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教案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会元学校姓名:那平20XX年3月第(1)周教案No.1节课题1.我们周围的土壤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通过带领学生到室外亲自观察土壤,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2.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在户外观察土壤的结果。3.在观察中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重点发现土壤里的生命难点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教具课件、土壤的图片学具课件、土壤的图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导入新课电脑课件出示: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它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蚯蚓蚂蚁到冬眠青蛙,从……到……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她的怀抱里长大!读了这首小诗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体在土壤的怀抱中长大?能把这首诗补充得更完整吗?二、自主探究:1.读了刚才的小诗,结合你们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土壤的了解?(学生自主发言)(1)了解土壤: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的土壤多,哪里的土壤少?(2)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起来有什么感觉?(3)你们曾经在土壤里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东西从土壤中长出来?2.观察土壤:(为各组提供土壤样品)(1)在观察土壤时,你发现土壤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3.观察土壤里植物的根,动手测量小草根的长度。
4.知道你们发现的土壤里的小动物都生活在土壤中的什么地方吗?(出示电脑图片)三、自主提问,激发兴趣1.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4.交流汇报
四、课后研究
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明确目的学生自主发言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观察土壤里植物的根,动手测量小草根的长度。
小组内交流.交流汇报板书设计1.我们周围的土壤 植物的根、落叶土壤中常见的物质石头、蚯蚓等小动物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1)周教案No.2节课题2.了解土壤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2.掌握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不同的方法,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3.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教具课件、土壤的样本学具课件、土壤的样本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导入新课1.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2.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一)研究土壤的成分1.教师演示书上的实验。2.说一说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水、空气、腐殖质、矿物质)3.汇报探究的结果(二)研究土壤的种类1.观察比较沙、黏土、壤土的特征(1)拿出准备的土壤放在桌上仔细观察摸:感觉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潮湿程度。②
看: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及土壤的颜色深浅。③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及土壤的粗糙程度。④
握、搓:感觉土壤的黏性。⑤
嗅:感觉土壤的气味。⑥
摇:听听干土壤的发出的声音。⑦
涂抹:感觉土壤在纸上留下的痕迹。(2)学生自主研究,小组交流。(3)小结:含沙多的土壤
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2.比较沙、黏土、壤土的渗水性(1)在渗水装置中放入同样多的这三种物质,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等它们停止渗水时观察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2)学生观察,小组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下你们的研究成果。三、
总结巩固本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四、完成练习篇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组织讨论,交流经验汇报探究的结果学生自主研究,小组交流。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板书设计2.了解土壤 土壤的成分:水、空气、岩石微粒、腐殖质……沙土:沙粒含量特别多土壤的分类:黏土:黏粒含量特别多壤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教学反思通过摸、看、捻等方法学习并掌握了三种类型不同的土壤,学会了辨别土壤种类的基本能力,就可以以此为工具来调查家乡土壤的种类。这既是学生辨别研究能力的运用,也使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效果较好。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2)周教案No.1、2节课题3.肥沃的土壤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分析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及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3.在学习中体验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具土壤样本学具土壤样本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课前在种植园观察田地中的落叶及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2.提问:通过观察你能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哪些问题?(上层土的颜色和下层土的颜色为什么不同?)3.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土壤变黑与什么有关系。二、探究土壤肥力的作用。1.观察土壤中的烂树叶:让学生每人挖一块土壤装在塑料中,然后组织学生观察土壤中的烂树叶。2.统计不同土壤中的烂树叶,让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一般来说,土壤中腐殖质的多少和落叶有着密切的关系,落叶多的土壤里含有的腐殖质的量也多)。学生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在自己土壤记录纸上。3.讨论:落叶的多少和土壤的颜色之间有什么关系?4.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三、初步了解土壤肥力流失的原因和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1.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土壤都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呢?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的资料,阅读后回答:土壤的肥力为什么会流失?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3.小组讨论交流。4.还有哪些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四、教师总结第二课时:一、在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这节课让我们为蚯蚓安个家,来进一步观察蚯蚓。1.谁来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蚯蚓?(在哪里看见过它们?它们看起来象什么?它们在当时在干什么?)2.观看蚯蚓录象:向学生简单介绍蚯蚓的种类,以及蚯蚓和蚯蚓生活环境的常识。3.讨论:如何给蚯蚓安家呢?(首先倒入土壤,然后混入一些植物,最后放入蚯蚓。)4.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5.阅读有关土壤小动物的资料,听老师的介绍。二、动手制作肥料袋:1.设计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2.将制作肥料袋的过程纪录下来,然后经常组织学生用足够的时间来观察肥料袋。3.预测自己的肥料袋中的东西在多少天后会变成肥料。三、讨论如何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2.随时记录肥料袋里的变化情况。四、教师总结五、完成练习篇。
学生讨论,了解土壤变黑与什么有关系。学生观察土壤中的烂树叶。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蚯蚓学生简单介绍蚯蚓的种类,以及蚯蚓和蚯蚓生活环境的常识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阅读有关土壤小动物的资料,听老师的介绍。动手制作肥料袋板书设计3、肥沃的土壤表层:腐殖质多,植物生长养分丰富。下层:植物生长养分减少。最底层:土壤深度增加,岩石增多。种植绿肥改良土壤的方法: 收集落叶人、畜粪便沤肥教学反思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成肥的全过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3)周教案No.1、2节课题4.土壤的保护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的交流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乱伐、乱丢废旧电池、乱施化肥等。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3.在讨论交流中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教具泥土、水壶学具泥土、水壶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观察和探究,你们对土壤有那些认识呢?二、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教师出示图片)1.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1)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家具、蔬菜、粮食、房屋等)(2)土壤里的哪些被动物利用了?(鼹鼠的家)(3)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窑洞、陶器等)(4)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例子吗?2.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三、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1.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2.学生讨论交流,了解土壤荒漠化的原因。(沙尘暴、洪水等)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4.演示实验。完成水土流失对比实验5.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第二课时:一、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及造成的后果。1.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乱扔电池、乱倒垃圾……)2.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3.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还记得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1999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二、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3.组织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爱土壤妈妈》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三、拓展练习: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四、总结:希望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学生汇报:家具、蔬菜、粮食、房屋等鼹鼠的家窑洞、陶器学生讨论交流,了解土壤荒漠化的原因。(沙尘暴、洪水等)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乱扔电池、乱倒垃圾……)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组织全班交流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板书设计4.土壤的保护保护土壤:不乱扔垃圾植树造林大力宣传教学反思本课属于最后一个环节——交流和运用。学生在前面三课的学习中了解土壤以及自己家乡的土壤,现在就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付诸与实际的行动。在水土流失对比试验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课件明白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是人们乱砍破坏植被,泥土被雨水。冲刷到河道形成的,它还常常引起河水泛滥,冲毁农田和家园......本课的第二个环节里学生能够事先查阅各种资料,观看各种洪水泛滥图片体会人为破会与自然灾害,并且能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这一环节里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4)周教案No.1、2节课题1.果实和种子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知道种子有多种传播途径。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并会设计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的实验。3.能亲自栽种几棵植物,写好观察日记。从而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教具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学具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的果实带了吗?这些果实你们都认识吗?2.学生介绍带来的果实的名称。二、认识果实:1.同学们带来的这些都是果实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2.什么样的才叫果实?提供一些果实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3.辨析:萝卜和其他一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教师小结:开花的植物的种子都在自己的“家”——果实中受到保护,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萝卜内部没有种子,所以它不是种子。有一些果实的种子退化了,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5.播放音像资料认识更多的果实。三、了解植物怎样传播种子:1.种子成熟后不完全掉落在植物的附近,而是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以便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你们知道哪种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吗?(学生介绍资料)2.阅读《植物妈妈有办法》,植物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3.小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利用风力、动物、弹力、水力等来传播种子的。(播放种子传播的音像资料)四、拓展:种子为什么要传播1.激疑:种子成熟后,为什么不直接从植株上垂直落到地面上,而要进行不同行程的旅行呢?(学生讨论交流)2.教师小结:种子所以要旅行的三个原因:(1)避免竞争(2)避免近亲交配(3)寻找适当的生育地,扩张族群的分布范围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果实,怎样判断植物的果实呢?种子有什么作用呢?你能预测一下种子里的哪部分发育成了一棵植物吗?怎么知道的呢?二、探究,种子里面有什么1.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种子里面有什么?2.出示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和干的蚕豆种子,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3.教师解剖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并进行讲解4.学生分组实验,画出自己看到的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5.教师小结: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科学上称为“胚”6.观看音像资料:种子发芽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谈话:老师带来了很多种子,为什么这些种子没有发育成一棵棵的小苗呢?2.讨论: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3.学生交流4.提问: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看书,完成实验5.学生动手实验6.猜一猜:哪个瓶子里能长出小芽?7.讨论能长出小苗的瓶子里是什么环境?8.谈论: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水、空气、适宜的温度)9.动手实践:种一株植物四、教师总结。五、完成练习篇。学生介绍带来的果实的名称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介绍资料学生讨论交流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种子里面有什么学生分组实验,画出自己看到的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观看音像资料:种子发芽了学生交流学生看书,完成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完成练习篇。板书设计1.果实和种子果实: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风力种皮动物子叶种子传播方式:弹力种子的构造胚根水力等胚芽胚轴种子萌发的条件: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教学反思本课我充分利用下载的视频。直观、动态的展现种子的知识,如种子的传播、种子的萌发、繁殖等一节课的内容其实概括了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的变化。如何让学生更形象地学习、理解,一些视频,包括FLASH动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5)周教案No.1、2节课题2.根和茎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使学生知道根的两种形态直根和须根,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及养料的功能。利用图片知道植物的茎有缠绕茎、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等四种,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2.能正确区分直根和须根,能辨别不同的茎的种类。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喜欢观察、愿意动手种植的情感。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和作用。难点正确区分直根和须根。教具有关变态根和变态茎的实物。学具箩卜、莲藕、大蒜、姜、荸荠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复习导入:1.提问:一株完整的植物一般包括哪几部分?2.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这节课我们来了解植物的另外两个部分根和茎。(板书:根和茎)很多植物的根常常埋藏于土壤里面,平时难以看到它们的模样,你们对植物的根有哪些了解?二、探究新知:1.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形状(1)出示菠菜和大葱:谁能指出它们的根在哪里?菠菜的根和大葱的根有什么不同?(2)观察自己小组带来的植物的根,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3)认识两种形态的根:你们能根据根的不同形态给它们取个名字吗?(4)小结:科学上把主根和侧根区别明显的植物的根叫做直根;而没有明显主根,每一条根都像胡须一样粗细的根叫做须根。2.小组活动:把带来的植物按照根的类型不同分一分,说说哪些植物是直根,哪些植物是须根?在书后的记录单上画出直根和须根。你还见过与这些植物不一样的根吗?3.小结:植物的根的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有些植物的根能吃,有的不能吃。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茎的不同类型。1.出示实物:找一找,这些植物的茎在哪里?2.交流汇报。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你都见过什么形态的茎?4.出示竹子、牵牛花、黄瓜、西瓜等植物的挂图,观察、比较: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交流讨论)5.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重点区分攀缘茎和缠绕茎。(缠绕茎本身不能直立向上生长,必须缠绕于其它物体上能向上生长;攀援茎也不能直立向上生长,而依靠卷须盘卷在其它物体上生长,如豌豆茎(叶卷须)葡萄茎(茎卷须)爬山虎茎(吸盘)小结:植物的茎形态各异,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画一画不同种类的茎。三、巩固练习:填空:植物的根和茎各有几种,分别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1.思考、讨论: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为什么?2.提问: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有什么作用?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书上的话4.除此之外,植物的根和茎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5.质疑:你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6.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1)观察:(前两天)放置在阳台上的“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烧瓶里的水有什么变化?(水量减少)(2)讨论:烧瓶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3)小结:由于水面有一层植物油,它阻止了水分蒸发,因此减少的水不可能是蒸发掉的。我们看到烧瓶里的水下降了,这就说明水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吸收进来供植物生长。7.讨论: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1)交流方法。(2)(出示课前20分钟老师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植物体内有运输水分的管道)(3)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的推想是否正确,可以把老师前两天插入红水中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运送水分的管子。演示讲解茎的横切和纵切的方法。(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讨论。在茎的横切面上的一圈小红点是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的一条条红线是什么?(6)小结: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去的。8.总结:书上的话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1.拓展活动(一):有些植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根会产生特异功能,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称之为“变态根”。出示实物:常见的变态根(包括储存根、块根、气生根、支柱根、水根等)2.拓展活动(二):你知道吗?这些也是植物的茎。出示实物:芋头、荸荠(球茎)、马铃薯(块茎)、大蒜、洋葱(鳞茎)、姜、莲藕(根茎)。五、教师总结,完成练习篇。明确要求观察自己小组带来的植物的根,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小组活动:把带来的植物按照根的类型不同分一分,说说哪些植物是直根,哪些植物是须根?在书后的记录单上画出直根和须根。交流汇报交流讨论讨论: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讨论: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交流方法。汇报讨论交流汇报板书设计2.根和茎 直根 直立茎根 茎 缠绕茎 须根 攀缘茎 匍匐茎教学反思本课我最大限度的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所观察到的一切与大家共享,让学生们对果实有进一步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一次了解。每个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与探究,做到互补互充,互相完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氛围,创设特定教学内容所需的各种情境,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途径,营造了在教学时老师无法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果实,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6)周教案No.1、2节课题3、叶和花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能够比较叶子的相同与不同,并进行分类。2.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知道花的构造也各部分的功能。3.知道叶的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4.能对“与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做对比实验重点认识叶和花的构造和功能。难点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教具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的各种形态的叶子学具各种形态的叶子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另外两大部分——叶和花。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1.教师出示一片杨树叶,提出: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树叶吗?2.学生回答。3.谈话:我们马路上这样的树叶非常多,你们平时仔细地观察过这种树叶吗?4.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杨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小结。5.给叶片分类:把自己带来的叶子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二、认识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1.认识叶子的蒸腾作用:(1)提问: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进行实验)(2)小结: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进行实验)2.认识叶子的光合作用:(1)猜测:如果把两盆同样的吊兰每天浇上同样多的水,一盆放在阳台上,一盆放在室内,会发生什么不同的现象?什么原因呢?(2)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三、总结: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四、拓展: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第二课时:一、认识花的构造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2.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4.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4.观察解剖的花朵。(1)用多媒体出示各种花卉的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都是些什么?(尽量选择学生常见的,熟悉的花卉)(2)提问:想知道花的构造是怎样的吗?(3)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油菜花标本,演示用镊子解剖油菜花。(4)学生解剖油菜花。(5)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花朵各部分的名称并猜测各自作用。(6)教师小结:花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会结出种子。花瓣能利用鲜艳的色彩吸引昆虫来帮助传粉,萼片能保护未开的花。二、认识花粉的传播方式。1.谈话:你们知道花粉是怎样传播的吗?2.学生回答。3.看多媒体演示花粉的传播方式。4.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5.教师小结。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三、拓展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2.学生汇报:知道了花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还知道了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方式有昆虫和风力及人工辅助传粉等。3.你种的植物怎样了?开花了吗?在它开花的时候,你可要仔细观察呀。(交流种植物情况可另选择进行)四、教师总结,完成练习篇。学生回答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杨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并小结。进行实验进行实验学生淡淡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学生说说。请学生来说一说都是些什么?(尽量选择学生常见的,熟悉的花卉)学生解剖油菜花。学生回答。学生汇报:知道了花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还知道了花粉成熟以后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方式有昆虫和风力及人工辅助传粉等。交流种植物情况可另选择进行板书设计3、叶和花表皮 花萼叶 叶肉 花 花瓣 叶脉 雄蕊雌蕊教学反思1.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探究之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究活动的源动力。课堂中学生引发的疑问,是学生最想探究的奥秘和主题,因此科学课的探究必须从学生的疑问入手,本课重点从“植物的叶子会进行自己制造食物吗?”入手进行引导探究。2.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之后,便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从而深化自己的知识和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7)周教案No.1节课题4.植物和我们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己的种植经历总结植物的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和生命周期的长短,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组成部分。2.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愿意为保护花草树木尽自己的力量。重点在“种植物”经历的基础上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难点识别我们实用的是植物的哪些部分。教具电脑课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学具电脑课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复习导入:在前三课的学习中,我们对植物有了系统的认识,谁能把你的认识向大家介绍介绍?二、认识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1.(出示一株完整的植物)说说植物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学生指认各部分并总结各部分的形态和功能。)2.教师总结植物的生命周期。(发芽期——生长期——成熟期)二、了解我们吃的是植物的哪部分。1.最近几天,你们都吃了哪些植物?吃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2.出示各种植物的图片,说说我们吃的部分。(花生、南瓜、芹菜、香蕉、苹果、豌豆、胡萝卜、土豆、地瓜、菠菜、白菜、甘蓝、韭菜、西瓜……)三、认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么夸张都不会过分,大家说一说一天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2.重点就“吃”方面展开讨论,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吃的是植物的哪一个部分,哪些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3.小组活动并大组汇报。4.谈话:除了“食”以外,植物对人类还有哪些方面的贡献?(小组讨论交流)5.学生汇报。(可以做药材、可以加工饮料、可以做纺织材料、做家具、建房屋、当燃料……)6.阅读教材中的资料。7.教师适当总结。三、总结:1.谈话:这个单元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2.课后还需要我们去种植植物,观察植物,保护我们的大自然。3.播放关于植物与人类关系的音像资料。四、交流自己的种植情况。五、完成练习篇。介绍你的植物学生指认各部分并总结各部分的形态和功能。汇报名称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吃的是植物的哪一个部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看课件交流自己的种植情况。板书设计4、植物和我们 一株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提供食物、饮料、生活日用品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提供做家具、建房屋的材料提炼医疗药品保护环境教学反思本课我认为做大进步就是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我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当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交往的控制者、课堂行为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因此,在教学中,我用“对于他们小组的展示,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他们解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7)周No.2节第(8)周NO.1节教案课题1.认识固体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知道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能够按照物体的形态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3.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重点知道固体的性质难点牙膏、面团等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教具多种固体和液体物品学具多种固体和液体物品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出要求:新学期开始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希望本学期继续努力。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对本学期的学习提几点要求:(略)2.引出新课:由于天气的原因我们要调整一下我们的教学顺序,前两单元等天气稍微暖和一些再学习。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有哪些了解?3.学生自主回答。二、学习新课: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固体(板书:认识固体)。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学生也可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学生交流,说说分类的理由。(3)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讨论“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理解混合物。(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2.研究固体的性质。(1)各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2)组内讨论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研究(用看、摸、闻、敲打、折、听等),学生记录单结果。(4)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5)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3.讨论“液体能流动,沙漏里的沙子也会流动,它是不是液体?三、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知道固体的性质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但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需要把它们分离开才能使用。你们都见到过哪些生活中固体混合的例子?二、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请同学们观察书中第一幅图是在水泥中混合黄沙和水,第二幅图是施工工地筛沙子。你发现了什么?生:前面一幅是固体混合的应用,后者是固体分离的应用.三、认识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1.认识天平:(出示天平)认识这个测量工具吗?它有什么用途?2.简单介绍天平的用途及使用方法。3.教师演示:把黄豆.绿豆.玉米面的重量分别称一称,预测三种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有没有变化?4.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观察。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5.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固体混合后体积发生变化,四、分离混合固体的实验:1.想出最好的办法进行快速分离黄豆、绿豆和玉米粉。2.生介绍方法:筛法、颠法、划法、吹法、水浮法……3.教师分组进行固体分离实验。五、总结:固体还有许多性质,这节课我们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法认识固体。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做练习篇。明确要求学生自主回答学生交流,说说分类的理由分组研究(用看、摸、闻、敲打、折、听等),学生记录单结果。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讨论交流明确要求同学们观察书中第一幅图是在水泥中混合黄沙和水,第二幅图是施工工地筛沙子。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观察。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生介绍方法:筛法、颠法、划法、吹法、水浮法……做练习篇板书设计1.认识固体固体的性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同的固体透明度、软硬度、颜色等不同)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化(变小)教学反思一、优点:课堂上当学生的意见有争议时,能适时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牙膏到底是固体还是液体?”时,我没有立刻予以肯定或否定。接下来用和面来帮助启发学生发现牙膏与液体和固体的不同,突破难点。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二、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教学评价单一,缺乏激励性语言,要多听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2、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8)周教案No.2节课题2.把固体放到水里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来决定。
2.掌握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3.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认识物体更多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科学的兴趣。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教具各种固体、不同颜料、方塘、沙子。学具搅拌棒、食盐、面粉
、水槽、苹果、蜡烛、烧杯……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生:共同点是都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同点是不同的固体透明度、软硬度、颜色等不同。)2.师: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板书课题)二、探究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1)师出示几种固体请学生预测: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哪些会沉在水里?哪些会浮在水上?(2)教师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3)学生预测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中的沉浮现象(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5)讨论: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你觉得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6)通过刚才的学习谈谈你对物体沉浮的认识。2.认识固体的溶解和分离:(一)溶解(1)教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观察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总结现象。(3)教师小结: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盐、面粉、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或基本不溶解于水)。(二)了解固体与水混合后如何分离的方法。(1)刚才我们把盐和面粉与水进行了混合,你们能把盐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2)学生讨论分离方法。(3)教师演示并讲解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三、拓展: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做固体与液体分离的实验呢?(教师介绍结晶实验的方法:(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为止。(2)在热盐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不同颜色的热盐水分别倒进小碟子里,再把小树枝浸在盐水里,让盐水慢慢蒸发。几天后就可以看到晶莹的彩色树枝。)四、总结本课:这节课我们又了解了固体的许多性质,谈谈你们的收获。五、练习:做练习篇生:共同点是都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同点是不同的固体透明度、软硬度、颜色等不同。学生预测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小组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总结现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盐、面粉、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或基本不溶解于水)。学生讨论分离方法。做练习篇板书设计2.把固体放到水里固体的性质:在水中有沉有浮(与物体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过滤(米与水的分离)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 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 蒸发(水与盐的分离教学反思优点: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我将遵循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课后拓展的研究。本课的科学实验方法、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环节。二、不足及改进: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会观察、会说实验现象、也会分析,可就是不会记录,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试验现象,记载的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也许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们老师没看懂或者不是按我们老师的想法去记录罢了。以后,应该培养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9)周教案No.1、2节课题3.认识液体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3.通过学习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难点认识液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教具PP板、滴管、几种不同液体学具(鲜牛奶、豆油、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厚塑料袋、天平、蜡光纸等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许多液体,液体有哪些特点呢?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液体的名称?(让学生尽可能的说,越多越好)2.写出你们知道的液体的名称。3.出示两种没有名称的液体(酒精和醋):今天我带来了两种液体,请同学们帮帮忙,判断一下这是什么液体?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生:气味)4.讲解:气味是液体的一个特点,液体还有很多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液体的其它特点好吗?(板书“认识液体”)二、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1.认识液体的颜色、气味和味道等液体的性质。(1)请看讲桌上摆的这些液体,这些液体有什么不同呢?(生:颜色)(2)出示食用油和蜂蜜,这两种液体你们每个桌上都有,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辩认它是什么液体。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的?(生:味道)2.讲述:刚才我们大家提到颜色,气味和味道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书:性质)但液体的性质不仅仅表现在颜色,气味和味道上,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说说你还想研究液体的哪些性质?3.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师板书,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的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二、探究液体的其它性质:1.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液体的轻重,液体的形状,将液体混合后会怎样,什么样的液体流动得快等问题。2.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合并归类,选出将要研究的问题。3.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4.请1—2个小组来汇报,其他小组给他们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5.学生阅读P36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这些液体的其他性质。6.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7.小组汇报: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
8.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三、小结学习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液体的性质时用到了哪些方法?(生: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方法。)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四、练习:做一课一练学生尽可能的说,越多越好写出你们知道的液体的名称气味看讲桌上摆的这些液体,这些液体有什么不同呢?生:颜色生:味道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师板书,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1—2个小组来汇报,其他小组给他们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学生阅读P36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这些液体的其他性质。学生分组实验小组汇报: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做一课一练板书设计3.认识液 观察:颜色、形状、气味、味道、透明度……科学研究液体的方法 比较(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轻重、粘稠度……分析实验:表面张力、毛细现象、压力、浮力等教学反思一、优点:本课学生的观察兴致很高想象力丰富,随意讲话的少。在教学第二部分认识不同液体存在着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的差异的主体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实验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同样多的液体和水比,谁重”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体积液体轻重不同。二、不足及改进措施:1.学生实验时音还是有些大,我应该在强化实验习惯的培养。2.实验要求、注意事项、小组分工还应再具体细致一些,对学生个管理,评选出“小科学家”,可以促使上课秩序和效果更好。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10)周教案No.1节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把液体倒进水里观察现象,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知道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能用语言、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通过比较发现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3.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重点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难点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教具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水等学具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水等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液体,回顾一下液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还知道了不同的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方面是不同的。除了前面的以外,液体还有许多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液体。二、探究新知1.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四杯液体,其中两杯是水,一杯油和一杯蜂蜜,如果把油和蜂蜜分别倒入水中,想一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让我们来试一试。(2)学生动手实验。从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与你们的猜测一样吗?(3)小结:看来液体和固体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4)如果把这三种液体倒进同一个杯子中,又会怎样呢?(学生猜测)让我们来做做看是这样吗?(5)教师演示:在空杯中按蜂蜜——水——油的顺序倒入,你们发现了什么?油在上、蜂蜜在下,是否与倒的顺序有关呢?如果按其他的顺序倒,情况会怎样?(演示)这是为什么呢?(6)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无论按什么顺序倒,油总是浮在水面上。可见液体比水轻就浮于水上,比水重就沉在水下。(7)如果搅动一下油、水和蜂蜜的混合物,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生: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8)出示鸡尾酒的图片:你知道鸡尾酒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吗?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2.观察热水在冷水中怎样流动如果把热水倒进冷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怎样能观察的清楚些呢?师演示后分析原因。(生:热水比冷水轻)3.研究液体混合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1)研究重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教师演示: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生:无变化)(2)研究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小组实验: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说说原因吗?四、练习:完成练习篇。明确要求学生动手实验。从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与你们的猜测一样吗?学生猜测生: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生:热水比冷水轻生:无变化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小组实验: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完成练习篇。板书设计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液体的沉浮:与倒的顺序无关,与液体的轻重有关 液体混合前后:液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液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化教学反思优点:1.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2.综合探究,每一个环节都采用了“作出猜测——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交流总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人人亲自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在直接经验上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二、不足之处:我的语速有些快,对于三年级学生语速应慢一些。我将继续努力!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10)周教案No.2课题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探究,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2.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3.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具橡皮泥、吸管、木筷、泡沫塑料、水槽、烧杯、鸡蛋、潜艇模型……学具橡皮泥、吸管、木筷、泡沫塑料、水槽、烧杯、鸡蛋、潜艇模型……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情境导入:1.猜测:前面我们认识了物体的沉浮现象,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2.演示:教师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能不能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二、实践探究(一)探究不借助任何物体使橡皮泥浮上来的方法1.小组讨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2.学生汇报想法3.动手实践、探究、验证4.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5.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6.比一比看哪个组在浮上来的橡皮泥小船上放的硬币最多呢?(1)学生比赛交流(2)为什么同样大的橡皮泥造成的船装的硬币都不一样多呢?(3)学生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4)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二)探究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的方法1.质疑:除了改变形状使橡皮泥浮上来,你还有什么方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2.小组内讨论交流3.汇报交流4.各小组探究实验5.展示实验结果,组间相互参观交流体会,使组间能掌握更多方法。6.交流、反馈探究结果,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橡皮泥浮上来。7.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是借助漂浮物在水中浮起来的?8.多媒体展示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例子(网漂、钓鱼线等)(三)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2.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能说说吗?3.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4.学生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5.汇报小结:把潜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四)探究加盐可以使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1.提问:你知道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吗?2.学生回答3.今天我们就来验证一下4.将鸡蛋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鸡蛋浮在水面上。5.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6.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三、拓展延伸1.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2.学生设想3.操作验证四、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五、练习:完成练习篇明确要求小组讨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学生汇报想法动手实践、探究、验证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学生比赛交流学生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交流各小组探究实验.展示实验结果,组间相互参观交流体会,使组间能掌握更多方法。.交流、反馈探究结果学生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交流汇报学生回答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学生设想操作验证完成练习篇。板书设计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方法: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教学反思一、优点:1.本课能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2.我能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等研究方法共同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3.在经历的一个个探究科学活动中,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在反复的探究中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不断的克服科学困难心理做铺垫。二、不足及改进措施:1.对实验的指导和分工还缺乏细后面对实验有些乱,组长的调控能力还应进行培养和加强。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11)周教案No.1课题第三单元复习课型复习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和探究方法的整理,使学生掌握多种探究学习的方式。2.能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图,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3.通过整理复习体会到良好习惯对科学学习的重要性。重点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图,帮助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掌握。难点通过对本单元知识和探究方法的整理,掌握多种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具相关课件、练习篇学具相关课件、练习篇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交代目标:师:这单元我们研究固体和液体,今天咱们来进行一下复习。二、归纳、整理知识1.师:通过本单元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2.学生汇报。3.下面你们试着把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4.小组交流、整理。5.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出示知识框架图。6.小结:看来大家这单元学得真不错,以后继续努力。三、归纳、整理探究方法:1.回忆:这单元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学习?2.小组同学交流、归纳。1)观察方法:看、闻、尝、摸、借助工具等。(2)体验探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证据——得出结论3.小结:今后我们还会用更多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研究。四、检测、巩固:1.选择题将下列物体的序号填在相应的圆圈内。盘子②玻璃球③果汁④大树⑤塑料杯⑥牛奶⑦钥匙⑧橡皮⑨洗发剂⑩钢笔水固体液体2.判断(1)牙膏和面糊都是固体()(2)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会变化。()3.完成练习篇五、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明确目标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整理。学生汇报小组同学交流、归纳。观察方法:看、闻、尝、摸、借助工具等。完成练习篇板书设计第三单元复习 固体:性质颜色(有一定形状和体积)软硬物体透明度颜色液体:性质透明度(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黏度教学反思一、优点: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我适时引导他们把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初步培养学生对知识分析、归纳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这样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不足及改进措施:有些习题的设计还缺乏典型性,应该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典型的题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及时巩固。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11)周教案No.2节课题1.今天天气怎么样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可以用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来描述天气。知道通过用什么途径来了解天气预报。2.能自己设计符号来表达天气情况,在实践中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3.意识到天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重点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的变化。教具有关气象的图片与资料。学具有关气象的图片与资料。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猜谜激发兴趣,引出话题: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猜谜是吧,今天老师几带来了两则谜语,咱们一起来猜猜。(1)“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河里都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2)教师说出风的谜语。2.教师小结: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板书:关心天气)二、感受不同天气,产生问题:1.谈话:今天天气怎么样?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会影响你的生活吗?为什么?2.你们是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今天天气的。(板书:天气、气温、风力、风向、云层)3.你们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天气。(晴天、阴天、打雷、下雪、雾天、霜冻、暴雨…..)你还知道哪些天气?(龙卷风、沙尘暴、台风、暴风雪)4.谈话:关于天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三、设计天气符号,把握特征:1.谈话:我们一般是从哪里了解到天气情况的?(看或听天气预报)这是一段有关天气预报的录象,你大家观看,(播放录象)天气预报是从哪些方面来预报天气的?又是怎样表示不同天气的?2.思考: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天气?(指认书上的符号)3.谈话:你能自己设计一些符号记录各种天气吗?(写在书上)四、了解各种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1.要想获得天气信息除了天气预报外,还有哪些途径?2.阅读教材43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获取信息——分析资料——作出预报3.说明预报并不是绝对准确的4.讲解中国的天气预报情况5.了解古时人们是怎样来获知天气信息的。(看书44页)(动物、植物、看云、看风、看天象、看物象)6.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可以预告天气?7.收集气象谚语,理解谚语含义。五、了解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讲解攀登珠峰的要求。2.理解“攀登珠峰,成败在天”3.还有哪些人更关心天气,为什么?六、总结并播放音像资料,进一步了解天气情况。七、完成练习篇。明确要求学生描述汇报:(晴天、阴天、打雷、下雪、雾天、霜冻、暴雨…..)你还知道哪些天气?(龙卷风、沙尘暴、台风、暴风雪)看或听天气预报了解各种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学生回答看书44页完成练习篇板书设计1、今天天气怎么样种类天气预报晴天气多云转晴温度(低-高)雪风力雨风向教学反思一、优点: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上课之前先研究了本节课的课型,经过反复推敲,经过对事实性学习的定位,初步将本课类型归为讨论交流式的事实性学习课。二、不足及改进:1.以前上课前,每句语言的组织都会精心的预设,今天的课却做得不够,因此语言上还应继续加强。2.评价上确实还需多多学习和练习。平时应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12)周教案No.1课题2.气温有多高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表,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理解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2.能够测量并比较向阳和向阴处气温的差异。利用天气变化记录,归纳出白天天气变化的规律。3.愿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重点通过观测记录,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难点正确认读温度。教具温度表、温度表模型学具温度表、温度表模型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复习导入1.导言:在学习第一课“今天天气怎么样”后,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关心天气。那平时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关心天气情况的呢?在听天气预报时,你最关注其中的哪些天气信息?(汇报)2.你知道今天我们本地气温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知道的?4.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气温有多高》(教师板书课题)二、新课:1.讨论:假如你们没有听到今天的天气预报,怎样才能知道今天的气温呢?2.演示使用温度表:(1)出示温度表说明温度表也叫寒暑表,它更能反映出气温冷热的变化。(2)讲解温度表的使用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3)组织学生练习温度表模型练习读和写。(4)检查学生对温度表使用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5)介绍“零下”温度的概念3.测量教室里的气温:(1)现在就让我们用温度表测量教室里的气温吧。请同学们把测量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2)学生进行测量(3)学生交流测量出的数据。(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板书这些数据。)(4)提问:从这些数据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气温呢?(5)学生讨论交流。(位置不同)4.测量室外的气温:(1)谈话:教室里不同地方的气温不同,那么教室外不同的地方气温也是这样吗?(2)学生猜测并商量计划。(3)进行测量。(4)小组交流测量的结果。(5)你在测量时有什么发现?5.了解白天气温变化的规律:一天中的气温有什么规律呢?(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在午后2点左右,而不在中午12点。)6.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方法:气象站测量气温时把温度表都放在距地1.5米的百叶箱里,并且每天都要定时记录。三、教师总结。四、拓展活动:连续一天测量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气温。五、完成练习篇。汇报学生练习温度表模型练习读和写。学生对温度表使用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学生进行测量学生交流测量出的数据学生讨论交流。(位置不同)学生猜测并商量计划。(1)进行测量。(2)小组交流测量的结果。(3)你在测量时有什么发现汇报板书设计2.气温有多高测量工具:温度计(寒暑表)百叶箱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气温不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也不同教学反思一、优点: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机会。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地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周备课()节组长:日期:月日第(12)周教案No.2课题3.雨下得有多大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知道下雨前空气湿度会增加;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湿度和降水的多少;知道天气预报中降水的等级划分标准;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2.能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3.懂得制作简易器材也可以进行科学观测,教育学生关心与天气有关题。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教具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学具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预设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1.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下雨的天气,有时候我们要根据雨的大小来决定该做什么。在下雨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知道雨下得有多大的呢?2.这些方法能准确测量雨下得大小吗?为什么?二、指导制作雨量器:1.介绍雨量器: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器的大小用毫升(mm)做单位。2.出示气象台的雨量器图片,学生观察雨量器。3.教师介绍:雨量器的类型很多,最简单的是一个透明的容器,外面贴着刻度,教师出示雨量器的实物。(学生观察后制作雨量器,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指导。)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1.展示自己做的雨量器。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1)怎样使用雨量器,应注意什么?(2)量雨时应从哪开始读数,量雨前还应做什么准备工作?(3)怎样读雨量的大小?(4)下次测量前怎么办?3.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器“量雨”。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5.讨论:如果用不同大小的量雨器行吗?四、激励学生实际应用: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就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量降雨量了。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注意什么?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1.你知道天气预报的雨是如何划分的吗?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雨的种类和划分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学生在尺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六、了解降雨量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提问: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2.谈论: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3.教师小结。关注天气预报使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七、完成练习篇。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后制作雨量器,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指导。)学生讨论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建筑工程电工工程分包合同
- 华为采购合同范例
-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光经济》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文化会展策划合同范例
- 土地购买流转合同范例
- bim深化设计合同范例
- 2024至2030年印花双面绒毯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学校内食品店承包合同范例
- 钢结构个人合同范例
- 现场工程图表
- 九年级安全班会课件
- 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模版(3篇)
- 综合服务中心施工组织设计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期末大作业:案例分析-国开-参考资料
- 滨州电动伸缩雨棚施工方案
- ISO45001管理体系培训课件
- 医院消防系统维护保养服务投标方案(图文版)(技术方案)
- 花都区2023-2024年-2024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2025年健康素养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新疆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