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郯城县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郯城县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郯城县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郯城县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郯城县2025届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中,乡规民约占据重要地位。北宋就有益田《吕氏乡约》,后经朱熹编考增损,历代沿袭。明代出现了乡约讲读制度,不只讲枯燥的律令,还辅之以道德事迹、格言谚语,使民众喜闻乐见。清代沿用乡约讲读的方式,虽然基层推行中不免形式化,但仍有不少村民受到教化。传统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能发挥独特作用,是因为自《吕氏乡约》以来,它就主要是民间性的,是村民共同约定的规范,它虽然也不乏惩罚务款,但重主要是“德治”规范,它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乡村社会普遍认同的;明清时的讲读制度,也都诉诸道德教化,过内化的道德影响众人,并形成舆论等制约机制,使人们大多能自发遵从。当然,在社会经济层面,小农经济、儒家伦理及宗族影响力,也是其发挥效力的重要保障。乡村治,则国家安。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乡规民约“全覆盖”。因此,各地出现了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的热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这些公约既无法接续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又无法与当下乡村治理有效配合,村民不关注,村干部用不上。一些村庄,乡规民约流于形式,或仅用于宣传。有村民反映,乡规民约也就是挂在村委会墙上的摆设,村里有些矛盾或纠纷,还是靠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解决。乡规民约与乡村治理缺乏有机连接,与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等无关,这些导致它不被重视,治理实效缺失。当下,中国乡村变迁巨大,已迥异于百年前。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不可能“复活”。但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传统乡规民约的人民性、乡土性,以及民间自治道德与法文化氛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乡规民约的制定必须运用民主方式,要体现村民意愿。只要民主参与制定的乡规民约不违背国家法律,就应该受到鼓励。在乡村治理中,基层党支部可以先形成建议,由“村两委”形成乡规民约初稿,然后会开征集意见,组织村民代表讨论,进行修改,再经过党群议事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审议通过。乡规民约对于村民而言,无疑是“准法律”,其制定者需要做的,可能恰恰是找到并总结潜藏于乡村生活的“既存的法律”,不能完全脱离乡土习俗,不能违背人情习惯。作为一种自治性规范,乡规民约也可以说是村落的“习惯法”。乡村社会,真正的法律应该是长久沿袭生成的,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良善民俗。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摘编自韩伟《乡规民约如何重获新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乡规民约能够有助于中国的乡村治理,也得益于后世对乡约讲读制度的沿袭。B.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能否得到继承,直接影响其在乡村治理中实际效能的发挥。C.乡规民约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需要,民主方式在其中起关键作用。D.乡规民约虽有超越时空的文化机理。但经历了十国乡村的百年巨变,不可能复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乡规民约的地位、作用和建设,探索使它重获生机的办法,有现实针对性。B.文章论述乡规民约的发展变化,以一些村庄为例子,重在论述乡规民约的建设方法。C.文中使用“准法律”一词,有助于更好地阐述乡规民约的重要性、乡土性和自治性。D.文章从民间性和德治功能等方面,论述了乡规民约在乡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乡规民约作为民间自治法律,多能体现村民意愿,是当今社会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B.传统乡规民约诉诸道德教化,具有人民性、乡土性,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扬光大。C.乡规民约来源于长久沿袭的良善民俗习惯,自律性与制约性相统一才更能发挥实效。D.随着小农经济及宗法制的解体和儒家伦理的式微,乡规民约要存在就必须彻底变革。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B.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3、汾河的圆月萧红黄叶满地落着。小玉的祖母虽然是瞎子,她也确确实实承认道已经好久就是秋天了。因为手杖的尖端触到那地上的黄叶时,就起着她的手杖在初冬的早晨踏破了地面上的结着薄薄的冰片暴裂的声音似的。“你爹今天还不回来吗?”祖母的全白的头发,就和白银丝似的在月亮下边走起路来,微微地颤抖着。“你爹今天还不回来吗?”她的手杖格格地打着地面,落叶或瓦砾或沙上都在她的手杖下发着响或冒着烟。“你爹,你爹,还不回来吗?”她沿着小巷子向左边走。邻家没有不说她是疯子的,所以她一走到谁家的门前,就听到纸窗里边咯咯的笑声,或是问她:“你儿子去练兵去了吗?”她说:“是去啦,不是吗!就为着那芦沟桥……后来人家又都说不是,说是为着‘三一八’什么还是‘八一三’……”“你儿子练兵打谁呢?”假若再接着问她,她就这样说:“打谁……”“你没见过?”“那还用看,有眼睛的要看,没有眼睛也必得用耳听,看不见,还没听人说过……”“你听谁说的?”“听谁说的!你们这睁着眼睛的人,比我这瞎子还瞎……人家都说,瞎子有耳朵就行……我看你们耳眼皆全的……耳眼皆全……皆全……”汾河边上的人对于这疯子起初感到趣味,慢慢地厌倦下来,接着就对她非常冷淡。也许偶而对她又感到趣味,但那是不常有的。今天这白头发的疯子就空索索地一边嘴在咕鲁咕鲁地象是鱼在池塘里吐着沫似的,一边向着汾河边走。小玉的父亲是在军中病死的,这消息传到小玉家是在他父亲离开家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祖母从那个时候,就在夜里开始摸索,嘴里就开始不断的什么时候想起来,就什么时候说着她的儿子是去练兵练死了。可是从小玉的母亲出嫁的那一天起,她就再不说她的儿子是死了。她忽然说她的儿子是活着,并且说他就快回来了。“你爹还不回来吗?你妈眼看着就把你们都丢下啦!”夜里小玉家就开着门过的夜,祖父那和马铃薯一样的脸孔,好象是浮肿了,夹起来的地方突得更高了。“你爹还不回来吗?”祖母那夜依着门扇站着,她的手杖就在蟋蟀叫的地方打下去。祖父提着水桶,到马棚里去了一次再去一次。那呼呼地,喘气的声音,就和马棚里边的马差不多了。他说:“这还像个家吗?你半夜三更的还不睡觉!”祖母听了他这话,带着手杖就跑到汾河边上去,那夜她就睡在汾河边上了。小玉从妈妈走后,那胖胖的有点发黑的脸孔,常常出现在那七八家取水的井口边。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他跟着祖父饮马的水桶一块来了。马在喝水时,水桶里边发着响,并且那马还响着鼻子。而小玉只是静静地站着,看着……有的时候他竟站到黄昏以后。假若有人问他。“小玉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呢?”那孩子就用黑黑的小手搔一搔遮在额前的那片头发,而后反过来手掌向外,把手背压在脸上,或者压在眼睛上:“妈没有啦!”他说。直到黄叶满地飞着的秋天,小玉仍是常常站在井边;祖母仍是常常嘴里叨叨着,摸索着走向汾河。汾河永久是那么寂寞,潺潺地流着,中间隔着一片沙滩,横在高高城墙下。在圆月的夜里,城墙背后衬着深蓝色的天空。经过河上用柴草架起的浮桥,在沙滩上印着日里经行过的战士们的脚印。天空在辽远的,高的,不可及的深远的圆月的背后,在城墙的上方悬着。小玉的祖母坐在河边上,曲着她的两膝,好像又要说到她的儿子。这时她听到一些狗叫,一些掌声。她不知道什么是掌声,她想总是一片震耳的蛙鸣。一个救亡的小团体的话剧在村中开演了。然而,汾河的边上仍坐着小玉的祖母,圆月把她画着深黑色的影子落在地上。(选自1938年8月26日汉口《大公报》副刊《战线》第177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玉在回答邻居询问时“把手背压在脸上,或者压在眼睛上”,此处细节描写折射出小玉懵懂敏感的心灵所遭受的痛苦。B.“趣味”“厌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边上的人”的群像特征,反映出战争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麻木,迷茫。C.祖母的“手杖”、祖父的“水桶”,分别融入了二人特定的情感和性格,而且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增添了小说的生活气息。D.“圆月把她画着深黑色的影子落在地上”呼应题目,营造出了寂寥萧索的情境,深化了乱离之悲、生死之苦,韵味悠远。2.请从人物语言描写的角度,分析祖母的形象特点。3.小说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度、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其余绌罚者自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余人,朝议畏其皦核。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初,静边砦主刘沪谋筑水洛、结公二城,以通秦、渭援兵,招生羌大王族为边卫。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会罢戬四路,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归,不听。乃使裨将狄青将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戬力争于朝,卒城之。进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话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承受、中贵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迁吏部侍郎,改宣徽北院使,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赠太尉,谥文肃。戬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古时是指幼年死去父亲或古代帝王的自称,在本文是“早年丧父”的意思。B.甲科,宋朝进士考试前三名的代称,而明、清时期,经过殿试的进士都叫甲科。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D.黥,又称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犯罪的标志,擦洗不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戬敬重师长,知恩图报。他幼年时,客居在京城,跟从杨亿学习。杨亿去世后,他的宾客弟子都离开了,而郑戬却从吴地兼程前往京城,赶赴杨亿的葬礼。B.郑戬铁面执法,用刑严峻。他对豪门显贵毫不手软,他曾穷究冯士元的案子,哪怕案子牵连到朝廷命官,也毫不回避,结果有多名重臣被牵连治罪,朝中大臣都怕他。C.郑戬做事果敢必行,喜欢出人意表。郑戬“请三当一”的命令下达后,几千人闹事,郑戬把这些人都叫到庭中,查出几十个首谋者,竟然将他们全部流放,事情得以平定。D.郑戬爱惜百姓,体恤下属。他在官任上,只借贷给百姓钱财;刘沪和董士廉奉郑戬之命筑城,因公开违抗韩琦、尹洙的命令而被逋,郑戬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将二人救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2)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梅花张道洽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描写丫懒花生长的环境——竹林深处,“一径苔”写出人迹罕至之感。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耻于向东风自荐,表现其孤高傲岸的品格。C.颈联写梅花不管生长在何处都自在逍遥,写出了它的疏野不羁,表现了梅花旺盛的生命力。D.首联和尾联以叙事为主,但寓情于事;中间两联专写梅花,移情于物。2.同样是咏梅,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所寄寓的感情和本诗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试作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2)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诗经·氓》)(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4)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5)东南形胜,三吴都会,_____________。烟柳画桥,风帘翠幕,______________。(柳永《望海潮》)7、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8、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重要历史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B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D项,“乡规民约虽有超越时空的文化机理。但经历了十国乡村的百年巨变,不可能复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下,中国乡村变迁巨大,已迥异于百年前。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乡规民约不可能‘复活’。但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选项叙述将原文内容颠倒,原文意思是乡规民约蕴含的传统乡治文化机理,有着超越时空的贯通性。所以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故选D。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B项,“以一些村庄为例子,重在论述乡规民约的建设方法”错误。根据原文“因此,各地出现了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的热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这些公约既无法接续乡规民约的乡治文化传统,又无法与当下乡村治理有效配合,村民不关注,村干部用不上”可见,以一些村庄为例子,是想论述制定或修订乡规民约中存在的问题。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是当今社会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错误。乡规民约不属于社会法治。B项,“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扬光大”错误,原文写“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并没有说一定能发扬光大,只是提到有重获生机的可能。D项,“乡规民约要存在就必须彻底变革”错误。根据“乡规民约既是民间自治法律,要发挥实效,其内容就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如此,乡规民约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在村风文明、乡村秩序构建中发挥实效”可见不需要彻底变革,要更加贴近乡土的良善习俗。故选C。【点睛】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2、1.B2.C3.D【解析】1.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原文是“家训的体现形式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强加因果。《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非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3、1.B2.①重复、断裂的语言,体现她饱受丧子之痛,精神时常陷入癫狂错乱。②与邻人执拗的争论,体现她对儿子的维护、对战争影响的清醒认识。③对死生情况的改口,体现她对儿子的深切思念、对家庭破碎的忧虑和无奈。3.①社会环境:通过“卢沟桥”“八一三”等语言细节,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提醒读者在时代的框架内观照和理解人物的言行。②人物形象:通过叙写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所遭受的不幸,揭示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苦难。③情节安排:“一个救亡的小团体的话剧在村中开演了”的简短交代,表明抗战已深入开展,蕴含了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使小说有了一丝希望的亮色,丰富了小说主题。【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战争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麻木、迷茫”强加因果;“迷茫”并未体现。“趣味”“厌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边上的人”的群像特征,揭示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苦难。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题干问的是“请从人物语言描写的角度,分析祖母的形象特点”,结合祖母的语言内容分析。结合“你爹今天还不回来吗?”“你爹今天还不回来吗?”“你爹,你爹,还不回来吗?”“你爹还不回来吗?你妈眼看着就把你们都丢下啦!”“你爹还不回来吗?”等分析,重复、断裂的语言,体现她饱受丧子之痛,精神时常陷入癫狂错乱。结合“你儿子去练兵去了吗?”“是去啦,不是吗!就为着那芦沟桥……后来人家又都说不是,说是为着‘三一八’什么还是‘八一三’……”“你儿子练兵打谁呢?”“那还用看,有眼睛的要看,没有眼睛也必得用耳听,看不见,还没听人说过……”“你听谁说的?”“听谁说的!你们这睁着眼睛的人,比我这瞎子还瞎……人家都说,瞎子有耳朵就行……我看你们耳眼皆全的……耳眼皆全……皆全……”等分析,与邻人执拗的争论,体现她对儿子的维护、对战争影响的清醒认识。结合“小玉怎么还不回去睡觉呢?”“妈没有啦!”“你爹还不回来吗?你妈眼看着就把你们都丢下啦!”“这还像个家吗?你半夜三更的还不睡觉!”等分析,对死生情况的改口,体现她对儿子的深切思念、对家庭破碎的忧虑和无奈。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能从生活中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寻常的内涵。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蕴涵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以小”为了“见大”。“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微小具体的事物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结合“是去啦,不是吗!就为着那芦沟桥……后来人家又都说不是,说是为着‘三一八’什么还是‘八一三’……”分析,通过“卢沟桥”“八一三”等语言细节,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结合“小玉的祖母虽然是瞎子,她也确确实实承认道已经好久就是秋天了”“祖母的全白的头发,就和白银丝似的在月亮下边走起路来,微微地颤抖着”“邻家没有不说她是疯子的,所以她一走到谁家的门前,就听到纸窗里边咯咯的笑声”等分析,通过叙写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所遭受的不幸,揭示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苦难。结合“一个救亡的小团体的话剧在村中开演了”及“1938年8月26日汉口《大公报》副刊《战线》第177期”等分析,“一个救亡的小团体的话剧在村中开演了”的简短交代,表明抗战已深入开展,丰富了小说主题。【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4、1.A2.B3.D4.(1)小吏冯士元非法谋取私利,有人告发冯士元受贿藏有禁书,郑戬彻底追查。(2)诏令派使臣询问其中的原因,郑戬回答说:“敌人自己在互相攻打,中原不值得为之忧虑。”【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语段中,“重辟不能止”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兵马相扇动”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是一个完整的连动句,“数千人”是主语,“邀”是谓语,“走马承受”是宾语,“诉”是第二个谓语。“河东行铁钱”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鼓铸利厚”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戬乃请三当一”是一个完整句子,不能断开。原文标点符号为: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所以选A项。2.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甲科是唐代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宋代甲、乙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项,“假贷”是宽容的意思,不是借贷钱财;“将二人救出”错误,原文是“戬力争于朝,卒城之”,并未交待将二人救出的事。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为奸利”,非法谋取私利;“受赇”,受贿;“穷治”,彻底追查。第二句得分点:“其”,其中的;“对”,回答;“相”,互相;“中国”,中原。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年丧父发奋学习。寓居京城,侍奉杨亿,以善写诗文闻名,后又返回吴地。等到杨亿去世,其宾客弟子都四散离去,郑戬却兼程前往参加葬礼。考取进士,被评定为甲科。召试学士院,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越州通判。小吏冯士元非法谋取私利,有人告发冯士元受贿藏有禁书,郑戬彻底追查。供词牵连到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于是逮捕吕夷简之子吕公绰、吕公弼弹劾他们的罪状。不久冯士元被流放海岛,盛度、程琳因曾与冯士元结交往來而被免职,其他被贬受罚的有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多人,朝议畏怕他明白切实。郑戬聪明能干善于决断,喜欢出其不意,唯独宽容小民,如果是豪门大姓,则惩治更加急迫,为政颇有能干的名声。当初,静边砦主刘沪计划修筑水洛、结公二城,以使秦、渭的援兵通行。招抚生羌大王族作为边卫。郑戬让刘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办此项工程。适逢郑戬被罢免四路之职,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都认为此举不宜,召刘沪、董士廉罢工返回,二人不肯听命。于是令副将狄青带兵以往,将其解往德顺军狱。郑戬在朝廷上据理力争,最后二城得以修成。升属户部侍郎、资政殿政大学士、并州知州。契丹与元昊正在交战,边境的奏报交相而上,只有郑戬没有奏报。诏令派使臣询问其中的原因,郑戬回答说:“敌人自己在互相攻打,中原不值得为之忧虑。”麟、府之间有荒废不用的土地叫草城川,郑戬招募土人为弓箭手,按人口分配田地。当初,兴兵作战,费用不足。河东一带流通铁钱,地多产炭、铁。鼓风炼铁制造钱币的利益丰厚,官府惩办屡禁不止。郑戬于是奏请当地的钱以三当一。命令既已发布,士兵百姓相互煽动闹事,数千人拦截走马承受官上诉。承受,宦官,面对骚乱不能制止。成群的人在州门前叫嚷不休,守门的士兵拦住他们不得进城。郑戬听说后,将他们全部召至庭前,推出主谋者数十人,刺配他州,此事才得以平定。升任吏部待郎,改任宜徽北院使,官拜奉国军节度使,后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文肃。郑戬遇事,果敢必行。然而任性近侠,用刑严峻,士民大多心怀怨恨。5、1.D2.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本诗借怕污损梅花的心理,表达对梅花的爱惜、崇敬之情。陆词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群芳”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以梅花自喻,通过赞美梅花的不与百花争春和“香如故”,表达自己坚守不慕虚荣的操守的决心。张诗则运用拟人、烘托的手法,以竹梢、野桥、冷月等意象,烘托其清高坚贞,以“寒谷”反村“春回”,以见其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情操的赞美。【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尾联以叙事为主”分析错误,尾联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故选D。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态度,分析其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诗歌抒发的情感角度来看:《卜算子·咏梅》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本诗借怕污损梅花的心理,表达对梅花的爱惜、崇敬之情。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角度来看:陆词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张诗则运用拟人、烘托的手法,以竹梢、野桥、冷月等意象,烘托其清高坚贞,如颈联,上句说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下句说它执著之性,百折不回。前一句以野桥、冷月烘托,境界高洁;下一句以“寒谷”反衬“春回”,以见其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诗歌赏析:首联说寻梅:“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诗人所见的,是荒林野径的早梅,在竹梢深处只开放了“数枝”。这一联渲染环境,以梅花前后左右之物烘托出了梅的清高之格、疏野之性。张诗中间两联则从眼前的“数枝”说开去,详写梅花之神。“绝知南雪羞相并”,是说尽爱梅花似雪,但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这是诗人从南雪的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所引出的联想,可见梅花不随俗浮沉,自有其坚贞的品性。梅花开于冬春之际,诗人据此又引出“欲嫁东风耻自媒”的联想。东风,指春风。张先《一丛花令》:“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这句意谓,梅花有羞耻之心,不愿像桃杏那样自炫自媒,委身于东风。颔联从一冬一春两面写,颈联则转从梅树生长之处写梅花的习性。“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领,只有夜月仿佛是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上句说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下句说它执著之性,百折不回。前一句以野桥、冷月烘托,境界高洁;下一句以“寒谷”反衬“春回”,以见其意志之坚贞与生命力之旺盛。颔联与颈联是对梅花的写照,颂扬梅花精神,笔带感情,是有我之境。诗人惜花心切,因而又写出了尾联:“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日后酒醉之后,不要因为赏花而睡于庭前梅树之下。因为一旦风吹花落,飘到身上,难免玷污了梅花。林俊《看梅偶感》诗说:“雪蓬昨夜还扶醉,移近梅花一处眠。”张籍《梅溪》诗说:“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张道洽正好把这两种爱花心理联系到了一起,想亲近梅花,但又不敢睡到梅树下,怕污损落下的花瓣。尾联是虚写,是诗人想象之辞,可见诗人爱惜梅花,几乎无微不至。6、(1)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2)士贰其行二三其德(3)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5)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常作客、繁霜鬓、贰、倜傥、发愤、参差。7、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寓言故事来理解他要阐明的观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答题前先审读材料,明确题目的要求,老师是通过讲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的看法的。因此,学生首先要明白,《祝福》中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是什么态度,学过的课文不难理解,鲁镇人先是主动来听,后听多了,就变得不耐烦地走开了。可见他们对祥林嫂并不是抱着同情的态度,而是满足他们看客的心态,对祥林嫂的不幸,他们丝毫理解关心和同情。老师是通读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观点的。通读寓言故事,抓住猪和羊的话来理解,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猪说,“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就如同,绵羊和乳牛,祥林嫂如同那头要被要命的猪。作者的态度是,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8、《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来说,题干要求“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考生可以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分析这些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如“饮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地位至高无上。贾府的晨昏定省、人情往来、大宴小宴、饮酒赏花、看戏打牌,都得围绕着这位“老祖宗”进行,林黛玉这一顿饭,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规矩;如“建筑”,《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君臣、父子、夫妻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绝对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孙女,是老祖宗的心头肉,但是她初次进贾府,也不能走正门,只能从西角门而进;王熙凤到贾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从后房进来。“角门”“后房”这些建筑称谓不同,象征的意义也各异,门的名称、方向,房子的位置,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等级秩序的象征,可以说展现出秩序之美。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分析。9、范文做时代的主人——我与这个新时代2020年,这是一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我们身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认真学习,坚持锻炼也是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小公民不可缺少的,在学校里也是必须做到的,同时一定要学好电脑和外语。现代化信息社会做什么事都讲效率,如果像以前那样:计算用算盘、购物要靠步行、联系要用寄信……那肯定跟不上时代步伐,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了。除了电脑要重视外,外语也不能忽视,因为中国已经“入世”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跟更多外国客人打交道。记得在《生活的镜子》这本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连市公共汽车公司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用最后的力气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拉下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灭,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做完了这三件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