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一、古诗文(35分)1.(13分)默写。(1)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2)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3)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4)小慧和家人去旅游,山峦重叠间正担心无路可走时,忽然眼前出现了一个山村,此情此景让她不禁吟起了《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2.(22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甲】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①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②,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选自《庄子》)【注释】①愀然,表情变化的样子。②审自得者,对于自己的得失看得很清楚的人。审,明察。(1)【甲】诗的作者是(朝代)的郑燮;【乙】文的作者是宋代的(人名)。(2)解释下列加点字。①任尔东西南北风②行修于内者(3)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知识足够的人,是不会因为多利用自己而受到拘累的。B.知识足够的人,是不会因为利禄而让自己受到拘累的。C.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D.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多利用自己而使自己拘累的。(4)对【丙】文颜回“不愿仕”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有基本的保障B.有高雅的兴趣要好C.可以向更多人学习D.能坚守自己的志趣(5)【甲】诗中竹生长于破岩中,经历千磨万击,铸就的品质。诗中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气节。【乙】文中莲生活在淤泥之中,却能“”,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君子的品格的赞颂。【丙】文中颜回虽“”,却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具有的品质。二、现代文(35分)3.(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彰显青年一代的闯劲、锐气和担当①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这是近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公布的一组数据。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身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②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稳稳接住民族精神的熊熊火炬,并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书写着不一般的青春故事。新时代中国青年有闯劲、锐气和担当。③新时代青年有闯劲,敢于在危难之中显精神。在振奋民族志气的重大事件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突发公共危急时刻之际,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线。在这次抗疫中,新时代青年挺身而出、一往无前,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诗篇。正如新时代领路人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言:“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④_____,_____。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享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他们不仅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而且善于学习,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青年强,则国家强。同样,青年有锐气,则国家能进取。新时代青年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关键时刻能见真章,尽情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当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⑤_____,_____。新时代的青年踏实奋斗,勇于磨砺自己,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书写非凡奋斗故事、诠释奋斗精神。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寒耕暑耘、精耕细作,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在城市的大街少巷,快递小哥、外卖骑手风里来而里去,为千家万户传递幸福与温暖……正是这样的担当与出彩所汇聚成的伟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⑥“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这首唱响全国的歌,唱出了很多青年的心声。固然,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这也意味着,每一代青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尽最大努力谋划人生、实现使命、创造历史。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正因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而展现出更多的变化和可能性,让我们拭目以待!(《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有删改)(1)第①段引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的内容,其作用不恰当的是A.具体的数据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说服力。B.引出本文的议论话题“新时代中国青年”。C.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有闯劲、锐气和担当”的有力论据。D.用三个数字的比较,强调了青年一代的闯劲、锐气和担当。(2)请在第④段和第⑤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3)对第⑥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引用唱响全国的经典歌曲,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告诉了我们每一代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际遇和机缘。C.希望青年通过努力,为社会、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D.在总结前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的期许。(4)下列文字应放入哪一段中?请简要阐述理由。2020年,为了捍卫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守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戍边战士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与数倍于自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得以让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在激烈的交战中,团长身负重伤,营长和其余三位年轻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践行了“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的戍边誓言。4.(2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被绿房子吃了①美国爱德华州8岁男孩迪伦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作家。他整天画啊、写啊。在一幅画着城堡的画下面,他写着“我被绿房子吃了”;在一幅画着花园的画下面,他写着“豆角的角,蹦到了我的眼睛里”,都是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画和话。②当我向朋友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所有人的反应都是,哪个孩子没有梦想?哪个孩子心里没有一个童话世界?说完,一个朋友,领着他的孩子去上钢琴课了,他的孩子即将参加钢琴十级考试;另一个朋友,陪他的孩子去上奥数兴趣班了,他的孩子能将π背诵到小数点后第100位。为了孩子,他们都忙得很。他们的孩子,也一个个厉害得很。③没有人耐心地听完整个故事。好吧,那我就跟空气讲,我的身边总是围满了空气,空气不会走开,空气有足够的耐心。④在画了81幅画和写了81句话后,这个8岁的小男孩忽发奇想,能不能将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结集出版呢?说干就干。他找出电话簿,给出版商们打电话。一个出版商拒绝了,又一个出版商拒绝了,所有的出版商都委婉或断然地拒绝了。⑤没人愿意帮他出版,迪伦想,那我就自己将它变成一本书。怎么变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将它们装订在一起。当然,即使只有8岁,他也知道,仅仅装订在一起,还不是一本书,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书,是它必须出现在它本该出现的地方一一书店,或者图书馆。⑥迪伦家的附近,就有一家图书馆。他带着自己装订好的“书”,来到了这家图书馆。他在图书馆逡巡一圈,来到一排书架前,踮着脚,将书架上的书扒开,留出一个空隙,然后,将自己的那本“书”悄悄地塞了进去。他仰头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他又朝四周看了看,正在埋头看书的人们,并没有人注意他。⑦迪伦回到了家。晚上,父母下班回来了,他不无得意地向父母宣布,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出版了,它们成了一本真正的书啦!年轻的父母惊喜、疑惑,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儿子的涂鸦就出版成书了?见父母不信,迪伦说,不信,你们自己去图书馆看嘛,我的书就摆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妈妈说,好呀,那我们明天就去图书馆看看。⑧我身边的空气,一阵骚动。一粒空气生气地说,这个妈妈是不是疯了?她怎么能相信一个孩子的话?另一粒空气说,她也许只是像小明的妈妈一样,随口一说,从不当真的。她要当真了,岂不是像她8岁的儿子一样傻?⑨第二天早上,迪伦的妈妈还真请了假,与迪伦一起去图书馆看看他的书。母子俩走进了图书馆,迪伦领着妈妈来到了那排书架前。一本本,全翻遍了,并没有找到他塞进去的那本“书”。迪伦一脸失望,一脸尴尬,迪伦妈妈摸摸迪伦的头,别急,儿子,让我们问问管理员。⑩这个年轻女人,竟然真的领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图书管理员的办公室,询问她,有没有看到书架上的那本“书”。图书管理员惊诧地看着8岁的迪伦,你就是那本“书”的作者吗?哎呀,我们正试图寻找你呢。⑪我听到身边的空气议论纷纷,不用说,接下来将是一场雷霆般的谴责,这是公共图书馆,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将自己的涂鸦塞进去呢?再说你这个当妈的,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⑫不料,图书管理员不按套路出牌。她从办公室的案头,拿出一本戴剪、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书,对迪伦说,我们昨天整理书架时发现了你的书真是太有趣了、太动人了。于是,我们连夜重新为它装订,给它做了一个硬壳封面,并且,为它取了一个书名《我被绿房子吃了》,这个书名你喜欢吗?⑬迪伦妈妈接过那本书,它看起来,就像一本真正的书。她摩挲着,一脸欣慰。图书管理员继续说,不过,你这本书放在那排书架上不太合适,我们打算将它摆放在儿童读物的书架上。孩子,走,我们现在就一起去将你的书上架。说完,图书管理员领着迪伦母子,走向儿童书架。他们一起,郑重地将那本《我被绿房子吃了》,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⑭不知道哪里刮来一阵风,我身边的空气啊,一阵乱颤。等风平静下来,我讲了这个故事的结尾:在那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图书馆,8岁男孩迪伦的书《我被绿房子吃了》已经被借阅了100多次,至今还在小镇孩子中传阅。(《解放日报》2022年12月29日,有删改)(1)第⑫段中“套路”指的是。(2)结合加点词语,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这个年轻女人,竟然真的领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图书管理员的办公室,询问她,有没有看到书架上的那本“书”。(3)阅读第①—⑦段,概括迪伦制作“一本真正的书”的过程。迪伦梦想成为一个作家→①→他想集结出版,被出版商拒绝→②→③→他告诉父母,书出版了(4)下列对文中多次出现“空气”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虚构的倾听者,暗示了作者的无奈。B.无处不在的空气,象征了社会中大多数人。C.空气态度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D.空气这个形象,反衬了迪伦坚持梦想的可贵。(5)有人建议将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最后一段,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我的故事讲完了。我听到我身边的一粒空气动容地说,它想成为一滴水,去滋润一棵小苗。我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滋润着大地,以及大地之上的每一粒种子。三、综合运用(20分)5.(20分)鑫园学校举行“读书伴我成长”系列活动。请你围绕以下活动,完成相应任务。(1)活动一:在“读书与成长”演讲活动中,某班级同学写了一篇演讲稿,其中有这样一段:同学们,成长意味着什么?在《朝花夕拾》的记叙中,少年①离开家乡,去往南京,东渡日本,成长对于他,意味着追求理想;在《②》中,延安的红小鬼们,在抗战的年代,做勤务兵,司号员,甚至参加战斗,成长对于他们,意味着坚持信仰;③。请你完成①②处的填空,并结合所读名著,将③补充完整。(2)活动二:在“名著故事我来讲”讲故事比赛活动中,老师请九(1)班同学设计了评价表。下面是这份评价表的部分内容,请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修改这份评价表。“名著故事我来讲”讲故事比赛评价表项目角度具体要求评分分值321故事主题思想积极向上,让人觉得有意义或者有启迪情节结构开头吸引人,结尾让人回味条理清晰,让人清楚来龙去脉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形象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讲述口头语言语速快慢适中声音响亮,让所有人听得见仪表得体,情绪饱满肢体语言眼神、表情与听众有交流站姿大方,手势自然……①评价表中有一处归类不当,请指出并正确归类。②请结合你的经验,在“情节结构”处增加一条要求。(3)活动三:在“名著我来读”诵读活动中,需要按主题进行分组诵读,请你从“勇气”“理想”“温情”中任选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一部名著中的一个片段来诵读。请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我选择的主题是。我读《》中。(片段名,如“父亲翻过铁道买橘子”。)选择的具体理由是:(60字左右)四、写作(60分)6.(60分)请以“校园拾趣”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字数600字左右。(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一、古诗文(35分)1.(13分)默写。(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4)小慧和家人去旅游,山峦重叠间正担心无路可走时,忽然眼前出现了一个山村,此情此景让她不禁吟起了《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解答】答案:(1)笑问客从何处来(2)皆若空游无所依(注意“皆”写法)(3)所欲有甚于生者(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疑”写法)2.(22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问题。【甲】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①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②,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选自《庄子》)【注释】①愀然,表情变化的样子。②审自得者,对于自己的得失看得很清楚的人。审,明察。(1)【甲】诗的作者是清代(朝代)的郑燮;【乙】文的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颐(人名)。(2)解释下列加点字。①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凭你②行修于内者修养(3)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A.知识足够的人,是不会因为多利用自己而受到拘累的。B.知识足够的人,是不会因为利禄而让自己受到拘累的。C.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D.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多利用自己而使自己拘累的。(4)对【丙】文颜回“不愿仕”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生活有基本的保障B.有高雅的兴趣要好C.可以向更多人学习D.能坚守自己的志趣(5)【甲】诗中竹生长于破岩中,经历千磨万击,铸就坚韧倔强的品质。诗中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刚直不阿的气节。【乙】文中莲生活在淤泥之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赞颂。【丙】文中颜回虽“家贫居卑”,却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具有安贫乐道的品质。【分析】参考译文:【甲】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丙】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孔子听了深受感动改变面容说:“实在好啊,颜回的心愿!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这样的话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也是我的一点收获哩!”【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郑燮;【乙】文的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颐。(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句意: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任尔,任凭你。②句意:注意内心修养的人。修,修养。(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重点字:足,满足;利,利禄;累,拘累。句意为: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故选:C。(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可知,颜回“不愿仕”的原因是生活有基本的保障;有高雅的兴趣要好;能坚守自己的志趣。故选:C。(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甲】诗中竹生长于破岩中,经历千磨万击,铸就坚韧倔强的品质。诗中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刚直不阿的气节。【乙】文中莲生活在淤泥之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赞颂。【丙】文中颜回虽“家贫居卑”,却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具有安贫乐道的品质。答案:(1)清代周敦颐(2)①任凭你②修养(3)C(4)C(5)坚韧倔强刚直不阿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家贫居卑安贫乐道二、现代文(35分)3.(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彰显青年一代的闯劲、锐气和担当①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这是近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公布的一组数据。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身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②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稳稳接住民族精神的熊熊火炬,并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书写着不一般的青春故事。新时代中国青年有闯劲、锐气和担当。③新时代青年有闯劲,敢于在危难之中显精神。在振奋民族志气的重大事件中,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突发公共危急时刻之际,青年的身影始终挺立在最前线。在这次抗疫中,新时代青年挺身而出、一往无前,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诗篇。正如新时代领路人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言:“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④_____,_____。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享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他们不仅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而且善于学习,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青年强,则国家强。同样,青年有锐气,则国家能进取。新时代青年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关键时刻能见真章,尽情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当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⑤_____,_____。新时代的青年踏实奋斗,勇于磨砺自己,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书写非凡奋斗故事、诠释奋斗精神。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寒耕暑耘、精耕细作,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在城市的大街少巷,快递小哥、外卖骑手风里来而里去,为千家万户传递幸福与温暖……正是这样的担当与出彩所汇聚成的伟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⑥“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这首唱响全国的歌,唱出了很多青年的心声。固然,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这也意味着,每一代青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尽最大努力谋划人生、实现使命、创造历史。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正因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而展现出更多的变化和可能性,让我们拭目以待!(《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有删改)(1)第①段引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的内容,其作用不恰当的是DA.具体的数据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说服力。B.引出本文的议论话题“新时代中国青年”。C.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有闯劲、锐气和担当”的有力论据。D.用三个数字的比较,强调了青年一代的闯劲、锐气和担当。(2)请在第④段和第⑤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3)对第⑥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引用唱响全国的经典歌曲,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告诉了我们每一代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际遇和机缘。C.希望青年通过努力,为社会、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D.在总结前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的期许。(4)下列文字应放入哪一段中?请简要阐述理由。2020年,为了捍卫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守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戍边战士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与数倍于自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得以让增援队伍及时赶到,一举将来犯者击溃驱离。在激烈的交战中,团长身负重伤,营长和其余三位年轻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践行了“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的戍边誓言。【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篇由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引出中心论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稳稳接住民族精神的熊熊火炬,并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书写着不一般的青春故事;然后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从危难之中显精神、关键时刻见真章、平凡岗位出光彩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突出论点,得出结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正因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而展现出更多的变化和可能性。【解答】(1)本题考查开头的作用。文章第①段“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罗列了白皮书公布的一组数据,“36岁”“35岁”“30岁”说明他们都很年轻,目的是引出在新时代肩负使命,建功立业的,是中国青年这个话题,进而引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闯劲,有锐气,有担当”的论点,同时,也作为本文有力的论据。故选:D。(2)本题考查情景补写。根据第④段“新时代青年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关键时刻能见真章,尽情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当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可确定答案:善于在关键时刻见真章,新时代青年有锐气。根据第⑤段“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在田间地头,青年农民寒耕暑耘……在城市的大街少巷,快递小哥、外卖骑手风里来而里去……”可确定答案:勇于在平凡岗位出光彩,新时代青年有担当。(3)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第⑥段首先引用引用唱响全国的经典歌曲,指出这首歌唱出了很多青年的心声,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意味着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尽最大努力谋划人生、实现使命、创造历史;最后,在总结前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的期许,希望青年通过努力,为社会、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故选:B。(4)本题考查内容衔接。阅读材料可知,这则材料记叙了2020年戍边战士不怕牺牲与数倍于自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与文章第③段“新时代青年有闯劲,敢于在危难之中显精神”的内容一致。答案:(1)D(2)第④段:善于在关键时刻见真章,新时代青年有锐气第⑤段:勇于在平凡岗位出光彩,新时代青年有担当(3)B(4)第③段4.(20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我被绿房子吃了①美国爱德华州8岁男孩迪伦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作家。他整天画啊、写啊。在一幅画着城堡的画下面,他写着“我被绿房子吃了”;在一幅画着花园的画下面,他写着“豆角的角,蹦到了我的眼睛里”,都是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画和话。②当我向朋友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所有人的反应都是,哪个孩子没有梦想?哪个孩子心里没有一个童话世界?说完,一个朋友,领着他的孩子去上钢琴课了,他的孩子即将参加钢琴十级考试;另一个朋友,陪他的孩子去上奥数兴趣班了,他的孩子能将π背诵到小数点后第100位。为了孩子,他们都忙得很。他们的孩子,也一个个厉害得很。③没有人耐心地听完整个故事。好吧,那我就跟空气讲,我的身边总是围满了空气,空气不会走开,空气有足够的耐心。④在画了81幅画和写了81句话后,这个8岁的小男孩忽发奇想,能不能将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结集出版呢?说干就干。他找出电话簿,给出版商们打电话。一个出版商拒绝了,又一个出版商拒绝了,所有的出版商都委婉或断然地拒绝了。⑤没人愿意帮他出版,迪伦想,那我就自己将它变成一本书。怎么变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将它们装订在一起。当然,即使只有8岁,他也知道,仅仅装订在一起,还不是一本书,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书,是它必须出现在它本该出现的地方一一书店,或者图书馆。⑥迪伦家的附近,就有一家图书馆。他带着自己装订好的“书”,来到了这家图书馆。他在图书馆逡巡一圈,来到一排书架前,踮着脚,将书架上的书扒开,留出一个空隙,然后,将自己的那本“书”悄悄地塞了进去。他仰头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他又朝四周看了看,正在埋头看书的人们,并没有人注意他。⑦迪伦回到了家。晚上,父母下班回来了,他不无得意地向父母宣布,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出版了,它们成了一本真正的书啦!年轻的父母惊喜、疑惑,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儿子的涂鸦就出版成书了?见父母不信,迪伦说,不信,你们自己去图书馆看嘛,我的书就摆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妈妈说,好呀,那我们明天就去图书馆看看。⑧我身边的空气,一阵骚动。一粒空气生气地说,这个妈妈是不是疯了?她怎么能相信一个孩子的话?另一粒空气说,她也许只是像小明的妈妈一样,随口一说,从不当真的。她要当真了,岂不是像她8岁的儿子一样傻?⑨第二天早上,迪伦的妈妈还真请了假,与迪伦一起去图书馆看看他的书。母子俩走进了图书馆,迪伦领着妈妈来到了那排书架前。一本本,全翻遍了,并没有找到他塞进去的那本“书”。迪伦一脸失望,一脸尴尬,迪伦妈妈摸摸迪伦的头,别急,儿子,让我们问问管理员。⑩这个年轻女人,竟然真的领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图书管理员的办公室,询问她,有没有看到书架上的那本“书”。图书管理员惊诧地看着8岁的迪伦,你就是那本“书”的作者吗?哎呀,我们正试图寻找你呢。⑪我听到身边的空气议论纷纷,不用说,接下来将是一场雷霆般的谴责,这是公共图书馆,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将自己的涂鸦塞进去呢?再说你这个当妈的,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⑫不料,图书管理员不按套路出牌。她从办公室的案头,拿出一本戴剪、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书,对迪伦说,我们昨天整理书架时发现了你的书真是太有趣了、太动人了。于是,我们连夜重新为它装订,给它做了一个硬壳封面,并且,为它取了一个书名《我被绿房子吃了》,这个书名你喜欢吗?⑬迪伦妈妈接过那本书,它看起来,就像一本真正的书。她摩挲着,一脸欣慰。图书管理员继续说,不过,你这本书放在那排书架上不太合适,我们打算将它摆放在儿童读物的书架上。孩子,走,我们现在就一起去将你的书上架。说完,图书管理员领着迪伦母子,走向儿童书架。他们一起,郑重地将那本《我被绿房子吃了》,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⑭不知道哪里刮来一阵风,我身边的空气啊,一阵乱颤。等风平静下来,我讲了这个故事的结尾:在那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图书馆,8岁男孩迪伦的书《我被绿房子吃了》已经被借阅了100多次,至今还在小镇孩子中传阅。(《解放日报》2022年12月29日,有删改)(1)第⑫段中“套路”指的是对孩子、对家长的雷霆般的谴责。(2)结合加点词语,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这个年轻女人,竟然真的领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图书管理员的办公室,询问她,有没有看到书架上的那本“书”。(3)阅读第①—⑦段,概括迪伦制作“一本真正的书”的过程。迪伦梦想成为一个作家→①他整天画画和写话(或:画了81幅画和写了81句话后)→他想集结出版,被出版商拒绝→②他把画和话装订在一起→③他把“书”塞进了家附近图书馆的书架上→他告诉父母,书出版了(4)下列对文中多次出现“空气”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虚构的倾听者,暗示了作者的无奈。B.无处不在的空气,象征了社会中大多数人。C.空气态度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D.空气这个形象,反衬了迪伦坚持梦想的可贵。(5)有人建议将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最后一段,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我的故事讲完了。我听到我身边的一粒空气动容地说,它想成为一滴水,去滋润一棵小苗。我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滋润着大地,以及大地之上的每一粒种子。【分析】文章讲一个八岁男孩迪伦写作、出版唯一一本《我被绿房子吃了》的图书的故事,阐明“呵护孩子梦想”的教育观点。文章充满丰富想象,语言质朴、直白、幽默,充满童真童趣。【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结合“接下来将是一场雷霆般的谴责,这是公共图书馆,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将自己的涂鸦塞进去呢?再说你这个当妈的,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可知,此处的“套路”指的是对孩子、对家长的雷霆般的谴责。(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竟然”是居然的意思,表示出于意料或常情常理以外。“竟然”强调了迪伦妈妈领着儿子询问管理员的行为不可思议,出乎常人的意料。与下文“身边的空气议论纷纷,不用说,接下来将是一场雷霆般的谴责”“再说你这个当妈的,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形成对比,突出了迪伦妈妈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用心呵护孩子的梦想。据此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由“他整天画啊、写啊”“在画了81幅画和写了81句话后,这个8岁的小男孩忽发奇悲,能不能将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结集出版呢”可概括出①处答案:他整天画画和写话(或:画了81幅画和写了81句话后);由“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将它们装订在一起”可概括出②处答案:他把画和话装订在一起;由“他在图书馆逡巡一圈,来到一排书架前,踮着脚,将书架上的书扒开,留出一个空隙,然后,将自己的那本‘书’悄悄地塞了进去”可概括出③处答案:他把“书”塞进了家附近图书馆的书架上。(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ABC.恰当;D.不恰当,空气这个形象,反衬了迪伦坚守梦想、迪伦父母和管理员呵护孩子梦想的可贵。故选:D。(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我身边的空气,一阵骚动。一粒空气生气地说,这个妈妈是不是疯了?她怎么能相信一个孩子的话?另一粒空气说,她也许只是像小明的妈妈一样,随口一说,从不当真的。她要当真了,岂不是像她8岁的儿子一样傻”“我听到身边的空气议论纷纷,不用说,接下来将是一场雷霆般的谴责,这是公共图书馆,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将自己的涂鸦塞进去呢?再说你这个当妈的,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写“空气”对迪伦父母和管理员做法的反对、质疑。“我身边的一粒空气动容地说,它想成为一滴水,去滋润一棵小苗。我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滋润着大地,以及大地之上的每一粒种子”是“空气”受迪伦感染,怀揣梦想,成为水滋润小苗。这样的举动与上文空气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增强文章感染力,表现了迪伦坚守梦想、迪伦父母和管理员呵护孩子梦想的可贵。“空气”的反对、质疑代表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看法,这个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深化了主题。将这段文字放在结尾,自然收束全文,引发读者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据此作答即可。答案:(1)对孩子、对家长的雷霆般的谴责(2)竟然:居然,强调了出乎意料之外。强调了迪伦妈妈领着儿子询问管理员的行为的不可思议,与下文空气的质疑形成对比,突出了她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教子之道。(3)示例:①他整天画画和写话(或:画了81幅画和写了81句话后)②他把画和话装订在一起③他把“书”塞进了家附近图书馆的书架上(4)D(5)示例:同意。这段文字写了“我”故事讲完后,空气成为水滋润小苗,与上文空气的反对、质疑的态度形成反差,表现了迪伦坚守梦想、迪伦父母和管理员呵护孩子梦想的可贵。“空气”这个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深化了主题。自然收束全文,引发读者的思考。三、综合运用(20分)5.(20分)鑫园学校举行“读书伴我成长”系列活动。请你围绕以下活动,完成相应任务。(1)活动一:在“读书与成长”演讲活动中,某班级同学写了一篇演讲稿,其中有这样一段:同学们,成长意味着什么?在《朝花夕拾》的记叙中,少年①鲁迅离开家乡,去往南京,东渡日本,成长对于他,意味着追求理想;在《②红星照耀中国》中,延安的红小鬼们,在抗战的年代,做勤务兵,司号员,甚至参加战斗,成长对于他们,意味着坚持信仰;③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面对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有病痛的折磨,都没有倒下,成长对于他,意味着勇敢不屈。请你完成①②处的填空,并结合所读名著,将③补充完整。(2)活动二:在“名著故事我来讲”讲故事比赛活动中,老师请九(1)班同学设计了评价表。下面是这份评价表的部分内容,请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修改这份评价表。“名著故事我来讲”讲故事比赛评价表项目角度具体要求评分分值321故事主题思想积极向上,让人觉得有意义或者有启迪情节结构开头吸引人,结尾让人回味条理清晰,让人清楚来龙去脉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形象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讲述口头语言语速快慢适中声音响亮,让所有人听得见仪表得体,情绪饱满肢体语言眼神、表情与听众有交流站姿大方,手势自然……①评价表中有一处归类不当,请指出并正确归类。②请结合你的经验,在“情节结构”处增加一条要求。(3)活动三:在“名著我来读”诵读活动中,需要按主题进行分组诵读,请你从“勇气”“理想”“温情”中任选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一部名著中的一个片段来诵读。请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我选择的主题是勇气。我读《海底两万里》中勇救采珠人。(片段名,如“父亲翻过铁道买橘子”。)选择的具体理由是:采珠人遭遇大鲨鱼进攻,艇长舍身相救,与巨鲨殊死搏斗,正当艇长危在旦夕时,尼德•兰刺中鲨鱼,艇长救下采珠人。在危难中,就需要他们这样的勇气。(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