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业-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_第1页
专题08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业-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_第2页
专题08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业-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_第3页
专题08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业-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_第4页
专题08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业-2022年小升初语文暑假复习与开学分班考备考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业复习(六年级下)一、文言文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按原文填空,将横线上应填的句子填在答题卡对应处。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及日中则如盘盂()

(2)孔子不能决也()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句子断两处)我

近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2)孰为汝多知乎?5.文章中提到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是________(朝代)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中“孔子不能决也”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答案】1.及其日中如探汤2.

到,到了

分辨,判断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4.(1)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2)谁说你多智慧呢?5.

春秋

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不足(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的默写。平时要养成多读多背的好习惯,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字,注意“及”“汤”子的书写。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及,到,到了。②句意: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决,分辨,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我以”是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应断开。“日始出时”从时间上修饰限制“去人近”,应断开,故断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以,认为;初,刚刚;日中,正午。②孰,谁;汝,你;知,通假字,同“智”,智慧。5.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而不妄加决断,并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点睛】参考译文: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距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6.文中提及的孔子是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8.这则故事中两小儿争论的焦点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结果“孔子不能决也”,从中表现出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答案】6.春秋7.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8.

太阳是早上距离人近还是正午距离人近。

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解析】【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至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本句重点字词:以,认为;始,开始,刚刚;去,距离。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文章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文言文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9.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3分)(1)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_______________(2)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答案】(1)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2)不如(3)全国【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线词语的解释,结合词语的特点和所在的语境含义进行分析即可。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分)(1)“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完全正确。(______)(2)“一人虽听之”中的“之”指的是弈秋的教导。(______)【答案】(1)×(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1)本题考查的是划分句子节奏,注意结合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即可。“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所以划分节奏是“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思/援弓缴/而射之。(2)是正确的。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分)【答案】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预习(七年级上)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期日中()

(2)太丘舍去()

(3)元方入门不顾()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B.元方以针锋相对的语言逼得客人哑口无言,又以“入门不顾”的动作拒绝客人的道歉行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不应当认为他也是“无礼”的。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答案】1.

(1)约定

(2)离开

(3)回头看2.(1)过了中午(那位朋友)仍没有到达,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到。(2)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3.A【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约定。(2)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3)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中,正午;舍,舍弃;去,离开;乃,才。(2)重点词:期行,相约同行;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从正面强调”说法错误,应是“从反面强调”;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咏雪谢太傳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6.“公大笑乐”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的?7.因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后世称女子的文采为“咏絮才”。请你对这一咏雪名句做简要赏析。【答案】4.(1)急

(2)相比5.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或: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或:不如比作柳絮凭着风满天飞舞)。6.示例:谢太傅听了侄儿侄女关于下雪的比喻后非常高兴,他更赞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文学才华)。(意思对即可)7.示例: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飞舞的柳絮,既写出了雪花轻盈的姿态、飞舞的神韵,还给人暖意融融、春天将至的感觉,有着丰富的意蕴和优美的意象。(意思对即可)【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6.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公大笑乐”表达的是谢太傅高兴的情感。可以作多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文本内容可知,孩子们积极踊跃发言,谢太傅的大笑说明他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内心欣慰无比: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笑乐”也是对谢道媪这种比喻的认可和对她才情的欣赏;同时他为家庭聚会的欢迎气氛而乐,为谢家后辈爱学上进而“大笑乐”,等。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谢道媪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柳絮喻雪,这个比喻十分传神,因为柳絮呈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点睛】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温,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论语》十二章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8.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省:反省)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B.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D.《论语十二章》运用语录体,语言简练,用意深远。11.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2.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答案】8.C9.C10.A11.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②逝去的一切像喝水一样,日夜不停。1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则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示例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是学习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解析】8.C.句意: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在主谓之间断开,应断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故选C。9.C.句意: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之: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故选C。10.A.“记录孔子言行”错误,应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故选A。1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2)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2.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运用能力。可选择一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语句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点睛】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⑤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⑥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⑦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⑧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⑨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⑩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⑪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⑫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险躁则不能治性()(3)淫慢则不能励精()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5.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3.

明确,坚定

轻薄

振奋14.(1)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15.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2)句意: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3)句意: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振奋。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来;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品德;(2)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由“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由“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知,劝诫儿子要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由“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要求儿子立下志向;由“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告知儿子懒散急躁是人生大忌。【点睛】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狼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6.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世称___________。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投以骨:(2)一狼径去: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9.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两句是对屠户杀死两狼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屠户的勇敢。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点明“一狼径去”的真正目的,写出狼的凶残狡诈。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揭示了“一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的真正意图,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达了对狼的讽刺,同时赞美了屠户的机智勇敢。【答案】16.

蒲松龄

聊斋先生17.(1)把;(2)离开18.骨头已经扔完了,然而两只狼仍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他。19.C【解析】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世称聊斋先生。17.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把骨头扔给狼。以:把;(2)句意: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去:离开。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加点词语“而(然而),故(原来)”要理解正确。19.本题考查理解文意。C.“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理解不正确。“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揭示了“一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的真正意图,充分表现了狼的阴险狡诈,而不是“贪得无厌”。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共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战?止增笑耳。20.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缀行甚远缀:_________

(2)恐前后受其敌敌:_________(3)弛担持刀弛:_________

(4)—狼洞其中

洞:_________(5)屠自后断其股

股:_________22.翻译下面句子。(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3.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答案】20.A21.

(1)连接、紧跟

(2)攻击

(3)解除、卸下

(4)指挖洞

(5)大腿22.(1)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不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3.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答出两点即可)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B.句意是: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一狼”是主语,不能分开;“意”是谓语,其后可分开,“以攻其后也”是后置状语中,故正确划分为: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句意是:又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复”修饰“投之”,其后可断开;“而”连接“后狼止”和“前狼又至”,表示转折关系,“而”前可断开,故正确划分为: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句意是: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用于主语“两狼”和谓语“并驱如故”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后可断开,“并驱如故”之间不用再断开,故正确划分为: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选A。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②句意为: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③句意为:卸下担子拿起屠刀。弛:解除、卸下。④句意为: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⑤句意为: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股:大腿。2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②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耳:罢了。23.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及讽喻内容。一问,要根据情节和描写来概括狼的形象。从文中第②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的贪婪、凶狠;从第④段“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狼的狡诈。二问,讽喻内容。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一定要从狼联想到恶人与恶势力,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根据第⑤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我们应该像屠户对待狼一样对待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又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处境困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在那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好像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想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4.甲文选自《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2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2)及其家穿井

及:(3)丁氏对曰

对:(4)求闻之若此此:26.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7.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案】24.吕氏春秋25.①从井中取水;②等到;③回答;④这样26.(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得到了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27.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意思对即可)【解析】2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本文就是选自《吕氏春秋》,出自于该书《慎行论•察传》。25.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汲:从井里打水。(2)句意: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3)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回答。(4)句意:寻求到的消息像这样。此:这样。2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平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重点字词有:(1)国,国都;道,讲述、谈论;闻,使……听到/知道。(2)使,使唤;非,不是;于,在。2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作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选准角度谈启示、感悟。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丁家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氏回答:“得到了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寻求到的消息像这样,不如没有听到。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28.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好语似珠 B.好学不倦29.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句:______________;批注:______________。31.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答案】28.B29.

不也很快乐吗?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30.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31.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解析】28.考查字音字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hǎo,意为:美好;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故选B。2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2)是故,因此;困,困惑。30.考查诗句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31.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多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