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考号等信息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答题数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把考号相应的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A.促进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秦汉实行郡县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体现了以血缘为特色的贵族政治,秦汉时期按照地域划分郡县并且任命县官体现了地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由此可见,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周到秦汉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B项;秦汉以后的某些朝代仍然存在地方割据势力,“得到遏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A.严密的法律体系 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C.理性化官僚体系 D.大一统的儒家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我国已建立起理性化的官僚体系,使古代中国具有了“强大的国家能力”,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C项正确;仅有法律体系不能说明秦汉政治制度具有“现代”特征,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基层管理并未实现精细化,排除B项;大一统的儒家政治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才建立,并非秦汉时期一开始就具备的,排除D项。故选C项。3.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目睹北魏之后感叹,洛阳的文化和经济生活都很发达,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南方的差距,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北魏政权的更迭变化,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是唐朝安史之乱,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表明南北经济差异缩小,未涉及文化隔阂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调整()A.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在唐玄宗统治前期,道仅是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说明道职权的变化适应了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调整体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现实(藩镇割据)的政治妥协,C项正确;题干述及的是道职权的变化(由监察而成军事),并不是“完善”其职权,排除A项;道职权的提升,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强化,对中央集权来说是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虽然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在形式上,大多数节度使还是服从于中央,这就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而不是“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5.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泉府》的参考,“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各项政策都以《周礼》为参考,体现了改革措施的复古,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推进改革,属于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A项正确;王安石的这些做法是通过复古以革新,并不是在重建礼制,不能体现理财为先务,更不能体现以文治国,排除BCD项。故选A项。6.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C项正确;地理因素影响行政规划,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犬牙交错的原则占据上风,并非日益简单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划调整的信息,而体现了制定行政区划的依据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7.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明朝()A.以司礼监分割相权 B.政治统治日益黑暗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内阁大学士品级逐渐上升……”,“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得出明仁宗以后,一方面提高内阁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又赋予太监“批红”职权,让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这表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就已废除丞相,排除A项;“日益黑暗”、“恶性膨胀”的说法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8.19世纪末,谭嗣同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这一主张意在()A.否定君主制度 B.宣扬民本思想 C.实现社会革命 D.促进政治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可知,谭嗣同是主张通过选举产生君主,这与中国传统的皇位世袭不同,所以谭嗣同的这一主张是要促进政治变革,D项正确;谭嗣同是对君主产生的方式提出变革,但并不是在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谭嗣同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并不是在宣扬民本思想和实现社会革命,排除BC项。故选D项。9.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C.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可以看出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依靠的是政党政治,袁世凯同样是依靠政党,进行排除异己,体现政党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政党也可以是反对专制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北洋派内部纷争严重,排除D项。故选A项。10.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A.鉴于政党政治受挫的现实 B.说明其转向社会主义探索C.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立场 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政治设想经历了从欧美的政党政治向苏俄以党治国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于现实政治的受挫,故A项正确;孙中山依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阶级属性不变,排除B、C两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在具有远见的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C.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 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答案】C【解析】依据美国记者的描述,农民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民主权利有了保障,根据“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得到巧妙的发展”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C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不再实行土地革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2.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米提林城邦背叛了雅典帝国,在愤怒的情绪下,公民大会当即决定惩罚米提林,并且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都处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男女都变为奴隶。然而第二天,“雅典人民的情绪有了突然的转变”。他们当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材料表明古代雅典()A.城邦至上理念盛行 B.战时同盟关系脆弱C.公民大会地位突出 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米提林城邦背叛了雅典帝国的背景下,“公民大会当即决定惩罚米提林”,然而随着人民情绪的转变“当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据此可知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代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不是城邦至上理念,排除A项;仅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战时同盟关系脆弱,排除B项;公民大会地位突出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日耳曼人扩张过程中,国王为获得贵族的忠诚而分封土地。由于家庭结构的双重归属性(既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家族关系模糊不清,契约超越了血缘成为封建关系的基础。由此可知,西欧封建制度(

)A.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B.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C.摈弃血缘纽带的作用 D.强调权利与义务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世纪西欧。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中世纪西欧国王分封土地给贵族而获取其对国王的忠诚。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双方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构成了封建制度的政治基础。D项正确;西欧封臣封君制度具有稳定性,以权利与义务为关系,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实际上造成地方分裂割据,排除B项;“摒弃”说法绝对,血缘纽带作用仍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14.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C.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法国的三级会议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欧洲)。据材料“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地方权力过大,王权式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合作,进一步强化王权,D项正确;雅典城邦民主制下,并没有国王,排除A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是一种共和政体,并没有国王,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C项。故选D项。15.11至13世纪,欧洲的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塔楼等要塞不断被加固和改进。14世纪,塔楼等要塞受重视的程度下降,城堡成为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堡中的大厅常用于领主会见宾客、处理政务、洽谈商务、举行司法活动。15至16世纪,英国甚至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A.圈地运动的兴起 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C.民族国家的形成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11到13世纪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因为这个时期封君封臣制形成,15到16世纪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因为这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封君封臣制度逐渐衰落,D项正确;圈地运动是贵族圈占农民土地,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宗教改革针对的是教皇的特权,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国家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认同感,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2003年之前的220多年间,先后审理了4000多个与宪法有关的案件。其中,被最高法院全部或部分否决的国会立法共计178项,被判为违宪(全部或部分)的各州议会立法有1200多项,推翻司法判例近200个。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代议制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答案】B【解析】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可以判定各州议会立法违宪,能够推翻地方司法审判等,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立法权与司法权、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原则,B项正确;联邦制原则与“最高法院全部或部分否决的国会立法”不符,排除A项;代议制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而非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唐初的道为监察区,且监察官员并不常设。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的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督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制,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恢复封建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后期的道与清代省的异同。(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1)原因: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需要;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答出两点即可)(2)同:都属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具有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权力。(答出一点即可)异:唐代后期道的权力较为集中,清代省的权力相对分散;唐代后期道的财权较重,清代省的财权较轻;唐代后期的道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清代的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答出两点即可)(3)演变趋势:地方行政层级增加;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一级行政区的划界原则以山川形便为主到以犬牙交错为主。(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汉(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可得出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的需要;根据材料“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可得出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根据材料“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可得出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清(中国)同:根据材料“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和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可得出都属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和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都具有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权力。异:根据材料“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和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督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制”,可得出唐代后期道的权力较为集中,清代省的权力相对分散;根据材料“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的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和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可得出唐代后期道的财权较重,清代省的财权较轻;根据材料“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和两者之间相互牵制,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可得出唐代后期的道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清代的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地方层级涉及、地方权力和行政区的划分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地方行政层级增加;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一级行政区的划界原则以山川形便为主到以犬牙交错为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一“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下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据材料一“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从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来分析选举权范围的调整;据材料一“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二“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据材料二“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析。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英美的政治演进英国美国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英国革命发展的顶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整理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政治演进方式的相同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环境变化与政治制度变革关系。【答案】(1)相同:资产阶级主导;暴力革命的方式;以法律确定革命成果。(任意两点)(2)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政治制度的变革。19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职能扩大,而传统文官制度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启蒙思想使资产阶级积极争取政治权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决定了第一次文官制度的改革。而进入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对文官提出了重视专业化、广泛将科技成果应用至管理工作等新的要求,原有文官制度出现的内部流动性差、缺乏创造性等弊端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发了第二次文官制度改革。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会促进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官制度的两次改革,有利于人才选拔更加开放,行政管理更加专业,科技成果使工作效率提高,并且文官选拔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使社会更加公平开放。文官制度的不断革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综上所述,两次文官制度改革充分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美)。相同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资产阶级主导;根据材料一“来克星顿枪声”可分析出暴力革命方式;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可分析出以法律确定革命成果。【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关系:结合材料二中的时间“ 1855年和1870年”可知与工业革命有关,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分析出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思想等方面。经济方面,结合所学文官制度的史实可分析出19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职能扩大,而传统文官制度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思想方面,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启蒙思想使资产阶级积极争取政治权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决定了第一次文官制度的改革。结合所学可知,而进入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对文官提出了重视专业化、广泛将科技成果应用至管理工作等新的要求,原有文官制度出现的内部流动性差、缺乏创造性等弊端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发了第二次文官制度改革。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会促进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材料二“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可分析出文官制度的两次改革,有利于人才选拔更加开放,行政管理更加专业,科技成果使工作效率提高,并且文官选拔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使社会更加公平开放。结合所学可知,文官制度的不断革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总结,两次文官制度改革充分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20.在世界历史上,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是同一时期上存在的两个超大规模的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到了汉王朝,华夏民族已经在中原大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古代中国占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汉王朝时期的华夏民族早已形成了很强的共同体认同感,共享着相同的历史、信仰、语言与文化。中国的汉王朝灭亡只是政权的灭亡,而大一统的中国却一直存在并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世界大国。罗马帝国是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征服体系。这个体系由亚平宁半岛上的以罗马为核心的城邦国家与45个行省共同组成。罗马行省(跟中国元代形成的行省概念完全不同)是罗马在意大利半岛之外所征服和控制的地区。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五千多万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有着民族认同感的国家。罗马帝国虽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但灭亡后再也没有能够复兴,欧洲从此进入小国林立的发展模式。——摘编自寒竹《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后世命运为何迥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是否形成较强的民族认同感是导致汉朝和罗马帝国后世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论述:汉朝时期华夏民族形成了很强的民族认同感。汉武帝时期采用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代表朝廷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巩固了边疆安全,扩大了西汉的疆域。这些大一统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促进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罗马帝国时期并未形成很强的有着民族认同感的国家。罗马城始终是罗马帝国的核心所在,罗马帝国各行省是军事征服控制的结果,行省与罗马核心地区的关系较为松散,一旦中央政权衰弱,各行省容易独立;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差异巨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例如,各行省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缺乏共同的文化纽带。罗马帝国文化多元,但没有一种主导文化能够像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虽然影响力增大,但也未能形成统一国家的精神力量。最终在日耳曼各部落入侵和罗马帝国内部矛盾激化的作用下,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再无法实现国家的复兴。结论:综上所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是国家、文明兴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团结交融,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实现。【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罗马帝国(欧洲、亚洲、非洲)。首先,根据材料“汉王朝时期的华夏民族早已形成了很强的共同体认同感”“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五千多万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有着民族认同感的国家”,可拟定论题:是否形成较强的民族认同感是导致汉朝和罗马帝国后世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其次,从汉朝、罗马帝国两方面进行阐述。先讲述汉朝,可以从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进行阐述,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其大一统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促进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衰。再讲述罗马帝国的状况,从制度上、文化上等方面阐述,罗马帝国没有形成较强的民族认同感,最终在日耳曼各部落入侵和罗马帝国内部矛盾激化的作用下,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再无法实现国家的复兴。最后,总结升华,强调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我们要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团结交融,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实现。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考号等信息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答题数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把考号相应的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A.促进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秦汉实行郡县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体现了以血缘为特色的贵族政治,秦汉时期按照地域划分郡县并且任命县官体现了地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由此可见,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商周到秦汉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B项;秦汉以后的某些朝代仍然存在地方割据势力,“得到遏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A.严密的法律体系 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C.理性化官僚体系 D.大一统的儒家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我国已建立起理性化的官僚体系,使古代中国具有了“强大的国家能力”,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C项正确;仅有法律体系不能说明秦汉政治制度具有“现代”特征,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基层管理并未实现精细化,排除B项;大一统的儒家政治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才建立,并非秦汉时期一开始就具备的,排除D项。故选C项。3.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目睹北魏之后感叹,洛阳的文化和经济生活都很发达,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南方的差距,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北魏政权的更迭变化,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是唐朝安史之乱,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表明南北经济差异缩小,未涉及文化隔阂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调整()A.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在唐玄宗统治前期,道仅是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说明道职权的变化适应了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调整体现了唐朝中央政府对现实(藩镇割据)的政治妥协,C项正确;题干述及的是道职权的变化(由监察而成军事),并不是“完善”其职权,排除A项;道职权的提升,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强化,对中央集权来说是弱化,而不是“加强”,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虽然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但在形式上,大多数节度使还是服从于中央,这就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而不是“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5.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泉府》的参考,“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各项政策都以《周礼》为参考,体现了改革措施的复古,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推进改革,属于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A项正确;王安石的这些做法是通过复古以革新,并不是在重建礼制,不能体现理财为先务,更不能体现以文治国,排除BCD项。故选A项。6.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C项正确;地理因素影响行政规划,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犬牙交错的原则占据上风,并非日益简单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划调整的信息,而体现了制定行政区划的依据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7.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明朝()A.以司礼监分割相权 B.政治统治日益黑暗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内阁大学士品级逐渐上升……”,“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得出明仁宗以后,一方面提高内阁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又赋予太监“批红”职权,让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这表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就已废除丞相,排除A项;“日益黑暗”、“恶性膨胀”的说法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8.19世纪末,谭嗣同提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这一主张意在()A.否定君主制度 B.宣扬民本思想 C.实现社会革命 D.促进政治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可知,谭嗣同是主张通过选举产生君主,这与中国传统的皇位世袭不同,所以谭嗣同的这一主张是要促进政治变革,D项正确;谭嗣同是对君主产生的方式提出变革,但并不是在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项;谭嗣同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并不是在宣扬民本思想和实现社会革命,排除BC项。故选D项。9.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C.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可以看出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依靠的是政党政治,袁世凯同样是依靠政党,进行排除异己,体现政党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政党也可以是反对专制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北洋派内部纷争严重,排除D项。故选A项。10.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A.鉴于政党政治受挫的现实 B.说明其转向社会主义探索C.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立场 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政治设想经历了从欧美的政党政治向苏俄以党治国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于现实政治的受挫,故A项正确;孙中山依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阶级属性不变,排除B、C两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入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在具有远见的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C.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 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答案】C【解析】依据美国记者的描述,农民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民主权利有了保障,根据“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得到巧妙的发展”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激发了农民的抗日热情,C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不再实行土地革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2.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米提林城邦背叛了雅典帝国,在愤怒的情绪下,公民大会当即决定惩罚米提林,并且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都处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男女都变为奴隶。然而第二天,“雅典人民的情绪有了突然的转变”。他们当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材料表明古代雅典()A.城邦至上理念盛行 B.战时同盟关系脆弱C.公民大会地位突出 D.直接民主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米提林城邦背叛了雅典帝国的背景下,“公民大会当即决定惩罚米提林”,然而随着人民情绪的转变“当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据此可知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代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不是城邦至上理念,排除A项;仅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战时同盟关系脆弱,排除B项;公民大会地位突出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日耳曼人扩张过程中,国王为获得贵族的忠诚而分封土地。由于家庭结构的双重归属性(既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家族关系模糊不清,契约超越了血缘成为封建关系的基础。由此可知,西欧封建制度(

)A.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B.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C.摈弃血缘纽带的作用 D.强调权利与义务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世纪西欧。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中世纪西欧国王分封土地给贵族而获取其对国王的忠诚。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双方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构成了封建制度的政治基础。D项正确;西欧封臣封君制度具有稳定性,以权利与义务为关系,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实际上造成地方分裂割据,排除B项;“摒弃”说法绝对,血缘纽带作用仍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14.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C.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法国的三级会议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欧洲)。据材料“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地方权力过大,王权式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合作,进一步强化王权,D项正确;雅典城邦民主制下,并没有国王,排除A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是一种共和政体,并没有国王,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C项。故选D项。15.11至13世纪,欧洲的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塔楼等要塞不断被加固和改进。14世纪,塔楼等要塞受重视的程度下降,城堡成为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城堡中的大厅常用于领主会见宾客、处理政务、洽谈商务、举行司法活动。15至16世纪,英国甚至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这一变化反映了()A.圈地运动的兴起 B.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C.民族国家的形成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11到13世纪城堡建设日益兴盛,因为这个时期封君封臣制形成,15到16世纪掀起了摧毁城堡的运动,因为这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封君封臣制度逐渐衰落,D项正确;圈地运动是贵族圈占农民土地,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宗教改革针对的是教皇的特权,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国家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认同感,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2003年之前的220多年间,先后审理了4000多个与宪法有关的案件。其中,被最高法院全部或部分否决的国会立法共计178项,被判为违宪(全部或部分)的各州议会立法有1200多项,推翻司法判例近200个。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代议制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答案】B【解析】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可以判定各州议会立法违宪,能够推翻地方司法审判等,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立法权与司法权、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原则,B项正确;联邦制原则与“最高法院全部或部分否决的国会立法”不符,排除A项;代议制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而非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唐初的道为监察区,且监察官员并不常设。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的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督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制,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恢复封建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后期的道与清代省的异同。(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1)原因: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需要;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答出两点即可)(2)同:都属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具有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权力。(答出一点即可)异:唐代后期道的权力较为集中,清代省的权力相对分散;唐代后期道的财权较重,清代省的财权较轻;唐代后期的道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清代的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答出两点即可)(3)演变趋势:地方行政层级增加;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一级行政区的划界原则以山川形便为主到以犬牙交错为主。(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汉(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可得出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的需要;根据材料“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可得出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根据材料“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可得出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清(中国)同:根据材料“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和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可得出都属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和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都具有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权力。异:根据材料“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和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督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制”,可得出唐代后期道的权力较为集中,清代省的权力相对分散;根据材料“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的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和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可得出唐代后期道的财权较重,清代省的财权较轻;根据材料“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和两者之间相互牵制,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可得出唐代后期的道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清代的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地方层级涉及、地方权力和行政区的划分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地方行政层级增加;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一级行政区的划界原则以山川形便为主到以犬牙交错为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一“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下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据材料一“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从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来分析选举权范围的调整;据材料一“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二“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据材料二“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析。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英美的政治演进英国美国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英国革命发展的顶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整理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政治演进方式的相同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环境变化与政治制度变革关系。【答案】(1)相同:资产阶级主导;暴力革命的方式;以法律确定革命成果。(任意两点)(2)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政治制度的变革。19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职能扩大,而传统文官制度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启蒙思想使资产阶级积极争取政治权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