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单选题】【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统一天下,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设郡36个,辖县近千。郡县向下延伸为乡、亭、什、伍等基层组织。南征之后,秦朝势力扩展到珠江、闽江流域,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秦朝的这些举措()A.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利于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促使地方割据风险的不断增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通过户籍管理和推广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项正确。秦朝通过设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扩大政权统治基础强调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可知秦朝通过加强对地方控制,防范地方割据的危险,排除D项。故选B项。2.云梦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是研究秦朝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其中《为吏之道》提到“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这表明()A.秦朝治国理念与儒学有共通之处 B.法儒两家的思想主张针锋相对C.儒学已逐渐成为秦朝的主流思想 D.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的暴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及所学可知,秦朝的主导思想是法家,但秦简中的内容却有儒家的核心主张,说明秦朝治国过程中有借鉴部分儒学的思想内容,A项正确;秦简提到了如忠、孝等思想,这些虽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但在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秦朝仍有所适用,说明二者并非针锋相对,排除B项;秦朝实际上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排除C项;“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暴政”的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先秦时期,《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秦朝建立后,《说文解字·叙》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据此可推知,秦朝()A.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语言统一 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C.社会各界日渐形成尚学之风 D.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及所学可知,秦朝推行“书同文”政策。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的交流,从文化层面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字统一,而非语言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各界尚学风气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各民族交流频繁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材料中所涉及制度()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引发了“七国之乱”C.助长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D.是汉高祖吸取秦速亡的教训而设立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汉书》记载,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因此,该制度指的是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中朝制度建立前,排除B项;中朝制度是中枢权力机构,和地方豪强无关,排除C项;汉高祖吸取秦速亡的教训而设立的是郡国并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5.汉武帝时期,“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制度设计旨在()A.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权威 B.转移丞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C.选拔基层官员,提升行政效率 D.防范外戚权臣,制约宦官权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在分割丞相的权力,使得君主能够直接控制“中朝”的重要官员,从而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排除A项;材料与选拔基层官员无关,属于中央机构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制约的是相权,非宦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6.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乘势将各王国支郡、边郡收归中央,削去诸侯王各项特权,仅允许其收取税租,还将其王国由内史治理,地位降格,与汉郡实质上无差别。这些措施()A.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B.使西汉由郡国并行变为郡县制C.阻碍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D.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这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依然存在,排除B项;削弱王国势力有助于政府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排除C项;平定七国之乱不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7.《汉书·武帝纪》记载了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A.推行郡县制 B.建立诸侯国 C.实行推恩令 D.实行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已经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建立诸侯国,且建立诸侯国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故选C项。8.西汉皇后大多出身微贱,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且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此可知,东汉()A.存在外戚干政的隐患 B.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C.已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D.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干“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且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与西汉相比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因此这些皇后及其家族可能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就有可能导致外戚干涉朝政的情况,A项正确;皇后出身名门并有较高文化水平并不一定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女性地位都有所提升,这主要反映了皇室的选择标准而非普遍的社会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军阀割据,排除C项;东汉皇后出身的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继承制度的变化,即皇后的出身和文化水平与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9.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身边,以减弱宰相和外朝官员对政权的影响,从孟康对中朝的解释可以看出,中朝的组成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其权力逐步扩大,主要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汉朝没有终结宰相制度,明朝时期终结,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皇权与相权,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皇权,并没有加速西汉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学者统计,孝文帝诏令文中引《诗》共28处,有多处引用同一诗句,其中只有8处引自《风》,其余20处均引用自《雅》和《颂》。由此可见,孝文帝()A.受到儒家正统思想影响 B.精通于五言诗歌的创作C.采取完全汉化的改革措施 D.忽视《诗》的政治教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孝文帝引用«风»较少,引用«雅»«颂»占所引诗句比例较高,因为«雅»的创作群体一般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一般被认为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因此«雅»的政治性较强,«颂»一般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乐曲,同时也被用来赞颂统治阶级的功德,而«风»却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这说明孝文帝更多地受到儒家正统思想影响,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孝文帝引用«诗»的情况,并没有涉及孝文帝是否精于诗歌的创作,排除B项;孝文帝尊奉儒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据此还是不能得出孝文帝改革是完全汉化的结论,尚需其他史料的支撑,排除C项;孝文帝较多地引用«雅»«颂»,其特征能够与诏令文的政治教化性很好地融合,着重突出自己的政治教化思想,而不是忽视«诗»的政治教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第三次入川后,采取的主要举措是发展水利事业,重视农田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恢复盐铁官营,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广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建立与海外的扶南、林邑友好关系,还派员出使南洋诸国。这些举措A.增强了南方地区的整体实力 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D.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刘备入川后发展农业和水利事业与孙权立足江东后,发展农业、贸易及工商业,这都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南方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A项正确;这些举措的出现是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推行的,排除B项;当时南方地广人稀,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排除C项;此时,南方经济刚得到开发,北方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2.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B.士族阶层的崛起C.南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北方带来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南方亩产不断提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北方带来先进农业耕作技术,D项正确;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主要是针对北方的改革,对南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较小,排除A项;士族阶层的崛起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对农业亩产的大幅提高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亩产信息,无法得出南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13.495年,由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律学专家汉族人常景等着手制定,在地域上综合河西、中原、江左三地儒学文化,在时间轴上融汇汉律、曹魏律、晋律以及南朝律令几大律系的《北魏律》正式出台,共计20篇。据此可知,《北魏律》()A.独尊儒学且侧重教化 B.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习俗C.内容精简并自成体系 D.大量借鉴汉族的法律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律》的制定体现了对汉族法律文化的大量借鉴,它不仅为北魏的改革措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是北魏法制迈向封建化的一次重要飞跃,D项正确;《北魏律》确实体现独尊儒学的影响,但是没有涉及社会教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儒家文化对于《北魏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习俗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没有详细体现《北魏律》的内容,无法得出“内容精简并自成体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4.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A.动摇了世袭制的基础 B.减少了政权更替的社会成本C.削弱了士族特权阶层 D.放弃了尊崇儒术的基本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的方式实现,禅让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团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希望皇帝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权臣们,这样不仅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过渡,同时根本上也维护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B项正确;这一时期属于虚假的“禅让”,让自己夺取政权更具合理合法性,并未动摇世袭制的基础,排除A项;“禅让”指的是权臣篡夺最高权力的手段,与士族专权情况无关,且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势力上升,排除C项;放弃了尊崇儒术的基本政策史实错误,且“禅让”与尊崇儒术等文化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835年的“甘露之变”是唐代文官集团试图铲除宦官势力的一次政变。政变失败后,宦官集团“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为草芥”“天下事皆决于北司(指宫内宦官机构),宰相行文书而已。”该现象()A.导致了朋党之争的终结 B.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C.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实质 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变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露之变”后宦官专权得到加强,宦官权力来自皇权,其权力的强化本质上是皇权至上的体现,C项正确;唐代的朋党之争一直持续到859年唐宣宗执政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宦官专权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体现,并非社会矛盾激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枢机构变革,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隋书》卷三载,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对此,北宋卢襄在《西征记》中评价说:“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街,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A.有效纾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 B.客观上巩固了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C.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 D.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沟通南北,据材料“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街,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可知,大运河交通繁忙,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南北经济交流增强,不能反映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是否得到缓解,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社会矛盾,并没有巩固隋朝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是反映了运河交通的发展,但不能得知其与陆路交通的对比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综合题】【本部分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变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旧状,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完善郡县制,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汉武帝诏书曰“中国一统”,当是秦汉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郡县制大一统。——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材料二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据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等整理材料三学者马大正先生曾敏锐地指出,当代中国继承了两项举世瞩目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两大遗产相互嵌入的平台,就是边疆地区。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发展既相对自成体系,又呈现出国家层面的整体性。——摘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在维护“大一统”秩序方面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治边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评价唐朝的治边策略。(3)综合材料一二三,概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答案】(1)共同之处:政治上:实施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任写一个均可);经济上:统一货币,奖励耕织;思想上:统一思想;社会上:编制户籍;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选官上:军功爵制(任写4个角度)。(2)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到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到唐太宗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积极:采取怀柔政策是唐朝统驭边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任写2点)消极: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消极)(3)经验: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运用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因地制宜,多元一体。(任意2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汉时期的中国。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和“西汉……完善郡县制”可知,政治上:实施中央集权制度;根据“西汉……推行五铢钱”和所学秦朝的经济措施可知,经济上:统一货币,奖励耕织;根据“西汉……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和所学秦朝思想措施可知,思想上:统一思想;根据“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和“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可知,社会上:编制户籍;根据“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所学汉朝民族关系可知,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根据“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和所学秦朝选官制度可知,选官上:军功爵制。【小问2】本题为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唐朝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二中“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和“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可知,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到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到唐太宗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根据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从边疆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看,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二中“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可知,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小问3】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经验:根据材料三中“当代中国继承了两项举世瞩目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可知,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根据材料一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可知,运用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根据材料二中“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和所学可知,因地制宜,多元一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按照军队编制,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材料二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材料三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材料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表现和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门阀政治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实质。(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原因。【答案】(1)原因: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2)表现: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3)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思想文化上具有排他性,注重维护家族利益和地位。
实质:贵族地主阶级专政。(4)原因: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的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由材料“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可得出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由材料“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可得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由材料“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可得出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可得由北向南迁徙;据材料三“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可得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据材料三“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可得迁徙活动范围广;据材料三“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可得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分析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则从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江南经济开发等方面加以阐述。从各民族共同发展角度分析可知,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从经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发展;从江南经济开发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政治:由材料“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及所学可得出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由材料“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及所学可得出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文化:根据材料“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可归纳为具有排他性,注重维护家族利益和地位。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门阀政治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特点。可归纳其实质是贵族地主阶级专政。【小问4】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由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及所学可得出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的促进;由材料“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及所学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由材料“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及所学可得出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远古时期的“邦”“国”是“宗”“氏”“族”的同义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完整、不确定等各种早期性特征。秦的统一完成了自先秦以来一直在进行中的向多元向一体的过渡,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构起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概念。——摘编自贾雪枫《为什么说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二这两项成就已被证明为不可逆转的,尽管1915-1916年以及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这两项或者其中一项的尝试。主张共和政体的革命党人的两项最低目标已经永远达到。……革命对国家统一有什么影响,这又是一个具有不同理解的问题。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革命,要求保全清王朝的领土,作为新国家的基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由于对袁世凯总统的不信任,有些省就对恢复省与中央的行政联系加强了抵制。更有甚者,边远地区的外蒙古和西藏还有完全脱离任何一个中国政府的倾向。外国政府以不同方式利用革命的混乱,利用这个机会扩大其势力范围,以紧缩对中国的包围。——改编自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材料三第二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第八条上级国家机关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且依据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第九条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从“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角度加以论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被证明为不可逆转的”两项成就,概括“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革命”的要求未能实现的原因。(3)写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及其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答案】(1)观点: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论述:秦灭六国,平定岭南,秦的统一奠定了地理“中国”的认同基础;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制度,建构起政治“中国”认同基础;秦的统一使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加强,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奠定了文化“中国”的认同基础。(2)成就: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原因:地方各省和中央的联系削弱;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试图脱离中国的倾向增强;列强扶植代理人干涉中国革命;列强趁机扩大势力范围等。(3)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优势:维护国家集中统一、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等。地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解析】【小问1】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秦的统一……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构起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的概念”得出主要观点: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而从秦朝构建“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和政治中国”方面进行阐述。具体而言,秦灭六国,平定岭南,秦的统一奠定了地理“中国”的认同基础;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制度,建构起政治“中国”认同基础;秦的统一使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加强,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奠定了文化“中国”的认同基础。【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成就:材料提及的“1915-1916年以及1917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这两项或者其中一项的尝试”指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因此可推知“被证明为不可逆转的”两项成就与“结束了君主专制”有关,因此取得两项成就的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最重要的两项成就是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原因:据材料“有些省就对恢复省与中央的行政联系加强了抵制”得出地方各省和中央的联系削弱;据材料“边远地区的外蒙古和西藏还有完全脱离任何一个中国政府的倾向”得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试图脱离中国的倾向增强;据材料“外国政府以不同方式利用革命的混乱,利用这个机会扩大其势力范围,以紧缩对中国的包围”得出列强扶植代理人干涉中国革命,列强趁机扩大势力范围。【小问3】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自治区:结合所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优势:据材料“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得出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据材料“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得出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据材料“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得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据材料“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等。地位: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单选题】【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统一天下,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设郡36个,辖县近千。郡县向下延伸为乡、亭、什、伍等基层组织。南征之后,秦朝势力扩展到珠江、闽江流域,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秦朝的这些举措()A.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利于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促使地方割据风险的不断增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通过户籍管理和推广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项正确。秦朝通过设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扩大政权统治基础强调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可知秦朝通过加强对地方控制,防范地方割据的危险,排除D项。故选B项。2.云梦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是研究秦朝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其中《为吏之道》提到“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这表明()A.秦朝治国理念与儒学有共通之处 B.法儒两家的思想主张针锋相对C.儒学已逐渐成为秦朝的主流思想 D.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的暴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及所学可知,秦朝的主导思想是法家,但秦简中的内容却有儒家的核心主张,说明秦朝治国过程中有借鉴部分儒学的思想内容,A项正确;秦简提到了如忠、孝等思想,这些虽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但在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秦朝仍有所适用,说明二者并非针锋相对,排除B项;秦朝实际上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排除C项;“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暴政”的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先秦时期,《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秦朝建立后,《说文解字·叙》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据此可推知,秦朝()A.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语言统一 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C.社会各界日渐形成尚学之风 D.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及所学可知,秦朝推行“书同文”政策。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的交流,从文化层面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字统一,而非语言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各界尚学风气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各民族交流频繁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材料中所涉及制度()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引发了“七国之乱”C.助长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D.是汉高祖吸取秦速亡的教训而设立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汉书》记载,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因此,该制度指的是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中朝制度建立前,排除B项;中朝制度是中枢权力机构,和地方豪强无关,排除C项;汉高祖吸取秦速亡的教训而设立的是郡国并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5.汉武帝时期,“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制度设计旨在()A.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权威 B.转移丞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C.选拔基层官员,提升行政效率 D.防范外戚权臣,制约宦官权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在分割丞相的权力,使得君主能够直接控制“中朝”的重要官员,从而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排除A项;材料与选拔基层官员无关,属于中央机构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制约的是相权,非宦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6.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乘势将各王国支郡、边郡收归中央,削去诸侯王各项特权,仅允许其收取税租,还将其王国由内史治理,地位降格,与汉郡实质上无差别。这些措施()A.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B.使西汉由郡国并行变为郡县制C.阻碍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D.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这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依然存在,排除B项;削弱王国势力有助于政府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排除C项;平定七国之乱不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7.《汉书·武帝纪》记载了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A.推行郡县制 B.建立诸侯国 C.实行推恩令 D.实行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已经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施分封制,建立诸侯国,且建立诸侯国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D项。故选C项。8.西汉皇后大多出身微贱,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且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此可知,东汉()A.存在外戚干政的隐患 B.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C.已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D.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干“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且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与西汉相比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因此这些皇后及其家族可能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就有可能导致外戚干涉朝政的情况,A项正确;皇后出身名门并有较高文化水平并不一定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女性地位都有所提升,这主要反映了皇室的选择标准而非普遍的社会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军阀割据,排除C项;东汉皇后出身的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继承制度的变化,即皇后的出身和文化水平与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9.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身边,以减弱宰相和外朝官员对政权的影响,从孟康对中朝的解释可以看出,中朝的组成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其权力逐步扩大,主要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汉朝没有终结宰相制度,明朝时期终结,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皇权与相权,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皇权,并没有加速西汉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学者统计,孝文帝诏令文中引《诗》共28处,有多处引用同一诗句,其中只有8处引自《风》,其余20处均引用自《雅》和《颂》。由此可见,孝文帝()A.受到儒家正统思想影响 B.精通于五言诗歌的创作C.采取完全汉化的改革措施 D.忽视《诗》的政治教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孝文帝引用«风»较少,引用«雅»«颂»占所引诗句比例较高,因为«雅»的创作群体一般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一般被认为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因此«雅»的政治性较强,«颂»一般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乐曲,同时也被用来赞颂统治阶级的功德,而«风»却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这说明孝文帝更多地受到儒家正统思想影响,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孝文帝引用«诗»的情况,并没有涉及孝文帝是否精于诗歌的创作,排除B项;孝文帝尊奉儒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据此还是不能得出孝文帝改革是完全汉化的结论,尚需其他史料的支撑,排除C项;孝文帝较多地引用«雅»«颂»,其特征能够与诏令文的政治教化性很好地融合,着重突出自己的政治教化思想,而不是忽视«诗»的政治教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第三次入川后,采取的主要举措是发展水利事业,重视农田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恢复盐铁官营,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广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建立与海外的扶南、林邑友好关系,还派员出使南洋诸国。这些举措A.增强了南方地区的整体实力 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D.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刘备入川后发展农业和水利事业与孙权立足江东后,发展农业、贸易及工商业,这都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南方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A项正确;这些举措的出现是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推行的,排除B项;当时南方地广人稀,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排除C项;此时,南方经济刚得到开发,北方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2.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B.士族阶层的崛起C.南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北方带来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南方亩产不断提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北方带来先进农业耕作技术,D项正确;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主要是针对北方的改革,对南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较小,排除A项;士族阶层的崛起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对农业亩产的大幅提高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亩产信息,无法得出南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13.495年,由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律学专家汉族人常景等着手制定,在地域上综合河西、中原、江左三地儒学文化,在时间轴上融汇汉律、曹魏律、晋律以及南朝律令几大律系的《北魏律》正式出台,共计20篇。据此可知,《北魏律》()A.独尊儒学且侧重教化 B.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习俗C.内容精简并自成体系 D.大量借鉴汉族的法律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律》的制定体现了对汉族法律文化的大量借鉴,它不仅为北魏的改革措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是北魏法制迈向封建化的一次重要飞跃,D项正确;《北魏律》确实体现独尊儒学的影响,但是没有涉及社会教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儒家文化对于《北魏律》的影响,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习俗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没有详细体现《北魏律》的内容,无法得出“内容精简并自成体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4.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A.动摇了世袭制的基础 B.减少了政权更替的社会成本C.削弱了士族特权阶层 D.放弃了尊崇儒术的基本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的方式实现,禅让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团的心理需求,他们也希望皇帝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权臣们,这样不仅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过渡,同时根本上也维护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B项正确;这一时期属于虚假的“禅让”,让自己夺取政权更具合理合法性,并未动摇世袭制的基础,排除A项;“禅让”指的是权臣篡夺最高权力的手段,与士族专权情况无关,且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势力上升,排除C项;放弃了尊崇儒术的基本政策史实错误,且“禅让”与尊崇儒术等文化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835年的“甘露之变”是唐代文官集团试图铲除宦官势力的一次政变。政变失败后,宦官集团“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为草芥”“天下事皆决于北司(指宫内宦官机构),宰相行文书而已。”该现象()A.导致了朋党之争的终结 B.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C.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实质 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变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露之变”后宦官专权得到加强,宦官权力来自皇权,其权力的强化本质上是皇权至上的体现,C项正确;唐代的朋党之争一直持续到859年唐宣宗执政时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宦官专权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体现,并非社会矛盾激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枢机构变革,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隋书》卷三载,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对此,北宋卢襄在《西征记》中评价说:“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街,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A.有效纾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 B.客观上巩固了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C.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 D.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沟通南北,据材料“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街,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可知,大运河交通繁忙,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南北经济交流增强,不能反映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是否得到缓解,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社会矛盾,并没有巩固隋朝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是反映了运河交通的发展,但不能得知其与陆路交通的对比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综合题】【本部分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变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旧状,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完善郡县制,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汉武帝诏书曰“中国一统”,当是秦汉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郡县制大一统。——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材料二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据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等整理材料三学者马大正先生曾敏锐地指出,当代中国继承了两项举世瞩目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两大遗产相互嵌入的平台,就是边疆地区。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发展既相对自成体系,又呈现出国家层面的整体性。——摘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在维护“大一统”秩序方面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治边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评价唐朝的治边策略。(3)综合材料一二三,概述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经验。【答案】(1)共同之处:政治上:实施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任写一个均可);经济上:统一货币,奖励耕织;思想上:统一思想;社会上:编制户籍;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选官上:军功爵制(任写4个角度)。(2)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到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到唐太宗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积极:采取怀柔政策是唐朝统驭边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任写2点)消极: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消极)(3)经验: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运用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因地制宜,多元一体。(任意2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汉时期的中国。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和“西汉……完善郡县制”可知,政治上:实施中央集权制度;根据“西汉……推行五铢钱”和所学秦朝的经济措施可知,经济上:统一货币,奖励耕织;根据“西汉……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和所学秦朝思想措施可知,思想上:统一思想;根据“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和“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可知,社会上:编制户籍;根据“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所学汉朝民族关系可知,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根据“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和所学秦朝选官制度可知,选官上:军功爵制。【小问2】本题为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唐朝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二中“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和“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可知,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到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到唐太宗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评价:根据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从边疆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上看,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二中“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可知,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小问3】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经验:根据材料三中“当代中国继承了两项举世瞩目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可知,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根据材料一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可知,运用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根据材料二中“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和所学可知,因地制宜,多元一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按照军队编制,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材料二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材料三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材料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表现和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门阀政治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实质。(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原因。【答案】(1)原因: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2)表现: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3)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思想文化上具有排他性,注重维护家族利益和地位。
实质:贵族地主阶级专政。(4)原因: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的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由材料“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可得出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由材料“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可得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由材料“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可得出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可得由北向南迁徙;据材料三“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可得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据材料三“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可得迁徙活动范围广;据材料三“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可得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分析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则从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江南经济开发等方面加以阐述。从各民族共同发展角度分析可知,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从经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发展;从江南经济开发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政治:由材料“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资采购框架合同范例
- 湿夹胶合同范例
- 民间海域租赁合同范例
- 矿山劳务加工合同范例
- 砂建材购销合同范例
- 羊只买卖合同范例
- 石材月结合同范例
- 股权确认合同范例
- 度测绘服务合同范例
- 粮食产品供应合同范例
- 子宫肌瘤的护理课件
- 格力多联机系列can通讯协议第五代
- 无菌物品储存与发放课件
- 常用零部件检验标准及抽样规范
- 初中音乐《无锡景》教学教学课件
- 厂区场地平整技术规范书
- 幼儿园膳食委员会成员及职责
- 2022年(第八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 2022年集团内无息借款合同范文
- 受限空间安全作业票填写模板(2022年更新)
- 数字集成电路英文课件:Chapter 6 High Speed CMOS Logic Design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