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择性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第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A.宗族宗法观念逐渐弱化 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C.国家集体意识出现倒退 D.血缘关系分崩离析2.如表为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采取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表明,当时()时间举措开皇三年“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A.逐步废止了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B.社会发展稳定,吏治清明C.建立了由下而上举荐官员的新制度D.官员品行高尚,素质提升3.唐初承袭隋制实行州县两级制。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再细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以检察州县。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A.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 B.规范了中央的决策机制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分裂4.如表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青苗法()借贷方式实际支给还贷数实际价值现钱例1000文1200文(借钱还钱)1200文120斗(借钱还粮)2400文A.受到大地主的欢迎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加重了人民负担 D.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5.在11世纪的西欧,“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这说明当时的西欧()A.商品经济发展 B.大陆法系开始形成C.庄园经济崩溃 D.法律至上原则确立6.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等内容。由此可见,教会()A.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 B.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C.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D.有悖于人文主义精神7.《大明律·户律》“私茶”条规定;凡犯私茶者,要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欧阳伦私贩茶叶案发,朱元璋为了警示其他皇亲国戚,将欧阳伦处死。这体现了明朝()A.立法禁止民间贸易 B.监察法规完善C.执法遵循礼法结合 D.皇权高于法权8.1787年宪法的起草者麦迪逊说:“(礼仪)越简单,我们在言行举止上就越是共和国人,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国家尊严。”杰斐逊也认为“必须扔掉君主制和贵族社会制度所有的浮夸礼俗”。这反映出二者A.极为推崇罗马的共和制 B.希望建立共和政体C.对联邦的建立充满担忧 D.政治见解截然不同9.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A.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协调 B.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C.奠定了欧洲的核心地位 D.确保了国际资源的合理利用10.1855年5月,英国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1855-1869年,从应试的文官候选人中共淘汰下来8169人,主要是因为文化程度太低或能力过差。英国的做法()A.标志着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C.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地位 D.扰乱了政府决策的稳定性11.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C.解决了少数民族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12.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刑部侍郎沈家本奏请“聘用公举之乡绅,参与谋议,不必拘定乡官之名,但求能办地方之事”。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五大臣亦要求仿照日本“布地方自治之制”。这些举措()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基本建立了地方自治制度 D.是清末新政的组成部分1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以同男工完全平等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A.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 B.结束了封建帝制C.侧重实践完善民生改革 D.践行了主权在民14.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B.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 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15.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表明我国()A.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C.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1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A.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B.改革开放时法律随意性强C.法制建设不受经济影响 D.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计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见另页)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材料二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区仍袭明制,实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摘编自张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论》材料三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同时享有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开拓进取,加上国家有力的扶持和帮助……新建许多工业项目,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快了民族地方的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极大地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反映了民情,从制度上彻底粉碎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野心。——摘编自陈国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1)结合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归纳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3)结合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雅典历史上出现过12次陶片放逐案例,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87年,被驱逐者是前僭主庇西特拉图的亲戚西帕库斯,最后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17年,群众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流放。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官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宋代宋代法律全盘继承了唐律关于男子“七出”正当休妻的法律规定,赋予了女子主动离婚的权利,甚至扩大了女子的离婚自由权。近代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得中止法律的实施,未经议会同意,也不得行使法律豁免权。近代中国1904年《公司律》确立了两项平等权利:一为不分官商、不同主体一律平等原则;二为股权平等原则。现代中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请围绕“法律”和“公平”,任选表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运用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准确。)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撩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材料二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简述刺史制度发展的历程。(2)结合汉朝刺史制度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作出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择性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第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A.宗族宗法观念逐渐弱化 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C.国家集体意识出现倒退 D.血缘关系分崩离析【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家”的字义在春秋末期以前,基本是以“宗族”为核心,但到了春秋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被破坏,“宗族”对字义的影响力在慢慢弱化,而“个体家庭”的影响力在慢慢强化,表明宗族宗法观念逐渐弱化,排除A项;“个体农业经济产生”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这种变化的本质,排除B项;材料强调家族意识的倒退,与国家集体意识无关,排除C项;血缘关系纽带在强化而不是分崩离析,排除D项。故选A项。2.如表为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采取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表明,当时()时间举措开皇三年“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A.逐步废止了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B.社会发展稳定,吏治清明C.建立了由下而上举荐官员的新制度D.官员品行高尚,素质提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开皇三年“诏举贤良”到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再到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文帝逐渐控制了选官用人权,进而逐步废止了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清廉,无法体现社会发展状况和吏治是否清明,排除B项;由下而上举荐官员的选官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排除C项;“诏举贤良”只能看出统治者选官重视品行,但不能看出官员的品行,排除D项。故选A项。3.唐初承袭隋制实行州县两级制。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再细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以检察州县。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一级行政机构。以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系统的形成()A.完善了国家监察管理制度 B.规范了中央的决策机制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分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从太宗起,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再细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以检察州县。后来采访使演变为观察使,形成介于中央与州郡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可得出唐朝通过调整地方行政区划,设立观察使,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并非国家监察管理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管理,而不是中央的决策,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如表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青苗法()借贷方式实际支给还贷数实际价值现钱例1000文1200文(借钱还钱)1200文120斗(借钱还粮)2400文A.受到大地主的欢迎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可知,王安石变法中青苗钱的借贷方式为“现钱例”;“实际支给1000文”,但还贷数为“1200文或120斗(借钱还粮)”,有利于国家通过贷款增加财政收入,B项正确;政府放贷给农民,实际上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青苗法的利息较低,相对减轻了民众的负担,排除C项;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5.在11世纪的西欧,“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这说明当时的西欧()A.商品经济发展 B.大陆法系开始形成C.庄园经济崩溃 D.法律至上原则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调整日益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新的私法。而法律发达的罗马法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被接纳对象”可知,11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民事法律问题逐渐增多,需要对法律进行优化和重新制定,而罗马法成为首先被借鉴和采用的法律体系,A项正确;大陆法系开始形成于13世纪,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庄园经济崩溃,排除C项;1215年《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6.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等内容。由此可见,教会()A.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 B.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C.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D.有悖于人文主义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训诫和法律的关系,得不出教会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教会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体现,没有涉及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排除B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重要性,而材料主要说明教会具有教化功能,排除D项。故选C项。7.《大明律·户律》“私茶”条规定;凡犯私茶者,要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欧阳伦私贩茶叶案发,朱元璋为了警示其他皇亲国戚,将欧阳伦处死。这体现了明朝()A.立法禁止民间贸易 B.监察法规完善C.执法遵循礼法结合 D.皇权高于法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犯私茶者,要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欧阳伦私贩茶叶案发,朱元璋为了警示其他皇亲国戚,将欧阳伦处死。”可知尽管《大明律》规定贩卖走私茶叶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但驸马却最终被朱元璋处死,体现皇权高于法权,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对“私茶”相关法律规定,并不能说明是对整个民间贸易的禁止,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监察法规的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法规完善,排除B项;礼法结合,就是把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与法律制度相结合,材料未涉及在执法过程中体现礼法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8.1787年宪法的起草者麦迪逊说:“(礼仪)越简单,我们在言行举止上就越是共和国人,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国家尊严。”杰斐逊也认为“必须扔掉君主制和贵族社会制度所有的浮夸礼俗”。这反映出二者A.极为推崇罗马的共和制 B.希望建立共和政体C.对联邦的建立充满担忧 D.政治见解截然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度的建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二人都不要君主和贵族式的浮夸和烦琐,要成为共和国人,可见他们都希望建立共和政体,B项正确,排除D项;麦迪逊和杰斐逊希望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麦迪逊和杰斐逊对联邦制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B项。9.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A.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协调 B.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C.奠定了欧洲的核心地位 D.确保了国际资源的合理利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5年(欧洲)。根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对国际河流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并设置了相关的机构,这些规定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A项正确;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是中国的创立,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运动奠定了欧洲的核心地位,排除C项;“确保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0.1855年5月,英国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第一个枢密院令,1855-1869年,从应试的文官候选人中共淘汰下来8169人,主要是因为文化程度太低或能力过差。英国的做法()A.标志着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C.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地位 D.扰乱了政府决策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9世纪中期,英国颁布了文官制度的第一个枢密令,而且从应该的文官中淘汰了众多文化程度低或能力过差的人。联系所学知识,当时正好处于工业革命,英国此举显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B项正确;英国的文官制度确立于1855年前,排除A项;对文官制度的改革与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文官制度改革有利于政府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11.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而治管理,从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君权加强无关,而是清朝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2.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刑部侍郎沈家本奏请“聘用公举之乡绅,参与谋议,不必拘定乡官之名,但求能办地方之事”。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五大臣亦要求仿照日本“布地方自治之制”。这些举措()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基本建立了地方自治制度 D.是清末新政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末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预备立宪是新政的重要内容,而地方自治又是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和基础。D项正确。这些举措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清政府并真正实行地方自治,实质仍是维护其专制统治,这些措施反而加速清政府的灭亡。排除B项;这些措施只是实行地方自治的前提,排除C项。故选D项。1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以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A.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 B.结束了封建帝制C.侧重实践完善民生改革 D.践行了主权在民【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颁布了一些比较积极的举措,废除了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A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到民生问题,还涉及到民主权利,排除C项;材料里面主要是南京临时政府的规定,没有显示其具体实践,排除D项。故选A项。14.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 B.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 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北洋政府废除了……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可知,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了一定改革,官名不在表示特权体现了北洋政府的官制渗透了一定的平等观念,B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反映了当时官名的内涵变化,但“实现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与考试无关,且“人人平等”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15.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表明我国()A.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C.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对自治区的绝对领导,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1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A.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B.改革开放时法律随意性强C.法制建设不受经济影响 D.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宪法不断以法律形式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新概念,说明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A项正确;法律随意性强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法制建设应随经济的发展而改变,排除C项;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第二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计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见另页)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是:选官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一“……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是: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根据材料一“……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是:评选标准趋向才能。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等方面简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逐渐强大,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到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秦始皇时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治理,到汉武帝时,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材料二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在北疆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其他如在西南地区仍袭明制,实行土司制度。清政府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摘编自张艾力、娜布琪《清代民族政策略论》材料三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同时享有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开拓进取,加上国家有力的扶持和帮助……新建许多工业项目,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快了民族地方的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极大地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反映了民情,从制度上彻底粉碎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野心。——摘编自陈国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1)结合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归纳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3)结合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民族关系矛盾与和谐并存;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民族之间主要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共生。(要求两点)(2)主要措施:中央设置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设置行政机构;利用宗教信仰进行精神统治;笼络和利用少数民族上层进行统治;加强边防建设和开发。(要求三点)(3)意义:保障了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求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一“从高祖到汉武帝即位初,汉匈都一直有和亲之约。但从汉武帝开始,汉匈双方发生了近五十年的战争”得出,民族关系矛盾与和谐并存,民族之间主要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融合;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得出,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根据材料一“西域都护成了西汉的一级地方政权”得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根据材料一“汉光武帝时,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附于汉,走上了与汉民族融合的道路,北匈奴被迫西迁”得出,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共生。【小问2详解】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二“清朝入关后,随着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扩大,理藩院职掌范围也扩大到西北、西南边疆地区,成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得出,中央设置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根据材料二“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设立将军,兼管军政和民政;在西北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统治,设伊犁将军”得出,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二“在西藏地区则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特点,通过西藏的上层,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出,利用宗教信仰进行精神统治;根据材料二“清政府通过封爵、给傣、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尽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得出,笼络和利用少数民族上层进行统治;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在东北、外蒙古和西北边境,设置了一系列军事哨所,此外,清政府还在东北、西北、蒙古地区设置台站,开辟驿路”得出,加强边防建设和开发。【小问3详解】本题是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三“各少数民族依法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得出,保障了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材料三“享有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得出,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根据材料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力更生和开拓进取,加上国家有力的扶持和帮助……新建许多工业项目,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加快了民族地方的发展”得出,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三“从制度上彻底粉碎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野心”得出,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雅典历史上出现过12次陶片放逐案例,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87年,被驱逐者是前僭主庇西特拉图的亲戚西帕库斯,最后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17年,群众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流放。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官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宋代宋代法律全盘继承了唐律关于男子“七出”正当休妻的法律规定,赋予了女子主动离婚的权利,甚至扩大了女子的离婚自由权。近代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得中止法律的实施,未经议会同意,也不得行使法律豁免权。近代中国1904年《公司律》确立了两项平等权利:一为不分官商、不同主体一律平等原则;二为股权平等原则。现代中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请围绕“法律”和“公平”,任选表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运用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准确。)【答案】示例:论题1:近代以来法律更注重追求公平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进步,民主思想得到的传播。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企业间矛盾纠纷的出现,旧的工商业政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维护民族企业利益和自身统治,1904年清政府制定了《公司律》。其中对平等权利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刺激民众的投资热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为适应对外开放经济交流的需要,1982年宪法对外国的在华投资行为作出相应规定,外企和经济组织需遵守中国法律,同时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符合了社会主义经济公平竞争的精神,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近现代法律对公平的追求,适应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论题2:“法律”与“公平”在近代中西国家国家治理中逐渐得到重视。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是英国资产阶级重要的革命成果。对于国王权利的限制,利于防止专制,可以保障资产阶级的权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进步,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企业间矛盾纠纷的出现,旧的工商业政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维护民族企业利益和自身统治,1904年清政府制定了《公司律》。其中对平等权利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刺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