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学生版一、(16分)1.(6分)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伫立在鲁迅纪念馆前,我浮想联翩。鲁迅虽然没有①,但他的杂文短小精悍,笔风泼辣犀利,像匕首一样刺向敌人的胸膛。鲁迅是一个铁骨铮铮的人,他的躯体上、思想里、性格里、文章里、声音里和行动上都含蕴着骨质的东西,坚硬成一种令人敬佩的风骨。正如毛泽东所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呐喊②,让一部分愚昧的国民③。鲁迅先生是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他是④的民族“脊梁”。(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zhùbǐzhèngmèiB.chùbìzhēngméiC.zhùbìzhēngmèiD.zhùbǐzhēngmèi(2)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①宏篇巨制②振聋发聩③番然醒悟④名副其实B.①鸿篇巨制②振聋发聩③幡然醒悟④名副其实C.①鸿篇巨制②震聋发聩③幡然醒悟④名符其实D.①宏篇巨制②振聋发聩③番然醒悟④名符其实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小董在直播卖书时寻章摘句、引经据典,这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热烈讨论。B.靠浩如烟海的小商品闯出一片天地的义乌,正借助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而闻名世界。C.世界杯从来不缺少所向披靡的强队、自带光环的球星,更不缺少令人感动的故事。D.诗人登上江边的历史名楼,极目远眺,霜霞尽染,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它拥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B.电影《满江红》“带火”了太原古县城,10天游客入城量大约35万人左右。 C.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在百米短跑中以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D.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我国南极考察队员无疑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榜样。4.(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23年2月24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莅临济南××中学,与师生们欢聚一堂共话文学,畅谈读书、写作的诀窍。贾平凹先生对中学生的文学创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想象;二是观察;三是表达能力。在场的师生都拜读过先生的拙著,他们就阅读时间、文学创作和文本解读等问题频频提问,贾平凹先生以他深厚的学识和诙谐幽默的回答赢得了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师生们都期待着贾平凹先生的下一次见教。(1)上述新闻中有两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改正。①改为②改为(2)请为上述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6个字。二、(36分)5.(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陈涉世家(节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苟富贵苟:如果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依次C.度已失期度:揣测,估计D.或以为亡亡:逃跑(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往之女家B.为天下唱乡为身死而不受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D.今或闻无罪或异二者之为(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成语“鸿鹄之志”出自本选文,充分表现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B.“天下苦秦久矣”是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响应的直接原因。C.“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都是陈胜、吴广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D.司马迁将陈涉归入“世家”,可见其对陈涉功业的肯定,不以成败论英雄。6.(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陷。李希烈反,诏遣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阅二十月,辛缢杀之于蔡州。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节选自《史林测义》,有删改)【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所谓从容就义难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陷。(3)颜真卿有哪些让人敬畏而仰慕的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7.(7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问题。西村①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②。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注】①嘉泰元年(1201年),七十岁的诗人在西村相隔多时旧地重游,写下了这首诗。②醉墨痕:酒后题诗留下的字迹。③耿:微明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回忆当年游西村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往岁”与“今夕”相互呼应。B.颔联富于动感,景物组合巧妙,在山回路转中展现了西村世外桃源般的美景。C.尾联情景交融,写今夕的几缕纤云,一弯新月,景色清佳,语言“清空如绘”。D.本诗在虚实结合中展现出西村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愁。(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的表达效果。(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B.古人讲究称谓,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C.“始龀、而立、既加冠、今虽耄老”中加点词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列的。D.古代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更定”指的是晚上八时左右;“漏断”指深夜。8.(9分)根据原文默写。(1)终古高云簇此城,。(谭嗣同《潼关》)(2),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3)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7)秋瑾《满江红》中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表达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的诗句是:?!三、(7分)9.(7分)某班级组织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阅读卡。主题名著策略内容呈现思考抗争与追求①关注人物他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与许多革命者出身贫苦不同,本段中的②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为民族解放而背弃封建官僚阶级,体现了他革命决心的坚定。《儒林外史》关注语言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却怕是负气斗狠,逃了出来的。这是武书评价③的话,体现了该女子④的人物形象。《艾青诗选》关注意象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⑤结合本小结诗歌,分析艾青在诗歌意象选用上的特色。四、(31分)10.(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中国茶”里的文化自信①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②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满足多种需求。一片小小的茶叶,制茶师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放眼祖国大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江南北、西南边陲、华南沿海,10多个省市,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都有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妍,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斟一饮中显示出豁达大度。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喝茶不再像过去那么讲究,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国潮在年轻人中的复兴,喝茶的场景也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社交以及婚庆、拜师、祭祀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醉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④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⑤据说,“茶圣”陆羽21岁动笔写《茶经》,至47岁才最终完成。《茶经》总结了制茶技术,更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同时还用饮茶礼仪来规范人生处事修养,表达了独特的价值取向。《新唐书》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以及《茶经》塑造了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与茶德、茶道精神,并开创形成了东方生活美学,拥有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运。⑥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茶”,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氤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茶师为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出绿茶、红茶、花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B.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句中“据统计”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C.中国茶未来必将被世界更多人认可,也将让更多人共享多元美好的未来。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以并列式进行架构,条理清晰,语言典雅。(2)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分缕析地解读了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B.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喝茶的仪式一直很讲究,不惧繁文缛节。C.文中引用陆羽的《茶经》,进一步说明“中国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至名归。D.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中国“茶文化”的内涵。11.(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葵花地廖静仁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祖母总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③曾听大人们讲,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笑容。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阅读第⑤~⑧段内容,根据提示,完成表格。时间主要内容每年开春①两三长春雨后祖母小心栽种葵花苗,精心侍弄葵花苗。几番风雨、几番日月后②(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的理解。(4)文中四次写到“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四次“笑”的含义,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五、(60分)12.(60分)按要求作文。人生有别离,亦有重逢。银杏初黄,我们在校园重逢;乡音萦耳,我们和亲人重逢。有些重逢,似易实难;有些重逢,亦悲亦喜。有的时候,我们渴望重逢;有的时候,我们害怕重逢……请以“与你重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一、(16分)1.(6分)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伫立在鲁迅纪念馆前,我浮想联翩。鲁迅虽然没有①,但他的杂文短小精悍,笔风泼辣犀利,像匕首一样刺向敌人的胸膛。鲁迅是一个铁骨铮铮的人,他的躯体上、思想里、性格里、文章里、声音里和行动上都含蕴着骨质的东西,坚硬成一种令人敬佩的风骨。正如毛泽东所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呐喊②,让一部分愚昧的国民③。鲁迅先生是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他是④的民族“脊梁”。(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zhùbǐzhèngmèiB.chùbìzhēngméiC.zhùbìzhēngmèiD.zhùbǐzhēngmèi(2)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A.①宏篇巨制②振聋发聩③番然醒悟④名副其实B.①鸿篇巨制②振聋发聩③幡然醒悟④名副其实C.①鸿篇巨制②震聋发聩③幡然醒悟④名符其实D.①宏篇巨制②振聋发聩③番然醒悟④名符其实【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伫立”的“伫”应读作“zhù”;“匕首”的“匕”应读作“bǐ”;“铁骨铮铮”的“铮”应读作“zhēng”;“媚骨”的“媚”应读作“mèi”。故选:D。(2)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鸿篇巨制”的“鸿”不能写作“宏大”的“宏”;“振聋发聩”的“振”不能写作“震耳欲聋”的“震”;“幡然醒悟”的“幡”不能写作“三番五次”的“番”。“名副其实”的“副”不能写作“符合”的“符”。故选:B。【解答】答案:(1)D(2)B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小董在直播卖书时寻章摘句、引经据典,这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热烈讨论。 B.靠浩如烟海的小商品闯出一片天地的义乌,正借助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而闻名世界。 C.世界杯从来不缺少所向披靡的强队、自带光环的球星,更不缺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D.诗人登上江边的历史名楼,极目远眺,霜霞尽染,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有误,“寻章摘句”意思是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本句是表达卖书时的巧妙地推销语句。该词使用与本句语境不符。B.有误,“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本句形容小商品,用错对象。C.正确。D.有误,“江河日下”意思是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一天地坏下去。本句使用属于望文生义。故选:C。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它拥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B.电影《满江红》“带火”了太原古县城,10天游客入城量大约35万人左右。 C.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在百米短跑中以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D.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我国南极考察队员无疑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榜样。【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常见病句类型,掌握每种病句类型的常见设错规律,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注意“抓主干,理枝蔓”。【解答】A.正确。B.有误,重复啰嗦,应删掉“大约”或“左右”。C.有误,成分残缺,应在“体能”后加上“的限制”。D.有误,多重否定不当,应将“无疑不是”改成“无疑是”。故选:A。4.(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23年2月24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莅临济南××中学,与师生们欢聚一堂共话文学,畅谈读书、写作的诀窍。贾平凹先生对中学生的文学创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想象;二是观察;三是表达能力。在场的师生都拜读过先生的拙著,他们就阅读时间、文学创作和文本解读等问题频频提问,贾平凹先生以他深厚的学识和诙谐幽默的回答赢得了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师生们都期待着贾平凹先生的下一次见教。(1)上述新闻中有两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改正。①拙著改为著作②见教改为赐教(2)请为上述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6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表达得体。①“在场的师生都拜读过先生的拙著”这里“拙著”表达不得体,应改为“著作”;②“师生们都期待着贾平凹先生的下一次见教”,这里“见教”不得体,应该为“赐教”。(2)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根据“2023年2月24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莅临济南××中学,与师生们欢聚一堂共话文学,畅谈读书、写作的诀窍”可拟写新闻标题为:贾平凹与济南师生谈读、写诀窍。【解答】答案:(1)①拙著著作②见教赐教(2)贾平凹与济南师生谈读、写诀窍。二、(36分)5.(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陈涉世家(节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苟富贵苟:如果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依次C.度已失期度:揣测,估计D.或以为亡亡:逃跑(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辍耕之垄上往之女家B.为天下唱乡为身死而不受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D.今或闻无罪或异二者之为(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成语“鸿鹄之志”出自本选文,充分表现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B.“天下苦秦久矣”是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响应的直接原因。C.“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都是陈胜、吴广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D.司马迁将陈涉归入“世家”,可见其对陈涉功业的肯定,不以成败论英雄。【分析】参考译文: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惆怅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CD.正确;B.有误,句意: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次:编次。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相同,动词,去、往/动词,去、往;B.不同,向/为了;C.不同,表判断,是/连词,于是,就;D.不同,有的人/有时。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确;B.有误,“天下苦秦久矣”是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响应的根本原因。故选:B。答案:(1)B(2)A(3)B6.(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陷。李希烈反,诏遣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阅二十月,辛缢杀之于蔡州。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节选自《史林测义》,有删改)【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所谓从容就义难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陷。(3)颜真卿有哪些让人敬畏而仰慕的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分析】译文: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断句。句意: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故可断为:所谓从容就义/难也。(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为,被;陷。陷害。句意:(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可知,颜真卿晚年时爱国之心一点也没减弱;根据“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可知,颜真卿为了正义说真话,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根据“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辛缢杀之于蔡州”可知,颜真卿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责骂李元平,不惧胁迫最终被绞杀;据此概括颜真卿令人敬畏、仰慕的行为即可。答案:(1)所谓从容就义/难也。(2)(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3)①颜真卿晚年爱国之心一点也没减弱;②颜真卿为了正义说真话,不顾惜自己的生命;③颜真卿面对威逼利诱,怒后朱滔,责骂李元平,不惧胁迫最终被绞杀。7.(7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问题。西村①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②。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注】①嘉泰元年(1201年),七十岁的诗人在西村相隔多时旧地重游,写下了这首诗。②醉墨痕:酒后题诗留下的字迹。③耿:微明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首联写诗人回忆当年游西村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往岁”与“今夕”相互呼应。B.颔联富于动感,景物组合巧妙,在山回路转中展现了西村世外桃源般的美景。C.尾联情景交融,写今夕的几缕纤云,一弯新月,景色清佳,语言“清空如绘”。D.本诗在虚实结合中展现出西村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愁。(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的表达效果。(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B.古人讲究称谓,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C.“始龀、而立、既加冠、今虽耄老”中加点词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列的。D.古代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更定”指的是晚上八时左右;“漏断”指深夜。【分析】《西村》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由西村思往事;颔联写进山时的情况;颈联写入西村后所见所闻;尾联写看到景色后触景生情。这首诗场景描写细致,意境优美。【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本诗写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愁”表述不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意思是微风吹过茂密的丛林,送来鸟儿的欢唱,残破的墙壁上青苔斑驳,仿佛是醉墨琳琅。这句从触觉、听觉、视觉引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茂林风送幽禽语”一是说林深环境幽,一是说林静鸟声幽,以细细风声和清脆的鸟鸣,反衬出西村小桃源的静幽,安宁。“坏壁苔侵醉墨痕”以残景来反衬诗人怀念当初的美好心境。断壁青苔物是人非,但依稀可见的墨痕,在提醒着诗人这份桃源美景依旧。(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ABD.正确。C.有误,“龀”指七八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耄”指八九十岁,所以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故选:C。答案:(1)D(2)这句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细细风声和清脆的鸟鸣反衬出西村小桃源的静幽,安宁,以残景来反衬诗人怀念当初的美好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的怀念和喜爱之情。(3)C译文:在群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宛如世外仙乡,往年我曾在那里找水解渴,因此留下美好的印象。跨上马转过一道山梁,几株高柳环绕在桥旁,傍山临水几户人家,便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微风吹过茂密的丛林,送来鸟儿的欢唱,残破的墙壁上青苔斑驳,仿佛是醉墨琳琅。我要写下一首清丽的小诗,记住这难忘的时光,几缕微云,一钩新月,点缀着山里人的梦乡。8.(9分)根据原文默写。(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2)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7)秋瑾《满江红》中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表达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的诗句是: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1)秋风吹散马蹄声(2)鸟下绿芜秦苑夕(3)芳草萋萋鹦鹉洲(注意“洲”的书写)(4)入则无法家拂士(注意“拂”的书写)(5)年少万兜鍪(注意“鍪”的书写)(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7)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三、(7分)9.(7分)某班级组织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阅读卡。主题名著策略内容呈现思考抗争与追求①《星照耀中国》关注人物他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与许多革命者出身贫苦不同,本段中的②周恩来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为民族解放而背弃封建官僚阶级,体现了他革命决心的坚定。《儒林外史》关注语言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却怕是负气斗狠,逃了出来的。这是武书评价③沈琼枝的话,体现了该女子④刚柔相济的人物形象。《艾青诗选》关注意象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⑤结合本小结诗歌,分析艾青在诗歌意象选用上的特色。【分析】①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根据“他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可以判断出: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②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根据“他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可以判断出:这是周恩来。③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根据《儒林外史》和“这个女人实有些奇……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却怕是负气斗狠,逃了出来的”,可以判断出:这是沈琼枝。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根据“实有些奇”“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却怕是负气斗狠,逃了出来的”,可以判断出:沈琼枝刚柔相济。⑤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学生应阅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中的“它”是太阳,与光明有关。诗人一直在追求光明。【解答】答案:①《红星照耀中国》②周恩来③沈琼枝④刚柔相济⑤诗人选用的意象与光明相关,如“它”指的是“太阳”,体现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四、(31分)10.(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中国茶”里的文化自信①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②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满足多种需求。一片小小的茶叶,制茶师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放眼祖国大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江南北、西南边陲、华南沿海,10多个省市,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都有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妍,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斟一饮中显示出豁达大度。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喝茶不再像过去那么讲究,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国潮在年轻人中的复兴,喝茶的场景也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社交以及婚庆、拜师、祭祀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醉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④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⑤据说,“茶圣”陆羽21岁动笔写《茶经》,至47岁才最终完成。《茶经》总结了制茶技术,更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同时还用饮茶礼仪来规范人生处事修养,表达了独特的价值取向。《新唐书》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以及《茶经》塑造了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与茶德、茶道精神,并开创形成了东方生活美学,拥有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运。⑥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茶”,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氤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制茶师为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出绿茶、红茶、花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B.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句中“据统计”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C.中国茶未来必将被世界更多人认可,也将让更多人共享多元美好的未来。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以并列式进行架构,条理清晰,语言典雅。(2)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分缕析地解读了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B.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喝茶的仪式一直很讲究,不惧繁文缛节。C.文中引用陆羽的《茶经》,进一步说明“中国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至名归。D.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分析】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分缕析地解读了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为鲜明特征;以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为文化内核;以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为价值追求;蕴含着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东方生活美学特质。【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有误,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花茶属于再加工茶。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CD.正确。B.有误,第③段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喝茶不再像过去那么讲究,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故选:B。(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根据“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陆羽以及《茶经》塑造了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与茶德、茶道精神,并开创形成了东方生活美学”等内容概括作答。答案:(1)A(2)B(3)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以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为鲜明特征;以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为文化内核;以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为价值追求;蕴含着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东方生活美学特质。11.(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葵花地廖静仁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祖母总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③曾听大人们讲,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笑容。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阅读第⑤~⑧段内容,根据提示,完成表格。时间主要内容每年开春①祖母仔细培育葵花苗,辛苦翻垦葵花地。两三长春雨后祖母小心栽种葵花苗,精心侍弄葵花苗。几番风雨、几番日月后②祖母置身葵花丛,感受丰收的喜悦。(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的理解。(4)文中四次写到“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四次“笑”的含义,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分析】本文运用借物喻理的手法,叙述了祖母侍弄葵花地的过程及对祖母艰难的生活经绍,赞美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怀念;告诉我们人生道路几多坎坷,要像葵花一样,积极向上,永远不要迷失生活的方向。【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时间的提示“每年开春”可定位至第⑤段,“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可概括出:祖母仔细培育葵花苗,辛苦翻垦葵花地。根据时间的提示“几风雨、几番日月后”可定位至第⑦段,“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笑容”可概括出:祖母置身葵花丛,感受丰收的喜悦。(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与赏析。①“洗刷”是“冲洗,刷净”的意思,“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岁月拟人化,结合“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祖母总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一天中总要去葵花池里跑几个来回”“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可知,祖母为了生活,一直操劳着,身体因过度操劳而不再硬朗,衰老得快;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因生活艰难而日渐苍老的的样子,表达了“我”对祖母的疼惜。②“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这是对哥哥姐姐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写出了他们认真倾听祖母话并有所理解的样子,“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写出了他们他们已经领悟到祖母话中的含义,结合“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可知,他们领悟到了应该像葵花一样,积极向上,“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结合“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可知,“我”站在金色的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