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英文名称:Internalmedicin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课程编号:F077122472学分:3.5总学时/课内实践学时:56/6课程性质:限选开课单位: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适应对象:康复治疗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一、课程简介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并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二、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练习、等形式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相关学科的知识的运用,并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提问、作业、讲评和考核等形式进行评价。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1、 思政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技能操作中,贯穿人文关爱教育,重塑病人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和信心的教育,积极战胜病痛的信心教育2、熟悉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3、掌握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临床技能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对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1所示: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毕业要求1:运用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解决常见病临床问题掌握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临床技能课程教学安排课程共有23项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下。表2:课程教学安排表序号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课堂教学学时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学时小计1总论爱国主义教育2022肺系病证感冒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关爱病人健康心理教育2023咳嗽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4实验肺系病证病例分析0225心系病证心悸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施治2026心痛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7实验心系病证病例分析0228脑系眩晕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9中风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加强残疾人健康心理教,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0410中风四、辨证论治五病例分析20211痴呆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12实验脑系病证病例分析02213脾胃系病证胃痛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14呃逆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15肝胆系病证黄疸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16积聚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17鼓胀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五病例分析40418肾系病证水肿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五病例分析40419淋证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20气血津液病证郁证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21消渴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40422内伤发热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20223肢体经络病证痹证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查要点四、辨证论治404合计50656教学安排1上篇总论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与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及中医内科学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难点: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任务、特点。2.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3.讲解与分析病因学的特点。4.讲解与分析病机学的特点。(1)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2)气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3)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4)六经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5)卫气营血病机、病证概念的及特点。(6)三焦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5.分析与讲解分类学与治疗学的特点。6.分析与讲解中医内科临证方法特点。7.重点讲解中医内科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境界思想教育2下篇各论感冒教学要求:了解感冒是外感疾病,病邪轻浅,预后一般良好。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重点难点:重点:感冒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难点:兼挟症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教学内容1、介绍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并说明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叙述病因以风邪为主,风寒、风热多见,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3、明确本病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4、分别讲解常见三症的症状特点,(1)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3)暑感冒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3咳嗽教学要求: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掌握常见七类咳嗽的辨证施治。重点难点:重点:咳嗽的病因病机,外感、内伤咳嗽的区别,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教学内容:1、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2、指出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它脏器有关,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3、讲解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4、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3)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豁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法,用黄芩泻白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用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法,沙参麦冬汤加减。思政教育:让学生学习关爱病人健康心理教育4心悸教学要求:了解心悸与惊悸、怔忡的区别及相互关系。明确本病病理总属虚多实少,但有虚中夹实,实中夹虚的错杂情况,掌握虚实之间互为转化与夹杂的关系。掌握本病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各证型的辨证施治。了解重症、危候的症状表现及一般处理。重点难点:重点: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七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用药。教学内容1、介绍心悸的概念是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并说明与惊悸、怔仲的区别和联系。2、指出本病病因多由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引起。说明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肺有关。病理特点为心主不安,心神失宁,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之间可互为转化兼夹。3、讲解心悸辨证以虚实为纲,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别;属实者有痰、饮、火、瘀之分。4、分述心悸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各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5、讲解心悸治疗原则,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实错杂者分别主次兼顾调治。(1)心虚胆怯证用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法,用安神定志丸加减。(2)心脾两虚证,用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法,用归脾汤加减。(3)肝肾阴亏证,用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法,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4)心阳不振证,用温补心阳法,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5)水饮凌心证,宜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减。(6)血瘀气滞证,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用桃仁红花煎。(7)痰浊阻滞证,用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法,用导痰汤加减。(8)邪毒犯心证,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用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6、扼要介绍心悸证见水肿、喘脱等重症、危候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一般处理。5心痛教学要求:了解心痛的概念和主症。熟悉心痛的病理基础与病理因素的关系。掌握本病的辨治要点和阴寒、痰浊、血瘀三证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了解心痛出现真心痛的危候。重点难点:重点:心痛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心脉痹阻为心痛病机特点的理解和真心痛与厥心痛和胃痛的鉴别。教学内容1、介绍心痛是以当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2、说明本病多在素体阳虚,胸阳不振的基础上,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内伤,肝肾亏虚等诱发。指出总的病理基础为胸阳不振,病理因素为阴寒、痰浊、血瘀相互为患。3、讲解心痛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有阴寒、痰浊、血瘀、气滞等不同,本虚则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4、介绍阴寒、痰浊、血瘀、阳气虚弱、气阴两虚、阴虚各证的证候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阳气虚衰欲脱之真心痛的临床表现。5、讲解心痛的治疗原则应先从标治,后顾其本,必要时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治标:(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浊内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3)阴寒凝滞证,用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法,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减。(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营养汤加减。(5)心肾阴虚证,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加减。(6)心肾阳虚证,用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6、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心痛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6眩晕教学要求:了解眩晕的概念,以及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熟悉眩晕的病理有风、痰、火、瘀、虚之别,且可兼夹为患。掌握眩晕辨治原则及常见各个证型的特点和治法方药。重点难点:重点:眩晕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各证候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教学内容1、介绍眩晕的特征为头昏眼花,视物发黑,甚则有外物及自身旋转感。扼要叙述历代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提示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2、讲解眩晕病因均由内伤或跌扑损伤所致,病理表现有风、火、痰、瘀、虚之别,且每可兼夹为患。3、强调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及瘀血阻窍五种常见证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4、强调指出眩晕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及脏腑重点,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眩晕的分证论治:(1)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益精填髓法,用左归丸加减。(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3)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法,用归脾汤加减。(4)痰浊中阻证,化湿祛痰,健脾和胃法,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7中风教学要求:了解中风的概念、特征。掌握中风的病因病理,明确肝肾阴虚、气衰血少是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患是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以及标本虚实,风火痰的关系。掌握中经络——风痰入络;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辨证要点,以及应急处理和治法方药。了解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及生活起居、精神、饮食等的调报。了解中风与脱证、厥证的区别。重点难点:重点:中风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鉴别。中风与痫病、厥证、痉证、口噼的鉴别诊断。教学内容1、介绍中风的概念,说明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特征,明确讨论范围。并简介历代对中风病因病理的认识和发展。2、指出中风的形成是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等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火痰相互为患,血随气逆,上冲于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卒中,重者入脏腑,经者中经络。3、分别讲解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及阳闭与阴闭的鉴别要点。4、介绍中风与脱证、厥证等的区别。5、强调中风辨证应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辨阳闭和阴闭,辨病期。治疗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则开闭固脱兼顾。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标本同治,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或补气养血并用。6、介绍中风神志昏迷的应急处理,并按中经络、中脏腑分类讲解各证型的症状特点和治疗。(1)中经络:肝阳暴抗证,宜平肝熄风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风痰阻络证,化痰熄风通络法,化痰通络汤加减。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化痰法,星篓承气汤加减。气虚血瘀证,宜益气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法,镇肝熄风汤加减。(2)中脏腑:风火闭窍证,清热熄风、醒神开窍法,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加减。痰火闭窍证,清热涤痰,醒神开窍法,羚羊角钩藤汤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痰湿蒙窍证,宜燥湿化痰,醒神开窍,涤痰汤配合苏合香丸鼻饲。(3)脱证,元气衰败,益气回阳,扶正固脱法,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4)后遗症:半身不遂,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法,补阳还五汤加减。言语不利,用祛风化痰、宣窍通络法,解语丹加减。7、交待有关预防中风的知识。思政教育:加强残疾人健康心理教,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8胃痛教学要求:了解胃痛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调和情志指郁,病理为胃气郁滞,关系到肝脾。掌握胃痛虚实、寒热、气血的辨证纲领。熟悉气滞、中虚、胃热三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了解并发吐血、便血的辨治。了解“吐酸”、“嘈杂”的辨治大法。重点难点:重点:胃痛的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胃痛与胃痞、真心痛的鉴别和胃痛各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教学内容1、说明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并和真心痛相区别。2、介绍本病的发生,可因饮食不调、情志郁怒、素体阳虚、和复感外邪等引起,发病原理主要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病变脏器涉及到肝和脾,并扼要指出虚实之间的演变、转化与联系。3、指出胃脘痛的辨证要点以虚、实、寒、热、气、血为纲,治疗大法当理气和胃。4、介绍胃痛各证的治疗。(1)胃气壅滞证: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加减。(2)肝胃气滞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3)胃中蕴热证:宜清胃泄热,和中止痛,用泻心汤合金铃子散加减。(4)肝胃郁热证: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加减。(5)瘀血阻滞证:理气和血,化瘀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法,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法,黄芪建中汤加减。5、交待胃痛的饮食、精神等摄生调护。6、简述吐酸、嘈杂的辨证施治。9呃逆教学要求:了解呃逆和干呕、嗳气的区别。明确发病原理主要为胃气上逆。掌握呃逆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型的治法方药。熟悉简易止呃的有效处理。了解危重病中出现呃逆是预后不良的征兆。重点难点:重点:呃逆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呃逆与肺、胃、肾、肝关系的理解。教学内容1、介绍呃逆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忒有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忍的症状,有轻重之异。并解释呃逆与干呕、嗳气的区别。2、指出本病可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病后所致。发病原理主要由于胃气上逆。但上焦肺气郁滞,下焦肝肾亏虚,冲气上逆亦可引起。3、阐明呃逆辨证须分虚实寒热。治疗大法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实证祛其邪,虚则补其正。重病中出现呃逆多为下元衰败,用温补或滋养法。4、分别阐述:(1)胃寒气逆证:温中散寒止呃法,丁香散加减。(2)胃火上逆证:清热和胃,降逆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3)气滞痰阻证:理气化痰,降逆止呃法,旋覆代赭汤加减。(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和中降逆法,理中丸加减。(5)胃阴不足证:益胃养阴,和胃止呃法,益胃汤加减。5、介绍简易的止呃处理。10黄疸教学要求:明确黄疸的一般概念,了解黄疸病的分类方法。掌握黄疸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湿热阻滞脾胃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了解阳黄、急黄、阴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转化关系,以及虚黄与萎黄的鉴别。熟悉黄疸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掌握阳黄、急黄、阴黄与虚黄的辨证要点和治疗。阳黄应分热与湿的偏重,急黄应注意热毒内陷的救治,阴黄可见瘀血停积。了解黄疸的饮食调护及辨病诊断知识。重点难点:重点:黄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阳黄与阴黄的区别和治疗用药。教学内容1、说明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并介绍黄疸的主要分类和涉及的讨论范围。2、讲解黄疸的病因多由外感湿热和内伤饮食引起,病理主要为湿热蕴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交待阳黄、急黄、阴黄三者之间的病理演变转化关系。3、突出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讲解阳黄、阴黄、急黄,与虚黄(脾虚血亏)的辨证要点,和虚黄与萎黄的区别,扼要介绍常用辨病诊断知识。4、讲解阳黄热重于温、湿重于热,急黄热毒炽盛,阴黄寒湿阻遏、脾虚血亏等证型的症状特点。5、着重强调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分证治疗:(1)阳黄:热重于湿证,清热利湿,佐以泻下法,用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证,用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法,用茵陈五苓散加减。(2)急黄: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用犀角散加减。(3)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法,茵陈术附汤加减。血瘀肝郁证,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用鳖甲煎丸加减。(4)虚黄:补气养血,健脾柔肝法,小建中汤加减。6、介绍黄疸消退后的调治: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治当续予清热化湿、淡渗分利,茵陈四苓散加减。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饮或归芍六君子汤化裁。气滞血瘀,块留着,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信逍遥散意合鳖甲煎丸。11鼓胀教学要求:了解鼓胀的一般概念及特征。掌握鼓胀的主要成因是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及黄疸、积等病后的继发。病理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掌握气、血、水的辨证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熟悉鼓胀辨证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别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以及阳虚与阴虚的不同。掌握水湿困脾、水热蕴结、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辨证施治。掌握逐水剂临床应用要点,熟悉晚期危重症的转紧及治疗。重点难点:重点:鼓胀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鼓胀早期、中期、晚期的区别与治疗。教学内容1、介绍鼓胀的概念是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症,并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2、说明鼓胀的病因多由酒食失节、情志劳欲反伤,及其它病后导致肝脾失调,甚则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停聚腹中而成,总属本虚标实之病症。3、讲解鼓胀的辨证应区别气、血、水的不同,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与水肿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以及晚期的危重转归。4、说明鼓胀的辨治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当辨阳虚与阴虚的不同,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5、讲解鼓胀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阴虚水停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6、分别说明鼓胀各证的治疗:(1)鼓胀早期:理气活血,行湿散满法,木香顺气散加减。(2)鼓胀中期:扶正行气,化瘀利水,用四君子汤或调营饮加减。(3)鼓胀晚期:正虚邪恋证,用温补脾肾或滋补肝肾法,温补脾肾用附子理中丸合济生肾气丸加减,滋补肝肾用麦味地黄丸或滋水清肝饮为主。鼓胀出血证,宜泄热宁络、凉血止血;气血好伤者宜益气固脱。方用泻心汤或大黄白及三七粉调服。鼓胀神昏证,宜醒神开窍,用至宝丹或苏合香丸。7、强调说明逐水剂的运用,昏迷、出血等危重症的救治,介绍护理调摄等问题。12水肿教学要求:了解水肿病的概念。熟悉水肿病的发病因素,病理为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输化功能失调,其本在肾。明确水肿病以阴阳为纲的辨证原则,以及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等治疗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掌握水肿病常见类型的证治。了解水肿病出现水毒潴留危重证候的预后险恶。重点难点:重点:水肿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阴水、阳水的区别及用药治疗。教学内容1、介绍水肿的一般概念,是指水液泛溢肌肤成肿,并简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2、阐明水肿的病因是由外感风邪(寒或热)、水湿、疮毒内归,以及饮食、劳欲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并简要提示水肿久延,肾气衰竭,水毒潴留的严重转归。3、讲述水肿病的辨证原则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阴水证之间的相互转化,夹杂与联系。4、介绍水肿病水肿风水相搏证、湿毒浸渍证、脾阳虚衰证、肾阳衰微证、淤水互结证的证候特征。5、讲解水肿病的治疗原则。阳水:(1)风水泛滥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水消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法,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法,实脾饮加减;(2)肾阳衰微证,温肾利水法,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并附述转归中出现证候的治疗。6、指出水肿病的预后和生活起居,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13淋证(附:尿浊)教学要求:了解淋证的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掌握淋证的辨证治疗原则,五淋的证治及相互联系。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及证治。重点难点:重点:淋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六淋的形成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教学内容1、指出淋证的主症为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简述古代对淋证的分类,并交待本篇的分类法。2、说明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与脾有密切关系,总属实多虚少之证。3、介绍五淋(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治疗原则为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治宜以补益清利并施。4、讲解五淋证治:(1)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2)石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法,石韦散加减;(3)气淋,实证宜理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实证用沉香散加减,虚证用补中益气汤;(4)血淋,实证用清热凉血通淋法,小蓟饮子加减,虚证用知柏地黄丸;(5)膏淋,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法,程氏萆懈分清饮加减,虚证宜补虚固涩,用膏淋汤;(6)劳淋,治以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5、附述尿浊的概念及与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为多,治宜清利湿热;久病脾肾虚弱,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予以兼顾。14郁病教学要求:了解郁证的病因主要为情志不畅,病理是气血郁滞,生痰化火,病变主脏在肝和心,而涉及脾肾。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了解精神治疗的重要性。掌握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肾阴虚等四个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和治法方药。重点难点:重点:郁病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郁病不同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教学内容1、介绍郁证的概念,是由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属於情志病变。2、说明病因为情志所伤,与体质亦有密切关系。病理为脏腑气血失调,由气郁导致生痰化火、久而耗伤阴血。病变主要表现为肝郁不达,心神不宁,久则伤及脾肾。3、指出本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初起多实,应理气为先,结合化痰、清火、活血;病久多虚,应养心宁神,或滋养心肾。4、讲解郁证的证治及其相互关系:(1)肝气郁结证,用疏肝解郁理气法,柴胡疏肝散加减。(2)气郁化火证,用清泄肝火法,丹栀逍遥散加减。(3)血行郁滞证,宜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法,用血府逐瘀汤加减。(4)痰气郁结证,用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法,用半夏厚朴汤加减。(5)心阴亏虚证,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法,天王补心丹加减。(6)心脾两虚证,用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法,归脾汤加减。(7)心神惑乱证,用养心安神法,甘麦大枣汤加减。15消渴教学要求:熟悉消渴的病理重点是阴虚燥热,病变脏器在于肺、胃、肾,三者每多相互影响,而以肾为主,病久阴伤及阳。掌握消渴病的辨治原则和常见类型的证治。了解消渴病的合并症,预后饮食宜忌。重点难点:重点:消渴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难点:消渴病病机特点的理解。教学内容1、介绍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并简述历代文献对本痛的认识。2、说明消渴的病因是由于素体阴亏,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而致病。病理重点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体,燥热为标,二者之间互有影响。病久可致阴伤气耗,阴损及阳,病理变化可涉及到肺、胃(脾)、肾三脏,而以肾为主。3、介绍消渴病的辨证,应区别阴虚与燥热的标本轻重和上、中、下三消的主次,初起以燥热为主,病久以阴虚为主,后期可见阴阳两虚。4、明确消渴病的治疗原则为养阴生津,润燥清热。(1)津伤燥热证,用清热生津法,白虎加人参合玉液汤加减。(2)精阴亏虚证,用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法,六味地黄丸加减。(3)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4)阴阳两虚证,用滋阴温阳、益肾法,金匮肾气丸加减。(5)瘀血阻滞证,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加减。5、介绍消渴病的合并症、预后,指出应注意饮食、精神等调摄。16内伤发热教学要求:了解内伤发热的临床特点。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病理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有关。掌握内伤发热各证型的证治方药。重点难点:重点:内伤发热的概念,本病证治。难点:阳虚发热证教学内容1、介绍内伤发热的概念,临床以低热为多见,或见高热,或自觉发热,五心烦热,且伴有头晕疲劳等虚弱现象,简介历代对内伤发热的认识。2、简述与外感发热的主要区别。3、指出内伤发热多由体虚、疲劳、情志、外伤出血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虚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