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中招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中招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中招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中招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中招语文模拟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河南省中招语文模拟试卷(二)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8分)古诗文默写。古诗文中常常寄托着作者的丰富情感。登上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幽州台,陈子昂因自己怀才不遇而感慨万分,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①,②”;听闻好友被贬至遥远的龙标,李白以“③,④”,借明月表达对朋友的真挚关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中秋圆月,苏轼因感悟出“⑤,⑥”的哲理而在词中对天下离别的人们寄寓美好的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韩愈在《马说》中则以“策之不以其道,⑦,⑧”控诉了当权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2.(11分)你心中的智慧博物馆是什么样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着力推进“智慧国博”建设,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爱展览”社团想组织一次国博参观活动,几名先遣队员已经发来了展览资料,让我们先睹为快。下面是同学们写的展览推介语料,请你帮助润色修改。材料一: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石窟艺术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历史见证。本次主题展借助巨型数字装置和全感官互动技术,让古老石窟焕发了新的蓬勃生机。在这里,你将穿越时空,360°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千年石窟的辉煌壮丽,探询石窟艺术所承载的中华灿烂文明。快来和我一起打卡吧!保证让你流连忘返!材料二:科技的力量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干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技的力量”主题展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及突出成就。这里有好玩的模型,有丰富有趣的互动项目,还可以线上线下同步看展。你,是不是很期待?材料三:数说犀尊一物一展,你看过这样的展览吗?这是一个前沿数字技术与古老文物相遇、相知、相伴而行的展览,是一个充满“智慧”、观众与展览相互成就的展览,是一个参观者“变身”为探索者的展览。走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方位读懂犀尊,体验科技的力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数说犀尊”,等你来看!(1)材料一中有几处加点词语的字形、词义有疑问。请你选出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A.因为表达的是“相互交流、借鉴”的意思,所以“交流互鉴”中没有错字。B.因为表达的是“振作并展现新的活力”的意思,所以“焕发”中有错字。C.因为表达的是“探求、寻找”的意思,所以“探询”中没有错字。D.因为文中想表达的意思是“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所以“流连忘返”中有错字。(2)材料二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3)材料三横线处选填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也……却B.虽然……但……也C.无论……还……都D.不仅……也……还(4)有同学对材料三中展览标题的理解产生了争议。请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数说犀尊”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以一物一展的形式策划的展览。展览从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对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进行全方位解读,并突破常规展陈手段,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等技术,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让观众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载的价值。展览最为特殊的一点是,犀尊其实并没有出现在展厅中,它依旧安静地伫立于“古代中国”展厅,却通过数字技术与“数说犀尊”展厅实时联动。①对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承载zǎi伫立zhùB.承载zài伫立zhùC.承载zài伫立chùD.承载zǎi伫立chù②请你依据材料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展览标题的含义。数说犀尊:3.(3分)下面是几位同学写下的看展体验。其中修辞方法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独特形态之一,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B.“复活”的文物,让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C.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根深蒂固、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D.犀尊之美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代工匠强烈的美学感受力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创造力。4.(2分)社团组织者为活动写了一段宣传语,请你帮助将语段填写完整。要求语意连贯,节奏匀称。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当博物馆与信息技术相遇,解码历史文明、、促进交流互鉴的方式就更加多元,展览内容也更加丰富。衷心希望同学们能走进博物馆,切身感受文物被科技手段赋予的新生!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父亲和树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疏朗的天空下,树枝在轻轻颤动。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③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④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而这棵苹果树并没有落泪,它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没有多少泪可以流了。⑤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⑥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除了帮母亲打理一下地里的农活,总是不见人影。他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他手上总有斧头、锉子、大锯、小锯、墨斗这些东西。⑦父亲经历了忙于种植小麦的前半生,也经历了忙于种植苹果的后半生。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其实,在这个村庄刚开始推广种植苹果树时,邻村的农民已经栽了好几年了。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⑨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⑩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不再对传统农作物的隐退感到悲伤,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村民们都开始讲究穿戴,小洋楼一家赛一家地修,小轿车也进入了日常生活,在果林边的小道上飞驰。⑪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蹲在苹果树下,卷了一根烟。抽这根烟,他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⑫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又卷了一根烟,抽这一根烟他用了更长的时间,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从枝条开始,父亲用斧头一点一点地将它劈成木柴。他把枝条劈成一尺五的长度,把树干砍成大小相等、适合捆绑的木块。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⑬第二年春天,父亲便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他是在怀念这片土地上曾经生长的那些苹果树。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作者:陈宝全。有删改)(1)小文同学根据全文内容梳理了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①②③④(2)小文认为第⑪段这句话值得揣摩。请你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以第一人称口吻,将苹果树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50字。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3)文章第⑪段和第⑫段都提到父亲“卷了一根烟”,结合上下文,说说两次卷烟抽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4)从文章结尾句:“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中,我们读出了父亲对未来的美好希冀,除此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回答出两点。6.(12分)阅读回答问题。为什么做笔记有利于学习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时代,老师常常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知识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笔记下来的。”当你再次浏览做过笔记的课文时,能更容易地从课本上找到自己书写的笔迹和对学习重点的图点勾画。现在是网络时代,做笔记更加便利,比如在电子文档里打上高亮、下划线等,都可以让重点文字更加醒目,也能随时进行更改。做笔记有利于学习几乎是公认的观点。这些对学习内容的小小标注,究竟是如何帮助我们记住了知识呢?做笔记与微观标记对于“做笔记”,我国心理学研究者何洗友和莫雷在学术上把它定义为“微观标记”,即在文章中为了突出某些读者认为重要的信息而进行的标注。在进行标注时,往往会用到多种多样的特殊符号,如粗体、下划线、颜色变化等。研究者认为,虽然这些文章的微观标记形式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特征。首先,从标记的位置来说,微观标记可以标注在文章的任何位置,它们可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其次,从标记的强调作用来说,微观标记不提供新的文章内容,但能够以特殊符号等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起到突出文章的结构或重要内容的作用。了解心理学家的定义之后,我们会发现,做笔记带来的第一项帮助,就是记录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并把它们进行突出和标明。当我们“回顾”这些知识时,不会像第一次浏览时处于“无头苍蝇”的无知状态,而是顺着标记的“线索”、轻而易举地把目光投向知识重点。做笔记与阅读策略“突出重点”只是笔记帮助我们记忆知识的起点。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做笔记不仅告诉读者“什么是阅读的重点”,而且提示读者“挑重点是更有效率的阅读方法”。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梅耶博士提出了“策略转换假说”。梅耶博士发现,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时会在脑内对文章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编码。通俗地说,即读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阅读。其中一类策略,是从浏览的文章中收集观点和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就像爱吃甜食的小女孩从满地的糖果中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那些,并把选好的糖果放进自己的篮子里。这类阅读策略叫作“线性策略”。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他们在阅读时会建构一个层次清晰的框架,就像用信息积木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各类纷繁的信息被安置在金字塔不同的层级中,变得简洁明了,需要时可以从框架中逐级搜索,使得阅读更有效率。这种阅读策略叫作“结构策略”。显然,在对知识的加工上,“结构策略”是更好的选择。研究中发现,文章标记可以帮助我们习得“结构策略”。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这些线索能够协助我们对文章进行构建,促使读者转向“结构策略”,而不是采用“线性策略”,从而获得更优的阅读效果。做笔记与记忆保持根据以上的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做笔记对于阅读的确有帮助,在知识的获取上,做笔记会让阅读更为有效。不过,心理学家用更多的实验告诉我们,笔记的作用不止于此。我国学者王蓉发现,文章标记既可以成为编码知识信息的线索,又可以成为保持记忆信息的线索。王蓉团队在实验中邀请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在读学生,请他们阅读同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文章。其中部分学生阅读的材料没有标记提示,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在文章中看到诸如下划线、加粗等提示重点内容的标记。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研究者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学习水平(初中、高中、大学),阅读有标记文章的学生们整体上表现出对文章内容更好的记忆水平。更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这种记忆水平的提高并非总体上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是体现在对于重点知识的“更佳回忆”。也就是说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做笔记与如何标记现在可以看到,做笔记就像养成一个好习惯,从认识重要内容到阅读收集信息,再到记忆存储知识,这个好习惯的益处会渗透到学习的整个流程。了解了做笔记的重要性,我们还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做笔记才能为学习知识带来最大的效益?首先,要注意标记的数量。做多少笔记更有利于记忆知识呢?研究发现,并不是更多的标记就会带来更完善的阅读效果——相反,少量的有选择性的标记,能够让被标注的信息在大脑中得到更好的保存。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假如一篇文章中有少量下划线画出的重点,你能够非常清晰地分辨出它们。如果整篇文章大部分内容都被线画满,放眼望去,你只能看到标记的海洋,反而无法找到真正的要点了。其次,是标记的形状类型。不同形状的标记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用哪种特殊符号做笔记更有利于记忆知识呢?实验发现了有趣的结果:在帮助读者进行阅读记忆方面,波浪线(连续的下划波浪线)比着重号(每个字下画三角形)更有效。研究者的解释是,连续的波浪线可看作对内容的整体标记,着重号则是分别对单个汉字进行标记。阅读时,读者更容易把波浪线标记的内容在大脑里串联起来进行加工,而对着重号标记的内容仍然是以一个个汉字的形式进行独立记忆。因此,在对整体内容的记忆上,波浪线的效果更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做笔记这件“小事”蕴含了如此多的道理。笔记就像是一条神奇的纽带,把手、眼睛与大脑联结起来,共同协作。合理运用这些做笔记的新知识,让手中的笔帮助你更好地记忆与学习吧!(作者:吴嘉欣。有删改)(1)下面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做笔记有利于学习是公认的观点。浏览做过笔记的课文时,能更容易地从课本上找到自己书写的笔迹和对学习重点的圈点勾画。B.微观标记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可以标注在文章的任何位置,起到突出文章的结构或重要内容的作用。C.做笔记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记忆,在大脑的自动筛选器中,分离器就会自动开启分离功能,筛选需要保留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掉冗杂的信息。D.在帮助读者进行阅读记忆方面,波浪线(连续的下划波浪线)比着重号(每个字下画三角形)更有效,但并不是更多的标记就会带来更完善的阅读效果。E.文章标记可以成为编码知识信息的线索,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做笔记带来的帮助,就是记录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并把它们进行突出和标明。(2)作者是如何逐步说明笔记像一条神奇的纽带,把手、眼睛与大脑连结起来的?(3)你的同桌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请你运用文章内容告诉他如何做笔记,回答出三点即可。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7.(10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公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节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指通豫南通情达理B.悉如外人悉听尊便悉心毕力C.便要还家简明扼要紧要关头D.处处志之博学笃志矢志不渝(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乙文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①桃可千余树——②花蕊藉地寸余——(4)甲、乙两文都写了桃花源的景物之美,但它们的美有所不同。《桃花源记》中的景物美在①,《再游桃花源》中的景物美在②。两文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区别。《桃花源记》抒发了③,《再游桃花源》则抒发了④。8.(4分)阅读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这首诗高度凝练地叙述了诗人传奇而曲折的经历:首联回顾平生,写自己熟读经书入仕途后起兵抗元;尾联中“汗青”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千古传诵,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的豪情壮志,震撼人心,影响深远。(2)此诗颔联、颈联写得非常巧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妙在哪里?四、名著阅读(共4分)9.(4分)阅读《朝花夕拾》和《西游记》的相关目录,回答问题。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父亲的病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1)如果探究《朝花夕拾》中“救救孩子”的专题,应精读和两篇文章。(2)如果鉴赏《西游记》中孙悟空离开团队的情节,应精读和两个回目。五、作文(共50分)10.(50分)阅读下面材料,请从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每当车子即将行驶到无路的关头,路边都会出现一块交通指示牌:“前方转弯”或“注意急转弯”。而每拐过一道弯之后,前方便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山路弯弯、峰回路转,原来,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路在脚下,更在心中,心随路转,心路常宽。(1)请以“转弯后,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年河南省中招语文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8分)古诗文默写。古诗文中常常寄托着作者的丰富情感。登上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幽州台,陈子昂因自己怀才不遇而感慨万分,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①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而涕下”;听闻好友被贬至遥远的龙标,李白以“③我寄愁心与明月,④随君直到夜郎西”,借明月表达对朋友的真挚关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中秋圆月,苏轼因感悟出“⑤人有悲欢离合,⑥月有阴晴圆缺”的哲理而在词中对天下离别的人们寄寓美好的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韩愈在《马说》中则以“策之不以其道,⑦食之不能尽其材,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控诉了当权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解答】答案:①念天地之悠悠(注意“悠”的书写)②独怆然而涕下(注意“怆”的书写)③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与”的书写)④随君直到夜郎西⑤人有悲欢离合⑥月有阴晴圆缺(注意“圆”的书写)⑦食之不能尽其材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11分)你心中的智慧博物馆是什么样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着力推进“智慧国博”建设,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爱展览”社团想组织一次国博参观活动,几名先遣队员已经发来了展览资料,让我们先睹为快。下面是同学们写的展览推介语料,请你帮助润色修改。材料一: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石窟艺术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历史见证。本次主题展借助巨型数字装置和全感官互动技术,让古老石窟焕发了新的蓬勃生机。在这里,你将穿越时空,360°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千年石窟的辉煌壮丽,探询石窟艺术所承载的中华灿烂文明。快来和我一起打卡吧!保证让你流连忘返!材料二:科技的力量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干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技的力量”主题展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及突出成就。这里有好玩的模型,有丰富有趣的互动项目,还可以线上线下同步看展。你,是不是很期待?材料三:数说犀尊一物一展,你看过这样的展览吗?这是一个前沿数字技术与古老文物相遇、相知、相伴而行的展览,是一个充满“智慧”、观众与展览相互成就的展览,是一个参观者“变身”为探索者的展览。走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方位读懂犀尊,体验科技的力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数说犀尊”,等你来看!(1)材料一中有几处加点词语的字形、词义有疑问。请你选出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AA.因为表达的是“相互交流、借鉴”的意思,所以“交流互鉴”中没有错字。B.因为表达的是“振作并展现新的活力”的意思,所以“焕发”中有错字。C.因为表达的是“探求、寻找”的意思,所以“探询”中没有错字。D.因为文中想表达的意思是“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所以“流连忘返”中有错字。(2)材料二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3)材料三横线处选填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DA.不仅……也……却B.虽然……但……也C.无论……还……都D.不仅……也……还(4)有同学对材料三中展览标题的理解产生了争议。请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数说犀尊”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以一物一展的形式策划的展览。展览从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对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进行全方位解读,并突破常规展陈手段,综合运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等技术,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让观众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感受犀尊所承载的价值。展览最为特殊的一点是,犀尊其实并没有出现在展厅中,它依旧安静地伫立于“古代中国”展厅,却通过数字技术与“数说犀尊”展厅实时联动。①对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承载zǎi伫立zhùB.承载zài伫立zhùC.承载zài伫立chùD.承载zǎi伫立chù②请你依据材料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展览标题的含义。数说犀尊:通过数字手段实现展厅联动,直观呈现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的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解答】答案:(1)A(2)示例:“科技的力量”主题展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呈现其突出成就。(3)D(4)①B②示例:通过数字手段实现展厅联动,直观呈现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的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3.(3分)下面是几位同学写下的看展体验。其中修辞方法和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独特形态之一,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B.“复活”的文物,让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C.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根深蒂固、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D.犀尊之美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代工匠强烈的美学感受力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创造力。【解答】ABD.正确。C.有误。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不能形容“力量”,应改为“不可逆转”。故选:C。4.(2分)社团组织者为活动写了一段宣传语,请你帮助将语段填写完整。要求语意连贯,节奏匀称。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当博物馆与信息技术相遇,解码历史文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交流互鉴的方式就更加多元,展览内容也更加丰富。衷心希望同学们能走进博物馆,切身感受文物被科技手段赋予的新生!【解答】答案:示例:传承人类文明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父亲和树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疏朗的天空下,树枝在轻轻颤动。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③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④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而这棵苹果树并没有落泪,它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没有多少泪可以流了。⑤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⑥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除了帮母亲打理一下地里的农活,总是不见人影。他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他手上总有斧头、锉子、大锯、小锯、墨斗这些东西。⑦父亲经历了忙于种植小麦的前半生,也经历了忙于种植苹果的后半生。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其实,在这个村庄刚开始推广种植苹果树时,邻村的农民已经栽了好几年了。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⑨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⑩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不再对传统农作物的隐退感到悲伤,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村民们都开始讲究穿戴,小洋楼一家赛一家地修,小轿车也进入了日常生活,在果林边的小道上飞驰。⑪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蹲在苹果树下,卷了一根烟。抽这根烟,他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⑫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又卷了一根烟,抽这一根烟他用了更长的时间,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从枝条开始,父亲用斧头一点一点地将它劈成木柴。他把枝条劈成一尺五的长度,把树干砍成大小相等、适合捆绑的木块。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⑬第二年春天,父亲便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他是在怀念这片土地上曾经生长的那些苹果树。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作者:陈宝全。有删改)(1)小文同学根据全文内容梳理了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①妥协②兴奋、感恩③父亲砍掉老苹果树④父亲怀念苹果树(2)小文认为第⑪段这句话值得揣摩。请你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以第一人称口吻,将苹果树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50字。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3)文章第⑪段和第⑫段都提到父亲“卷了一根烟”,结合上下文,说说两次卷烟抽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4)从文章结尾句:“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中,我们读出了父亲对未来的美好希冀,除此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回答出两点。【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情感的梳理。由文中“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可知,①填“妥协”;由文中“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不再对传统农作物的隐退感到悲伤,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②填写“兴奋、感恩”;由“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蹲在苹果树下,卷了一根烟。抽这根烟,他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可知,③填写“父亲砍掉老苹果树”;由“第二年春天,父亲便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他是在怀念这片土地上曾经生长的那些苹果树。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可知,④处填写“父亲怀念苹果树”。(2)本题考查情景补写。情景补写,需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前文内容是父亲一边砍苹果树一边回忆从开始种苹果树到苹果树挂果再到苹果树用果实造福乡亲的过程,后文则写父亲在后来的砍伐中不得不停下来,难过记了。苹果树想对父亲说的话,符合语境即可。注意要运用第一人称。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句子“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蹲在苹果树下,卷了一根烟。抽这根烟,他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可知,父亲第⑪段之所以停下来点烟,是因为年老体衰,在砍果树中体力不支,不得不停下来抽烟休息,以恢复体力。由句子“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又卷了一根烟,抽这一根烟他用了更长的时间,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第⑫段之所以停下来点烟是因为父亲为砍倒的果树而伤心,在抽烟中回忆旧日的时光,与果树告别。(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由“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个句子可知,旧的苹果树砍掉了,新的苹果树又成长起来,这告诉我们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由“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这个句子可知,作者对给予人们希望和馈赠的这片土地、这些苹果树满怀赞美之情,作者对像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的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答案:(1)①妥协②兴奋、感恩③父亲砍掉老苹果树④父亲怀念苹果树(2)示例一:我本来是想为人类奉献甘甜的果实,现在我已经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您把我砍掉吧,好种上新的果树。不必难过,这些年谢谢您辛苦照料我。示例二:老伙计,别悲伤!三十年了,是你把我种在这片土地上,是你细心培育,促我成长。如今,我老了,感谢你陪我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刻,希望我可以为你留下一缕清香、一份温暖。(3)第⑪段卷烟抽烟是年近80岁的父亲年老体衰,在砍果树中体力不支,不得不停下来抽烟休息,以恢复体力。第⑫段卷烟抽烟是父亲为砍倒的果树而伤心,在抽烟中回忆旧日的时光,与果树告别。(4)①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②作者对为“我”家作出巨大贡献、无私奉献一生的苹果树的赞美之情;③作者对像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的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6.(12分)阅读回答问题。为什么做笔记有利于学习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时代,老师常常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知识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笔记下来的。”当你再次浏览做过笔记的课文时,能更容易地从课本上找到自己书写的笔迹和对学习重点的图点勾画。现在是网络时代,做笔记更加便利,比如在电子文档里打上高亮、下划线等,都可以让重点文字更加醒目,也能随时进行更改。做笔记有利于学习几乎是公认的观点。这些对学习内容的小小标注,究竟是如何帮助我们记住了知识呢?做笔记与微观标记对于“做笔记”,我国心理学研究者何洗友和莫雷在学术上把它定义为“微观标记”,即在文章中为了突出某些读者认为重要的信息而进行的标注。在进行标注时,往往会用到多种多样的特殊符号,如粗体、下划线、颜色变化等。研究者认为,虽然这些文章的微观标记形式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特征。首先,从标记的位置来说,微观标记可以标注在文章的任何位置,它们可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其次,从标记的强调作用来说,微观标记不提供新的文章内容,但能够以特殊符号等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起到突出文章的结构或重要内容的作用。了解心理学家的定义之后,我们会发现,做笔记带来的第一项帮助,就是记录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并把它们进行突出和标明。当我们“回顾”这些知识时,不会像第一次浏览时处于“无头苍蝇”的无知状态,而是顺着标记的“线索”、轻而易举地把目光投向知识重点。做笔记与阅读策略“突出重点”只是笔记帮助我们记忆知识的起点。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做笔记不仅告诉读者“什么是阅读的重点”,而且提示读者“挑重点是更有效率的阅读方法”。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梅耶博士提出了“策略转换假说”。梅耶博士发现,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时会在脑内对文章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编码。通俗地说,即读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阅读。其中一类策略,是从浏览的文章中收集观点和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就像爱吃甜食的小女孩从满地的糖果中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那些,并把选好的糖果放进自己的篮子里。这类阅读策略叫作“线性策略”。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他们在阅读时会建构一个层次清晰的框架,就像用信息积木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各类纷繁的信息被安置在金字塔不同的层级中,变得简洁明了,需要时可以从框架中逐级搜索,使得阅读更有效率。这种阅读策略叫作“结构策略”。显然,在对知识的加工上,“结构策略”是更好的选择。研究中发现,文章标记可以帮助我们习得“结构策略”。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这些线索能够协助我们对文章进行构建,促使读者转向“结构策略”,而不是采用“线性策略”,从而获得更优的阅读效果。做笔记与记忆保持根据以上的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做笔记对于阅读的确有帮助,在知识的获取上,做笔记会让阅读更为有效。不过,心理学家用更多的实验告诉我们,笔记的作用不止于此。我国学者王蓉发现,文章标记既可以成为编码知识信息的线索,又可以成为保持记忆信息的线索。王蓉团队在实验中邀请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在读学生,请他们阅读同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文章。其中部分学生阅读的材料没有标记提示,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在文章中看到诸如下划线、加粗等提示重点内容的标记。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研究者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学习水平(初中、高中、大学),阅读有标记文章的学生们整体上表现出对文章内容更好的记忆水平。更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这种记忆水平的提高并非总体上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是体现在对于重点知识的“更佳回忆”。也就是说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做笔记与如何标记现在可以看到,做笔记就像养成一个好习惯,从认识重要内容到阅读收集信息,再到记忆存储知识,这个好习惯的益处会渗透到学习的整个流程。了解了做笔记的重要性,我们还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做笔记才能为学习知识带来最大的效益?首先,要注意标记的数量。做多少笔记更有利于记忆知识呢?研究发现,并不是更多的标记就会带来更完善的阅读效果——相反,少量的有选择性的标记,能够让被标注的信息在大脑中得到更好的保存。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假如一篇文章中有少量下划线画出的重点,你能够非常清晰地分辨出它们。如果整篇文章大部分内容都被线画满,放眼望去,你只能看到标记的海洋,反而无法找到真正的要点了。其次,是标记的形状类型。不同形状的标记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用哪种特殊符号做笔记更有利于记忆知识呢?实验发现了有趣的结果:在帮助读者进行阅读记忆方面,波浪线(连续的下划波浪线)比着重号(每个字下画三角形)更有效。研究者的解释是,连续的波浪线可看作对内容的整体标记,着重号则是分别对单个汉字进行标记。阅读时,读者更容易把波浪线标记的内容在大脑里串联起来进行加工,而对着重号标记的内容仍然是以一个个汉字的形式进行独立记忆。因此,在对整体内容的记忆上,波浪线的效果更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做笔记这件“小事”蕴含了如此多的道理。笔记就像是一条神奇的纽带,把手、眼睛与大脑联结起来,共同协作。合理运用这些做笔记的新知识,让手中的笔帮助你更好地记忆与学习吧!(作者:吴嘉欣。有删改)(1)下面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A.做笔记有利于学习是公认的观点。浏览做过笔记的课文时,能更容易地从课本上找到自己书写的笔迹和对学习重点的圈点勾画。B.微观标记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可以标注在文章的任何位置,起到突出文章的结构或重要内容的作用。C.做笔记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记忆,在大脑的自动筛选器中,分离器就会自动开启分离功能,筛选需要保留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掉冗杂的信息。D.在帮助读者进行阅读记忆方面,波浪线(连续的下划波浪线)比着重号(每个字下画三角形)更有效,但并不是更多的标记就会带来更完善的阅读效果。E.文章标记可以成为编码知识信息的线索,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做笔记带来的帮助,就是记录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并把它们进行突出和标明。(2)作者是如何逐步说明笔记像一条神奇的纽带,把手、眼睛与大脑连结起来的?(3)你的同桌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请你运用文章内容告诉他如何做笔记,回答出三点即可。【解答】(1)解答此类题目,要研读内容,比较分析。A.有误,根据“做笔记有利于学习几乎是公认的观点”可知,“做笔记有利于学习是公认的观点”与原文不符,表述有误;BCD.正确;E.有误,根据“我国学者王蓉发现,文章标记既可以成为编码知识信息的线索,又可以成为保持记忆信息的线索”可知,“文章标记可以成为编码知识信息的线索”表述不完整,与原文不符。故选:AE。(2)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内容,分析概括。根据“了解心理学家的定义之后,我们会发现,做笔记带来的第一项帮助,就是记录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并把它们进行突出和标明。当我们‘回顾’这些知识时,不会像第一次浏览时处于‘无头苍蝇’的无知状态,而是顺着标记的‘线索’、轻而易举地把目光投向知识重点”可知,做笔记带来的第一项帮助,就是记录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并把它们进行突出和标明。根据“研究中发现,文章标记可以帮助我们习得‘结构策略’。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这些线索能够协助我们对文章进行构建,促使读者转向‘结构策略’,而不是采用‘线性策略’,从而获得更优的阅读效果”可知,文章标记可以帮助我们习得“结构策略”。根据“研究者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学习水平(初中、高中、大学),阅读有标记文章的学生们整体上表现出对文章内容更好的记忆水平。更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这种记忆水平的提高并非总体上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是体现在对于重点知识的‘更佳回忆’。也就是说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可知,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根据“现在可以看到,做笔记就像养成一个好习惯,从认识重要内容到阅读收集信息,再到记忆存储知识,这个好习惯的益处会渗透到学习的整个流程”可知,做笔记就像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的益处会渗透到学习的整个流程。(3)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内容,分析总结。根据“对于‘做笔记’,我国心理学研究者何洗友和莫雷在学术上把它定义为‘微观标记’,即在文章中为了突出某些读者认为重要的信息而进行的标注。在进行标注时,往往会用到多种多样的特殊符号,如粗体、下划线、颜色变化等”可知,做笔记时可以用到多种多样的特殊符号,如粗体、下划线、颜色变化等。根据“首先,要注意标记的数量。做多少笔记更有利于记忆知识呢?研究发现,并不是更多的标记就会带来更完善的阅读效果——相反,少量的有选择性的标记,能够让被标注的信息在大脑中得到更好的保存”可知,做笔记时要注意标记的数量。根据“阅读时,读者更容易把波浪线标记的内容在大脑里串联起来进行加工,而对着重号标记的内容仍然是以一个个汉字的形式进行独立记忆。因此,在对整体内容的记忆上,波浪线的效果更好”可知,做笔记时可以使用波浪线。答案:(1)AE(2)①做笔记带来的第一项帮助,就是记录了所学知识的重点,并把它们进行突出和标明。②文章标记可以帮助我们习得“结构策略”。③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④做笔记就像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的益处会渗透到学习的整个流程。(3)①做笔记时可以用到多种多样的特殊符号,如粗体、下划线、颜色变化等。②做笔记时要注意标记的数量。③做笔记时可以使用波浪线。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7.(10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公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节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BA.阡陌交通指通豫南通情达理B.悉如外人悉听尊便悉心毕力C.便要还家简明扼要紧要关头D.处处志之博学笃志矢志不渝(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乙文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①桃可千余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花蕊藉地寸余——落英缤纷。(4)甲、乙两文都写了桃花源的景物之美,但它们的美有所不同。《桃花源记》中的景物美在①安宁、淳朴、和谐,《再游桃花源》中的景物美在②险峻、明艳、幽深。两文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区别。《桃花源记》抒发了③对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再游桃花源》则抒发了④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相通/通向/通晓;B.相同,都;C.不同,同“邀”,邀请/重要/重要;D.不同,做标记/志向/志向。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延,邀请;皆,都。句意为: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①根据《桃花源记》第一段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知,与乙文“桃可干余树”相近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根据《桃花源记》第一段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知,与乙文“花蕊藉地寸余”相近的句子是:落英缤纷。(4)本题考查理解义总归纳义草忠想感情的泥力。由“土地平或,屋苦然,有良由、美也、案竹之属。纤怕交通,码大相闻”可知,《桃花源记》中的景物美在安宁、淳朴、和谐。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由“至桃花洞口,桃可干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可知,《再游桃花源》中的景物美在险峻、明艳、幽深。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答案:(1)B(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3)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落英缤纷。(4)安宁、淳朴、和谐;险峻、明艳、幽深;对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8.(4分)阅读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这首诗高度凝练地叙述了诗人传奇而曲折的经历:首联回顾平生,写自己熟读经书入仕途后起兵抗元;尾联中“汗青”指史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千古传诵,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震撼人心,影响深远。(2)此诗颔联、颈联写得非常巧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妙在哪里?【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千古传诵,这两句诗表现了诗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的豪情壮志,震撼人心,影响深远。(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颔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河”比作“风飘絮”,将“自己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飘絮和浮萍都有无依无靠的特点,这里诗人把自己的身世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了一起,表达出国破家亡的悲哀。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地名和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的心境。答案:(1)史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2)示例一:颔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示例二:颈联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自己境况的危苦。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四、名著阅读(共4分)9.(4分)阅读《朝花夕拾》和《西游记》的相关目录,回答问题。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父亲的病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1)如果探究《朝花夕拾》中“救救孩子”的专题,应精读《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两篇文章。(2)如果鉴赏《西游记》中孙悟空离开团队的情节,应精读第十四回和第二十七两个回目。【解答】(1)本题考查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狗•猫•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