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24年11月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宋代农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唐代农书不到30部,包括唐代在内的前此历代农书总计也只有70余种。有宋一代农书,总计九大类255种。这一数量不仅雄视前代,与后代相比亦不逊色:是元代农书的5.9倍,与明、清农书大体相若。此外,宋代农学的成就还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如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第一部柑橘分类学专著《橘录》、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等。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前所论主要是北方旱地农业技术,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因此,到了宋代,传统农学始可称全面总结、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宋代代表性著作,陈勇的《农书》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如其所叙述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别,以及种、管、收三大环节,复杂的技术程序及精耕细作程度已臻古代社会之极,故直到明清而不能易。所叙土壤改良方法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工程改良、生物改良、耕作改良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把施肥以改良土壤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书中对火粪、沤粪、堆粪、草粪四类肥料的制法和用途详加论述,把传统肥料科学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由此,宋代绝大部分地区农田再也无须像汉唐时期那样休耕了。先秦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天、地、人)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吕氏春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业“三才”学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传统农学奠定了哲学基础。汉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基本普及,形成了以区种法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农业传统,“三才”理论进一步深化,强调“凡耕之本,在于趣(通‘趋’)时,和土,务粪泽”。这一思想后为《齐民要术》继承吸收,并提炼为“顺天时,量地利”的新表述,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宋代传统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天时、地利因素中更加重视地利,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主动改变自然条件的重要性。陈旉在《农书》中一反传统,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加以论述——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当然重天时甚于地利。宋人则多有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举,“天时不如地利”自为理之必然。二是认识到天时、地利因素是通过构成一个统一体即自然环境条件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故陈妻《农书》虽承前代分论“地势之宜”“天时之宜”,但全书更常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天地时利之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由先秦秦汉“趣时”“适地”、南北朝“顺天时,量地利”进入“盗天地之时利”的新阶段,赋予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是“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因。总之,宋代农学强调由消极适应、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变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这是中国农学发展史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之一。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朝政府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北宋真宗皇帝“雕印《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付诸道劝农司,以勖民务”,南宋高宗皇帝“颁诸农书于郡邑”。对地方官员来说,“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是其考课的主要内容,他们自然积极劝农,这正是宋朝劝农文勃兴的原因。宋代劝农文并非只是劝勉鼓励民众努力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更是主要内容。宋朝统治者大开文治之风,学校教育日益推广,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许多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就成为且耕且读的乡居知识分子。普通农家子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群众在劳作中能够更好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其中有些人还将实践中的所思所得撰写成书,推动了宋代农学发展。宋代士人敢于言事、任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屡有变法之举。要变法以富国强兵,自不能因循守旧,秉此心而为学术,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从哲学看,宋代创立新儒学,学派林立而各具创见;从文学看,宋词堪称一座巍巍丰碑,宋诗以文为诗、以俗为雅,是唐诗之外的璀璨明珠;从科学看,宋代在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因此,宋人在研究农学时能够以创新为应有之义,如曾安止撰写《禾谱》是因为“未有能集之者”,韩彦直撰写《橘谱》是因为“独未有谱橘者”,很多农学成果都是作者有意识创新的产物。综上所述,宋代农学是中国农学集大成、开新统的重要发展阶段,它所阐述的思想、技术、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生态农业仍有借鉴意义。(摘编自邱志诚《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以前的农学著作内容主要是关于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面的,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
B.宋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系统、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法,能够恢复、保持地力,因而很多农田没有必要执行休耕制度。
C.我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天、地、人各有其规律,并且意识到了天、地、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自的重要作用。
D.宋代农学是我国农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与前代相比,它在农书数量、技术创新、农业思想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时,水稻栽培技术程序和精耕细作程度已经到达我国古代社会的顶峰,明清时期依然沿用了宋代的这些做法。
B.在新的生产实践推动下,宋代时“三才”理论获得了产生以来最重大的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
C.在宋代,哲学、文学、科学的发展成就斐然、交相辉映,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
D.文章首先总写宋代农学的成就,然后从多个方面进行分写,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宋代农学的现实价值,思路清晰。
3.下列做法,符合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开始增设“劝农使”,负责劝课农桑、帮助农业发展,一般由州府长官兼任。
B.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的七年时间里,全国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工程,受益田地多达三十万顷。
C.宋朝政府重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各地官员和热心农业的士人编纂农业科技书籍。
D.宋朝政府通过颁布减税政策、保护耕牛等相关法令来鼓励和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积极性。
4.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多个数据,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文章第六段阐述了宋代农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请据此谈谈应该如何建设农业强国。(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黎明前的故事(节选)茹志鹃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阁楼上很黑,小小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爸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爸爸也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小小起来,靠到姐姐身边站着,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只听楼上乱了一阵,就没动静了。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轻轻地问道:“你收不收?”米米一把紧抱住弟弟,屏住了气,四周的空气也似乎凝固了。静止了一会儿,爸爸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轻快:“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米米和小小都深深地换了一口气。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胡子很长,脸也变得黑了,他微微笑着,两排牙齿显得又白又亮。他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走路简直像是在用一条腿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和小小笑了笑说道:“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话没说完,就跌跌撞撞地被推出了门。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江湾、虹桥、青浦……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点。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米米、小小每天去,去了就在门外站一会儿。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这里面还有一排铁栅,中间隔出一条五六尺阔的巷子,有人拿着枪在这巷子里踱来踱去。米米和小小把脸紧紧地嵌在铁栅空当间,紧张地注视着里面。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了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上海解放了,不过敌人还占据着部分地区。小小成天站在马路上,焦急地张望着,碰到解放军就上前问:“那边有没有解放?”那些解放军总是说:“快了,小朋友,快回家吧!路上有流弹。”小小问到后来,实在急了,只得拦路抱住了一个头上缠着绷带、拿着盒子枪的解放军问道:“叔叔,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放那边?”那个解放军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别着急,小朋友,那边会解放的。快回家,一会儿你妈妈该急了。”“我妈妈就在那边,给反动派关着呢!”那解放军忽然愣住了,半晌,才用他粗糙的大手摸了摸小小的头发说:“那么你爸爸呢?”“不知道……大概还关在那里,或者就死了。”那解放军听了,紧紧地皱起了眉头,好像他头上的伤口突然痛起来似的,默默地站了一刻,就拍了拍小小的肩膀说:“不要慌,那边马上就解放,你爸爸、妈妈不会死的。”说完就急急地向前走去了。第二天一早,小小照例跑到街上去,但一会儿,他又喘吁吁地跑回来叫道:“上海统统解放了,爸爸、妈妈要回家了!……”小小一把拖起姐姐,飞似的跑到弄堂口,好像爸爸、妈妈已等在弄堂口了。“你看那边,我望这面。”米米决定后,就和弟弟背靠背地站着,向远处张望起来。人行道旁的梧桐影子,斜长地一条条地横在地上,它不知不觉地移动着,渐渐地,树影都缩成一团团的了。“怎么还不来?……”小小数到五十,数到五百,没有妈妈的影子,也没有爸爸的影子。梧桐树影从一条条变成一团团,又从一团团拉成一条条的了。米米心慌了,一忽儿掉头朝这儿,一忽儿掉头朝那边,向四面张皇地注视着,竭力把眼光望得远些。不久,她觉得街上走路的人都像妈妈、爸爸,但又都不是妈妈、爸爸。她觉得房子在一排一排地横倒下来,天旋地转,米米头晕了。晚上,米米、小小都没有说话,胡阿姨送来的饭也没吃,就躺到床上去了。米米望着帐顶,半晌才轻轻地说道:“小小,明天我们到江湾去找吧!”小小唔了一声,就伏在枕头上不动了。“米米!小小!”突然,妈妈头发蓬乱地站在房门口。“妈妈回来了!爸爸呢?”妈妈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抱住他们,眼眶里充满了激动的泪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爸爸应该是一名情报工作者,从文中“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可看出爸爸经常要收发情报。B.爸爸饱受折磨,但仍对小小“笑了笑”并宽慰他,既表现了革命者的无畏,又表现了父爱的伟大。C.爸爸要向外传递消息,而被子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于是妈妈叮嘱米米要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D.妈妈回来时“头发蓬乱”,暗示了她被关押时的糟糕境遇,同时也可看出她想要归家的迫切心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出现声音描写,如“啪!啪!”声和“哗啦”的子弹上膛声,既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突出了父亲处境之险。B.作者善用伏笔,如小小和米米意外地被准许探视,都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等情节,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了伏笔。C.“忽然愣住”写出了解放军得知小小妈妈被关押后的不知所措,“半晌”则说明了他听到回答后沉默时间之长。D.文章以梧桐树影的变化,暗示了时间流逝,使孩子们等待的过程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等待时间的漫长。8.面对小小的疑问,母亲为什么以“奇怪的鸟”这个故事来回答?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9.作者以“米米和小小”的视角展现了这段“黎明前的故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克用①攻罗弘信侵掠遍六州朱全忠召葛从周于郓州使将兵营洹水以救罗弘信。六月克用引兵击从周汴人多凿坎于阵前方酣克用之子遇坎马踬汴人生擒之。克用自往救之马亦踬几为汴人所获克用顾射汴将一人毙之乃得免军还兖、郓属城皆为汴人所据屡求救于李克用克用发兵赴之为罗弘信所拒不得前初李克用屯渭北李茂贞韩建惮之事朝廷礼甚恭克用去二镇贡献渐疏表章骄慢②自石门还于神策两军之外更置安圣宣化等军选补数万人使诸王将之王覃王又自募麾下数千人茂贞以为欲讨己语多怨望嫌隙日构茂贞亦勒兵扬言欲诣阙讼冤京师士民争亡匿山谷上命诸军以卫近畿延王屯三桥茂贞遂表言“延王无故称兵讨臣臣今勒兵入朝请罪上遽遣使告急于河东丙寅贞引兵逼京畿覃王与战于娄馆官军败绩秋月茂贞进逼京师延王曰今关中籓镇无可依者不若自鄜州济河幸太原臣请先往告之辛卯诏幸鄜州壬辰上出至渭北韩建遣其子奉表请幸华州上不许而建奉表相继上及从官亦惮远去癸巳至富平遣宣徽使元公讯召建面议去留甲午建诣富平见上顿首涕泣言“方今籓臣跋扈者非止茂贞。陛下若去宗庙园陵,远巡边鄙,臣恐车驾济河,无复还期。今华州西距长安不远,控带关辅,亦足自固。臣积聚训厉十五年矣,愿陛下临之,以图兴复。”乃从之。乙未,宿下邽;丙申,至华州,以府署为行宫。茂贞遂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李克用河东节度使与朱温(朱全忠争霸②上唐昭宗(867-904)为朱温所杀唐朝灭亡于公元97年。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建遣其子A奉表B请幸C华州D上不许E建奉表相继G及从官亦惮远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事,文中指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事”意思相同。B.贡献,文中指给朝廷进贡,现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C.亡,文中指逃跑,与《陈涉世家》“”的亡意思相同。D.临,文中指驾临,与《出师表》“临表涕零”中的“临”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从周按照朱全忠的命令从郓州撤回带领军队在洹水驻扎以救援罗弘信并在阵前生擒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B李茂贞在李克用撤离渭北后对朝廷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前恭后倨日益骄慢,甚至部署军队,要赴京师申诉冤屈。C唐昭宗为了应对危机提前准备扩充军队增补了几万人诸王统率但最终仍然没有抵挡住李茂贞对京师的进逼。D唐昭宗离开京师后听从韩建的建议驾幸华州李茂贞进入长安放火烧毁了自中和年间以来所修缮的全部宫殿和店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克用自往救之,马亦踬,几为汴人所获。(4分)(2)茂贞以为欲讨己,语多怨望,嫌隙日构。(4分)
14.韩建劝说唐昭宗来华州的理由是什么?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杂诗十二首(其四)陶渊明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注]![注]谢灵运有诗亦云:“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一随往化灭,指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失。空名扬,庐陵王刘义真因不为少帝所容而被杀害。元嘉三年,宋文帝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愿不知老”一句寄托了诗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心愿,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B.“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既写出了诗人对骨肉亲情的眷恋,也暗示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C.“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表明诗人尽享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常常懒散放任,随心所欲。D.“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写出了受困于名利场的人承受煎熬,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的状态。16.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炊烟,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如《归园田居》中“_,_”。(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天姥山天黑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句是“_,_”。(3)古代读书人注重服装的素雅、端庄,《短歌行》中“
”一句告诉我们周代读书人的服装特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展现了古代儒者装束的特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一炉香、一盏茶、一瓶花,宋人崇尚的花事,不同于唐人万人空巷的集体游园花会,而是多了些孤芳自赏的个人特质,风格从庄重、讲排场的宫廷式插花转变成不拘一格、追求自然美的文人插花。①,除了经济的繁荣,家具史上一项颠覆性的变革——桌椅的出现,使得整个室内格局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居室陈设也开始以桌椅为中心。鲜花插瓶顺应人们的审美需要,与香炉一起成为室内陈设的固定组合。瓶花器皿一般在书斋选小瓶,厅堂摆花瓶,搭配线条简洁的花架、案几,使精致的雅趣有了安放之处。插花的方式,②,还有只插一枝或几枝的情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梅花。梅花品行高洁,自古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瓶插梅花追求线条美,与此相关的咏梅诗词不胜枚举。比如,曾几曾在《瓶中梅》中云“小窗水冰青琉璃,梅花横斜三四枝”,陆游的《小雪》中也有“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之句。受“格物致知”理学观念的影响,宋代文人插花不只追求怡情娱乐,③,因而宋代的插花也被称为“理念花”。宋代文人插花以“清”“疏”的风格著称,表现出作者的品性、修养及审美意趣。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19.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宋代插花的特点。(3分)123(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_______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一股透明的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_______。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_______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_______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偶尔空空荡荡蹿不动声色B.偶尔空空寂寂蹿无动于衷C.偶然空空寂寂钻不动声色D.偶然空空荡荡钻无动于衷21.文中多处使用了ABB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成“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和强烈的宁静”,从语意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选手张博恒在体操个人全能决赛前志在冲金,不料在首项比赛中失误,排名第二十名。虽然他一路猛追,但最终摘银,与金牌失之交臂。我们在他脸上看到难以掩饰的遗憾,也从他的表现看到不放弃的坚强意志。是的,向前看,不一定是成功,也可以是成长。关于“成功与成长”,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期中质量调研语文答案2024.111.A
【解析】“到了宋代,其内容主要和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相关”错误,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宋代则首次对当时高度成熟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体系进行了论述”,并没有说宋代农学著作的内容主要和这方面相关。
2.C
【解析】“宋代农学正是在多学科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论述宋代在哲学、文学、科学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目的是说明宋人具有创新意识。
3.B
【解析】文章第五段所论述的宋人农业思想是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B项兴修水利即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A、C、D三项均不符合这一思想。
4.①将宋代农书数量与前后朝代进行比较,这些数字突出了宋代农书数量之多,体现了宋代农学的巨大成就;②这些数字具体明确,使语言严谨准确,增强了说服力。(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5.①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颁发相关文献以勉励民众致力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②要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③鼓励创新,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6.C(“爸爸要向外传递消息,而被子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错)7.B(“都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了伏笔”错)8.①保护小小:小小年龄小,以鸟唱歌来解释发报声,避免小小不小心说漏嘴;②引导小小:以奇怪的鸟只给好人唱歌,不给坏人唱,引导小小心中有善恶;③寄望将来:等小小长大后,再回想这个故事,会明白父亲为革命所做的牺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2点得4分)9.①增强了真实感: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强化了感染力:呈现战争环境下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故事感染力会更强;③深化了文章主题: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对革命牺牲的懵懂理解,都深化了故事的主题,即黎明前黑暗中的坚持与希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10.DEG[解析]原文标点:韩建遣其子奉表请幸华州,上不许,而建奉表相继,上及从官亦惮远去。11.D[解析]“临表涕零”中的“临”是指面对。12.A[解析]“并在阵前生擒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的是汴人,不是葛从周。13.(1)李克用亲自前往救他儿子,战马也被绊倒了,几乎要被汴州军队擒获。 (4分。自:亲自。踬:跌倒,绊倒。为……所,表被动。获,抓获,擒获。每点1分。)(2)李茂贞认为朝廷要讨伐他,言语中有很多怨恨,隔阂一天天加深。(4分。以为,认为。怨望,怨恨。嫌隙,隔阂。日构,一天天加深。每点1分。)14.①时局混乱,不能远行。②华州地理位置重要,足以自卫。③华州资财兵力充足,有望复兴。(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李克用攻打节度使罗弘信,在六个州的范围内侵扰抢掠。朱全忠召令正在攻打郓州的葛从周,让他带领军队在洹水驻扎以便救援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六月,李克用率领军队攻打葛从周。汴州军队在洹水的阵地前挖凿了许多沟坎。双方交战正激烈的时候,李克用的儿子遇到沟坎,马被绊倒,汴州军队将他活捉。李克用亲自去救他儿子,战马也绊倒了,几乎就要被汴州军队擒获。李克用这时回身发箭射中一名汴州军队的将领,将他击毙,这才免于被俘。李克用带领军队从洹水返回晋阳。兖州、郓州所属的城镇都被朱全忠的汴州军队占据,兖州、郓州多次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军队前往,又受到节度使罗弘信的阻截,无法向前开进,兖州、郓州从此一蹶不振。当初,李克用在渭水以北一带驻扎时,李茂贞、韩建惧怕他,侍奉朝廷的礼节十分恭谦。李克用离开后,李茂贞、韩建二人向朝廷进献贡品逐渐减少,进呈的表章也骄横傲慢起来。昭宗从石门返回京师后,在左、右神策军之外,又设置安圣军、宣化军等军队,挑选增补几万人,命令各王统领。延王和覃王又自己招募属下人马几千人。李茂贞认为朝廷要讨伐他,言语中有很多抱怨,隔阂一天天加深。李茂贞也部署军队扬言说要前赴京师向朝廷诉讼冤屈,京城长安的士民争先恐后地逃到山谷里躲藏起来。昭宗命令各军护卫京师一带,并命延王到三桥驻扎。李茂贞于是向朝廷进呈表章说:“延王无缘无故地发动军队讨伐我,我现在率领军队前赴京师请朝廷治我的罪。”唐昭宗立即派使臣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告急。十七日,李茂贞带领军队逼近京畿一带,覃王在西部的娄馆迎战,结果朝廷的官军战败失利。秋季,七月,李茂贞进军逼近京师长安。延王说:“现在关中一带的藩镇没有可以依靠的,不如从鄜州渡过黄河,到太原去避难,我请求先行一步去告诉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十二日,昭宗颁下诏令出巡鄜州;十三日,唐昭宗离开京师到达渭水之北。韩建派遣他的儿子献上表章请唐昭宗到华州,唐昭宗不同意,可是韩建进呈的表章接二连三地送到,昭宗和跟随的朝中各官也有些怕到远处去。十四日,昭宗到达富平,派遣宣徽使元公讯召韩建前来,要与他当面商议是东去太原还是留在华州。十五日,韩建到达富平拜见昭宗,他下跪磕头痛哭说:“当今各藩大臣骄横跋扈的,并不止李茂贞一人。陛下如果离开宗庙园陵,到边远的地方巡游,我担心皇帝的车驾渡过黄河,就再也没有返回的时候了。现在华州往西距离长安也不远,控制关中京畿一带,也足以自卫。我积聚资财训练军队已经十五年了,希望陛下驾临华州,以图振兴光复。”昭宗于是依从了韩建的意见。十六日,昭宗在下邽住宿;十七日,到达华州,把韩建的节度使司作为皇帝的行宫。李茂贞便进入长安,自从中和年间以来所修缮的宫殿、市街店铺,全都被李茂贞放火烧毁。15.C解析:“懒散放任”有误。这两句是说诗人归隐后不修边幅,无拘无束,早睡晚起,乐在其中,实则意味着永远摆脱官场中的种种烦恼。16.①后四句表达了诗人鄙弃虚名,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与快乐的人生态度。(2分)②通过与“当世士”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不愿像“当世士”一样,为名利所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2分)“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身随名灭,“用此空名道”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的鄙弃。(2分)解析:后四句的意思是:哪像当世的士人们,满怀名利若冰炭。死亡后同样归于坟墓,哪里用得着这空名来引导前路呢!“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诗人把自己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与快乐与“当世士”的追名逐利进行对比,流露出对名利的鄙弃,不愿意像“当世士”一样,贪求名利,以至于内心如同冰炭相加一般充满矛盾冲突。“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用反问语气表达诗人对“空名”的鄙弃,说人百年之后都同样是荒冢一堆,哪里用得着空名来引导前路呢!表现出诗人对虚名的鄙弃,对自由的追求。17.(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3)青青子衿羽扇纶巾18.(6分)①究其原因②除了插满花瓶③还特别注重“格物”(“理念”)每写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3分)追求自然,插梅赋诗,讲究“格物”(“理念”)。每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B第一空,偶尔:有时候。偶然:意想不到,强调突然性,并且,用“偶然”会打破这番闲适宁静的氛围。语境说的是有时候会有一丝云彩,应用“偶尔”。“一丝半缕”即“一丝云”“半缕云”说明有时候会出现,可能会有多次,所以用“偶尔”。第二空,空空寂寂:空旷寂静。空空荡荡:空无所有的情景或指心里没着落的感觉。语境“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说的是此时十分安静,应用“空空寂寂”。第三空,钻:进入,穿过,但文中没有“钻入”的处所。蹿:向上或向前跳。语境形容寒气之重,应用“蹿”。第四空,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语境表达阳光对“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没有一丝触动,应用“无动于衷”。21.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程度;“白”仅指颜色本身而不表示程度;(2分)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脚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冷,而无“幽暗”之意。(2分)22.①(句式)原句用了两次“极度”,形成两个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有气势(或“更有冲击感”);(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合同范本
- 度宣传册设计与加工合同
- 共有产权住房合同
- 房屋买卖合同范本:个人住宅版
- 农村近郊租赁合同模板大全
- 10清新空气是个宝 是什么污染了空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采购供应链管理合同
- 设备租赁合同示范合同范文
- Module 4 Unit 10 Wind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深圳用) 英语五年级上册
- 软件开发合作合同(二)
- 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测试物理试卷(原卷版)
- 工程分包退场协议书
- 2023年11月安徽省淮北市烈山经济开发区公开竞聘11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答案带详解
- 2024年苏州职业大学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400道
- 2024年度医院重症监护科述职报告课件
- 流感病毒细胞分离培养
- 医院处方笺模板
- 《重症肺炎的护理》课件
- 扁平足护理查房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