,列国都急于在菱并战争中占据优势,交法改革运动被推向高潮。前356年,秦孝公命商鞅实行交法。新制规定:破除以往贵族“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故俗”,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凡境内居民均登记于户籍,相互监督;凡使粮食和布帛产量超常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等。秦国交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变法已深入人心,“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的主张仍得以贯彻实行,并成为秦国巨交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是承担中国北方再统一使命的鲜卑族的杰出一部(即鲜卑拓跋部)。中国历史上骑马民族的影响是很不小的,鲜卑族便是其中之一。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诸帝中汉化色彩最浓的一位,汉文化修养很深,以大儒自居,以儒学治国。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汉化。《魏书》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的积极作用。【答案】(1)商鞅变法:社会经济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变法成为时代潮流;社会思想特别是法家思想活跃。
孝文帝改革: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国家分裂,社会动涉不安;北魏内部矛盾尖说;北方民族交融;定都洛阳。(2)特点:涉及面广;历经艰巨斗争;深入人心(或影响深远)。(3)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中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商鞅变法:依据材料“战国中期,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被推向高潮”可知,变法成为时代潮流和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中期,变法成为主流,在各家思想纷纷投入到变法中去时,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流思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正在经历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北魏孝文帝改革:依据材料“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是承担中国北方再统一使命的鲜卑族的杰出一部(即鲜卑拓跋部)”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至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为鲜卑族入主中原提供了机会;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建立以前,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北魏建立初期,国家爱内部矛盾尖锐,逐渐威胁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流交融成为了主流;北魏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基础。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中期。特点: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上至国家政治制度下至基层行政制度的改革,体现出涉及面广;依据材料“秦国变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从前356年开始,历经二十余年方可大成,可知,历经艰巨斗争;依据材料“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变法已深入人心,“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的主张仍得以贯彻实行,并成为秦国巨交的重要原因”可知,深入人心(或影响深远)。【小问3】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用:依据材料“重点是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汉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缓解了国内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统一了全国货币,黄金上升为最重要的货币。《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威,不为币。”这一举措,开创了黄金与钢钱开列的复本位货币制度,堪称中国货币史的转折点。自此,秦国圆形方孔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2100多年。——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材料二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摘编自袁远福主编《中国金融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原因及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钱币变革的共同意义。【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的完成需要统一货币;货币种类多,不利于经济交流;巩固秦王朝统治的需要。内容:确立黄金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铜钱;规定铜钱重量为半两。(2)共同意义:保证了货币统一和币值稳定;推动了商业发展;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助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统治;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进步;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原因;据材料“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统一了全国货币”可知,国家统一的完成需要统一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原因还可以从货币种类多,不利于经济交流和巩固秦王朝统治的需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内容:据材料“黄金上升为最重要的货币”“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可知,确立黄金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据材料“秦国圆形方孔钢钱”可知,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铜钱;据材料“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可知,规定铜钱重量为半两。【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共同意义:据材料“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可知,保证了货币统一和币值稳定;据材料“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及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商业发;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据材料“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可知,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统一和稳定有助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外秦朝半两钱和汉武帝五铢钱改革的意义还可以从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进步;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另一方面,“仁”又是关于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在为学的范围内,孔子阐述了人的独立思考作用,以“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认为君子能兼容各种见解但不肯育从附和。两汉时期,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思想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给儒学披上神学外衣。他还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形成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这种神化了的儒学失去了早期儒学的生动活泼的理论思维,成为精神压迫的独断主义。——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儒学·时代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答案】儒学的变迁与时代的命运儒学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的概念伊始,就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孔子的“仁”概念服务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批判与见解,如通过“和”与“同”区分君子与小人,提倡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它又追求人的品格修养和真理探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的形态与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演变。到两汉时期,董仲舒将儒家的思想与阴阳家的神学观念结合,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推动儒学权威化和神学化的发展。他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纳入天人感应的框架,以天为最高主宰,强调社会等级秩序的巩固。在此过程中,儒学逐渐失去了孔子时期那种开放性和思想上的生动活泼,转而成为为专制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工具。这种转变,反映了时代对儒学的重新诠释,需要适应政治需求的变化。综上所述,儒学的发展轨迹是与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在不同时代,儒学经历了从充满生机的思想体系向神学化、权威化的意识形态转变的历程。这一过程中,儒学既影响了时代,也被时代所塑造,其命运随着历史潮流而不断演变。【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春秋到秦汉时期(中国)。设首先拟定标题。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孔子的思想和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不被重视。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故拟定标题为:儒学的变迁与时代的命运;然后,围绕着儒学与时代命运进行论文书写,可以从孔子儒学的内容、时代特点、孔子儒学的命运,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时代特点、董仲舒新儒学的命运进行说明。可进行书写如下:儒学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的概念伊始,就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孔子的“仁”概念服务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批判与见解,如通过“和”与“同”区分君子与小人,提倡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它又追求人的品格修养和真理探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的形态与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演变。
到两汉时期,董仲舒将儒家的思想与阴阳家的神学观念结合,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推动儒学权威化和神学化的发展。他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纳入天人感应的框架,以天为最高主宰,强调社会等级秩序的巩固。在此过程中,儒学逐渐失去了孔子时期那种开放性和思想上的生动活泼,转而成为为专制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工具。这种转变,反映了时代对儒学的重新诠释,需要适应政治需求的变化。最后进行总结:儒学的发展轨迹是与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在不同时代,儒学经历了从充满生机的思想体系向神学化、权威化的意识形态转变的历程。这一过程中,儒学既影响了时代,也被时代所塑造,其命运随着历史潮流而不断演变。安徽省多校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两种学说。这两种学说可用来说明()考古学家学说苏采琦断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宵时期,同时存在着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散布在四面八方,我如“满天星斗”严文明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牌)的重焊花朵式格局A.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阶级分化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C.史前时代已有华夏认同观念 D.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史前时代。根据材料“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严文明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没有强调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没有强调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敌选B项。2.考古学家在约公元前1750——前1520年的遗址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都城主干道网。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这反映了我国()A.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情况 B.“万邦”时代的都城生活C.最早奴隶制王朝都邑形态 D.商代铸造业繁盛景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时间“约公元前1750–前1520年”以及发现的遗址特征,如宫殿建筑群、青铜礼乐器和铸造作坊等,特别是青铜礼器的出现,都指向中国早期奴隶制文明的社会特征,尤其是夏商周时期的都邑形态,因此,考古学家发现的遗址主要反映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的都邑形态,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青铜礼器,排除A项;“万邦”时代的都城生活,尚未出现青铜礼器,排除B项;从时间阶段和青铜礼器的出现无法准确断定是商代,且材料中还涉及了城市建筑的布局,商代铸造业的繁盛景象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3.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主要是指石刻文字。金石学研究“金”应主要关注()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所以应该主要关注商周时期,A项正确;秦汉、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都有了较大进步,青铜器的铭文不再是主要的记录方式,不是主要关注的对象,排除BCD项。故选A项。4.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发起并主持了诸侯会盟——逢泽之会,会后率宋、卫、鲁、秦、赵等诸侯朝见周天子。魏惠王意在()A.实现人民统一愿望 B.维护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C.增强华夏认同意识 D.利用周天子权威称霸中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44年(中国)。据题干,魏惠王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的君主,他发起并主持诸侯会盟,并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是为了利用周天子的权威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和地位,从而称霸中原,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的统一愿望,且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了周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意在维护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实际上,战国时期周朝的政治秩序已经崩溃,排除B项;华夏认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材料中的事件并未直接体现魏惠王意在增强华夏认同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5.安徽寿县的芍陂,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598—前591年组织修建,灌溉着淮南地区的万顷耕地。这一工程的兴修()A.反映了春秋农业的进步 B.显示出楚国变法的决心C.践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成为我国水利事业开端【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98一前591年处于春秋时期,芍陂水利工程的兴修,灌溉了万顷耕地,体现了春秋时期农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楚国芍陂的修建,据此无法体现楚国变法,也体现不出楚国变法的决心,排除B项;材料能够反映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芍陂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D项夸大了芍陂兴修的意义,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提倡“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由此可见,墨子()A.彻底否认了儒家主张 B.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C.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D.倡导中央集权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墨子主张“尚贤”,认为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高低都应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体现了对各阶层,特别是下层平民利益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他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为下层平民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因此,墨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B项正确;墨子并未彻底否认儒家的所有主张,其也主张尊贤的理念,排除A项;题干并未直接体现辩证法思想,排除C项;题干中墨子的主张并不涉及中央集权政治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国历史在秦朝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次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中央集权统治也确立起来。这反映在,秦朝实现了()A.儒术定一尊 B.天下为一国C.海内为郡县 D.共本天可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第一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期已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C项正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定儒术为一尊,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以及后来的商朝和周朝,名义上都是“天下为一国”,排除B项;“天可汗"是唐朝时北方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的称号,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为不同史书有关秦朝的记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秦始皇)乃使蒙恬迈近,自九原挺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追未就《史记·蒙恬列传》奏时,常頰略通五尺道,请此四颇置吏焉《史记·西南尧列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汉书·货山传》A.秦王朝修筑了陆路交通网 B.古代长城的修建始于秦朝C.秦朝暴政遭到史书的批评 D.秦修建道路旨在便利交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中“通道……千八百里”“五尺道”“驰道”表明,史书记载了秦王朝重视陆路交通的修建,并构筑了陆路交通网,A项正确;秦长城是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秦朝道路的修建,据材料无法体现“秦朝暴政”,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陆路交通网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9.《史记》记载:“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这可用于探究()A.秦的统一 B.秦末农民起义 C.楚汉战争 D.西汉王朝建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从材料中“陈涉”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以应陈涉”“莫不响应”可知,陈胜起义得到天下云集响应,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秦末农民起义,而非秦朝统一、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史载,汉文帝将黥、劓、刖等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笤刑代替,许多官吏治狱务为宽厚,不事苛求,以至“刑罚大省”。这表明,汉文帝时()A.基本上沿袭了秦制 B.埋下七国叛乱隐患C.否定法律治国作用 D.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废除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出现了“刑罚大省”的景象,反映出汉文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实行轻刑慎罚政策,D项正确;材料表明,汉文帝废除了前代的残酷刑罚,而非基本沿袭秦朝,排除A项;七国叛乱主要原因是地方王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与汉文帝实行轻刑慎罚政策无关,排除B项;实行轻刑慎罚政策不等于否定法律的治国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张骞一行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开辟中西方交通道路C.贯彻武帝积极拓疆政策 D.联络西域对匈奴作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100多人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D项正确;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排除A项;“开辟中西方交通道路”不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而是客观影响,排除B项;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中连环画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之一。对这次起义解读正确的是()A.借助宗教发动群众 B.为东汉建立做了奠基C.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D.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图中内容提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有关。黄巾起义是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利用宗教力量发动的农民起义。因此,解读这次起义正确的是“借助宗教发动群众”,A项正确;此农民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动摇了东汉的统治而非为其建立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排除C项;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与题干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据《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据此可知,汉乐府诗()A.成为武帝独尊儒学史证 B.创立了官府乐教的先例C.传达了民间人们的心声 D.主要供统治者娱乐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根据《汉书·礼乐志》的记载,汉乐府在采集和创作诗歌时,包括了赵、代、秦、楚等地的歌谣,这些源于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汉乐府诗传达了民间人们的心声,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汉乐府诗的内容,而非成书的原因,不能得出成为武帝独尊儒学史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明确的起始时间,无法表明汉朝创立了官府乐教的先例,排除B项;汉乐府诗不仅仅是供统治者娱乐使用,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不能得出主要供统治者娱乐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14.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分兵六路进军,益州刺史王濬率水师顺流而下。次年,“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蟠出石头”。这次军事行动()A.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 B.实现了北方局部统一.C.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 D.结束了国家分裂状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的灭吴之战,吴国的灭亡意味着三国鼎立的结束,国家重新实现了大一统,D项正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排除A项;官渡之战后,曹操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排除B项;这次军事行动实现了国家统一,而不是南北朝对峙,排除C项。故选D项。15.东晋初,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后有“庾与马,乱天下”“桓与马,争天下”“谢与马,安天下”,由此可知,东晋时期()A.士庶之科有别 B.藩镇割据分裂C.士族专权严重 D.皇权政治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士族在东晋政治中具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可以与皇室并列,这反映了士族专权严重的历史现象,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士族在政治中的影响力,并未直接涉及士庶之分,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在唐朝中后期,与本题时空背景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皇权受到士族政治冲击,有所式微,排除D项。故选C项。16.梁人沈约所著《宋书》记载,元嘉(424—453年)末年,“兵车勿用,民不外劳”、“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记载反映了()A.梁朝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B.六朝时江南开发的情景C.宋国崇尚黄老无为思想 D.大批北方人民流亡南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元嘉(424一453年)”是六朝时刘裕建立的宋朝的一个年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昊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开发的情景,所以材料反映了六朝时江南开发的情景,B项正确;梁人沈约撰写《宋书》不等于《宋书》记载的是梁朝的史料,材料反映的是刘宋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刘宋经济发展,但体现不出“黄老无为思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刘宋江南开放的场景,但没有涉及江南开发的原因,无法反映大批北方人民流亡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中期,列国都急于在菱并战争中占据优势,交法改革运动被推向高潮。前356年,秦孝公命商鞅实行交法。新制规定:破除以往贵族“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故俗”,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凡境内居民均登记于户籍,相互监督;凡使粮食和布帛产量超常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等。秦国交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变法已深入人心,“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的主张仍得以贯彻实行,并成为秦国巨交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是承担中国北方再统一使命的鲜卑族的杰出一部(即鲜卑拓跋部)。中国历史上骑马民族的影响是很不小的,鲜卑族便是其中之一。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诸帝中汉化色彩最浓的一位,汉文化修养很深,以大儒自居,以儒学治国。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强化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汉化。《魏书》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的积极作用。【答案】(1)商鞅变法:社会经济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变法成为时代潮流;社会思想特别是法家思想活跃。
孝文帝改革: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国家分裂,社会动涉不安;北魏内部矛盾尖说;北方民族交融;定都洛阳。(2)特点:涉及面广;历经艰巨斗争;深入人心(或影响深远)。(3)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中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商鞅变法:依据材料“战国中期,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被推向高潮”可知,变法成为时代潮流和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中期,变法成为主流,在各家思想纷纷投入到变法中去时,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流思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正在经历社会转型,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北魏孝文帝改革:依据材料“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是承担中国北方再统一使命的鲜卑族的杰出一部(即鲜卑拓跋部)”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至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为鲜卑族入主中原提供了机会;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建立以前,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北魏建立初期,国家爱内部矛盾尖锐,逐渐威胁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流交融成为了主流;北魏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基础。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中期。特点: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上至国家政治制度下至基层行政制度的改革,体现出涉及面广;依据材料“秦国变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从前356年开始,历经二十余年方可大成,可知,历经艰巨斗争;依据材料“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变法已深入人心,“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的主张仍得以贯彻实行,并成为秦国巨交的重要原因”可知,深入人心(或影响深远)。【小问3】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用:依据材料“重点是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汉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缓解了国内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统一了全国货币,黄金上升为最重要的货币。《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威,不为币。”这一举措,开创了黄金与钢钱开列的复本位货币制度,堪称中国货币史的转折点。自此,秦国圆形方孔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通了2100多年。——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材料二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摘编自袁远福主编《中国金融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原因及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钱币变革的共同意义。【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的完成需要统一货币;货币种类多,不利于经济交流;巩固秦王朝统治的需要。内容:确立黄金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铜钱;规定铜钱重量为半两。(2)共同意义:保证了货币统一和币值稳定;推动了商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人体工程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市场调查与预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软件系统开发实践》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美学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新媒体文案》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茶叶中提取咖啡课程设计
- 苍术健脾实验研究报告
- 碑林景观鱼池防水施工方案
- 潮州混凝土地坪施工方案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数字信号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设计
- 幼儿园故事绘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课件
- JJF 1909-2021 压力式温度计校准规范_(高清正版)
- WI-QP007-13油温机操作指导书
- 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ppt课件
- 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
- 碳排放介绍及相关计算方法
- 八年级英语试卷分析10篇
- 社团活动记录(足球)
- 毕业设计(论文)-圆柱滚子轴承受力有限元分析设计(含全套CAD图纸)
- 学院学生工作思路、目标、举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