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分一、今人发展(14分)教材不少篇目表现了作家关于“亲子探源”的思考,请你阅读并完成以下任务。史铁生从隐忍坚强的母亲身上,获得了诀别苦难、迎接新生的勇气;泰戈尔愿化作金色花,用陪伴报答母亲,躲在树的高枝上nì____笑;冰心笔下,母亲则是被人生之雨打得左右攲斜时,在无zhē____蔽天空下坚强挺立的荫蔽……他们无一不将母亲奉为生命之源:给予我们生命,更给予我们生活的智慧与勇气。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②2.根据语境,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yìn B.yìng C.yīn3.结合汉字卡片,书写正确汉字。汉字卡片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我们可以据此对它们的字义和字音进行辨析。“诀”“决”“抉”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请辨析并填空。①犹豫不②窍③择4.读经典名著,亦能对“亲子探源”有新的认识。请你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完成对话。【选文一】《五猖会》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知道从古至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选文二】《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攥紧了拳,对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同学甲:在鲁迅成长历程中,父亲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对封建礼教的厌恶与批判,可追溯其幼时父亲之“源”。同学乙:我赞同你的看法,《五猖会》中。同学甲:无父无母的孙悟空幸得两位师傅,他们就像父亲一样,教给悟空许多东西。同学乙:是啊,菩提祖师教给孙悟空。同学甲:另一位师傅唐僧虽没有教他本领,但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他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同学乙:是的,(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唐僧对孙悟空的影响)二、先贤底蕴(30分)5.结合所学古诗词,补全空缺。故土乃生命血脉之源乡书何处达?。(《次北固山下》),。(《夜上受降城闻笛》)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知己乃生命志趣之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志向乃生命价值之源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结合以下文本,探究古人的教育观。(甲)论语(节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乙)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③,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注释】①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②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③秦青: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6.根据所给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加点词提示意思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法:词类活用学而不厌成语:贪得无厌择其善者而从之字形探源:金文形体是上面一只“羊”,下面是两个“言”,传说“羊”是吉祥之物。薛谭乃谢求反字典释义:①感谢;②认错,道歉;③衰败,衰落7.下列为【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B.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C.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D.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乙】文的故事情节与【甲】文哪个观点相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借助读诗策略,完成以下任务。(甲)新竹[清]郑板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①绕凤池。(乙)令公②绿野堂前花[唐]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注释】①龙孙:竹笋的别称。②令公: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又因“绿野堂”为裴度之宅,所以这里的令公指裴度。读诗策略迁移运用抓关键词,体悟特点【乙】诗中“”一词,写出堂前之花的特点。比较阅读,读懂诗意【甲】【乙】两诗借竹、花之类植物,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品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现代文阅读慈溪·大隐溪·浙东小九寨①我从小就疑惑,我们慈溪的“溪”在哪里。②书上说,慈溪得名,是因为东汉时有一个孝子董黯,汲溪水滋养生病的母亲,因“母慈子孝”,乃名其地曰“慈溪”。那时,我就想去寻访这条小溪。可是,遍寻现境而不得。成人后,方知这条小溪不在慈溪,在余姚,它就是现在的大隐溪。③慈溪的尴尬就在这里。同一片天地,我父亲出生时是余姚人,我出生时却成了慈溪人。慈溪人的老县城不在慈溪,在宁波江北;“慈溪”的发源地也不在慈溪,在余姚大隐。【A】可笑的是,一个老余姚人的后代却在孜孜不倦地追寻慈溪的根,就仿佛一个男旦在戏中男扮女装追寻自己的夫君,几重的颠来倒去,把人都搞糊涂了。④但是,我还是对“慈溪”一往情深。自从我知道大隐溪就是“慈溪”之后,几度想去探访,也曾路过,可惜因缘乖违,地处深山,位置偏远,不得一探究竟。不过,我安慰自己,也许“慈溪”只是徒有虚名,相见不如怀念,不去也罢。如此,也就放下了。⑤不去“慈溪”,却不能不去“浙东小九寨”。⑥近年来,常听人说起“浙东小九寨”,去过的,都说好,水至清却有鱼,是一个玩乐的好地方。于是,长假时就起了心。网上一查,在余姚芝林,一按导航,就莽莽撞撞地闯了进去。“芝林”这名字好,有诗意,有内涵,该是又一个世外桃源吧。⑦快到芝林时,已车满为患。看来,这地方不枉“小九寨”之名——人同此心嘛。⑧九寨看水,“浙东小九寨”却美在“亲水”。世上的水各不相同,或幽谧,或雄奇,或狂暴,意在欣赏,大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独有这“小九寨”的水,兼有九寨之清,却没有九寨之冷。它像邻家小妹,看着舒心,亲着可心。【甲】站在岸上,心里痒痒;坐在岸边,双脚骚动:走入溪中,一任洗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此之谓也。⑨这条小溪,当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名动浙东号“九寨”,不知它本名是什么,何处发源,流向哪里。⑩我们一路往里走,总不到尽头。【乙】两岸青山,倒映水中,水可见底,不着尘埃,由不得你不去亲一口。溪水太深,难得亲近,溪水太猛,难以立身,而小九寨的水,却正适合你绾了裤脚,脱了鞋袜,趟一趟,遛一遛。溪底,有好几段是平整的石头,被溪水冲得溜滑溜滑,蹇着脚尖,小心溜达,还是蛮有意思的。有的地方,细沙沉淀,脚踩在沙上,犹如按摩。这样的小溪,特别适合小孩玩耍。水轻轻流淌,小鱼儿在石缝间与你捉迷藏——真的,是与你捉迷藏!小鱼儿太小了,是咪咪鱼,只有一两厘米,你得定睛细看,才能找到它们。但是鱼儿越小越可爱,大鱼儿谁没见过呀。难怪,满溪都是小孩,拿着渔网,拎着小水桶,数着自己捉到的小鱼儿;还有帮着小孩的父母,也让他们恢复了童心,就仿佛是小时候在老家河埠头用饭篮捉小鱼一样,也玩得不亦乐乎。⑪小溪长长水清清,越往里走越幽深。一块巨石,立在水中。石上小树,一脸沧桑。两道溪水间,是一带小洲,若不是三五棵大树咬着溪底,大水来时,小洲必被冲走——只见底部的沙石几已镂空,纵横捭阖的是大树的根须。⑫这样的好去处,正可以消磨大半天,亲水吸氧,兴尽而归!⑬归来,犹觉意犹未尽。细查地图,不由一惊,没想到,这条小溪就是大隐溪的上游。如此说来,它就该是“慈溪”了,起码也是一溪之水——不知哪段水是董黯汲水之处,难怪他要把母亲接到溪边,结茅而居。这样清澈的水,在两千多年前,该是有药力的吧。就是两千多年后,仍让人恋恋不舍,就仿佛是前世老屋边潺潺流过的那条一样。如今,它不称“慈溪”,却冠以“浙东小九寨”,在时髦的表征下,不知是否也算得是一种“大隐”呢?⑭九曲连环,几度寻根,名相变动,一以贯之,根在何处,原来就在“浙东小九寨”!有意寻访,无意得之,不亦奇乎!(作者岑燮钧,浙江慈溪人,写于2014年10月)11.借表格,理清探源步伐。

探源之因探源之旅探源之果事件不知“溪”在哪闯入“小九寨”“小九寨”看水心情心中放下期待不由一惊12.多角度,品味探源语言。①请在画线句【A】【B】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我选,②请在画线句【甲】【乙】中任选一句,从句式、用词角度进行赏析。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览全文,窥见探源之构。有同学提议:将第②段“书上说……我就想去寻访这条小溪”删去,文章也能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4.深思考,剖析探源之果。我认为“大隐溪”的得名由来是:15.联生活,体悟探源之得。拓展资料: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南宋诗人夏元鼎《绝句》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文章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与拓展资料的看法。四、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现代文阅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考古调查、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材料一】项目概况2001—2003年探源工程的预研究初步摸索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为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2004—2005年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开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探讨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2006—2008年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2011—2015年探源工程第三阶段重点研究课题包括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2020—2024年探源工程第四阶段延续前阶段方针和技术路线,将近几年新发现的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重要遗址纳入工程中,并加强了理论阐释方面的力度。【材料二】最新进展新华社权威快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12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项目研究认为,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相比,对古国时代的认识更加深化。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古国时代第二阶段,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古国时代第三阶段,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新华社新媒体2023年12月9日)【材料三】相关评价我们要把中华文明结晶的过程、原因、背景、机制、道路梳理出来,从而证实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事实。让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我们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16.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目的。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共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时间上无缝衔接,至今已获得丰硕的成果。C.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中原地区文明研究成果,为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D.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的研究在方针、技术路线上有了大胆革新,加强了理论阐释方面的力度。17.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二】中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要求:4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组将于慈溪博物馆举办成果展,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向前来参观的初中生介绍探源工程研究的意义。同学们,五、写作题19.经过以上活动,你一定对“源”字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请完成写作任务。父母乃生命孕育之源、知己乃生命志趣之源、恩师乃生命智慧之源、志向乃生命价值之源、故土乃生命血脉之源、文学乃生命滋养之源、文明乃生命历史之源……有过去的他/她/它们,才有现在的我们。请以“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他/她/它们对你成长历程的影响。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匿;遮2.C3.①决;②诀;③抉【解析】【点评】(1)本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3)本题考查字形。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1.本题考查字形。匿笑(nìxiào):是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偷偷地笑;悄悄地笑;不让人发现地笑。遮蔽(zhēbì):是指遮挡、拦挡。

故答案为:匿遮2.本题考查注音。荫蔽(yīnbì):(枝叶)遮蔽;隐蔽。

故答案为:C。3.本题考查字形。犹豫不决(yóuyùbùjué):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诀窍(juéqiào):关键性的好办法。抉择(juézé):挑选,选择。

故答案为:决诀抉4.【答案】①《五猖会》中幼年鲁迅的父亲不仅让孩子看脱离生活实际、不符成长规律的书籍,还压制孩子贪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诵,深深地打击了孩子,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件2分)从而在鲁迅心中种下了对封建礼教压制和摧残孩子天性的厌恶。;②菩提祖师教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技能。;③开放性答案。如能结合“三打白骨精”等事例,谈唐僧教会悟空忍耐与宽恕,信念和决心,仁爱与善良,忠诚与服从,自我牺牲精神,合作与团队精神,信仰与虔诚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知识积累。

本题要求结合《五猖会》和《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完成同学甲和同学乙的对话。题目主要考查对两部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把握。

(1)在《五猖会》中,鲁迅描绘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位父亲让幼年的鲁迅阅读脱离生活实际、不符成长规律的书籍,并压制孩子贪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诵。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反而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阴影。这种教育方式在鲁迅心中种下了对封建礼教压制和摧残孩子天性的厌恶,从而影响了他的成长和创作。

(2)在《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是一个智慧和慈悲的化身。他对孙悟空的教育方式不同于鲁迅的父亲。菩提祖师教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技能,这些技能不仅让悟空变得更加强大,也激发了他的潜力和创造力。

(3)唐僧教会悟空忍耐与宽恕,这是因为在取经过程中,唐僧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即使面临困难和危险也不退缩。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影响了悟空,使他学会了忍耐和宽恕。唐僧还教会了悟空仁爱与善良,因为在取经过程中,唐僧始终秉持着仁慈和爱心的原则,对待一切生命都充满善意。这种仁爱和善良影响了悟空,使他变得更加仁慈和善良。

故答案为:①《五猖会》中幼年鲁迅的父亲不仅让孩子看脱离生活实际、不符成长规律的书籍,还压制孩子贪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诵,深深地打击了孩子,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件)从而在鲁迅心中种下了对封建礼教压制和摧残孩子天性的厌恶(影响)。

②菩提祖师教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技能。

③开放性答案。如能结合“三打白骨精”等事例,谈唐僧教会悟空忍耐与宽恕,信念和决心,仁爱与善良,忠诚与服从,自我牺牲精神,合作与团队精神,信仰与虔诚等。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知识积累。本题要求结合《五猖会》和《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完成同学甲和同学乙的对话。题目主要考查对两部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把握。5.【答案】归雁洛阳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断肠人在天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思君不见下渝州;尚思为国戍轮台;河流大野犹嫌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芦管、征、郎、渝州、戍。

故答案为:归雁洛阳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断肠人在天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思君不见下渝州尚思为国戍轮台河流大野犹嫌束【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6.以…为乐;满足;好,美好;②(答“认错,道歉”也可)7.B8.①选择别人的优点跟从学习,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如果我有)就改正它。②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用酒食设宴送行。9.示例:①薛谭对自己的唱歌技巧过于自满,才会向师傅辞别,却不知人外有人、学无止境,这是学习不够谦虚的表现。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指明的学习需要谦虚相符。②秦青没有强留学生,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学生心中产生震动,自觉不足。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要求的启发性教学相符。③秦青没有强留学生,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学生对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继续学习。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相符。④薛谭尚未学完就自我满足,开始放弃学习,这与“学而不厌”相符。⑤秦青没有因为学生的告辞而放弃学生,停止教学,反而用巧妙的方法挽留,进而不厌其烦地教学。与“诲人不倦”要求的观点相符。10.①占物华(占)繁盛(数量多);②【甲】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写新竹全靠旧竹的扶持才能长高,表达了后辈对前辈扶持教导之恩的感谢。(或【甲】诗“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写希望新生力量在老一代的带领下能更好更强大,表达了诗人对前辈力量的希望与对后辈力量的感激。)【乙】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写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不需在房前种花,表达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2)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词句与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甲)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及得上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别人的优点跟从学习,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如果我有)就改正它。”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乙)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认为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用酒食设宴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声响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去。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2)“贪得无厌”的意思是: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厌:满足。据此推测“学而不厌”的意思:勤奋学习而不满足。厌:满足。(3)根据“上面一只‘羊’,下面是两个‘言’,传说‘羊’是吉祥之物”推测“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好,美好。(4)“薛谭乃谢求反”的意思是: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谢:认错,道歉。选第②个解释。故答案为:以……为乐满足好,美好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意思是: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认为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句意完整,可断开;“遂”表示前后两件事的衔接,在它前面可断开。据此断句为: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故答案为:B。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择:选择;其:别人的;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不善者:缺点;改:改正。(2)弗:没有;止:劝阻;饯行:送行;于:在;郊衢:城外大道。

故答案为:①选择别人的优点跟从学习,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如果我有)就改正它。②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用酒食设宴送行。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这个故事体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薛谭开始认为自己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但在秦青高歌悲歌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继续学习。这表明仅仅知道如何做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所学的东西有深厚的兴趣,才能真正掌握它。薛谭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也勇于向秦青道歉并重新开始学习。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不满足于现状的态度,不断深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体现了“学而不厌”的观点。这个故事也体现了“诲人不倦”的观点。秦青并没有因为薛谭的自满而放弃他,反而用更加高超的技艺来激励他,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个故事还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开始认为自己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但在秦青高歌悲歌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指明的学习需要谦虚相符。薛谭认为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强留他,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薛谭心中产生震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要求的启发性教学相符。

故答案为:示例:①薛谭对自己的唱歌技巧过于自满,才会向师傅辞别,却不知人外有人、学无止境,这是学习不够谦虚的表现。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指明的学习需要谦虚相符。②秦青没有强留学生,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学生心中产生震动,自觉不足。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要求的启发性教学相符。

③秦青没有强留学生,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学生对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继续学习。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相符。

④薛谭尚未学完就自我满足,开始放弃学习,这与“学而不厌”相符。

⑤秦青没有因为学生的告辞而放弃学生,停止教学,反而用巧妙的方法挽留,进而不厌其烦地教学。与“诲人不倦”要求的观点相符。10.本题考查词句与描写角度的赏析。(1)(2)乙诗中的关键词是“占物华”或“占”,这个词语写出了堂前之花的繁盛或数量多的特点。因为“占”字意味着这些花朵占据了整个场景,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存在,而“物华”则暗示了它们的美丽和绚烂,因此可以理解为繁盛或数量多。(3)甲诗中的“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表达了后辈对前辈扶持教导之恩的感谢,因为新竹能够长高,全靠旧竹的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则希望新生力量在老一代的带领下能更好更强大,表达了对前辈力量的希望与对后辈力量的感激。乙诗中的“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则写出了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因为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不需在房前再种花,这也暗示了令公教育的成功和影响之广。甲诗通过描述新竹在老竹的扶持下茁壮成长,表达了后辈对前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新生力量的期许。乙诗则赞美了一个老师的教育成就,他的学生遍布天下,就像桃李树一样硕果累累,因此无需再在堂前种花来装点门面。两首诗都以植物为喻,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为:①占物华(占)繁盛(数量多)②【甲】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写新竹全靠旧竹的扶持才能长高,表达了后辈对前辈扶持教导之恩的感谢。(或【甲】诗“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写希望新生力量在老一代的带领下能更好更强大,表达了诗人对前辈力量的希望与对后辈力量的感激。)【乙】诗“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写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不需在房前种花,表达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答案】11.疑惑;多次探寻不得;享受、陶醉;“小九寨”就是“慈溪”的上游12.①【A】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寻慈溪根的余姚人比作男扮女装寻丈夫的男旦,形象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心中的混乱、颠倒、糊涂感。使难以言说的感觉、不能琢磨的情感具象化。【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九寨”的水比作邻家小妹,形象生动地写明了水的亲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小九寨”的水不同于别处又清又冷的特点喜爱之情。②【甲】【乙】都运用四字词语(短句),写作者面对“小九寨”的水难以抑制的亲近欲望,句式协调,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使情感更突出。(若选择特殊含义的词欣赏也可)13.不可删。原因如下:①这段文字中董黯的故事是“慈溪”得名之因,也是我探寻“慈溪”之“溪”的原因/历史故事证明“慈溪”存在的真实性,是我探寻“慈溪”之“溪”的依据;②书中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与趣味性,使之富有文化意蕴。③引出下文作者去探访“慈溪”的故事。14.①地处余姚大隐,故名“大隐”;②“一路往里走,总不到尽头”“越往里走越幽深”可见地处深山,位置偏远而幽静,故名“大隐”;③此溪当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又是凭别的名号“浙东小九寨”出名,在时髦的表征下隐藏得极深,故名“大隐”。15.开放性答案。文章句子及拓展资料中所提及的观点是:生活中总有许多偶然,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可联系学习或生活经历,谈谈认识。示例:平时我花时间最多的那门数学学科的成绩一直在滑落,这让我很难接受。后来我在上网课时,遇到全英文的老师教我,我从不敷衍,结果英语成绩大幅度提高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生活中总有许多偶然,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本身,根据内容填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主旨理解和感悟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1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1)空,依据①段“我从小就疑惑,我们慈溪的‘溪’在哪里”可以概括为:疑惑。(2)空,依据④段“自从我知道大隐溪就是“慈溪”之后,几度想去探访,也曾路过,可惜因缘乖违,地处深山,位置偏远,不得一探究竟。不过,我安慰自己,也许“慈溪”只是徒有虚名,相见不如怀念,不去也罢。如此,也就放下了”可以概括为:多次探寻不得。(3)空,依据⑧段“它像邻家小妹,看着舒心,亲着可心”,⑫段“这样的好去处,正可以消磨大半天,亲水吸氧,兴尽而归!”可以概括为:享受、陶醉。(4)空,依据⑬段“归来,犹觉意犹未尽。细查地图,不由一惊,没想到,这条小溪就是大隐溪的上游”可以概括为:“小九寨”就是“慈溪”的上游。故答案为:疑惑多次探寻不得享受、陶醉“小九寨”就是“慈溪”的上游1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1)我选A句,依据“一个老余姚人的后代却在孜孜不倦地追寻慈溪的根,就仿佛一个男旦在戏中男扮女装追寻自己的夫君”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寻慈溪根的余姚人比作男扮女装寻丈夫的男旦,依据内容大意可知,其形象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在寻根过程中内心的糊涂感。我选B句,依据“它像邻家小妹”可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九寨”的水比作邻家小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水的亲柔、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九寨”水的喜爱之情。(2)我选【甲】句,依据句中的“心里痒痒;坐在岸边,双脚骚动:走入溪中,一任洗濯”可知,本句多使用四字短语,使句式协调,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依据句意可知,写作者面对“小九寨”的水难以抑制的亲近欲望。我选【乙】句,依据句中的“两岸青山,倒映水中,水可见底,不着尘埃,由不得你不去亲一口。溪水太深,难得亲近,溪水太猛,难以立身”“趟一趟,遛一遛”本句多使用四字短语,使句式协调,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依据句意可知,写作者面对“小九寨”的水难以抑制的亲近欲望。

故答案为:【A】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寻慈溪根的余姚人比作男扮女装寻丈夫的男旦,形象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心中的混乱、颠倒、糊涂感。使难以言说的感觉、不能琢磨的情感具象化。【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九寨”的水比作邻家小妹,形象生动地写明了水的亲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小九寨”的水不同于别处又清又冷的特点喜爱之情。②【甲】【乙】都运用四字词语(短句),写作者面对“小九寨”的水难以抑制的亲近欲望,句式协调,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使情感更突出。(若选择特殊含义的词欣赏也可)1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不可删去。依据②段中的“书上说,慈溪得名,是因为东汉时有一个孝子董黯,汲溪水滋养生病的母亲,因‘母慈子孝’,乃名其地曰‘慈溪’”这句话可知,讲述董黯的这个故事,既证明“慈溪”存在的真实性,又是是“慈溪”得名之因,也是我探寻“慈溪”之“溪”的原因。依据下文内容可知,引出下文作者去探访“慈溪”做铺垫。同时,借用传说故事能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与趣味性。

故答案为:不可删。原因如下:①这段文字中董黯的故事是“慈溪”得名之因,也是我探寻“慈溪”之“溪”的原因/历史故事证明“慈溪”存在的真实性,是我探寻“慈溪”之“溪”的依据;②书中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与趣味性,使之富有文化意蕴。③引出下文作者去探访“慈溪”的故事。1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②段“成人后,方知这条小溪不在慈溪,在余姚,它就是现在的大隐溪”可以概括为:地处余姚大隐,故名“大隐”;依据④段“一路往里走,总不到尽头”“越往里走越幽深”可知,其地处深山,位置偏远而幽静,故名“大隐”;依据⑤段“不去“慈溪”,却不能不去‘浙东小九寨’”,⑥段“近年来,常听人说起‘浙东小九寨’,去过的,都说好,水至清却有鱼,是一个玩乐的好地方。于是,长假时就起了心”,⑨段“这条小溪,当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名动浙东号“九寨”,不知它本名是什么,何处发源,流向哪里”可知,其有“浙东小九寨”的别名,并且在时髦的表征下隐藏得极深,故名“大隐”。

故答案为:①地处余姚大隐,故名“大隐”;②“一路往里走,总不到尽头”“越往里走越幽深”可见地处深山,位置偏远而幽静,故名“大隐”;③此溪当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又是凭别的名号“浙东小九寨”出名,在时髦的表征下隐藏得极深,故名“大隐”。15.本题考查主旨理解和感悟的能力。依据⑭段“有意寻访,无意得之,不亦奇乎”可知,这句话是本文的主旨句,再依据“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可知,本文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总有许多偶然的机遇,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感悟:八年级的一天,我本来是出去玩,我看到几个小孩在搭石子,我看他们搭得那么稳当,没有一个石子倒下来,我非常佩服他们。原来,是因为重力平衡原理造成的。这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让我在不经意间学到了物理知识。

故答案为:开放性答案。文章句子及拓展资料中所提及的观点是:生活中总有许多偶然,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可联系学习或生活经历,谈谈认识。示例:平时我花时间最多的那门数学学科的成绩一直在滑落,这让我很难接受。后来我在上网课时,遇到全英文的老师教我,我从不敷衍,结果英语成绩大幅度提高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生活中总有许多偶然,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答案】16.A17.距今5800年至3800年为古国时代,以5200年、4300年、3800年前后为界划分三个阶段,标志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1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使国人和全世界炎黄子孙得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这类题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16.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B.根据材料一“项目概况”可知,2006—2008年是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11—2015年是探源工程第三阶段,时间上不是无缝衔接。本项“各阶段时间上无缝衔接”有误;C.根据材料一“项目概况”可知,探源工程的预研究为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探讨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本项“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中原地区文明研究成果,为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有误;D.根据材料一“项目概况”可知,探源工程第四阶段延续前阶段方针和技术路线。本项“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的研究在方针、技术路线上有了大胆革新”有误;故答案为:A。17.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项目研究认为,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第③段“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第④段“古国时代第二阶段,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第⑤段“古国时代第三阶段,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可概括为,距今5800年至3800年为古国时代,以5200年、4300年、3800年前后为界划分三个阶段,标志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故答案为:距今5800年至3800年为古国时代,以5200年、4300年、3800年前后为界划分三个阶段,标志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根据材料开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考古调查、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