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唐玄宗以后,诏令颁行程序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重要中央决策的“内命”由皇帝指令翰林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属于一般决策的“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决策系统内部多元化趋势 B.中央政治渐趋混乱C.专制皇权受到宰相的严重制约 D.中枢机构发生了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除中书、门下两省的决策机制外,翰林学士也成为中央决策系统的重要成员,诏令颁发程序的变化,是唐代中央决策系统内部多元化趋势的反映,A项正确;材料显示中央决策机制明晰,并非混乱,排除B项;翰林学士起草重要诏令,参与决策,直接对皇帝负责,实质上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翰林院并非中枢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指出,周武王在灭商后,“封功臣谋士”。除了将一些重要的人员封为诸侯外,还使军中的其他人员“各以次受封”,有些出身中下阶层的士兵因而受赏或晋爵,其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提升。周武王的这一做法()A.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B.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C.奠定了宗法分封的基础 D.维护了贵族特权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西周分封制下,除了将重要人员封诸侯之外,也对军中其他人员进行分封,这充分体现了周王通过分封扩大统治基础,以巩固统治,A项正确;西周时期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而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即分封制,且分封制下选官方式依然是世袭,排除B项;血缘关系奠定了宗法分封的基础,而材料仅是围绕分封制展开,排除C项;周武王赏赐中下阶层的士兵,目的在于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特权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3.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可知,明朝中期,皇帝为加强其专制统治,减少内阁对皇帝的制约,调整内阁人员结构,已达到内阁内部相互制衡,D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非法定中央机构,排除A项;内阁相互制衡,加大了文官集团间的斗争,排除B项;内阁与六部共同制约皇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雅典公民索弗隆尼科已剥夺了其子(苏格拉底)的继承权利,然而雅典的法律还是会承认苏格拉底为合法继承人,最终苏格拉底继承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材料意在说明()A.民主政治背离了人文精神B.苏格拉底思想得到了认可C.家长制与雅典法律相背离D.雅典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雅典的法律还是会承认苏格拉底为合法继承人,最终苏格拉底继承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可知”雅典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1940年初,提出,中国有必要设计一种既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又不同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即新民主主义的“政体”。这种政体应实行民主集中制,“采取国民大会、省民大会、县民大会、区民大会直至乡民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大会选举政府”。这表明()A.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B.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C.注重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D.致力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940年初,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政体”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并通过各级大会选举政府。这种政体既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欧美的资产阶级专政,体现了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化新方案,B项正确;“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不完全准确,因为题干强调的是政体设计而非具体政权创建,排除B项;题干明确指出这种政体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B项。6.咸丰、同治年间,朝野上下将机器制造、人才培养等“洋务”视为六部执掌事项之外的急切应变之举。40多年后,这些事项则被列为“时务之要政”“成永久之章”。从此,纠结数十年的所谓中洋之分、新旧之别俱化于无形。从“洋务”到“时务”的转变表明()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地方督抚的政治势力扩张C.晚清改革走向深化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晴(中国)。据题干“咸丰、同治年间,朝野上下将机器制造、人才培养等‘洋务’视为六部执掌事项之外的急切应变之举。40多年后,这些事项则被列为‘时务之要政’‘成永久之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改革内容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拓展,进程不断走向深化,C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在甲午战后,和材料描述的时间存在差异,排除A项;地方督抚的政治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与材料描述的时间存在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7.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致力于“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行政机构独立性的增强 B.总统立法权力遭到侵夺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官在国家政治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这体现了行政机构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总统的行为,贯彻自己的意志,行政机构独立性增强,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总统负责行政,立法权掌握在国会手中,总统立法权力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B项;根据材料“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可知,材料强调了文官的力量,但并非垄断政府权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文官的力量,而未涉及三权分立的发展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8.刘仲谦,年38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这是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它反映了()A.文官选拔制度比较规范 B.选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C.官员文化素质相对落后 D.地方自治制度较为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选拔公职候选人考试时有一定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开选拔,经过考试合格后选用,这说明当时文官选拔制度较为规范,A项正确;“甄别审查”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看出文官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C项;该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给予各级官员的额外福利,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取得良好政绩的官员,同时也针对因向朝廷出谋划策而给朝廷带来好处的各类谏官。汉朝统治者的做法()A.消除了朝廷官员的后顾之忧 B.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C.确保了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避免了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答案】B【解析】汉朝统治者对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政绩良好以及为朝廷出谋划策的官员实行赏赐,有助于激发相关官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B项正确;仅赏赐官员并不能“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排除A项;确保了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未能避免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A.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 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正确;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排除C、D项。故选B项。11.英国的高级文官服务的年限越长,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正是这种现象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高级文官作为政务官参与内阁 B.高级文官决定国家的内外政策C.政党政治被少部分文官所操纵 D.文官制度确保政府政策延续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永不更迭”可知,文官制度可以保证政策延续性,D项正确;高级文官不是政务官,排除A项;高级文官不能决定国家的内政外交,也不可能操纵政党政治,排除B、C项。故选D项。12.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13.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这一进步主要指A.年满21岁方得参加考试 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C.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D.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其中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是代表性的措施,B项正确;AD项是在1913年,当时国民政府还没有建立,排除AD项;C项不是主要措施,排除C项。故选B项。14.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认为离婚妇女“不正经”等。对此,中央发出了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规定1953年3月为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检查、执行婚姻法的运动。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A.彻底颠覆了封建的伦理秩序 B.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发展C.加快男女政治权利平等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引起了部分乡村民众的误解,说明在很多人头脑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由此可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封建任务的继续,D项正确;彻底颠覆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依法治国,并且依法治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婚姻自由,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推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维护等级尊卑关系 B.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C.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属于法律属人原则,“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属于属地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等级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不能体现法律至上原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16.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在1764年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一主张旨在()A.凸显契约精神 B.保障个人权利 C.确保司法独立 D.强调法官尊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64年意大利。依据材料“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可知,这是对无罪推定的描述;依据材料“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主张社会契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B项正确;材料主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个人权利,不是为了凸显契约的神圣,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司法独立,排除C项;材料中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个人权利,并非是强调法官尊严,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答案】D【解析】“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有利于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D项正确;国家荣誉称号的授予与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无关,排除A项;B、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C项。故选D项。18.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A.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法律体系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对应,有必要出台相应的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来对市场进行规范,避免市场的无序混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B项正确;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调控属于行政手段,法律不同于行政手段,排除C项;D项说法存在局限,不能完整反映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D项。19.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条圣谕”,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六条圣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表明,封建王朝()A.注重道德教化 B.重视基层政权建设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皇帝亲自过问“乡约”,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等,表明封建王朝注重道德教化,A项正确;封建君主关注基层乡约是注重道德教化,不是重视基层政权建设,排除B项;不能说明法制建设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注重道德教化,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明清时期皇帝对乡约的重视更多是体现对道德教化的重视,而不是强化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0.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司法受儒学影响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可得出“经义决狱”体现出儒学义礼对法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关注人情冷暖,排除B项;从材料可得出宗法观念在强化,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1.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部供青年人学习法律法典:《法学阶梯》。这本书中强调: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这表明罗马法()A.保证了社会的诚信和公正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否定了奴隶制对人的压迫 D.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节【答案】D【解析】材料“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部分”表明罗马法尊重个人应得的权利,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节,D项正确;罗马法不能完全保证社会的诚信和公正,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材料内容未体现,排除B项;罗马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阶层的利益,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2.1814年,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集聚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领导人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A.大国强权为一战埋下伏笔 B.开创协商解决争端的先例C.大国协商一致原则的初现 D.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14年(欧洲)。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维也纳会议上的重大博弈及“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欧洲大国)领导人在幕后决定”,可知在这次会议中初步形成了大国均势原则、大国协商一致原则,C项正确;一战爆发于1914年,且一战爆发的根源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开创先例”这一结论从本题材料看,证据不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是指欧洲大国特权外交,并非形式上平等的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23.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削弱 B.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C.边疆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D.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不同区域的边疆各族,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和做法,体现了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强化而非被削弱,排除A项;仅有边疆管理不能说明清朝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清朝边疆地区政治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24.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A.唐朝民族政策独具特色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国力强盛,都护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根据材料,唐玄宗之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反映了中央对边疆控制减弱,C项正确;民族政策独具特色,不能体现材料中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玄宗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变化,“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不能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材料二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答案】(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3)启示: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中国。西周时期:根据材料“权力的施行受限于道德”可分析出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根据材料“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可分析出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春秋战国:根据材料“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可分析出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根据材料“言论自由”可分析出“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根据材料“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可分析出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根据材料“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可分析出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欧。原因:根据材料,从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兴起、对外扩张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影响:根据材料“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可分析出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根据材料“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可分析出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根据材料“‘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可分析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结合所学,可从民众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平衡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功名利禄等稀缺资源的获取,是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但明代以后,“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明末和清朝的科举,更是发展到几乎就是记背经义的考试,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答卷所论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书。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在独尊科举的时代,在校生员只有参加科举才能入仕,不然就几乎别无出路。这导致学校背离了其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的作用,而完全听命于科举,对生员的科技、文化等全面教育流于形式。——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廷统治阶层开始认识到科举制改革的重要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科举制改革被再次提上议程,但其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摘编自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举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的变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以做官为根本导向;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片面;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因: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考试自身的不足。(2)变化: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近代新式学堂普遍建立。历史意义: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更新、职业发展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嬗变;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人才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材料“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可知以做官为根本导向;根据材料“是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可知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片面;根据材料“‘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可知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因:根据所学可知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考试自身的不足。【小问2】变化:根据材料“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可知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根据材料“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可知近代新式学堂普遍建立。历史意义:根据材料“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可知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根据材料“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可知有利于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更新、职业发展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嬗变;根据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人才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7.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得出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变为“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得出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生产、促进了思想传播等方面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中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的具体情况,从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分析其意义,言之有理即可。2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李鸿章的结论是不能否认的或修改的。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摘编自《改革开放简史》作为"百年变局"的参与者,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应对变局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答案】示例论题: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阐述:清朝后期,工业化与近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潮流,而清政府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体制难以发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传统体制在工业化潮流打击下难以为继,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奋起,不断学习西方,意图赶上世界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其过程曲折艰辛,成果却有限。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1921年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经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逐步探索到了适应当时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总之,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从材料局部或整体提取有效信息,拟订论题。如根据材料“放眼世界……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及所学知识可拟订论题: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根据材料“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次,选取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阐述,可按照中国人民觉醒→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人民强起来的顺序进行阐述,分析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合理。具体阐述如下:清朝后期,工业化与近代化已经是世界发展潮流,而清政府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体制难以发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传统体制在工业化潮流打击下难以为继,中国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奋起,不断学习西方,意图赶上世界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再到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其过程曲折艰辛,成果却有限。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1921年正式建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经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逐步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总之,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唐玄宗以后,诏令颁行程序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重要中央决策的“内命”由皇帝指令翰林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属于一般决策的“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决策系统内部多元化趋势 B.中央政治渐趋混乱C.专制皇权受到宰相的严重制约 D.中枢机构发生了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除中书、门下两省的决策机制外,翰林学士也成为中央决策系统的重要成员,诏令颁发程序的变化,是唐代中央决策系统内部多元化趋势的反映,A项正确;材料显示中央决策机制明晰,并非混乱,排除B项;翰林学士起草重要诏令,参与决策,直接对皇帝负责,实质上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翰林院并非中枢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指出,周武王在灭商后,“封功臣谋士”。除了将一些重要的人员封为诸侯外,还使军中的其他人员“各以次受封”,有些出身中下阶层的士兵因而受赏或晋爵,其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提升。周武王的这一做法()A.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B.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C.奠定了宗法分封的基础 D.维护了贵族特权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西周分封制下,除了将重要人员封诸侯之外,也对军中其他人员进行分封,这充分体现了周王通过分封扩大统治基础,以巩固统治,A项正确;西周时期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而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即分封制,且分封制下选官方式依然是世袭,排除B项;血缘关系奠定了宗法分封的基础,而材料仅是围绕分封制展开,排除C项;周武王赏赐中下阶层的士兵,目的在于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特权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3.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可知,明朝中期,皇帝为加强其专制统治,减少内阁对皇帝的制约,调整内阁人员结构,已达到内阁内部相互制衡,D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非法定中央机构,排除A项;内阁相互制衡,加大了文官集团间的斗争,排除B项;内阁与六部共同制约皇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雅典公民索弗隆尼科已剥夺了其子(苏格拉底)的继承权利,然而雅典的法律还是会承认苏格拉底为合法继承人,最终苏格拉底继承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材料意在说明()A.民主政治背离了人文精神B.苏格拉底思想得到了认可C.家长制与雅典法律相背离D.雅典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雅典的法律还是会承认苏格拉底为合法继承人,最终苏格拉底继承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遗产。可知”雅典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1940年初,提出,中国有必要设计一种既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又不同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即新民主主义的“政体”。这种政体应实行民主集中制,“采取国民大会、省民大会、县民大会、区民大会直至乡民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大会选举政府”。这表明()A.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B.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新方案C.注重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D.致力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940年初,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政体”主张实行民主集中制,并通过各级大会选举政府。这种政体既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欧美的资产阶级专政,体现了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化新方案,B项正确;“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不完全准确,因为题干强调的是政体设计而非具体政权创建,排除B项;题干明确指出这种政体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B项。6.咸丰、同治年间,朝野上下将机器制造、人才培养等“洋务”视为六部执掌事项之外的急切应变之举。40多年后,这些事项则被列为“时务之要政”“成永久之章”。从此,纠结数十年的所谓中洋之分、新旧之别俱化于无形。从“洋务”到“时务”的转变表明()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地方督抚的政治势力扩张C.晚清改革走向深化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晴(中国)。据题干“咸丰、同治年间,朝野上下将机器制造、人才培养等‘洋务’视为六部执掌事项之外的急切应变之举。40多年后,这些事项则被列为‘时务之要政’‘成永久之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改革内容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拓展,进程不断走向深化,C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在甲午战后,和材料描述的时间存在差异,排除A项;地方督抚的政治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与材料描述的时间存在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7.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致力于“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行政机构独立性的增强 B.总统立法权力遭到侵夺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官在国家政治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这体现了行政机构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总统的行为,贯彻自己的意志,行政机构独立性增强,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总统负责行政,立法权掌握在国会手中,总统立法权力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B项;根据材料“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可知,材料强调了文官的力量,但并非垄断政府权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文官的力量,而未涉及三权分立的发展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8.刘仲谦,年38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这是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它反映了()A.文官选拔制度比较规范 B.选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C.官员文化素质相对落后 D.地方自治制度较为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选拔公职候选人考试时有一定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开选拔,经过考试合格后选用,这说明当时文官选拔制度较为规范,A项正确;“甄别审查”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看出文官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C项;该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给予各级官员的额外福利,更多的是针对那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取得良好政绩的官员,同时也针对因向朝廷出谋划策而给朝廷带来好处的各类谏官。汉朝统治者的做法()A.消除了朝廷官员的后顾之忧 B.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C.确保了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避免了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答案】B【解析】汉朝统治者对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政绩良好以及为朝廷出谋划策的官员实行赏赐,有助于激发相关官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B项正确;仅赏赐官员并不能“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排除A项;确保了汉朝统治的长治久安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汉朝统治者对官员的赏赐未能避免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A.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 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正确;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排除A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排除C、D项。故选B项。11.英国的高级文官服务的年限越长,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正是这种现象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高级文官作为政务官参与内阁 B.高级文官决定国家的内外政策C.政党政治被少部分文官所操纵 D.文官制度确保政府政策延续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永不更迭”可知,文官制度可以保证政策延续性,D项正确;高级文官不是政务官,排除A项;高级文官不能决定国家的内政外交,也不可能操纵政党政治,排除B、C项。故选D项。12.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13.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这一进步主要指A.年满21岁方得参加考试 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C.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 D.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其中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是代表性的措施,B项正确;AD项是在1913年,当时国民政府还没有建立,排除AD项;C项不是主要措施,排除C项。故选B项。14.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认为离婚妇女“不正经”等。对此,中央发出了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规定1953年3月为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检查、执行婚姻法的运动。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A.彻底颠覆了封建的伦理秩序 B.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发展C.加快男女政治权利平等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引起了部分乡村民众的误解,说明在很多人头脑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由此可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封建任务的继续,D项正确;彻底颠覆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依法治国,并且依法治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提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婚姻自由,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推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维护等级尊卑关系 B.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C.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律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属于法律属人原则,“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属于属地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等级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不能体现法律至上原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16.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在1764年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一主张旨在()A.凸显契约精神 B.保障个人权利 C.确保司法独立 D.强调法官尊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64年意大利。依据材料“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可知,这是对无罪推定的描述;依据材料“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时期主张社会契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B项正确;材料主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个人权利,不是为了凸显契约的神圣,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司法独立,排除C项;材料中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个人权利,并非是强调法官尊严,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答案】D【解析】“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有利于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D项正确;国家荣誉称号的授予与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无关,排除A项;B、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C项。故选D项。18.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法律。这表明我国()A.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法律体系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为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对应,有必要出台相应的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来对市场进行规范,避免市场的无序混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B项正确;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调控属于行政手段,法律不同于行政手段,排除C项;D项说法存在局限,不能完整反映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D项。19.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条圣谕”,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六条圣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表明,封建王朝()A.注重道德教化 B.重视基层政权建设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皇帝亲自过问“乡约”,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等,表明封建王朝注重道德教化,A项正确;封建君主关注基层乡约是注重道德教化,不是重视基层政权建设,排除B项;不能说明法制建设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注重道德教化,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明清时期皇帝对乡约的重视更多是体现对道德教化的重视,而不是强化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20.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司法受儒学影响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可得出“经义决狱”体现出儒学义礼对法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关注人情冷暖,排除B项;从材料可得出宗法观念在强化,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1.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部供青年人学习法律法典:《法学阶梯》。这本书中强调: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这表明罗马法()A.保证了社会的诚信和公正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否定了奴隶制对人的压迫 D.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节【答案】D【解析】材料“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部分”表明罗马法尊重个人应得的权利,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节,D项正确;罗马法不能完全保证社会的诚信和公正,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材料内容未体现,排除B项;罗马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阶层的利益,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2.1814年,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集聚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领导人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A.大国强权为一战埋下伏笔 B.开创协商解决争端的先例C.大国协商一致原则的初现 D.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14年(欧洲)。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维也纳会议上的重大博弈及“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欧洲大国)领导人在幕后决定”,可知在这次会议中初步形成了大国均势原则、大国协商一致原则,C项正确;一战爆发于1914年,且一战爆发的根源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开创先例”这一结论从本题材料看,证据不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是指欧洲大国特权外交,并非形式上平等的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23.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削弱 B.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C.边疆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D.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不同区域的边疆各族,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和做法,体现了清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强化而非被削弱,排除A项;仅有边疆管理不能说明清朝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清朝边疆地区政治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24.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A.唐朝民族政策独具特色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国力强盛,都护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根据材料,唐玄宗之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反映了中央对边疆控制减弱,C项正确;民族政策独具特色,不能体现材料中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玄宗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变化,“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不能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材料二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答案】(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3)启示: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中国。西周时期:根据材料“权力的施行受限于道德”可分析出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根据材料“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可分析出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春秋战国:根据材料“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可分析出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根据材料“言论自由”可分析出“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根据材料“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可分析出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根据材料“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可分析出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欧。原因:根据材料,从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兴起、对外扩张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影响:根据材料“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可分析出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根据材料“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可分析出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根据材料“‘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可分析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结合所学,可从民众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平衡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功名利禄等稀缺资源的获取,是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但明代以后,“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明末和清朝的科举,更是发展到几乎就是记背经义的考试,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答卷所论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书。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在独尊科举的时代,在校生员只有参加科举才能入仕,不然就几乎别无出路。这导致学校背离了其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的作用,而完全听命于科举,对生员的科技、文化等全面教育流于形式。——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廷统治阶层开始认识到科举制改革的重要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科举制改革被再次提上议程,但其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摘编自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举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的变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以做官为根本导向;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片面;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因: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考试自身的不足。(2)变化: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近代新式学堂普遍建立。历史意义: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更新、职业发展的多样、价值观念的嬗变;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提供了人才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材料“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可知以做官为根本导向;根据材料“是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可知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片面;根据材料“‘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可知明清时期逐渐走向僵化。成因:根据所学可知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考试自身的不足。【小问2】变化:根据材料“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